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785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docx

谋划发展规划末来

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周济

一、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扎实订规划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已经掀起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

这次学习要广泛发动群众,密切联系实际,重在谋划发展,重在规划未来。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六大精神的基础上,把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每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抓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要想在这个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一定要在“谋”字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很好地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教育部党组目前正在着手研究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经验之一就是制定了一份很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今后我们要坚持这一做法,每五年制定这样一个计划,既作为上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发展,又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在新一届政府开始的时候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代表大会所提出的方针政策。

部党组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了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地进行调研编制工作,以便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不久就能开始新一轮行动计划。

希望各个高校积极参与和支持行动计划的调研制定工作,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把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

  各校一般都已经有了一个十五发展规划,这次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求各学校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再学习、再思考、再谋划,进一步充实、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发展蓝图,认真思考“两个问题”,精心制定“三个规划”。

即,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样两个问题,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规划得好,落实得好,我们的工作才能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下棋要看三步”,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以工程设计为例,设计,一般只占到工程成本的5~15%,却决定着工程价值的80%以上,但我们很多同志一般不重视总体设计,“可行性报告”经常是“可批性报告”,项目一旦批下来之后,又急急忙忙施工,往往造成极大浪费。

在有的学校,小的问题倒也讨论计划,反而是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缺乏规划,往往是某个领导人或某几个领导人头脑一热就决定下来。

有时候,表面上、短时期或局部上看起来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从整体或长期来说则是一个败笔,甚至是一个破坏,可能蕴藏着很大的隐患,留下无穷的遗憾。

  以史为鉴,回顾一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到洪堡大学、莫斯科大学,到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关键时刻办学思路的创新决定着这些学校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式发展。

办学的思想、宏观的战略,从来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主要工作有三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三是抓好工作的关键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总揽全局,把握方向,精心谋划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未来。

“高等学校的书记、校长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要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坚持坚定正确的方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事例充分说明,校长的远见卓识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解放前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解放后的蒋南翔、匡亚明、朱九思等。

几年前,我向朱九思老先生请教当校长的经验,九思同志认为,他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

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

“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头”;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情是植树造林。

正好对应着我们现在要做的三个规划。

正是由于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和他所领导的全校师生员工的大讨论,使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抢抓机遇,实现了一次超常规的发展,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现在的书记校长,如今又面临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家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任,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扎实订规划,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

  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和职工的积极性,把大家的智慧和能量都引导到谋划发展和规划未来中来。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学习十六大精神要少讲“官话”、“套话”,不要走过场,而是要进行一次大学习、大讨论。

思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本身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过程,要用我们发展的美好未来,把大家的人心凝聚起来,使大家的精神振奋起来。

  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规划初稿形成后,要提交党政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深入讨论,形成正式的决议,把规划以某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纲领性文件,规范学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

当然,时势在不断变化,规划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跟进,但战略思路必须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

  二、思考“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

  1.关于“发展战略规划”

  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方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策划,全面阐释经过认真思考的“两个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

战略规划包括学校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等战略性的内容。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学校在一个规划期所追求的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思想是战略规划的灵魂,它系统概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战略举措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它全面提出了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必须采取的根本性的政策和策略。

概括起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也就是战略目标和发展理念的问题;“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也就是创新思路和战略举措的问题。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首先需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向现代化”:

今后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

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我们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时代背景。

“面向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从科技、经济、政治三个层面上科学地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大局和形势,确立了我们发展的国际背景。

“面向未来”:

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谋划发展,既要着眼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

要认真研究今后3~5年的“近期”发展规划,今后20年的“中期”发展规划和今后5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什么是“特色”。

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要在“异”和“奇”上做文章,要在“峰”和“突”上做文章。

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优势,特色取胜。

怎样才能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当前各校办学思路的致命弱点是缺乏个性,模式趋同,定位不够准确。

学校科学准确定位是最为基础的战略思考,既要考虑必要性,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性,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十六大给我国教育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包括两个系列、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第二个层次是本科生教育,第三个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

两个系列是全日制教育系列和继续教育系列,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都由三个层次的教育所组成,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我们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三是高等职业学院。

每所高校都要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根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

