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042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docx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

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

关于《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语言与情感常被看作两个孤立的概念,相关研究分别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范畴下展开。

近年来,由于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但语言与情感成了这些尖端科学发展中难以跨越的屏障,语言与情感的相互建构关系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语言与情感在大脑中的联系、语言的情感表达功能、语言对情感建构的作用及其对情感识别的影响、语境对情感判断的影响、情感的语言加工、情感对语言及话题选择的影响、情感模拟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等,本研究描绘了当前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的基本轮廓,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视点。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语言;情感;相互建构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08-08

  引言

  《道德经》(约公元前403年~公元前434年)第十二章(据王弼本)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对情感的早期哲学思考,其中“五音令人耳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语言与情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几乎同时期的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出,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不同,他们对演说内容的判断就不同,所以演说者应当通过言辞激发或控制听众的情感,发挥语言对情感的建构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语言与情感相互关系研究,较早见于心理学界(比如[1][2])。

而语言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在语言学界起步较晚,AnnaWierzbicka于1999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跨语言文化中的情绪:

差异与共性》(Emotions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

DiversityandUniversals)[3],十年之后剑桥大学又出版了JamesM.Wilce的《语言与情绪》(LanguageandEmotion)[4]一书。

最近这些年,随着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盛行,语言与情绪问题成了最难啃的骨头,于是人们转而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

比如,2013年JohnBenjamins出版了AllyssaMcCabe与ChienjuChang合编的《汉语叙事:

文化、认知与情绪》(ChineseLanguageNarration:

Culture,Cognition,andEmotion)[5]一书,2014年Wiley出版了BjrnSchuller与AntonBatliner合著的《计算副语言学:

言语和语言处理中的情绪、感情和人格》(ComputationalParalinguistics:

Emotion,AffectandPersonalityinSpeechandLanguageProcessing)[6]等。

不过,有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或流派,对语言与情感的关系人类认识的还远远不够。

本研究旨在依据现有研究来梳理语言与情感的相互建构关系。

  一、关于情感的哲学思考

  人类历史上,情感常被拿来与理智相比较,理智往往是主人,情感则是奴隶。

而有时情感又被赋予真正的智慧,被当作理智的主人和人类存在的基础。

  近代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对情感有过重要论述。

Descartes[7]认为情感不只是对身体的感知,也是对心灵的感知,或是对并不存在的事物的感知。

Spinoza[8]把情感当作“思想”,认为情感大多是对世界的错误理解,导致人们的痛苦和挫败感。

Smith[9]转向道德层面,提出最重要的道德情操是同情心,即能够感别人之所感且体谅他人的不幸。

Kant[10]甚至提出,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无法完成。

到了Hegel[11],他开始把情感研究提高到学科范畴,提出“情感的逻辑学”。

Nietzsche[12]则把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完全颠倒,他要建立的哲学是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即非理性的哲学。

19世纪末,James[13](189-190)注意到了情感的生理本质,在Mind杂志上发表了“什么是情感?

”一文,指出“紧随着对令人兴奋的事实的感知,人的身体上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对这些所发生的变化的感受就是情感”。

  20世纪西方哲学界对情感更加关注,Scheler、Heidegger、Sartre以及Ricoeur都认为情感在人类存在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Heidegger[14]把“情绪”当作“顺应”世界的一种方式。

Sartre[15]把情感看作“对世界的不可思议的改造”,是为了应付世界上的诸多困难而特意采取的措施。

  但情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

有些认为情感或许是那些被表达的感知、意识和认识,而不是表达本身。

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有怎样的神经或行为反应,如果他被证实没有意识到特定的事态或现实,即情感的“形式对象”,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

与之相对,Wittgenstein[16]提出,情感就是行为,但并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开放的一系列动作,其基本要素取决于这一系列动作。

  目前,情感研究的重心不再是情感的感觉、社会或者生理因素,而是情感的概念结构。

但对情感的定义、本质和组成要素等仍然有诸多争议。

对此,Damasio[17]建议,如果要形成有关情感的完整理论就应当把认知、行为、生理、感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二、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曾有人认为,感觉是无法描述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Saussure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将情感纳入外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认为情感内容涉及的是语言外的事实而不是语言本身。

对此,Bally建议不能过分强调语言的理性作用而忽略其表达情感的作用,应当将语言对情感的表达和语言对情感的作用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18]。

Sapir[19](8)也明确指出,语言是通过随意组成的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情感和愿望的非本能方式,是人所特有的。

