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124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域、惯”等12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真理、领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域、惯”等12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真理、领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名人展示:

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

选择其中一位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

钱学森、爱迪生、袁隆平等。

2.我来介绍一位吧!

预设:

我来谈谈袁隆平。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荣获改革先锋、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近日公示的“最美奋斗者”名单中,袁隆平也名列其中。

3.谈话导入。

你知道这些科学家们是靠着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预设:

善于思考、刻苦勤奋、锲而不舍。

4.课题解读。

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

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

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

2.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三、内容感知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些事例?

(二)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要求:

(1)把文章读通顺,读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读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谈了几件事?

(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课文,交流讨论:

(1)读一读:

按照课文段落进行顺序读文。

(2)画一画:

在你认为的关键词下面画线。

(3)想一想:

课文主要想讨论什么道理?

(四)再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号。

思考:

1.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试着找出关键词句加以概括。

2.为了论证这句话,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事例?

3.再读课文,说说你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

(一)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二)谈一谈你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预设: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1)“?

”:

发现问题,不断提问。

(2)“!

”:

通过探索,找到答案,发现真理。

(三)认真品读课文,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列举了几件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预设:

1.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

2.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

3.阿瑟林斯基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联。

(四)小组成员之间一起合作选择一个故事仔细读一读,把事情的经过和论述的内容进行整理,再展示给大家听。

五、学写生字

下面我们来学习12个会写的字,相信大家可以很认真地记住它们。

1.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

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版阶

2.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小组讨论:

要写好看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观察字形,掌握结构,仔细书写。

4.巩固生字:

抄写今天学的12个生字。

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们,组成词语记一记。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5.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第二课时

一、研究导入

1.知识探究。

预设:

本文和以前的文章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先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像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展开来写的文章叫做议论文。

2.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呢?

预设: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

3.根据学习要求,小组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二、探究思考

(一)提出论点。

1.出示句子一: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预设:

(1)“?

”:

发现问题,不断提问。

(2)“!

”:

通过探索,找到答案,发现真理。

2.说说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请找出关键词,进行整理。

预设:

(1)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

(2)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

(3)阿瑟林斯基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联。

(二)回顾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故事的?

预设: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三)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见课件。

(四)理解探究。

1.认真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

(1)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

(2)这个事例中的叹号是什么?

预设: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波义耳从平常小事中观察、质疑,发现了真理。

2.波义耳发现问题以后做了什么呢?

预设: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1)波义耳不断实验,探索真理。

(2)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3)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个故事以后,你觉得“?

”拉直变成“!

”的关键在于什么?

预设:

善于发现、积极探索、反复验证。

3.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后面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

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

(1)预设“?

”:

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预设:

分别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人物。

(2)预设“!

”:

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事二:

阿瑟林斯基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联。

(1)“?

”:

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2)“!

”:

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4.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三个故事里三位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三位科学家发现问题以后是怎么做的?

预设:

不断探索,深入钻研。

三、阅读理解

(一)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预设:

(1)“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2)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二)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偶然的机遇”指的是什么?

(2)谈一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

四、交流展示

1.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学习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预设:

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

2.总结一下本文论证论点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

举例子、讲道理来论证。

3.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呢?

总结: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