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203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docx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汇总DOC

一、名词解释

1.台阁体P60: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P60: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3.前七子P67:

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

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前后七子:

15C末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

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的一种新的理解。

但过分注重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造成了创所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弊病。

6.《四声猿》P86:

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作为一组杂居,《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7.明清传奇P91:

规模宏大,结构自由,情节曲折。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8.临川派P102:

(XX)也称“玉茗堂派”,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

主张戏文应“以意、趣、神、色为主”,反对“按字摸声”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剧作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将就辞藻,不以“合律依腔”为意。

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作品:

孟称舜的《娇红记》

9.临川四梦P116(XX):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10.童心说P171:

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步性与深刻性。

《童心说》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1.提倡真情,反对假理(2.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假道学.3.意义:

这种理论完全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藩篱,在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新质的,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公安派(公安三袁)P173:

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书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书法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便,清新活泼,率真自然,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11.竞陵派P176(XX):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2.晚明小品文P177:

(1)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

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2)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3)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13.梅村体P219:

梅村体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稳定的艺术个性。

(1)从内容上说,它多写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可备一代诗史”

(2)从形式上说,首先它以叙事为主。

它吸取了元白等人的歌行体的写法,重在叙事写人。

它往往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

其次,在语言上它吸取了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和温庭筠、李商隐深情绵邈的风情韵味。

再次,情节上,它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代表作有《圆圆曲》等。

(《圆圆曲》艺术特点:

1、转韵自由,格律严整2、色彩缤纷,辞藻华丽3、用典频繁而贴切4、叙述灵动多变,摇曳多姿

15.阳羡词派代表人物陈维崧P223

(1)陈维崧(1625-1682),“阳羡词派”领袖。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其父陈贞慧。

陈维崧少有才名,晚年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

他学识渊博,性情豪迈,才情卓越,兼以过人的哀乐,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平生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2)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有“词史”之称。

(3)风格导源于辛弃疾,但开疆辟远,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

他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因生活沉重,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

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16.朱彝尊和浙西词派P224

(1)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有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2)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青少年时,即以诗、词、散文闻名江南。

康熙十八年,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曾入值南书房,参与修《明史》。

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

藏书八万卷,学问渊博,钻研经学,精于考证金石,长与古文诗词。

诗与王士禛齐名,为“南北二大家”之一。

他又是浙西词派领袖,世称“南朱北王”。

(3)朱彝尊词的内容:

A“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

B时代的悲哀与亡国的感慨。

(4)朱彝尊词的风格:

句琢字炼,清醇高雅。

17.神韵说P226:

(1)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士禛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认为诗歌应含蓄蕴藉,言尽意不尽;作诗以“妙语”为主;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神韵诗的基本特征)

18.苏州派P235:

 明末清初集中在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相近,形成了一个戏剧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代表人物是李玉。

他们关注并积极地反映现实生活,其剧作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戏剧性强,对昆曲及地方戏的演出有较大影响。

19.格调说P319:

(XX)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PPT)格调:

“格”是指作诗的体制、体式;“调”指诗的声律音调;“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故可理解成是对诗的形式的要求,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20.肌理说P320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是针对袁枚的“性灵”说。

翁方纲以“肌理”来救“性灵”“神韵”说的大而无当,空疏不实。

他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首先强调的是“理”与“学”,其次强调的是“法” 。

21.性灵说P321: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2)性灵说的特点A真情B个性C独创D天然

22.桐城派P325:

(1)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2)桐城三祖:

方、刘、姚三祖。

理论主张:

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23浙派词.P331(相对:

第16个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朱彝尊首开浙派,浙派中期领袖厉鹗,他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为“骋雅人之能事”,姜、张之外再揽入北宋周邦彦,让音律和文词更为工练。

词作以记游、写景和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绘,表现幽隽清冷之美。

24.常州派P332:

常州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朝野上下产生“殆将有变”的预感,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

致力经学研究的张惠言顺应变化了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

张惠言(1761-1802),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更是著名词人。

周济(1781-1839)是常州词派的理论家.他们的诗歌理论主张:

比兴寄托。

知识要点

1.P53高启:

(1)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是位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其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当时战乱生活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青丘子歌》审美理想、风格特征接近李白).表现个人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摆脱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

如《青丘子》等。

(3)高启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

”(4)高启的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2.P57宋濂:

(1)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四库全书总目》)

(2)宋濂继承唐宋古文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3)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清雅,往往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3.P58刘基:

(1)寓言集《郁离子》

(2)字伯温,青田人,为明开国功臣,封诚意伯,有《诚意伯文集》(3)类似愤世嫉俗而托事以讽的态度在刘基其他的寓言散文中也可以见到(4)除寓言散文外,刘基其他的散文作品也偶有佳作,特别是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一定的艺术匠心。

如《活水源记》

4.(PPT)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1)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

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裕,容易产生歌颂圣德、美化生活的创作意向。

同时,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导致作品的单一与贫乏。

(2)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初期整休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所谓“海内晏安,民物康阜”(杨荣《杏园雅集图后序》),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给台阁体营造了一种创作的氛围。

(3)明初以来的高压政策,使文人不敢充分表达个人思想。

5.P60李东阳:

(1)创作主张:

A首重诗文之别B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C初步提出“格调”说。

(2)李东阳(1447-1516)以台阁重臣的身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明史·李梦阳传》),在当时文坛具有很高的声望。

永乐以来,台阁体的盛行,给文学创作带来不良的风气,作品苍白贫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造成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

(3)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如他提出学古乐府应“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

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

又认为“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

苟非心领神会,自有所得,虽日提耳而教之,无益也”《怀麓堂诗话》。

这些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

6.(PPT)前七子的弊端: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这多多少少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

7.(PPT)前七子的创作题材:

(1)拟古之作

(2)时政题材: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如李梦阳的《述愤》、何景明的《点兵行》(3)民间生活:

这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重视那些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吻合》。

8.(PPT)李何分歧:

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

”何景明批评他“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

”这正是李何分歧所在,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一实一虚。

李主气骨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

9.(PPT)后七子的弊端:

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10.(PPT)王世贞的成就:

后七子中创作量最大的数王世贞,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

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它人。

就创作风格而言,拟古的习气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显得比较浓厚。

不过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

11.P75王慎中:

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所谓“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

12.P75茅坤:

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相比之下,唐宋派另一人物茅坤学古取法的态度并不显得那么偏狭,他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13.P75唐顺之:

与王慎中尊宋态度相似的是唐顺之,他开始对王慎中的所作所为并不信服,以后“久亦变而从之”,并且认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对曾巩推崇备至。

14.P76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生平: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归氏早岁通经史,能作文,在文坛的活动比王、唐稍迟。

(2)散文上的成就: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它文人更显得宽泛。

15.P82朱权,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

16.P86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

所著杂剧《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压卷之作。

另有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诗文集《徐文长集》。

17.(PPT)徐渭绘画艺术特点:

(1)泼墨写意画

(2)似与不似之间(3)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18.P86徐渭《四声猿》的基本思想特征:

PPT:

(1)《狂鼓史》,笔力恣肆,感情奔放,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统治势力的强烈憎恨。

(2)《玉禅师》剧本既揭露了官场与佛门尔虞我诈的黑暗内幕,同时也包含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嘲弄,和对顺从人性、人欲的喜剧性肯定。

(3)《雌木兰》和《女状元》这两部作品意在歌颂女主人公反对封建歧视,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

教材:

(1)《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证券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

(2)《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19.P9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李开先的《宝剑记》

(2)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昆曲演唱的剧作)(3)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20.PPT:

剧作家们一反前期的封建说教,而努力反映社会现实了,从而揭开了明代传奇发展史的新篇章。

(1)A《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但有较大改动,主要突出了忠与奸的斗争,融进了明中叶后权奸当道的社会现实。

通过忠义之士的遭受迫害,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感慨和悲愤情怀。

B该剧语言典丽而不雕琢。

曲词悲壮沉郁,富于艺术感染力。

(2)A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谱写演唱的传奇。

剧本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为线索,演述春秋时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

