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84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docx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与gps控制网技术总结合集

 

gps技术设计书总结

GPS测量技术设计书专业:

工程测量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O一*年三月目录一、任务及工作量二、测区概况三、测量依据原则四、已有资料情况分析五、基础控制网布设方案六、施测方案七、数据处理八、高程控制的观测与计算九、上交资料一、任务及工作量1、:

本次控制网布设是由老师安排的为期四周的实训,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根据GPS定位的特点来测定工程控制网的过程,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

2、目的:

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

能使用GPS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

3、任务:

测区内GPS控制网布设GPS测量点的数量:

新定点9个、约束点2个、水准点2个、检查点2个。

5、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并转换为测区独立坐标系坐标——长沙独立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系统。

二、测区概况测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管辖区域,测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8°11′49〃,东经112°58′42〃。

测区首级平面基础控制网设计为E级GPS网,布设9个点,控制范围10km2,这些点的布设一定要考虑长久保存和使用,埋设标石要稳固。

位于长沙县附近的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周围,东至西霞路(武广高铁),西至万家丽北路,南至开元西路为界,以蟠龙路向北至捞刀河附近。

通视条件良好。

校园建筑群周围,测区交通方便,道路交综复杂,并且有众多的建筑物,并且有大片的水域,因此在布设控制网时应避开建筑物和水域,并且有可能影响GPS的信号,给测量工作带来不便。

本测区内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25℃。

12月平均气温10-15℃。

地势平坦,便于测量作业三、测量依据原则1、《工程测量规范》(GB20**6—93);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

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9);

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7、《1:

500、1:

1000、1:

20**地形图图式》(GB7929—1995);8、《数字产品质量要求》(GB17491.1)四、已有资料利用情况分析1、梦苑小区前面十字路口菜地边;(G0007)2、特立路跨京珠高速桥中北侧;(G1021)3、新久发超市前面交通信号灯下花圃边;(HG1167)这些点点位可靠,保存完好,可作设计,选点,埋石之用。

五、基础控制网布设方案GPS网点的图形采用点连式与边连式相结合的形式布设GPS控制网,测区首级平面基础计为E级控制网设GPS网,布设9个点,控制范围10km2。

GPS网图六、施测方案1、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的各项资料:

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2)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

篇二:

GPS技术设计书及技术总结。

******

【案例分析】*****××市GPS三等平面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为了满足33市10年规划发展的需要,受33市规划管理处委托,33省测绘局承担该市三等GPS平面控制网测量任务,测量日期定于1999年10月~11月间。

为使该项任务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1测区及任务概况本测区位于33省东南部,城市规划范围为本次GPS测量控制区域,约500km2;测区东西长约31km,南北宽约17km,属平坦间或有部分沙丘地形,平均高程约93m,测区中部地处33°33′,东径333°33′。

测区北临33,33铁路呈南北向横贯测区;主要公路有向北“33——33”、向东“33——33”、向西“33——33”、向南“33——33”、向东南“33——33”,此外还有数条通向四周主要集镇的公路,交通甚为便利。

该GPS三等控制网选点埋石已由33市规划局先期完成,全网待求点32点,联测已知大地点3点,共35点,控制网联测按附图实施。

该网联测的三个已知大地点为:

Ⅰ等“王岗”位于测区南部约8km处,觇标已破坏,标石良好。

Ⅰ等“马村”,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寻常钢标,标石完好。

Ⅱ等“榆村”,位于测区西南角边缘,35m双锥钢标,标石完好。

该网设计联测图以三角形点传递形式为主,全网有6个传递环路,环内侧边数不超过5条,测区东部因距已知点较远,则特辅设一个直接联测Ⅰ等“马村”的三角形以加强之。

全网待求点均至少与两个三角形相连,加之Ⅰ等“王岗”必须两次设站。

则全网重复设站率100%,≥3的设站率为47%,可形成充分的多余观测条件。

表1.1.8GPS网联测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该网6°带坐标采用20带,其中央子午线经度为333°。

三个已知点有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及1980年西安坐标系成果,可利用其计算出该网两套坐标,此外,根据33市规划管理局要求,计算出一套全网“33市独立坐标系”成果。

其换算公式由33市规划管理局提供。

该网位于地面上的待求点高程均由“33市规划管理局”采用Ⅱ等直接水准联测,可适当选择作为网平差的高程约束点。

2技术依据及精度指标:

(1)技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简称《规程》。

b.国家测绘局1992年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简称《规范》。

c.本技术设计书。

(2)精度指标:

a.相临点几何精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meps式中:

e为固定误差,取仪器标称精度10mm。

p为比例误差,取仪器标称精度2mm。

s为相邻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b.该GPS网为城市三等平面控制网,其定位精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m10mm5sppm(s以km为单位)。