这得到了新近研究的支持,许多感觉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成于情感的思维中,然后再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20](3-16)。

实际上,任何思维,哪怕是最纯粹的思维,都必须借助感性生活的一般形式进行,只有在这类形式中,我们才能领会并把握住思维;任何语言的任何要素都带有感性特征的痕迹[21](1-30)。

  研究发现,违反合作性原则的言语行为比违反合理性原则的言语行为所激发的负面情绪更加强烈。

一般认为,愤怒、羞辱和生气是面对无礼、不恰当言语的主要情感反应,但其强度和频率随所违反的原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的强度和频率均高于违反合理性原则的言语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的强度和频率。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违反合作性原则的言语和违反合理性原则的言语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无显著差异[39]。

这有待进一步证实。

  然而,语言对情感构建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Mischo[39]发现,无礼的、不恰当的言语不仅会导致情感压力,破坏言语接受者的心情,而且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说明不恰当的言语也可能会威胁到言语接受者的自尊;如果言语接受者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些不恰当的言语,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无助感。

  

(二)语言对情感识别的影响

  说话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富含情感信息,正确辨别这些情感信息有助于话语交际。

为此,有些研究试图探究说话者和言语接受者对话语中的情感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方式:

或探讨言语接受者有效辨别各种具体情感之间差异的能力(如[40][41][42]);或关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话语情感识别能力的影响(如[43][44]);或分析不同类型的语言对情感识别的影响(如[42])。

  其中,不同语言对情感识别的影响有差异。

人们在识别用母语或较熟悉的说话者所表达的情感语韵时更准确。

也有研究发现,无论被试听到的言语信息是由墨西哥人还是加拿大人所说,墨西哥人的情感识别能力都优于加拿大人[45]。

这说明,文化差异会使一些言语接受者对言语中的情感信息更加敏感。

不过,人们能够识别母语之外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信息,这说明情感识别具有一些跨文化的普遍特征[46]。

  言语的语韵特征是影响情感识别的重要因素。

非情感性语韵使得言语接受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起语法作用的重要词汇上,而情感性语韵则会增强言语所传达的语义信息。

不同语言的语韵特征有差异,故在不同语境成长的人对不同类型的声音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

Dromeyetal.[42]分析了142名拥有不同语言背景的被试对情感性语韵的识别情况,结果发现,以英语为母语且操多种语言的被试与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被试在英语话语的情感性语韵的识别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以英语为母语且操多种语言的被试的表现要优于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被试,但是以英语为母语且只说英语的被试与其他两组被试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McCluskey&Albas[45]将不同的情感识别能力归咎于文化差异,而Dromeyetal.[42]的这项研究则更倾向于将之归咎于言语接受者习得二语或外语的经历。

  当然,这两个结论是通过让被试识别不同的言语材料而得到的,前者以经过处理的言语为语料,后者基于自然言语。

或许,人们在对仅保留语韵特征的言语和自然言语中的情感信息进行识别时所采用的加工机制并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言语接受者如果有外语学习经历,那么这种经历有助于情感性语韵的识别。

  (三)语境对情感判断的影响

  相同的表达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同样,有差异的语境对人们的情感判断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Heise[47]利用Osgoodetal.[48]提出的积极消极程度、强度和活跃性三个维度对1000个最常用的英语词汇的情感意义进行赋值,由于他的这一赋值是在中性语境下进行的,所以一度作为标准来判断语境是否影响情感判断。

  Anderson&McMaster[49][50]将一篇用文字讲述的故事分割为多个以100个单词为单位的小块,然后依照Heise词典中的词汇的积极、消极程度和活跃性的均值来记录各小块间的变化,以此来说明语境对情感判断的影响。

当然,仅以Heise词典赋值为依据是不够的。

一方面参考词汇的数量有限,Heise只对1000个英语词汇进行了赋值;另一方面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一系列不同的意义;再者,Heise的赋值是在中性语境下进行的,赋值的准确性会随语境变化。

  为改进量化研究,Bestgen[51]在语篇的层面提供了量化情感内容的方法,即通过比较被试对语篇中词汇的赋值和情感意义词典中对该词赋值的差异来评定语境对词汇情感意义判断的影响。

与Anderson&McMaster的方法相比,Bestgen增加了一个处理过程来降低词典赋值的不准确性,即:

凡是在语篇和词典中意义不同的词都不列入研究范围;如果某个词在语篇中被否定,那么则颠倒词典中该词赋值的正负号。

虽然Bestgen[51]的方法很好地反映了具体语境对情感意义判断的影响情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在Heise词典中,Theyhadanargument中的argument的积极消极程度赋值为-247,而词典中积极消极程度的赋值范围为-3到+3,这说明argument为一个极端消极的情绪。

