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800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飞夺泸定桥》 之一.docx

24《飞夺泸定桥》之一

24《飞夺泸定桥》之一

 教学目标:

   1.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分析事件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照样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4.能把夺桥的经过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并用上指定的词语。

   5.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战斗英雄业绩。

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红军战士,向红军战士学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事件概括中心思想。

把红四团夺桥的经过用指定的词语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记叙文《飞夺沪定桥》。

    沪定桥1706年建成,是四川和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

桥长100米,宽2.8米,高14.5米,是我国古老的铁索桥之一。

北上抗日的红军于1935年s月到达四川省沪定县过大渡河。

    沪定桥建在离水面几十米高的大渡河上。

沪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木板又被敌人抽掉了。

河水波涛汹涌,水声震耳欲聋。

红军突击队22名战士英勇顽强,与敌人激战2个小时,夺下了沪定桥,为红军继续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

  二.讨论分段默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红军战士夺桥的。

(6—8自然段)

    从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红军战士“像飞一样行军”的。

(3一5自然段)

    其余的写了什麽(1、2自然段写红军要夺桥)(9自然段写红军夺桥后的结果)

    全文可分五段:

(1)要夺桥二

(2)命令夺桥三(3一5)飞速行军四(6——8)夺桥五(9)夺桥后

  三.自由读课文审题.

    飞:

速度快,神速。

    夺:

攻占,攻打。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要夺取沪定桥飞速赶到沪定桥夺取沪定桥渡过沪定桥分段

              一

(1)   二(2一5)  三(6一8)  四(9)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二段

   1.默读思考北上红军过大渡河为什么非从沪定桥走不可?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只有沪定桥可以通过。

只有,唯一,说明没有其它道路可走。

   2.读出必须过桥的坚定语气。

小结:

这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概括地写出了大渡河是天险,点明了泸定桥是必经之路,体现了“飞夺”的必要性。

五、学习第三段默读思考。

   (1.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麽?

抢在敌人的援兵之前是夺下沪定桥的关键。

   (2.红四团要抢在敌人的前面赶到沪定桥遇到了哪些困难?

用笔画下描写红四团抢时间飞到沪定桥的词语。

   (3.读句子体会描写表现红四团战士精神的句子。

不怕困难,机智,顽强斗争的精神。

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定语气。

   (4.找出表示红军抢时间、争速度的词语。

时间地点28日早上离沪定桥120公里28日晚7点钟离沪定桥55公里29日早晨赶到沪定桥飞这段突出一个飞宇。

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红军能抢先赶到沪定桥。

红军战士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飞速赶到沪定桥,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学习第四段

   1.小声读,思考红军是怎样攻克天险夺取沪定桥的?

分几层意思写的?

分四层①夺桥的困难(6自然段)②夺桥的经过(7、8自然段)

   2.读第六自然段。

用~画出夺桥有哪些困难?

桥危险摇晃,象……一样水心惊胆寒城凭险固守

   3.指导读读出沪定桥险情异常,使人害怕的语气。

   4.为什么要写沪定桥的“险”?

(突出红军夺桥的艰难,衬托出红军勇猛无畏的气概。

   5.背诵第6自然段。

   6.小声读,边读边画出总攻开始了红四团是怎样奋勇夺桥的?

画出动词。

   7.讨论(看图看文回答)团长和政委站,指挥号手们吹突击队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一边一边(奋不顾身)穿过,冲进,搏斗。

   8.攻天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大无畏

  七.学习第五段默读思考.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度作用?

(和开头相呼应,说明红军胜利完成了任务,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胜利,继续北上抗日)

  八.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抢时间、攻天险夺取了沪定桥的过程。

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九.指导课后作业

   1.造句仍旧——照旧,

    仍旧。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边了。

    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烈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2.照样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接到(命令)奔赴(前线、战场)消灭(敌人、蚊子、老鼠)取得(胜利、进步、成功)发动(总攻、群众、机器)夺下(沪定桥、武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评读背诵2个人互相检查

   4.把红四团夺桥的经过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要用上下面词语。

     沪定桥摇摇晃晃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发起总攻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

     将这些词语排列一下先后顺序,它们各用在什么方面?

     描写桥的摇摇晃晃;

     大渡河水,心惊胆寒、震耳欲聋;

     发起总攻,喊杀声、枪炮声震动山谷;

     敌人放起大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听到了党的号召,奋不顾身,穿过熊熊大火,和敌人展开搏斗,胜利地夺下了沪定桥。

24《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

教学关键: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创新实践训练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

“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

生:

师: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一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

10、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生:

想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生:

文中的母是怎样的人?

师:

轻声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

生:

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身患重病,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师:

课文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生:

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无至。

生:

对儿子体贴关心。

生:

坚强乐观。

生:

母亲非常爱我。

二、 理解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师:

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

把这些让你感到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让你感到的理由。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书,然后回答。

生:

让我最感到的地方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文中的“我”双腿瘫痪,经常发脾气,这时母亲却耐心的安慰我,鼓励我坚强的活下去。

生:

“我”却一直不知道……

母亲重病缠身,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这位母亲多么伟大而无私啊!

生:

母亲进来了……

母亲已知道自己重病,她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独生子喜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

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

这些句子真的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生:

儿子热爱母亲

生:

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

儿子深切怀念母亲。

师板书——怀念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师:

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下面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生读课文,师适当指导

2、师:

母亲带着对儿女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贵像会说些什么呢?

生:

五、知识拓展

师:

同学们说的太感人了!

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

师:

课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这些话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师:

最后让我们把心中最美的歌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吧!

