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537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doc

《国际贸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doc

一、引言和相关文献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ventforsurplus)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

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

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

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

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

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

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

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

 

   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说:

“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同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从本质的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

不断扩大的生产,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

反过来,不断扩大的市场又能促进生产的不断扩大。

因此,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较为系统地论述贸易的发展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是英国的约翰·穆勒。

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

他认为,国际贸易具有两种利益,一种是直接利益,另一种是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分工,使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二是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该国经济活动持续进行所必须或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料。

间接利益则表现在,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引进进口竞争,刺激储蓄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等等。

穆勒还指出:

国际贸易通过下列途径推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

“外国工艺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外国资本的引进使生产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本国居民的节约和精打细算,并且为本国居民提供了激励性的示范,向人们传输了新的观念。

”约翰·穆勒的这些精辟论述对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贸易利益问题。

 

   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h·罗伯特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forgrowth)命题。

20世纪50年代,r·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它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一理论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

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

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它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

(2)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3)出口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

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5)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所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同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把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即工业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

前者运用再生产资本,雇佣工资劳动力,进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后者受制度和组织形式及资源条件的制约。

资本主义部门通过积累和吸收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剩余劳动力尚未吸收完毕,资本主义部门工资不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将加速。

如果资本主义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传统部门生产的是进口产品,对外贸易无疑将有助于扩大资本主义部门产品的市场和需求,并降低劳动力的工资(因为食品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澳大利亚国际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提出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效应理论。

其理论要点是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且特别强调外贸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科登认为一国进行对外贸易,将对宏观经济发生以下5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收入效应。

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贸易的静态利益转化为国民收入总量大增加;第二,资本积累效应。

当派生性贸易利益的部分收入增加被用于投资时,该国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第三,替代效应。

如果投资品是进口含量较大的产品,则由于贸易的开展,会使投资品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导致投资对消费的比率提高。

因为投资成本的下降,人们更多地将收入用于投资了。

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第四,收入分配效应。

贸易的发生将会使收入转向生产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

如果各个生产部门或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话,则这种收入分配的变化又会影响储蓄率的高低。

例如,当收入更多地分配于储蓄倾向更高的部门或要素所有者,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储蓄率就会提高,因而提高了资本积累率;第五,要素加权效应。

假定生产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一致,那么产出增长率就可视为各种生产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当出口扩大,并且出口生产使用的是那种增长更快的生产要素时,出口生产的增长率往往会提高的更快。

科登认为,所有上述效应都是积累性的,这意味着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强化。

 

   70年代,克拉维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增长的“侍女”(handmaiden)的著名见解。

他明确指出,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其他因素决定,外部需求只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这种刺激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要性;外贸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还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但自70末期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那些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实行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倡导“出口导向”。

而后,巴拉萨等人利用跨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或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许多回归分析,并且得出了“外贸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变动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

这一理论通过对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应归功于生产率的提高。

基于这一事实,新增长理论构造了一系列模型,将技术变动内生化,来研究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

一种是被动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被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另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称之为技术革新(innovation),它是研究和开发(r&d)结果。

而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外部刺激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增长:

一方面,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通过国际贸易有意无意地将技术传播到别的国家,使别国的生产者逐渐学会和掌握了这些技术;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将保证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海尔珀曼(1985,1991)则认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资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有关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关系问题的实证分析也是过去二十年来应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许多计量经济学家也做了大量研究,但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仍没有定论。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一般认识,一国的进口往往被看作是收入流的一种漏出,它将导致国内失业而不是经济增长。

依据这一理论假设,可将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转化为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即证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export-ledgrowth)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分析,有关“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大致形成四种可相互区别又不相互排斥的结论:

第一种是新古典的出口带动增长假设,即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单项直接的因果带动(helpman&krugman,1985;krueger,1985;rodrik,1988;afxention&sereletis,1992;yaghamian,1994),第二种观点认经济增长对出口有单项直接的因果联系(kaldor,1967;chartey,1993;sharma&dhakal,1994),第三种观点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为反馈的因果联系(helpman&krugman,1995;kunst&marin,1989;charter,1993;sharmaa&dhakal,1994),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出口和经济增长都只是发展和结构变迁的结果(pack,1988,1992;yagharmaian,1994)。

中国近25年来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强劲外贸扩张,给国内外经济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