3观测纲要:

(1)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

a.卫星高度角≥15°b.最少观测卫星数为4颗。

c.每点观测时段数≥2。

d.观测时段长度≥90min。

e.数据采样间隔15秒。

(2)观测前需将接收机安置在室外采集若干信息,利用随机软件打印出当地星历预报,认真比较分析有关数据和图表,选择PDOP值小且变化较平缓的星座制定好观测计划。

(3)GPS观测所选的有效观测卫星与测站组成的几何图形应尽可能坚强,其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8。

(4)观测作业时宜从起点开始循图形逐点或逐边顺序观测,一般不宜跳跃前进。

(5)Ⅱ等“榆村”觇标高大,须事先将标头拆除。

在架顶安装仪器,用5kg以上重锤强制对中;Ⅰ等“马村”为寻常钢标,须将能遮挡接收机的部分拆除直接将仪器架设在标石上方。

此外,该网中有相当一部分点设在水塔顶部,安置脚架时应注意脚部牢固,必要时将水塔顶部部分打毛。

无论高层水塔还是高标,攀登及吊装仪器时应格外小心谨慎,以免发生安全事故,风力较大的天气,不可在高标和水塔上作业。

(6)GPS接收机所使用的光学对中器一般应每隔5天检校一次,以确保对中的准确性,对中误差应满足1mm的要求。

(7)安置接收机时,应精心对中整平,并利用罗盘,使天线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其偏差不应大于5°。

(8)个别点可能距障碍物较近,为保证卫星高度角≥15°;须将接收机架高,但需用重锤强制对中,并慎重考虑仪器高量测方法。

(9)遇到雷雨天气时,不要强行作业,以确保仪器和人身安全。

(10)观测员须遵循事先制定的作业计划,提前赶到预定点位,按规定的时间作业,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11)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和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量、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PDOP值,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等情况。

(12)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记录观测记事栏。

(13)观测员应细心操作,精心守护仪器,静置和观测期间防止接收机受震动,碰动和无关人员接近,尽可能保持净空,若发现信号周跳或失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14)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

a.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b.进行自测试(除发现故障外);c.改变卫星高度角限制;d.改变接收机位置,修改输入天线高。

(15)当站观测完毕后,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作业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方可迁站。

不允许事后补记测量手薄内容。

(16)测量手薄的记录项目参照《规范》。

应顺序装订成册,不得缺损。

4数据处理

(1)每一观测日结束回到驻地后,应及时将接收机获取的数据文件,传输拷贝到计算机软盘上,并在软盘外面贴上标签,标签所注内容及形式为:

文件名——网名——点名——软盘序号其中:

文件名形式取观测日期和当日时段号,如1020——1表示10月20日第一时段。

(2)数据存储软盘应专人精心保管,不得接近水、静电、磁场、油污等,不允许对其进行任何剔除、删改或重新加工组合。

(3)每一观测工程结束后,应当日进行基线处理,及时对已完成的重复测量基线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及早查明原因,采取对策。

(4)全网正式平差前,应利用随机软件对同步边观测数据进行检核,分析观测值残差;计算出观测值的剔除率(应<10%);计算各时段差值的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

(5倍。

(6)三部接收机所测同步边组成三角形时,其坐标分量闭合差不超过下式规定;Wx33Wy3Wz3n(7)非独立观测的闭合环,应以较合理,较重要的若干关键环组合检核,检核项目参照《规定》924进行。

(8)补测与重测a.未按实测方案要求,外业有缺测,漏测或经质量检查与数量处理后,观测数据不足时,有关成果应予补测。

b.当检核发现边长观测数据或闭合差超出规定要求时,应对其中某些质量较差的成果进行重测。

c.凡需补测或重测的边,应尽量安排一起进行同步观测。

(9)经检核分析,各种数据无误后,方可进行全网平差,平差软件使用随机的GPSurvey软件系统。

该网32个待定点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西安坐标系两套成果平差解算后,还应计算出一套33市独立坐标成果。

5上交资料:

(1)网中待求点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6°带坐标,1980年西安坐标系坐标及城市独立坐标系统成果表。

(2)网中待求点的WGS——84系坐标成果表。

(3)GPS控制网展点图。

(4)GPS测量外业记录及检核计算成果。

(5)技术总结。

132图1.1.11××市三等GPS平面控制网

篇三:

GPS技术设计书。

技术设计书项目名称: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1:

500校园GPS网建立编写:

赵新月审核:

胡荣明班级:

遥感科学与技术1402学号:

1410060206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二零一六年五月项目名称: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1:

500校园GPS网建立甲方:

西安科技大学乙方: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遥感1402班第三组测量小组项目负责人:

贺坤技术负责人:

贺坤设计编写:

赵新月设计审核:

西安科技大学项目完成人:

贺坤、刘恒恒、王鹏龙、武祥新、严露、赵新月目录1.项目.42.测区概况.43.技术依据.44.现有测绘成果..54.1三个已知点54.2校区全图与坐标选择.55.施测方案与作业要求..65.1观测方案65.1.1布网方案.65.1.2观测方案..65.1.3精度指标..5.2观测方法6.预算86.1工程预算86.2消费预算87.解算方法.81.项目受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委托,由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遥感1402班第三组测量小组承担“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1:

500校园GPS网测量”任务,就本次GPS测量任务要求,根据相关技术要求,编写技术设计书。

目的:

通过这次GPS实习巩固扩大和加强我们从课堂学习的知识,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对GPS静态观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作用:

为得到测区的地理位置及坐标GPS网等级(精度):

二级GPS网完成时间:

20**年6月1日以前2.测区概况测区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内,地形北低南高,测区内多为教室,公寓,及其他教学设备校园马路多被,给GPS观测带来一定困难。

地理位置及行政划分: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隶属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芷阳村,南邻骊山脉和距西安城区26公里,距兵马俑7公里。

距华清池,骊山风景区1.5公里,交通便利;占地约800亩。

气候:

新校区位于大陆内部,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昼夜温差大,由于地处山口,四季有风。

人文经济:

由于地处临潼郊区,经济欠发达,土地为本地农民所有,民风淳朴善良。

交通通信条件: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位于西临高速临潼出口向东500米处,北是陕鼓大道。

校内交通便利。

3.技术依据本次测量规范于:

《1:

500、1:

1000、1:

20**大比例地形图图示》《GPS测量规范》《测绘成果验收规范》《城市测量规范》《测绘成果收费办法》仪器型号:

本次测量外业观测通用海星达H32三星观测GPS接收机作业观测由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遥感1402班第三组测量小组具体组织实验,观测日期约为7天。

4.2校区全图与坐标选择由现有三个已知点和5个待测点出发,对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进行测量,要求GPS观测网能覆盖学校大部分范围。

其中已知点GP42、GP51、GP02点。

GPS观测网如图1所示。

gps控制网技术总结

目录1概况.21.1测区已有控制资料及利用情况21.2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22GPS控制网的布设32.1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要求.32.2选点、埋石..32.3GPS网的主要指标33GPS外业数据采集43.1所用仪器43.2仪器检验43.3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53.4作业过程54GPS基线向量的解算及检核..64.1GPS基线向量的解算..64.2精度统计65GPS网的平差处理5.1无约束平差..5.2约束平差6结论.8提交资料88体会.81GPS控制网技术总结1概况GPS卫星定位技术是一项多功能、高效、快速、省时和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已在国内外测量界得到推广和应用,特别在城市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满足我院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学院建设的需要,在宿迁学院校园内建立了E级GPS控制网,其控制面积为1㎞2。

该控制网使用3台高精度的测量型静态中海达8200E单频GPS接收机进行外业观测。

本控制网利用以前埋设的控制点,由学生完成选点、网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工作,前后历时天,于20**年1月16日前完成全部工作。

1.1测区已有控制资料及利用情况

(1)已收集到的地形图资料有校园示意图。

(2)控制点资料。

测区内已经搜集到的控制点资料有:

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GPSE级点2个。

其坐标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已知点坐标和高程点名N19N55X(m)56445.64655946.493Y(m)9888.75910291.725H(m)31.29131.163备注GPSE级点GPSE级点1.2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测区位于高斯3度投影带第39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7°。

平面坐标系采用宿迁地方独立坐标系,投影面为参考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2GPS控制网的布设2.1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要求

(1)以E级GPS控制网作为学院的首级控制,本GPS控制网以同步环为基本单元,采用边、点混合连接的方式布网,将2个已知点和个待定点连接成如下网形:

(网型附后)

(2)E级GPS控制网的最长边为0.6716km,最短边为0.1846km,平均边长为0.3705km。

图形结构较好。

本网共布设9个点,其中2个已知点为宿迁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E级GPS点,个未知点为E级GPS点。

(3)GPS控制网中联测了2个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E级GPS点,以便将GPS定位结果转换至地面坐标系时作为起算数据。

2.2选点、埋石在测区范围内共布设了20多个控制点,选择其中9个点作为E级GPS点,在点位选择上主要考虑点位分布合理,密度均匀,而且便于直接使用。

根据GPS测量规范要求,首先充分利用原有控制点点位标石;其次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点位周围高度角大于15度以上天空无障碍物(如树林、高楼、水塔及高程建筑物等)的地方;无强烈反射无线电波的金属或其它障碍物或大范围水面,点位远离强功率电台、电视发射塔、微波中继站、高压变电所等要求。

