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688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docx

微生物总结要点重点考点

微生物总结

绪论:

1.微生物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列文·胡克——发明了显微镜

巴斯德——证实了有机物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非化学反应;创造了巴氏消毒法;首次研制了炭疽菌苗和狂犬病疫苗。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琴纳——牛痘疫苗

3.郭霍法则: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可能不存在;

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衡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衡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

2.格兰阴性菌和格兰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10~15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2层

肽聚糖含量

多,占细胞壁干重50%~80%

少,占细胞壁干重5%~20%

糖类含量

多,约占45%

少,15%~20%

脂类含量

少,1%~4%

多,11%~22%

磷壁酸

+

外膜

+

3.脂多糖(LPS):

4.细菌L型:

细菌的生理

1.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分为四个期: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2.IMViC试验:

3.菌落:

4.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P30

热原质:

毒素与侵袭性酶:

色素:

抗生素:

细菌素:

维生素:

消毒灭菌

1.灭菌:

2.消毒:

3.防腐:

4.清洁:

5.无菌:

6.消毒灭菌的方法:

干热灭菌法:

焚烧——病理性废弃物品和动物尸体;

烧灼——微生物试验的接种环、试管口;

干烤——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红外线——医疗器械。

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牛乳、酒类;

煮沸法——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流动蒸汽消毒法——常用蒸炉、Arnold消毒器;

间歇蒸汽灭菌法——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

品的灭菌。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也可用于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

消毒灭菌,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微波——主要用于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物用具、药杯等的消毒

滤过除菌法:

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

2.温和噬菌体:

ChapterFive:

考的不多

耐药性:

1.细菌的耐药机制:

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包括:

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改变代谢或者菌细胞结构与功能(改变代谢活性,改变抗菌药物透过性,改变抗菌药物靶位);产生钝化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

2.菌群失调:

3.侵袭力:

4.毒血症:

5.内毒素血症:

6.菌血症:

7.败血症:

8.脓毒血症:

9.正常菌群的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

(P68、69)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SOD

10.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P74表7-3

1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编码基因

质粒、前噬菌体或者染色体基因

染色体基因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从细菌崩裂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破坏

160℃,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细菌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类毒素:

2.抗毒素:

球菌

1.葡萄球菌导致哪些疾病:

侵袭性疾病(化脓性感染)——皮肤(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各器官(气管炎、肺炎、脓胸)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TSS

2.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

、产生金黄色毒素

、有溶血性

、凝固酶试验阳性

、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

、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3.葡萄球菌:

脓液粘稠(凝固酶)、局限化、血栓、对青霉素耐药性高

4.链球菌产生侵袭性酶使其感染扩散,其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链球菌脓液稀薄。

5.链球菌所致疾病:

A群链球菌:

化脓性感染——皮肤、皮下组织(淋病管炎、淋巴结炎)

其他系统(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鼻窦炎、产褥感染、中耳炎、乳突炎等)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6.ASO试验: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7.CPR:

C反应蛋白,宿主血清中的β球蛋白,可沉淀肺炎链球菌的C多糖,正常血清中含量极低,急性炎症时含量剧增,用C多糖来测定CRP,对活动性风湿热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8.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感染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9.奈瑟菌

肠杆菌属

1.大肠菌群数:

2.肥达试验:

P129

3.沙门菌、志贺菌的比较:

菌种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宿主

沙门菌

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

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无症状带菌者

动物和人

4.肠热症随病程的进展,细菌出现的主要部位不同,根据不同的病程采取不同的标本:

第一周取外周血,第二周起取粪便,第三周起还可取尿液,从第一周到第三周还可取骨髓液。

胃肠炎取粪便和可疑食物。

败血症取血液。

胆道带菌者可取十二指肠引流液。

5.致病菌的菌落呈紫红色,大肠杆菌的菌落呈无色半透明样。

弧菌属

1.各种菌的比较:

菌种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霍乱弧菌

霍乱肠毒素、鞭毛、菌毛以及其他毒力因子

霍乱

幽门螺杆菌

胃部的炎症

破伤风杆菌

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

3.幽门螺杆菌可以检测尿素酶活性来确定。

P140

4.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

5.肉毒毒素的作用:

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

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留在神经肌肉接点处;

肉毒毒素前体分子先于一些非毒性蛋白形成一种大小不等的复合物,稳定存在于胃肠道和外环境中;

6.无芽孢厌氧杆菌的感染特征:

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多呈慢性过程;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长期无效;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7.无芽孢厌氧杆菌所致疾病:

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口腔与牙齿感染;呼吸道感染;腹部与会阴部感染;女性生殖道感染;其他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

8.卡介苗(BCG):

P151

9.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

脂质(磷脂、脂肪酸、蜡质D、硫酸脑苷脂、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蛋白质(结核菌素最重要);多糖;核酸;荚膜。

10.结合毒素试验的结果分析及意义:

阳性反应表示机体已经感染过结核分支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合分支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儿。

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但应注意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超敏反应尚未产生,或正患眼中的结核病(全身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时机体无反应能力,或患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或肿瘤等患者用过免疫抑制剂者)也可能出现阴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可用于:

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厌氧性细菌

1.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疾病:

三种,均可引起败血症,偶见引起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

皮肤炭疽:

约占病例的95%以上,人因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而引起皮肤炭疽,细菌由颜面、四肢等皮肤小伤口侵入,经一天左右局部出现小疖,继而周围形成水疱、脓疮、最后出现坏死和黑色焦痂,故名炭疽。

肠炭疽:

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被污染食物引起肠炭疽,出现连续性呕吐、肠麻痹以及血便,但以全身中毒为主,2~3天死于毒血症。

肺炭疽:

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孢的尘埃可发生肺炭疽。

出现呼吸道症状,很快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死。

(死亡率最高)

支原体、立克次体

1.支原体: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支原体引起的疾病:

3.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比较:

疾病

储存宿主

传播媒介

传染源

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人

人虱

病人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鼠蚤

鼠虱、鼠蚤

4.原体:

EB,一种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

5.始体:

RB,也称网状体,大而疏松的结构。

6.衣原体所致疾病:

P202

7.螺旋体所致疾病:

8.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P212

真菌

1.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性感染;真菌性超敏反应;真菌毒素中毒。

P332

2.白假丝酵母所致疾病:

皮肤、粘膜感染——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

内脏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偶尔还可引起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3.新生隐球菌所致疾病:

P34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病毒(virus):

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严格细胞内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的特点:

体积微小,20-300nm,可通过除菌滤器;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在无生命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以复制方式繁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

3.病毒体(virion):

有感染性的、成熟的、完整的病毒颗粒。

大小为20-300nm

4.病毒的形态:

球形、类球形(大多数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子弹状(狂犬病毒);丝状(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砖块状(痘病毒);蝌蚪状(噬菌体);杆状(多种植物病毒)

5.病毒的结构:

特殊结构:

包括包膜(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和触须(纤维突起,仅有腺病毒有触须)

基本结构:

核衣壳,包括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衣壳(由壳粒组成)。

6.按核酸类型将病毒分为六大类:

双链DNA病毒(大多数人和动物DNA病毒,例如:

HBV,疱疹病毒)

单链DNA病毒(TT病毒,SEN病毒)

正单链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HAV,HCV,HEV)

负单链病毒(大多数有包膜的RNA病毒,例如:

流感病毒)

双链RNA病毒(呼肠病毒)

逆转录病毒(HIV,HTLV-I)

7.衣壳(capsid)的对称类型:

20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病毒);螺旋对称(丝状病毒、弹状病毒);复合对称(蝌蚪状病毒、砖形病毒)

8.病毒衣壳的功能:

保护病毒核酸,免遭核酸酶及其他因素破坏;可特异性地吸附于易感细胞受体,并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构成病毒的特异性抗原。

9.包膜的脂质和糖来自于宿主细胞,蛋白质由病毒基因编码。

10.触须(纤维突起,antenna):

仅见于腺病毒,功能:

凝聚和毒害敏感的宿主细胞。

11.病毒复制(virusreprocation):

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作用下,分别合成其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这种增殖方式称病毒复制。

12.复制周期(replicationcycle):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释放核酸,进行生物合成,增殖产生许多子代病毒,并通过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13.复制周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4.宿主组织、细胞表面特定受体是决定病毒宿主范围、组织嗜性的主要因素。

15.隐蔽期(eclipsephase):

自病毒脱壳后,至复制增殖成为成熟的病毒体以前,在细胞内找不到有传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这个阶段称为隐蔽期。

16.生物合成分为早期合成和晚期合成,早期合成是病毒的早期基因转录、翻译产生非结构蛋白;晚期合成开始病毒核酸的复制,是病毒基因转录、翻译产生结构蛋白的过程。

17.一般病毒的生物合成中,DNA在胞核中合成,蛋白质在胞质中合成。

但是痘病毒都在胞质中合成。

18.单链RNA病毒分为正单链RNA病毒(+ssRNA)和负单链RNA病毒(-ssRNA)。

前者基因组具有mRNA的功能,后者不具有。

19.基因组含有两个相同的正链RNA分子,称正单链双体RNA。

20.DNA病毒在核内装配,RNA病毒在胞质内装配。

痘病毒在胞质内装配。

21.无包膜病毒的释放严重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使细胞损伤、崩解(lysis),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有胞膜病毒的释放多通过芽生(budding)方式,从细胞膜系统获得包膜而释放。

22.病毒异常增殖的几种形式:

顿挫感染、缺陷病毒、病毒干扰。

23.顿挫感染(abortiveinfection):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病毒可以表达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24.非容纳细胞(non-permissivecell):

不能提供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的细胞。

25.缺陷病毒(defectivevirus):

病毒基因组有缺陷,以至不能在细胞内完成增殖全过程,并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体。

26.辅助病毒(helpervirus):

与缺损病毒共同培养时,能弥补缺损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的病毒体。

例如:

HDV和HBV;腺相关病毒和腺病毒。

27.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病毒之间可以有、或者没有亲缘关系、或者是相同的病毒;缺陷病毒可以干扰完整病毒的复制。

28.干扰现象的医学意义:

联合应用病毒减毒活疫苗时,应检测是否有干扰现象(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MMR)三联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在有发热、感染、身体不适时不应注射疫苗。

29.突变(mutation):

核苷酸序列或组成发生改变。

后果可以试试静默突变,也可以是表型改变。

30.病毒突变株主要类型:

毒力改变突变株;温度敏感株(ts突变株);宿主适应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31.温度敏感株多为减毒株,具有较高的回复突变率,经多次诱变后,能获得稳定的病毒突变株。

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32.基因重组和重配常发生在两种有亲缘关系的病毒之间,在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

33.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致病性发生改变(增强,或者减弱);抗原性改变,逃逸宿主免疫反应;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宿主范围改变,跨种属传播;培养条件改变。

34.亚病毒subvirus:

比病毒更小,构成、化学组分和复制过程不同于常规病毒的传染因子;能够侵染动、植物;包括朊病毒、卫星病毒、类病毒。

35.朊病毒(prion):

亦称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致病颗粒。

36.卫星病毒(satellitevirus):

单链RNA,单独没有侵染性,必需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进行侵染和复制。

如,丁型肝炎病毒(HDV)。

37.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动物传给人。

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通过宫内、胎盘、产道、哺乳,由亲代传给子代。

如:

HIV,HBV,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2.常见病毒及其传播途径:

病毒

传播途径

HIV,乙肝病毒(HBV)

血液,性接触,垂直

丙肝,丁肝,庚肝,TTV

血液

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

流感病毒

飞沫

SARS-CoV

飞沫、粪-口

风疹

呼吸道、垂直

HSV-1

皮肤粘膜,飞沫

HSV-2

性接触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呼吸道,皮肤粘膜

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

蚊子

3.病毒血症(viremia):

病毒颗粒进入血液循环中,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致病病毒不同,临床表现各有差异。

一般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4.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特点

