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255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5 大小:55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5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5页
亲,该文档总共2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2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

一、医学影像学教案

二、医学影像学问答及论述题

三、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一、医学影像学教案

医学影像学总论

第一章 X线成像

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o.oo06~50nm。

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性:

Ø穿透性:

X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多,通过的少。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Ø荧光效应:

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Ø感光效应:

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Ø电离效应:

X线射入人体,也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图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

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

✓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用X线片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LL、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

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气体。

造影检查

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contrastmedium)也称造影剂。

造影方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直接引人:

包括:

口服,如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灌注,如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穿刺注入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②间接引入:

经静脉注入后,对比剂经肾排入泌尿道内,而行尿路造影。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

骨肌系统和胸部也多是首先应用X线检查。

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骨组织、关节软骨及软组织,数字摄影优于常规模拟图像,并可行矿物盐含量测定;纵隔结构(气管和血管)、肺结节性病灶,数字摄影优于常规模拟图像;胃肠双重对比(胃小区、肠黏膜、微小病变),数字摄影优于常规模拟图像;肺间质、肺泡,常规模拟图像优于数字摄影,原因是常规模拟X线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明显高于数字摄影,肺间质和肺泡的显示需要高空间分辨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1.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直径在200um以下的血管及小病变。

2.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3.3D-DSA

4.在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X线体层成像

CT成像基本原理

CT成像过程:

是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人计算机处理。

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

扫描所得数据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称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构成数字矩阵。

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pixel),并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即构成CT图像。

所以,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像素组成的灰阶图像,是数字图像。

CT扫描与常规X线断层摄影的不同

a.X线束:

Xray,CT为有一定厚度的扇型束,厚度由准直器决定。

b.接收介质:

Receptionmedium,CT为探测器,接收X线后转换成电能并量化,X线为胶片。

c.扫描方式:

scannermode,常规断层为胶片与X管球反向运动,CT为管球绕被扫描物体旋转运动。

d.曝光形式:

Exposuremode,常规断层为连续曝光,CT为脉冲发射X线。

e.成像方式:

Imagingmode,常规断层为模拟成像,CT为数字成像。

CT图像特点

1、CT图像质量评价CTimagequalityevaluation

1)、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

图像对物体空间大小的分辨能力。

象素越小、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

2)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on):

定义:

图像对组织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

表示方法:

例如,0.35%,5mm,0.35Gy,表示物体直径5mm、病人接收剂量为0.35Gy时,密度分辨率为0.35%。

象素越大、层厚越厚,密度分辨力越高.

3)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volume):

同一层面中,垂直厚度内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组织相互重叠时,所获得的密度不能如实反映其中的任何一种组织。

层厚越薄,部分容积效应越小,扫描层厚以被扫描物体直径的一半可最大限度的避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2、窗口技术windowtechnique

定义:

利用数字图像特点,改变亮度与CT值的关系,显示不同组织变化的技术。

1)窗宽(windowwidth):

最亮灰阶所代表的CT值与最暗灰阶所代表CT值的跨度。

窗宽越宽,可观察组织CT值的变化范围越大,但灰阶差值亦大,适合观察CT值变化范围较大的组织,如骨、肺等。

窗宽越窄,灰阶差值越小,适合观察CT值变化范围较小的组织,如颅脑、眼眶等。

但超出上下限值的组织无法分辨。

2)窗位(Windowlevel):

又称窗平,为窗宽的中心值。

一般将所观察组织的CT值定为窗位,这样既能显示比该组织密度高的病变,也能观察比该组织密度低的病变。

3)CT值:

定义:

用于测量CT图像中密度值的统一计量单位。

单位:

亨氏单位(Hounsfieldunit,Hu)

CT值的应用

a.绝对值可以确认某些组织的存在,如:

出血、钙化、脂肪、液体、

b.相对值的计算可以帮助确认病变性质

CT检查技术

一、普通CT扫描

1、平扫(plainCTscan)是指不用对比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ment,CE)是经静脉注人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较常应用。

血管内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

常用方法为团注法(bolusinjection),即在二十几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人。

二、高分辨力扫描(highresolutionscanning,HRCT)是指获得良好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技术,采用薄层厚(0.5-1.5毫米)、大矩阵(512×512至1024×1024)、骨密度算法;较常规扫描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且边缘勾画更锐利的扫描程序。

主要用于

(1)观察骨的细微结构,如显示颞骨岩部内半规管、耳蜗、听小骨等结构;