我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需要进行科学规范和准确定位。

目前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倾向,中职学校要升高职,高职院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要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院校要上博士点,等等。

要克服这种倾向,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叫“一流”。

我们所说的一流,不是办学层次越高越好,而是指在各自所处的类型中把学校办得最好,办成一流。

举个例子,有的高等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但他们总是不安分,总是将学校的前途寄托在“升格”上,觉得如果不办本科教育,就无法体现一流。

结果,全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的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去了,以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也不再成为学校的主要努力方向了,学校的教学重心转向所谓的基础知识教育,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

高等职业学院应该突出职业特点,努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当本科院校中的末流学校。

  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是具有共性、具有共同发展规律的,所以许多直属重点高校都提出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方向是正确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战略方案。

  由于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性”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综合”与“特色”之间的关系。

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说,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类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

只要规划得好,落实得好,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两种类型的学校都应该而且能够办成特色名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上已经把它列为世界五大音乐学院之一。

再如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他们提出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因此在海洋方面确实走在了国内领先的地位,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高地位。

近年来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通过“调整、共建、合作、合并”,我国形成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今后这也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主攻方向。

即使是对于这样的一批综合性大学,也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特色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军。

  我们这批重点大学无疑应该向“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进军,关键在于把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间的“度”。

举个例子,就是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特别是本科教育和科研的关系。

按道理说,即使是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必须以育人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但实际处理的时候,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安排。

近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规模不能大,特别要限制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其理由是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常春藤盟校”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等,其在校生总数一般都控制在几千人到一万多人,研究生人数与本科生数量相当或者超过本科生人数,而且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清晰,显示出典型的精英教育特色。

这些确实是事实,但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上述学校都是私立大学,而我们国家则是以公立大学为主体的,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下美国着名的州立大学呢以加州伯克利大学(在校生3.7万人)、密西根大学(在校本科生2.4万人)、加州洛杉矶大学(在校生3.7万人)、伊利诺斯(香槟)大学(在校生3.6万人)、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在校生4万余人)、德州奥斯汀大学(在校生5万余人)为代表的美国顶尖州立大学,一方面保持了非常高的学术水平,许多学科的水平比一流私立大学还要更胜一筹,另一方面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说明,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和谐,地统为一体,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说我国有一些大学由于受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制约,需要走较小规模的路子,而相当多的学校则应该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广大老百姓希望子女读好大学的强烈愿望,在规模适度增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质量和水平。

  由上述思考推而广之,美国的一流大学有各种不同的模式,而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一流大学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何况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我们有中国独有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巨大优势和严重制约,一定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样,我们的发展就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2.关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

  近年来,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但发展要靠实力,实力要靠建设。

所以,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更要“聚精会神搞建设”。

以往我们也讲建设,更多的是抓校舍、校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已经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

  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

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

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这条主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学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作为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其高标准、高水平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成就,二是学科建设水平。

一方面,一流的学术成就包含三个主要的内容:

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也包含三个主要的内容:

具有一流的学科方向,拥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基地。

因而,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凝炼学科方向。

就是要求我们对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三是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

对于“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一定要以国际水平为参照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通过每一期的建设,不断取得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全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情况。

它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由两个学院合并成大学,根据自己规模小、资源少的情况,决定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集中力量实行了重点突破。

结果它的计算机学科一直排在美国前三位,在这个方向上有所突破的同时,又用信息技术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如机械学科等。

就整体而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械学科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它在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的学科方向上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机器人研究方面则是世界级的高水平。

近几年,他们决定顺应潮流,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此时,他们又有两点发人深省的战略决策:

一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所长,着力发展与信息交叉的生物工程;二是放弃了建设一个医学院的设想,他们认真进行了测算,决定利用附近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学科。

由于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卡内基梅隆大学成功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

  汇聚学科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反之,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项目、经费、基地等等都可以创造出来,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

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水平方面,新时期新阶段,学校之间根本的竞争还是教师队伍的竞争。

大家都记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

大学者,非乃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而蔡元培先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才战略,铸就了北大的一段辉煌历史,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典范。