如果照Bestgen的方法,Theydidnthaveanargument中的argument赋值应该为+247,这个值甚至高于fine(+211)在Heisafineperson中的赋值。

  为了更合理地验证语境对情感判断造成的影响,Greasleyetal.[52]设计了新的实验,让同一组被试在语境内外分别对同一组词的情感积极消极程度进行判断,这较好地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结果发现,实验中有30%的词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受到消极情感语境的影响,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受到消极情感语境影响的词汇增至44%之多。

这有力证明了语境会对情感判断产生显著影响。

  四、情感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既如此,只有情感先于语言存在,才可能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达。

因此,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情感必然对语言产生影响。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情感的语言加工  对于不同的情感,人们在表达时会采取不同的语言加工模式。

Bamberg[53]就“愤怒”和“悲伤”这两种基本情感对语言加工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愤怒语法”(Thegrammarof“beingangry”)和“悲伤语法”(Thegrammarof“beingsad”)。

Bamberg所说的“语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为表达特定的情感所采用的特定语言加工方式。

第一人称下的“愤怒语法”具有四个特点:

(1)高度个体化的施事和受事;

(2)用来表示行为的具有高度及物性和具体性的动词;(3)将“我”作为行为的经验体放在直接宾语的位置;(4)将动作的发出者放在主语,即话题焦点位置。

通过这一系列的语言加工,说话者实现了两种表达目的:

高度个体化的行为承受者使得言语接受者容易产生对“我”的移情或同情感;刻意将行为发出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暗指其应当被指责。

  对于在第一人称下对悲伤的表达,即“悲伤语法”,Bamberg[53]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

(1)将“他人”放在主语位置,并伴以一个未指明施事者的事件;

(2)将“我”放在主语位置,并伴以一个令人不快却又无能为力的事件。

虽然在

(1)中“他人”被放在主语位置,看似应视为被指责的对象,但话语的主语并不是事件的施为者。

同样,在

(2)中虽然“我”被作为话题焦点放在主语位置,但由于“我”在事件面前无能为力,也不应视为被指责的对象。

由此,在表达愤怒和悲伤这两种情感时语言加工的不同取决于其所要达到的表达目的。

当表达愤怒情绪时,目的是要言语接受者产生移情,并对行为的施事者进行责备;然而当表达悲伤情绪时,只是要唤起言语接受者的移情。

  对于说明性文体下不同情感的语言加工,Bamberg[53]指出,说明性文体下的“愤怒语法”具有五个特点:

(1)主语位置上是未被个体化的施事,最常见的是“they”;

(2)直接宾语位置上是未被个体化的行为接受者,最常见的是“you”;(3)表示行为的动词的及物性较之第一人称中的要低(例如,在说明性文体下常用“doingsomething”或者“hurting”等,而在第一人称中则经常出现“hitting”或“kicking”等及物性程度较高的动词);(4)经常出现以“if”或“when”引导的句子;(5)时态多为现在时。

在说明性文体下,说话者对愤怒情绪的描述不是为了让言语接受者产生移情并责备行为施事者,而是为了通过对一说话者未参与的行为的描述来客观阐释愤怒的产生。

  可见,对不同情感的表达所采用的语言加工方式是不同的。

情感确实会对语言加工造成影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情感表达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而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语言加工方式。

  

(二)情感对语言及话题选择的影响

  对于双语者或操多种语言的人来说,母语与后来习得的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强度是不同的,同一情感用不同语言表达所激起的情感反应也有所不同。

众多研究表明:

当想要充分体验交际中的情感时,双语者倾向于使用母语;而当想与交际话题保持情感距离时,双语者则倾向于使用二语[54][55][56][57]。

选择母语还是二语常分别伴随着说话人情感的融入与抽离。

  对于具体语言事件中的话题选择,情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一个人每天遇到的事层出不穷,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成为与他人交流的话题,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以一种自述的方式被写入日记。

Hardcastle[58]指出,人们对于自我的描述经常会涉及到自己的工作、家庭或休闲生活,却很少提到自己如何刷牙、如何睡觉等。

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说话者与那些被选择为话题的事物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联系。