剧中对吴国政治黑暗、奸佞当道的描述有现实意义,颂扬了为国家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和功成身退的品格。

B剧本借生旦欢悲离合之情抒写国家兴亡之感的写法,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C《浣纱记》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传播和影响,使昆曲成为明后期剧坛上的霸主。

(3)A《鸣凤记》是明中期一部纪实性的政治时事剧,直接把当朝反权相严嵩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

B剧本写嘉靖年间,夏言、杨继盛、邹应龙等人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政治斗争。

这种用真名及时反映现实重大的政治事件,使得《鸣凤记》成为传奇作品中时事戏的先锋。

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忠臣的形象,同时揭露严嵩专权时政治的腐朽残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P98明代后期的繁荣-高濂——爱情喜剧《玉簪记》

22.P100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基本主张:

(1)曲学。

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

(2)“本色论”。

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3)“声律论”重视讲求音律,要求“合律依腔”.

23.P101-102吴江派还有-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

24.P104:

孟称舜代表作《娇红记》,此人受汤显祖影响最深,成就也最大在明末初期。

☆25.P108.汤显祖: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又号清远道人。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之家。

从小天姿聪颖,并刻苦攻读,博览群书。

十四岁(1563)进学,(1570)二十一岁中举,文名播天下。

出身于书香之家,因不阿庾权贵而造成科场失意,因弹劾权贵而遭贬降,最后弃官家居。

创作《牡丹亭》、《南柯记》等

(2)1571、1574两试不第。

万历初进京赴试,当时权相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

”但汤性格孤傲,不肯巴结权贵,故考试不中,1580年,再拒,不赴试。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张死后方中进士,此时他已三十四岁。

但仍没被重用,只在南京做了个太常博士,后迁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3)汤显祖的思想:

A在哲学上,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B在政治上。

反对专政统治,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宽简仁厚,对朝政的黑暗腐败极为不满,对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C在文学思想上。

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而尊情抑理;同时崇尚“自然灵气”,反对模拟因循,与公安派声气相通。

D鲜明进步的文学观a通过文学形式以情格理,提出富有挑战意义的“至情”论。

b创作实践上抓住文学描写人性、反映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的“真情”这一艺术特征,表现了个性解放的可贵精神,赢得了“言情派”代表的美誉。

c创作方法上,强调作家的个性和创造性。

d从理论上驳斥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作家的批评

★★26.P111《牡丹亭》

(1)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A《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杜丽娘形象体现和表达出来的。

她是古代戏剧中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之一,是一个在严格封建教养下长大,对封建礼教不满,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典型形象。

她的死而复生是作者赋予她的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表现了“情”的胜利。

B杜丽娘的家庭是一个封建礼教的顽固堡垒,她的父母、老师完全按照封建礼教教育她。

她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现实环境中,表面循规蹈矩,稳重文静,内心则郁闷愁烦,渴望冲破牢笼,自由幸福地生活,但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她无法品尝爱情自由的甘果。

C杜丽娘性格的发展:

温顺(压抑)——觉醒(《关雎》、游园)——追寻(惊梦、寻梦)——“情死”——(魂)追求——“情生”——“婚走”——抗争(金殿)精神。

D她对爱情的追求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欲”的追求。

E作者把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爱情理想,寄托在绚丽幽美的梦境中,通过杜丽娘生前的不屈抗争,真实地反映出明代青年女性的苦闷;通过她死后的继续追求,表达了她们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渴望、热爱,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妇女的意志,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2)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A奇幻浪漫的情节构思。

《牡丹亭》是一部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剧作,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和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和反叛,对发展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

剧本以“情”与“理”的冲突为中心线索,情节结构富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气息。

B运用抒情诗的手法抒写人物的内心感情。

抒情诗的手法和情景交融,抒写人物的内心感情和精神世界,使剧本充满诗的意境。

许多曲词将写景、抒情、刻画人物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传神的境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语言准确生动,典雅华美。

戏曲创作上讲究文辞,遣词造句颇有功力。

(3)(XX)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

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A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

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B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

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

主要体现在:

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