(2)观察肺内微细结构及微小病灶结构,如早期间质改变或各种小气道病变。

三、CT图像后处理技术

螺旋CT,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短,扫描范围长,层厚较薄并获得连续横断层面数据,经过计算机后处理,可重组冠状、矢状乃至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并可得到其它显示方式的图像。

1、多方位重组(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

2.表面阴影显示(Surfaceshadeddisplay,SSD)

3.最大(小)强度投影(Maximum(Minimum)intensityprojection)

4.仿真内窥镜(Virtualendoscopy,VE)

5.容积演示(Volumerendering,VR)

四、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imaging

1、基本概念:

CT灌注成像是经静脉团注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后,以获得相应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然后依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rCBV、rCBF、MTT、PT等多种血流灌注参数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是功能成像的一种。

2、常用参数:

a.峰值时间(peaktime,PT)

b.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

c.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rCBV)

d.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

3、主要作用

当前主要用于急性或超急性脑局部缺血的诊断、脑梗死及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以及脑瘤新生血管的观察,以便区别脑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

也应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其结果已接近MR灌注成像。

近来也有用于肺、肝、胰和肾的研究报告。

CT灌注成像比MR灌注成像操作简单、快捷,是有发展前途的成像技术。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1、颅脑: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CT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缺血性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

因此,除DSA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不用。

螺旋CT,可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组图像,即CTA,而且能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所以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2、头颈部:

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CT也很有价值。

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早期鼻窦癌、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

当病变明显,X线平片虽可确诊,但CT检查可观察病变的细节。

至于听骨与内耳骨迷路则需要用CT观察。

3、胸部:

胸部疾病的CT诊断,已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对肺癌和纵隔肿瘤等的诊断,很有帮助。

低辐射剂量扫描可用于肺癌的普查。

肺间质和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

CT对平片较难显示的病变,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示,更具有优越性。

对胸膜、隔、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4、腹盆腔: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也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

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价值。

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5、心血管:

心及大血管CT诊断价值的大小取决于CT装置。

需要使用多层螺旋CT或EBCT,而普通CT诊断价值不大。

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和大血管壁的钙化,螺旋CT和EB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对于诊断冠心病有所帮助。

心腔及大血管的显示,需要经血管注人对比剂,行心血管造影CT,并且要用螺旋CT或EBCT进行扫描。

心血管造影CT对先心病如心内、外分流和大血管狭窄以及瓣膜疾病的诊断有价值。

多层螺旋CT,通过图像重组可显示冠状动脉的软斑块。

CT灌注成像还可对急性心肌缺血进行观察.

6、骨骼肌肉: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多可通过简便、经济的X线检查确诊,使用CT检查较少。

但CT对显示骨变化如骨破坏与增生的细节较X线成像为优。

第三章超声成像

USG成像基本原理

超声成像: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

超声成像主要利用此三种特性:

a.声阻抗特性,b.声衰减特性,c.多普勒特性。

不同正常组织间、正常与病理组织间及不同病理组织间存在上述特性的差异。

超声成像的基本过程:

含有压电晶体的换能器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穿透人体多层界面时产生不同强度的反射和衰减,这些反射或散射声波含有超声波传播途中所经过的不同组织的声学信息,被换能器接收回声按照顺序用灰阶、频谱等方式表现出来即超声成像。

超声的物理特性

1、束射性(指向性)directivity

2、反射、折射、散射和绕射(衍射)

3、超声波的吸收与衰减

4、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

5、非线性传播Nonlinearpropagation

超声检查技术

一、普通超声检查

1、二维超声检查;2D-ultrasonograph能清晰直观地实时显示各脏器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连续关系等,是超声检查基础;

2、频谱型多普勒超声检查;包括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和连续波多普勒超声两种检查技术。

前者是对心血管内某一点处的血流方向、速度及性质进行定量分析。

连续波多普勒血流检查能对心血管内声束一条线上的血流方向、速度及性质进行定量分析。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该技术能显示心血管内某一断层面得血流信号。

二、超声检查新技术

1、组织多普勒成像:

该方法主用于定量观察和分析心肌局部运动情况。

2、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主用于观察脏器的血流灌注情况。

3、腔内超声检查:

包括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经胃十二指肠超声、经直肠超声和经阴超声。

4、声学造影检查:

将含有微小气泡的对比剂经血管注入体内,使相应的心腔大血管和靶器官显影以观察其血供情况等。

5、三维超声成像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图像特点

MRI是多方位成像

MRI是多参数成像,在MRI成像技术中,采用不同的扫描序列和成像参数,可获得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质子加权像。