这种感情联系越强烈,该事物对说话者越重要,那它就越容易成为说话者选择的话题。

如果事物与说话者之间的感情联系较弱,那就很难引起说话者的注意,更不可能成为交流的话题。

另外,人们的情感还会影响其说话时的话题顺序安排。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

  (三)情感模拟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理解中的心理模拟是指伴随语言理解过程的一系列具有非言语功能的神经加工过程(例如:

动觉、感知、情感)的激活,它直接影响言语接受者的语言理解。

  Havasetal.[59]认为,情感反应系统如同动觉与感知模拟一样同样参与语言理解过程。

他们设计了专门引发被试特定情绪的实验,如让被试将笔叼在牙间以迫使其做出微笑之态,在引发这些情感的同时,让被试阅读具有积极或消极情感成分的句子,然后判断句子中情感的积极消极性或判断句子理解的难易性。

结果发现,情感模拟对被试的判断速度有显著影响,当句子中的情感成分的积极或消极性与被试被迫引发的情感一致时,被试的判断速度显著较快。

由于上述研究是基于句子层面的语言理解,Havasetal.[59]另外设计实验来探讨情感模拟是否会影响其他层面的语言理解,但结果在判断时间上未发现有显著影响。

  Havasetal.[59]的研究表明,情感模拟对语言理解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短语或句子层面。

而动觉模拟则既对词汇层面的语言加工产生影响[60],又对句子层面的语言加工产生影响[61]。

由此可以推论,不同的神经和身体系统所产生的模拟会作用于语言加工的不同层面。

但情感模拟对短语或句子层面外的语言理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语

  通过上述语言与情感多种关系的梳理,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已可见一斑。

不过,关于语言与情感关系的研究目前尚在初级阶段,许多假设需要证实。

分歧也会继续加大,新的现象有待发现。

想要使目前这些零散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甚至成为不同的可以争论的流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汉语而言,其独特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得汉语中语言与情感的关系研究必然与众不同,更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McGranahan,D.V.Thepsychologyoflanguage[J].PsychologicalBulletin,1936,33(3):

178-216.  [2]Davitz,L.J.LanguageofEmoti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

AcademicPress,1969.

  [3]Wierzbicka,A.Emotions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

Diversityand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4]Wilce,J.M.LanguageandEmotion[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

  [5]McCabe,A&Chang,C.J.ChineseLanguageNarration:

Culture,CognitionandEmo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2013.

  [6]Schuller,B.&Batliner,A.ComputationalParalinguistics:

Emotion,AffectandPersonalityinSpeechandLanguageProcessing[M].Chichester,WestSussex:

Wiley,2014.

  [7]Descartes,R.OnthePassionsoftheSoul[M].Voss,S.Trans.Indianapolis,IN:

Hackett,1649/***.

  [8]Spinoza,B.Ethics[M].Shirley,S.Trans.Indianapolis,IN:

Hackett,1677/1982.

  [9]Smith,A.TheoryoftheMoralSentiments[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759/1976.

  [10]Kant,I.CritiqueofJudgment[M].Bernard,J.H.Trans.NewYork:

Hafner,1793/1953.

  [11]Hegel,G.W.F.ThePhenomenologyofSpirit[M].Miller,A.N.Trans.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807/1977.

  [12]Nietzsche,F.OntheGenealogyofMorals[M].Kaufmann,W.Trans.NewYork:

RandomHouse,1887/1967.

  [13]James,W.Whatisanemotion?

[J].Mind,1884,(9):

188-205.

  [14]Heidegger,M.BeingandTime[M].NewYork:

Harper&Row,1927/1962.

  [15]Sartre,J.P.ExistentialismandHumanEmotions[M].NewYork:

CarolPublishingGroup,1984.

  [16]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M].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1953.

  [17]Damasio,A.DescartesError[M].NewYork:

Putnam,1994.

  [18]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9]Sapir,E.Language:

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NewYork:

Harcourt,BraceandCompany,1921.

  [20]Solomon,R.C.Thephilosophyofemotions[A].InLewis,M.,HavilandJones,J.M.&Barrett,L.F.(eds.).HandbookofEmotions[C].NewYork&London:

TheGuilfordPress,2008:

3-16.

  [21]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译).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2]Buhler,K.TheoryofLanguage:

TheRepresentationalFunctionofLanguage[M].Goodwin,D.F.Trans.Amsterdam:

Benjamins,1934/1990.

  [23]Fawcett,R.P.CognitiveLinguisticsandSocialInteraction:

TowardsanIntegratedModelof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dtheOtherComponentsofaCommunicatingMind[M].Heidelberg:

JuliusGroosVerlag,1980.  [24]Ma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