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01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2019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一)说明文阅读答题指导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

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

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

说明内容。

(格式:

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

《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常见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

(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

“如何获得食物?

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2.举例子:

(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

“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

3.打比方:

(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4.列数字:

(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

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

5.作比较:

(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6.下定义:

(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

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

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

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说明方法的作用: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

表达+说明内容。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五、说明文结构:

(1)并列式:

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

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

总—分;分—总;总—分—总。

六、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

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

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

(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

各段的说明对象,“面”:

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某个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

(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题型: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题型: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题型:

段意概括。

句式:

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

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11.题型:

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

答题方式:

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题技巧:

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

如:

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

”“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12.题型:

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

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3.题型:

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

”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4.题型:

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5.题型:

开头文段或中间文段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

开头:

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

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二)说明文阅读中考真题训练

一、(2019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20分)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

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

“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

【A】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B】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C】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全文,概括“中国瓷器”具有哪些特点?

(3分)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说明顺序)根据文意,将第⑤段中【A】【B】【C】三个句子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

(4分)

4.第⑥自然段说到:

“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从全文看“无限的韵味”包含哪些内容?

(3分)

5.(说明文语言)第④段中加点词“据推测”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3分)

6.(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一、1.(3分)制作技术独特(独创);将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解析】通读全文,根据第④段“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第⑤段“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第⑥段“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等内容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4分)作比较,列数字;突出说明了中国瓷器烧制时温度高,使说明具体、准确,有说服力。

3.(4分)BCA;按照时间顺序,也体现出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的结合越来越完美。

【解析】这三个句子中有明显的表时间顺序的词语“宋代以后”“早期”“盛唐以来”,因此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4.(3分)瓷精,图美,词句优雅的瓷器给人带来艺术上的美感和享受,让人回味无穷;对承载丰厚文化积淀的瓷器的赞美。

【解析】根据第⑥段的首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最后一句“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可知,“无限的韵味”指的是瓷器因瓷精和图美而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瓷器的赞美之情。

5.(3分)不能删去。

“据推测”表明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达到1200℃只是推测,删去后这一论断就成为事实,与实际不符。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6.(3分)举例子。

列举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花卉瓷盅的例子,具体说明中国瓷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二、(2019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20分)

怪风揭秘

邓万祥

①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②有一句俗语:

“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

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③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

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

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④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

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

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

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⑤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

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

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

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

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

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

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

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⑥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

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⑦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

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

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

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⑧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

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

1.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说明对象特征)通读第④段,请简要概括“布拉风”有哪些特点?

(4分)

4.(说明顺序)请阐述第⑤段说明“台风”的行文思路。

(4分)

5.(说明文语言)“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一句中“轻而易举”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6.(说明文语言)“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一句中的“有些”能否删去?

请结合句子说明理由。

(3分)

二、1.(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鬼风”的说明;内容上,交代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达效果上,引用俗语形象生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4分)作诠释。

对“焚风”的形成原因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4分)风力巨大,破坏力强;温度低,无比寒冷。

4.(4分)首先点明“台风”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特点,接着科学地解释了台风的形成原因,然后指出台风对农业、交通以及海上作业等的危害性,最后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有力地说明了台风对人类的重创。

5.(3分)“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6.(3分)不能删去。

“有些”是限制词,限制了范围,是“有一部分”的意思,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三、(2019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21分)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

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

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

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

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

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

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

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

《清嘉录》即云:

“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

”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

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

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3分)

2.(信息提取概括)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4分)

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1)

(2)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3.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2)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5.(句段作用)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

6.(拓展表达)生活中,许多年轻人越来越重视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忽视传统节日。

对此,你怎么看?

(4分)

三、1.(3分)时间顺序。

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

(或:

按照春夏秋冬来介绍节日食俗,同一季节又按过节的先后来介绍。

2.(4分)

(1)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2)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解析】从第③段“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可以得到

(1)空应为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从第④段“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取‘团团圆圆’之意”,可以得出

(2)空内容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3.(3分)举例子、作比较。

通过列举和对比北方人和南方人春节的食俗,说明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春节虽然食俗有所差异,但都寄托着美好寓意。

4.(4分)

(1)“万万”表程度,强调了在元宵节吃汤圆的重要性。

(2)准确地说明了“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5.(3分)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为“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作佐证;使文章语言典雅。

6.(4分)示例: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大多都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情杯,对其合理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发扬。

西方节日的兴起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武断否定。

四、(2019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17分)

酸奶的秘密,你知道吗?

①面对种类繁多概念热闹的乳制品货架,你有没有感觉困惑?

为什么有些酸奶产品不用冷藏?

为什么有些酸奶总是号称加了有益菌?

想补钙该喝哪一种?

想延缓血糖上升该喝哪一种?

想控制热量避免长胖该喝哪一种?

这里,真相来了!

②真相1:

常温销售的酸奶产品中根本没有活乳酸菌。

那些装在方盒或六角形利乐包装中,能够在室温下存放好几个月的酸奶产品,实际上属于“灭菌”酸奶。

简单说,生产者先将牛奶发酵变成了酸奶。

但是,他们又把酸奶进行高温加热,把所有的乳酸菌都杀光了,然后在无菌条件下灌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