例子

杀细胞效应

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

主要见于包膜病毒,最终细胞仍会死亡

流感病毒

包涵体的形成

位于感染细胞内,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

狂犬病毒的内基小体

细胞凋亡

有的病毒诱导凋亡,有的病毒抑制凋亡

EBV抑制凋亡

基因整合和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有关

HBV,EBV

5.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机体组织细胞上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进而激活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而导致组织细胞的裂解。

6.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部位,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导致组织损伤的反应。

7.IV型超敏反应:

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8.病毒感染根据有无症状分为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病毒感染事件长短分为急性感染(病程数日到数周)和持续性感染(病毒存在于机体数月、数年甚至十几年)。

9.持续性感染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临床特点

病毒复制

例子

慢性感染

症状或轻或重,迁延不愈

持续复制

慢性乙型肝炎

潜伏感染

潜伏期无症状,复发时有症状,反复发作

潜伏期不复制,复发期复制

疱疹病毒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很长,症状一旦出现则进行性加重,最终死亡

不同病原体复制情况不同

HIV引起AIDS

麻疹病毒引起SSPE

朊病毒引起克雅病

10.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

EBV—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HBV—肝癌;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T细胞白血病;

HHV-8—卡波济肉瘤。

11.TORCH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引起胎儿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死产、先天畸形及婴幼儿智力、听力下降的后遗症,临床上称为TORCH综合征。

(TO为弓形虫;R为风疹;C为巨细胞病毒;H为单纯疱疹病毒)

12.干扰素(interferon,IFN):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3.干扰素作用特点:

发挥作用迅速(几小时内),持续时间短(2-3天);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只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直接灭活病毒;通过诱导细胞表达抗病毒蛋白,间接发挥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14.NK细胞的作用特点:

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释放穿孔素裂解靶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15.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ntibody):

与游离病毒结合后使之失去感染性的抗体。

主要是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

16.中和抗体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被吞噬清除;有包膜的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裂解。

17.中和抗体的作用:

在预防病毒感染和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并不能进入细胞内;中和抗体的类别:

IgG、IgM、sIgA,中和能力最强的是IgG。

18.不同类型抗体的区别:

IgM

产生早,半衰期短,辅助早期诊断;不能通过胎盘,是宫内感染的指标

IgG

产生较晚,维持时间长;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

IgA

黏膜局部免疫

19.杀伤性T细胞(CTL):

有MHC限制性;有病毒特异性;比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晚(第7天开始表现)

呼吸道病毒:

1.呼吸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以RNA病毒为主,腺病毒为DNA病毒。

以有包膜病毒为主,腺病毒、鼻病毒无包膜。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接触传播、粪-口传播

导致疾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可引起其他系统表现。

2.各种呼吸道病毒所致疾病:

病毒

致人类疾病

分类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

正黏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

轻型流感样症状,婴幼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副黏病毒科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儿童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副黏病毒科

麻疹病毒

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副黏病毒科

腮腺病毒

腮腺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

副黏病毒科

SARS冠状病毒

SARS

冠状病毒科

腺病毒

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眼结膜炎,膀胱炎等

腺病毒科

风疹病毒

风疹,胎儿畸形

披膜病毒科

鼻病毒

普通感冒

小RNA病毒科

3.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的功能:

与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即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结合。

可凝集红细胞;与病毒吸附有关

与病毒穿入有关

是主要表面抗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抗原性改变。

4.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

水解细胞膜上各种多糖受体末端的唾液酸,促使病毒的释放

具有抗原性,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扩散

可发生变异

5.依据核衣壳蛋白(NP)和基质蛋白(M)的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三型:

甲型(A):

易变异,常可造成大流行。

宿主:

多种动物、人。

根据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再区分若干亚型:

H1~H16,N1~N9

乙型(B):

变异小,造成局部爆发。

感染人和猪

丙型(C):

不易变异,主要侵犯婴幼儿。

只感染人

6.抗原的变异及意义——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易变异,HA变异更快。

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

抗原转换(antigenicshift)

特点

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病毒抗原性突然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