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386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docx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PDF

【篇一:

模式1: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必修3】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必修3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3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3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4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4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36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48

第4节免疫调节………………………………………………………………………56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6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6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78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86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94

第1节种群的特征……………………………………………………………………95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10

第3节群落的结构……………………………………………………………………124

第4节群落的演替……………………………………………………………………135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43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5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57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74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87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97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208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9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21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

“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

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

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

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

”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多媒体显示血浆的化学组成,围绕这一演示提出3个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通过在必修模块1中学习过的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的原理,联系到渗透作用,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引出渗透压的概念。

ph的概念,在化学必修中学生已经学过,这里简要提示一下计算公式就可以了,然后明确一个知识要点,正

-常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

-等离子有关,具体机制021将在第二节中进一步学习。

内环境的温度特点在这里只hpo4

简单提到,在第二章进一步学习。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要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也就是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

教学过程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任选一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通常是二氧化碳、氧气或水等),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最后安排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准备1.显微投影仪:

示草履虫、血液涂片。

2.视频—1:

播放边防战士爬雪山片段、炼钢工人高温作业片段、抗洪战士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片段。

3.视频—2:

播放演示草履虫的取食过程、食物泡及消化过程、排遗、伸缩泡的排泄过程。

4.多媒体cai—1:

动态显示血细胞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5.多媒体cai—2:

动态显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

课件展示:

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1)

(学生观看并思考)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

师很好。

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

生2缺干净水。

生3蚊虫多。

生4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

师很好!

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

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

什么是稳态?

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推进新课

板书: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师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

讨论1:

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播放视频2、多媒体cai—1)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

生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

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

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师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有,都是液体环境。

师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师很好。

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生血浆。

师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

课件展示:

【篇二: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1)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体验探究和分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的选择:

多媒体课件

2

3

4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i课时)

一、三维目标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双基提要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_______________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素和_________素,是能进行____________作用的自养生物,属于____________核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会出现_____________,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其中有多种蓝藻。

3.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______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不同的地方体现在:

没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dna分子呈_________状,位于_______________中。

5.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_和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胞学说的要点:

①细胞是一个______________,一切动植物都由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并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构成的。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____________,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______________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_______________中产生。

7.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发展的过程。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产生新细胞。

”四、课堂互动

(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探讨

(教师展示课本问题探讨部分光学显微镜下的几种细胞图片,学生讨论一下问题)1.请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它们有哪些共同结构?

2.你能从中举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吗?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根据教师所展示的动、植物细胞,蓝藻、细菌的结构模式图,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总结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分类依据)

(在学生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5

【篇三:

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

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

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

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

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

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

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

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

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

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

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

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

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

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

细胞外液

师: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

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

o2浓度由高到低: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

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

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

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

1%左右

蛋白质:

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

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

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

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

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

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

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

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

90%左右

1无机盐:

1%左右

蛋白质:

7%——9%左右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