MRI的图像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1特征参数时,为T1加权像(T1weightedimaging,T1WI),它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T1WI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则为T2加权像(T2weightedimaging,T2WI),T2WI对显示病变组织较好。

还有一种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densityweightedimaging,PdWI)的图像,其图像的对比主要依赖于组织的质子密度,又简称质于加权像。

由于血液在不停地流动,采集信号时受到激励的血液已经离开原来层面,新流入的血液未受激励,不会产生信号,因而流动的血液无论在T1WI还是T2WI上均为无信号区,称之为流空效应,由于T2WI的回波时间长,流空效应明显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

MRI检查技术

一、序列技术

MRI成像的高敏感性基于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弛豫时间T1及T2的不同,并受质子密度、脉冲序列的影响。

二、MR对比增强检查

三、MR血管造影技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

液体的流动即是MRI成像固有的生理对比剂。

流体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特征,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参数。

四、MR电影成像技术

五、MR水成像技术

磁共振水成像(MRhydrography)技术主要是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特点。

在使用重T2加权成像技术时,稀胆汁、胰液、尿液、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唾液、泪水等流动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均呈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从而使含液体的器官显影。

六、脑功能成像

七、MR波谱技术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1.MRI检查注意的问题

危险因素:

起搏器

神志不清病人

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孕患者

金属异物:

动脉瘤金属夹、金属人工关节,不要将金属和磁性物质带入扫描间

2.MRI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1)多方位、多参数、多轴、大视野成像

(2)MRI不产生骨伪影

(3)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

(4)血管流空效应

(5)MRI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的优势

(6)MRA、MRV、MRCP、MRU等的应用

(7)无损伤的安全检查

3.MRI在临床应用中的劣势

(1)MRI检查中的危险因素、禁忌症

(2)对颅骨骨折及颅内急性出血不敏感

(3)MRI对钙化灶不敏感,一般表现为低信号

(4)对肺内小病灶的检出不敏感

(5)运动伪影

(6)成像速度慢

第五章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综合应用

不同成像的观察与分析

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不同,其组织学特点在图像上的表现亦不同。

X线成像和CT显示出的是组织器官间、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间的密度差异;MRI则体现的是它们之间的信号强度不同;超声则是以它们之间因不同的声阻抗和衰减差别产生的不同回波构成图像。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不同的灰度构成解剖图像,如同一张黑白照片。

但对于不同的成像方法而言,相同的组织或病变则表现为不同的灰度,如骨路组织在X线平片和CT上呈白影,而在MRI上则呈黑影,这是因骨骼组织含钙多,而含氢质子少的原因。

由此可见,只有在了解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后,才能正确解读各种图像。

一、X线成像观察与分析

1、了解病人的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主诉、病史等)

2、注意图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摄影条件和体位是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摄影条件的欠缺、摄影部位的偏离和遗漏,常是造成漏诊和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3、顺序观察图像:

在分析胸片时,应注意按序观察胸廓、肺、纵隔、膈肌、心脏及大血管,其中肺要观察整个肺野和肺门。

4、全面分析异常表现:

①病变的位置和分布:

肺尖的渗出性病变多为结核,而在肺底部则多为肺炎。

骨肉瘤好发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常位于骨端。

②病变的数目和形状:

肺内多发球形病灶多为转移所致,而单发病灶则应考虑为肺癌、错构瘤或炎性假瘤等;肺内炎症多为片状或斑片状影。

③病变边缘:

一般良性肿瘤、慢性炎症和病变愈合期,边缘锐利;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和病变进展阶段边缘多模糊。

④病变密度:

病变组织的密度可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织,肺内密度降低可为肺气肿或肺大泡所致,密度增高为肺实变或占位病变引起。

⑤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

肺内大面积密度增高时,可根据胸廓扩大或是下陷,肋间隙增宽还是变窄,膈的下降或是上升,纵隔是推移或牵拉等改变来判断病变性质。

前者为胸腔积液所造成的改变,而后者则多为肺不张、胸膜肥厚粘连所致。

⑥器官功能的改变:

主要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膈的呼吸运动等,这有时是疾病早期发现的依据之一。

异常的X线表现主要是受检器官形态和密度的改变,识别异常X线表现的基础是熟悉正常和变异的X线表现,病变的X线表现与病变的病理学有关,故需用病理学的知识来解释X线表现。

5、诊断注意点:

1)年龄:

年龄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有重要性,如肺门淋巴结增大是儿童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表现,而在老人则常为肺癌的X线征象。

2)性别:

有些疾病发病率有性别差异,如胃癌常见于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男性等。

3)职业史和接触史:

职业史和接触史是诊断职业病的主要依据,如矽肺、工业性氟骨症等,均具有典型的职业史和接触史。

4)生长和居住地区:

这对诊断地方病时有重要依据,如包虫病多发生在西北牧区,血吸虫病则以华东和中南湖区一带较常见。

5)结合其他重要检查:

如生化检查、病理组织学等,以达到正确检查。

二、CT观察与分析

1、观察CT片上必要的注释:

姓名、性别、年龄、编号、扫描方式(平扫/增强/造影)层厚、螺距等。

2、照片质量:

窗宽、窗位;分别调整窗宽及窗位,可使某一欲观察组织,如骨骼或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

窗宽及窗位在CT图像上固定且均有显示。

3、发现病变

1)解剖有无异常:

例如脑室移位、胆管扩张、主胰管扩张、支气管闭塞等。

2)密度有无异常:

例如脑白质密度减低、肝脏低密度、肺内高密度等。

3)异常强化:

4、分析病变

1)、根据病变密度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有高有低,则为混杂密度病变。

2)、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和边缘,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

3)、对比增强扫描,则应首先明确检查技术,是单期或多期增强扫描,还是动态增强扫描,并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即有无强化。

如病变密度不增高,即为不强化;密度增高,则为强化。

对强化区行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或行各期CT值比较,可了解强化的程度及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

4)、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和浸润、破坏等。

三、超声图像观察与分析

观察分析超声图像时,首先应了解切面方位,以便于认清所包括的解剖结构。

并注意分析以下内容:

1.外形脏器的形态轮廓是否正常,有无肿大或缩小。

2.边界和边缘回声肿块有边界回声且显示光滑完整者为具有包膜的证据;无边界回声和模糊粗糙、形态不规则者多为无包膜的浸润性病变。

除观察边缘回声光滑或粗糙、完整或有中断等征象外,边缘回声强度也有重要区别,某些结节状或团块状肿块周边环绕一圈低回声暗圈,即“暗环”征(darkring),或周边为高回声的边缘,即“光轮”征(echogenicring)等。

3.内部结构特征可分为结构如常、正常结构消失、界面增多或减少、界面散射点的大小与均匀度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异常回声等。

4.后壁及后方回声由于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声能吸收衰减不同,则表现后壁与后方回声的增强效应(enhancementeffect)或减弱乃至形成后方“声影”(acousticshadow),如衰减系数低的含液性的囊肿或脓肿,则出现后方回声增强,而衰减系数高的纤维组织、钙化、结石、气体等则其后方形成“声影”。

另外,某些质地均匀,衰减较大的实质性病灶,内部可完全表现为低回声,在声像图上酷似液性病灶,但无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可资区别。

5.周围回声强度当实质性脏器内有占位性病变时,可致病灶周围回声的改变,如系膨胀性生长的病变,则其周围回声呈现较均匀性增强或有血管挤压移位;如系浸润性生长病变,则其周围回声强弱不均或血管走行中断。

肝脓肿则在其边缘与正常组织之间出现从高回声向正常回声过渡的“灰阶梯度递减区”。

6.毗邻关系根据局部解剖关系判断病变与周围脏器的连续性,有无压迫、粘连或浸润。

如胰头癌时可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以及周围血管的挤压移位,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灶等。

7.脏器活动情况脏器的活动可反映脏器组织的功能状况,如心肌出现缺血和梗死时,其相应部位的心肌将出现室壁运动异常。

通过观察心脏瓣膜的活动可判断有无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

8.脏器结构的连续性分析脏器的连续性可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表现为室间隔的连续性中断。

9.血流的定性分析通过频谱型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技术,主要分析血流速度、血流时相、血流性质和血流途径。

10.血流的定量分析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定量分析包括血流量、压力阶差和瓣口面积的测量。

四、MRI观察与分析

1、病变在MRI上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

①等信号强度:

iso-signalintensity,指病变与周围组织呈相同灰度,平扫MRI无法识别病灶,有时需借助MRI对比剂的顺磁性效应以增加病变信号强度,使之与周围组织产生对比差别;

②低信号强度:

hypo-signalintensity,MRI片上病灶信号强度不及周围组织亮;

③高信号强度:

homo-signalintensity,MRI片上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高于周围组织;

④混杂信号强度:

confoundingsignalintensity,病变区包括以上二种或三种信号强度改变,例如肝癌伴出血坏死时在T2WI片上可呈现混杂信号强度改变。

2、诊断原则Diagnosticprinciples

在进行MR诊断时,首先必须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数目,分析病变在各个序列中的信号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