师生齐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设计:

          10、秋天的怀念

爱→

母亲  我

怀念←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教版义教小学第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

   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

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

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

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

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

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

(1)小组普遍交流。

(2)全班重点交流。

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

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

(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

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诉说心声。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

可以这样设计:

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

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从而使文道得到统一。

10《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典诵读教案:

孝为根本

  

  五

(2)班

  

  诵读目标

  

  1.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

  

  2.通过配乐朗读《论语》,熟读成诵,体会《论语》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学生在学习《论语》内容的同时,理解《论语》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

  

  诵读重点:

  

  让学生明白《论语》中的道理,熟读成诵

  

  诵读难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

  

  诵读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

孩子们,这节课由老师和你们一同上一节国学课。

孝顺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在《论语》中也充分体现了“孝”的思想。

课前老师给你们布置任务了找一找有关《论语》的简介。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真是找资料的小能手,会学习的孩子)

  

  1.出示课件:

以滚动文字的形式介绍《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

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补充: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师: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孔子。

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短片。

  

  2.播放视频--动画短片

  

  师:

从动画短片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出示孔子图片,介绍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

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

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通过对《论语》的介绍,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这本书和孔子,大体了解本书的内容。

  

  师:

他希望以“仁爱”为核心思想来治理国家,不要施以严刑,而要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论语》其中的二则。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一)学习文言文。

  

  1.出示课件,自读、指读、齐读、闭眼齐背。

  

  师:

《论语》共二十篇,这两则分别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和里仁篇。

  

  内容: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它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人,这不只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如:

“弟:

即‘悌’(tì),谨(jǐn),惧(jù)”学生容易读错,应加以强调,以免学生自读过程中定型,就不便于纠正了。

  

  2.教师纠正字音,如“弟:

即‘悌’(tì),谨(jǐn),惧(jù)”

  

  3.学生齐读、闭眼背诵:

(《论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节奏。

  

  (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齐读要讲的话,然后根据老师出示的注释,各小组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并根据句义谈谈本组的感悟。

  

  4.出示课件--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1)学生齐读:

  

  

(2)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释:

  

  入:

入门在家。

孝:

子女孝顺父母。

弟:

即“悌”敬重兄长。

  

  出:

与“入”相对,指出门在外。

谨:

小心谨慎。

仁:

有仁德的人。

  

  泛:

广泛的意思。

  

  (3)小组讨论本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组员交流,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意见。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刚升入三年级,表达能力上虽有一定提高,但在表述上海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轻松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反而给学生的理解上增加负担,压制了学生的兴趣。

  

  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精力,就再去读书学习。

  

  5.与《弟子规》对比。

  

  师: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句话熟悉吗?

是不是在哪见过、听过?

(《弟子规》)

  

  6.指名背《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篇文章,是根据古代圣贤对子弟的一些教诲写出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其次,还应该做到行为语言谨慎谦和,说话做事讲究信用。

要平等博爱地和大家相处,并且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向他好好学习。

做好这些事情后,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多学习文化知识。

  

  师: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开篇的。

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你们知道这里的圣人指的是谁吗?

(孔子)

  

  6.课件出示--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1)学生齐读:

  

  

(2)小组讨论本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组员交流,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意见。

  

  年:

年龄,年纪。

  

  译文:

  

  孔子说: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论语》深刻的教育意义。

同时学生感受到孝敬长辈的重要性,把养成教育与国学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

  

  7.指名读二则论语。

  

  

(二)听“孝”的故事

  

  1.出示课件,组员代表讲故事

  

  师:

(古人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乌鸦长大以后,会寻找食物反哺自己的母亲;羊羔跪着吮吸乳汁,是怀着感恩的心情。

动物尚且知道孝敬父母,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孝”就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之一。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且,几千年来,一幕幕与“孝”有关的故事,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景。

  

  百里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对父母十分孝顺。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

一次,他听说百里之外的米很便宜,就跑去买了背回来,做给父母吃,自己却还是用野菜充饥。

父母死后,子路做了大官。

每当吃着丰盛的饭菜,他总是感叹说:

“现在父母去世了,我想再吃野菜,再为父母去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

”是啊,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唐朝有位叫李皋的人,常常说:

“除了生病以外,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让父母为我担心。

”有一次,李皋被人诬告,受到审讯。

为了避免父母担惊受怕,他每天受审时,都身穿素服;可仍然像平常一样,穿着官服回家。

在父母前面,说话做事也像平常一样从容,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不久,李皋被贬官到潮州。

赴任前,他安慰父母说:

“我得到了升迁。

”直到真相大白,官复原职,他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

  

  扇枕温席

  

  黄香是汉朝江夏人,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

九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他非常悲伤,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

为了让父母睡得安稳,小黄香每天晚上总是先用扇子为父亲睡得安稳,赶走蚊子,才让父母躺下。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

黄香怕父亲受凉,每天晚上睡前,就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捂热,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黄香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人们都被他的事迹感动了,纷纷称赞说: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2.组员说感悟

  

  师:

听完了这些故事,想想你为父母做过什么?

你有什么感悟?

  

  师:

我们常听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

就像故事中说的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等到子女想回报父母的恩情时,老天却降下了难测的灾祸!

是啊,与其等到失去了方知可贵,何如拥有时倍加珍惜?

  

  三、拓展活动:

  

  1.提问:

以前学过哪些写父母爱子,报答父母恩情的诗?

(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

  

  2.出示诗歌,配乐师译:

古代交通不发达,离乡在外的人,常常一年半载回不了家。

守候在家的父母,总是担心远游在外的儿女。

再给游子的信中,自然离不了询问归期,盼望游子早日还乡。

  

  3.自读古诗,指名读。

  

  师:

看着父母渐渐老去的容颜,我们心灵深处顺从父母、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的情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这就是孝。

让我们带着此时此刻的心情再读读《论语》二则。

  

  4.配乐朗读《论语》二则:

  

  (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