高校领导一定要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全力建设好教师队伍。

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是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二是要有杰出的学术骨干,他们承上启下,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三是要有强大的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现在高校学术和科技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力量分散,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无法承担大型研究项目,自然也就很难提高学科水平。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我们要通过学科建设汇聚队伍,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

最近,我参观了哈工大、北航、西工大、北理工等院校的国防重点研究基地,印象极为深刻,特别是北航和西工大的无人机研究所,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走出了汇聚学科队伍的新路子,实现了高校队伍建设的“出奇制胜”。

我们现在比较多地在学美国的那一套,一个教授带一帮研究生,这种做法有它的好处,是对德国洪堡思想的突破。

中国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新模式,依靠这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实现我们高校在人才问题上的质的突破。

  构筑学科基地。

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能否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

光靠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我们必须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包括一流的仪器、设备、制剂、信息、工作空间以及工作氛围,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尤其要通过共建、共管等方式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加强基地的维护和运营管理,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国家“211工程”建设包括了三个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即CERNET、CALIS、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

各校在规划本校的学科建设时也要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前不久,科技部、中科院、总后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北大建立了核磁共振国家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建设,供大家开放使用,下决心建成装备、使用和研究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实验基地。

我们要在全国重点大学推广这个新思路和新举措。

  各校要形成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立体化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要贯彻“全体发动,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分三个层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一个层面是学校每一个基层单位乃至每一个课题组,只要它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发展下去,都要制定自己的学科建设规划,经过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反复修订完善,形成全方位的学科建设规划;第二个层面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这个层面可以适当广泛一些,学校有优势、或有潜力的学科都应该属于这个层次,为将来的发展提高奠定基础;第三个层面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是建立在其他两个层次学科建设基础上的重中之重。

要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经过建设,取得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要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实现世界先进水平。

有些学校的“211工程”计划就犯了力量分散的老毛病,就那么一点钱,还撒了芝麻,把芝麻撒到了水里面,连泡都不起一个。

相反,在上一期的“211工程”建设中,有些学校坚持集中重兵建设若干重点学科基地,真正形成了水平,形成了优势,因而在后来的“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中,都能争取到很多的大项目,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

同时,这些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又带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3.关于校园建设规划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现代化校园。

  当前,校园建设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各地政府都将各学校的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财富,对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

高校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一方面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努力拓展更大的办学空间;另一方面认真制定校园的建设规划,全面研究思考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建设风格、建筑设计、建筑质量,精心设计,精心实施,争取做到几百年之后回顾这次规划,都能被认为是成功之作,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这个伟大历史机遇期的经典之作。

  校园建设要突出特色,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各个高校校园面积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有的较新,有的较旧,但都需要我们认真对校园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校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美,既可有磅礴大气之美,亦可有婉约精致之美;既可有丰富多彩之美,亦可有整齐简洁之美;既可有自然旷怡之美,亦可有城市繁华之美……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追求“美”的环境,建设“美”的校园。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学校的校园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有的由于几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出现了一校多区;有的为了适应规模扩大的需要,在原有校区之外另建了新的校区。

对这个问题,我们再三强调,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

即使不得已有了多校区,也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主校区。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在校园建设的经费方面要认真把帐算清楚,不能头脑发热。

在经费筹措方面也要创新思路,“不等不靠,积极去要”,但不要抱太大指望;也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但要保持适当的限度;怎么办还有待大家创新。

浙江、辽宁创造了一条很好的经验,要坚决推行校园置换,有所得,有所失,轻装上阵,快步前进。

  三、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若干问题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战线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就辉煌,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我们思考下一步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形势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我们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必须正视和分析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深人思考和研究解决若干重要的战略问题。

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谋事”,即怎样争取跨越式发展;二是“谋人”,即怎样建设高水平的队伍;三是“谋钱”,即怎样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

  1.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抓住了以扩招为重点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处处呈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就可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前进道路上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这是我们的深切体会。

回顾五年之前,我们可,曾计划过这五年中如此巨大的跨越吗多数同志恐怕连做梦也没想到。

但现在跨越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就是这个历史性跨越的参与者,这是我们大家的宝贵历史经验。

  一方面,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国兴科教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同时也必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一流,我们教育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发展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大众化——“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水平——“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国人民群众寄托于我们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跨越,可能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