因此,我们将9个GPS点布设在校园内人行道、山坡上等合适的地方,每个点位均做到稳固可靠,便于到达,使用方便,可长期保存。

各点均已埋设标石,各GPS点位见网图和点之记。

2.3GPS网的主要指标E级网共设计9个测点,其中已知点2个,新建GPS点个。

共设计6个时段,设站1次的有2个,设站2次的有5个,设站3次的有2个,重复设站次数为2,大于《规范》规定的≥1.6的要求。

网型结构的主要指标见表2。

3表2E级GPS控制网的网型结构的主要指标基线总点数总数9一次设站点数218二次设站点数5基线总数12三次设站点2数最长边0.6716基线总数观测数5基线数3边长/km最短边0.1846平均边长0.3705个6数时段数6独立必要多余复测同步环观测3GPS外业数据采集3.1所用仪器使用3台高精度的测量型静态中海达8200E单频GPS接收机以静态定位方式进行同步观测。

该机具有12个通道、测量相量为L1载波相位,其内存为64MB,采样间隔设为5秒,其水平标称精度:

±5mm+1ppm×D,高程标称精度为±10mm+1ppm×D。

其中D为所测距离,以km为单位。

3.2仪器检验3.2.1GPS接收机的检视仪器在使用前,按规程规定的项目,分别按一般检视和实地检验进行了全面检验。

3.2.2一般检视

(1)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正确,主机与配件齐全;

(2)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应良好,各部件及附件完好;

(3)设备使用手册及后处理软件手册及软盘齐全。

3.2.3通电检验

(1)各信号灯工作正常;

(2)按键和显示系统正常;

(3)接收机锁定卫星时间快慢,接收机信号强弱及信号失锁情况正常。

3.2.4实测检验在GPS接收机完成了一般检视和通电检验后,又进行了实测检验,经计算符合要求。

43.2.5用于天线基座的光学对点器在作业过中进行了经常性检验,以确保对中的准确性。

3.3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如表3所示。

表3基本技术要求同步观测有效卫星数卫星截止高度角数据采样间隔观测时段长度点位几何PDOP图形强度因子重复测量的最少基线数平均重复设站次数天线对中精度≥4≥15°10-30秒≥40分钟≤6≥5%≥1.6普通标志±2mm3.4作业过程3.4.1观测前准备

(1)每天出发前检测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并携带备用干电池。

仪器及其附件应携带齐全。

(2)作业前应检测接收机内存是否充足。

3.4.2天线安置:

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小于2mm。

外业记录包括:

测量员、点名、点号、观测日期、观测起止时间、天线高等基本要素。

3.4.3观测:

同步观测健康卫星数≥4,卫星高度角≥15°,数据采样率为15秒,观测时段长度根据观测精度指示灯的要求确定,当边长≤10公里时,观测精度指示灯闪两下即可,点位几何PDOP图形强度因子≤6。

3.4.4量取仪器高:

测前测后分别在个3个方向(每个方向间的夹角为120度)量取仪器高,互差小于3mm。

取其中数作为测前测后的仪器高,然后取测前测后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4.5测站间联系测站间用对讲机联系,同时开机,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员要经常观察卫星个数、记录情况、电池电量和精度指示灯等,只有各测站精度指示灯都亮并符合要求后;才能结束观测,但时间不能少于40分钟。

5

篇二: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项目概述1概述1.1项目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

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测区概况**市地处广西西部,**地区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1.3完成任务情况**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9.63平方公里,2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1.4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和控制网精度要求1.4.1作业技术依据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国土资源部)。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国土资源部)。

2.c.d.e.f.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1:

500、1:

1000、1:

2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

《1:

500、1:

1000、1:

2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1993)。

《地籍图图式》(CH5003-94)。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市1:

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4.2系统基准h.i.j.k.l.m.n.o.p.q.r.s.t.u.v.w.1.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1.5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6°30′。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5已有测区资料及起算数据1.5.1已有测区资料1.平方公里。

2.1986年原**市土地局委托原***测制1:

1000地形图约121994年至20**年**市相关测绘部门先后所测的1:

500地形图约73平方公里。

覆盖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地籍数据(右江区建成区和城东工业园部分单位)。

***生产的1:

1万比例尺地形图。

近期利用航空、卫星影像制作的1:

5000或1:

10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

c.d.e.f.***提供的(河池-**)C级GPS网点和**右江河谷D级、E级GPS控制网成果。

***提供的Ⅰ田南线、Ⅲ巴都线、Ⅲ武平线等水准线路的水准点。

g.h.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