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87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及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34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3.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8.26-8.30

长度单位

2

9.6-9.6

两位数加两位数

3

9.9-9.13

两位数减两位数

4

9.16-9.2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

9.23-9.27

整理和复习

6

9.30-10.4

国庆放假

7

10.7-10.11

角的初步认识

8

10.14-10.1888

乘法的初步认识

9

10.21-10.25

5、2、3、4的乘法口诀

10

10.28-11.1

6的乘法口诀

11

11.4-11.8

整理和复习、观察物体

12

11.11-11.15

7、8的乘法口诀

13

11.18-11.22

9的乘法口诀

14

11.25-11.29

整理和复习、量一量,比一比

15

12.2-12.6

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16

12.9-12.13

总复习

17

12.16-12.20

期末复习

18

12.23-12.27

期末复习

19

12.30-1.3

期末复习

20

1.6-1.10

期末考试

一长度单位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先通过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

1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1课时

3 认识线段…………………………………………………1课时

4 解决问题…………………………………………………1课时

5 练习一…………………………………………………1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

这既是对以前学习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运算,会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

在此基础上由加减一位数变成两位数,只是数目增大,可以继续应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

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情景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情景图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切实感受到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此外,联系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了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基础上的。

由于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存在连续进位、退位的问题,因此只要明确了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和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的问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知识,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五、课时安排

1 加法………………………………………………………3课时

2 减法………………………………………………………5课时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教材呈现了一幅校园生活的情景图。

图中有正在做操和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有关。

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时,出示情景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标出一些物体上的角。

然后从三种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中抽取出角(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

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最后让学生通过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感知角,如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转成大小不同的角),用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等。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和双杠上的角,说明这些都是直角。

再通过让学生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接着通过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如果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的角就是直角,比它小的是锐角,比它大的是钝角。

教材还安排了用三角尺画直角和用三角尺上的角拼摆出钝角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总结和概括,形成一定的表象。

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也不例外。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总结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四、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以及锐角和钝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册是第一次出现角和直角,只要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即可。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

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本单元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本章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五、课时安排

1 角的认识……………………………………………………1课时

2 直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3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1课时

4 练习八………………………………………………….1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两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本章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其中2~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相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加法之后,利用相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

这样编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四、教学目标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

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

四、教学建议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

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3.注意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或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

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时安排

1 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时

2 练习九……………………………………………………1课时

3 5的乘法口诀练习十………………………………….1课时

4 2、3、4的乘法口诀 练习十一…………………….1课时

5 乘加、乘减 练习十二……………………………1课时

6 6的乘法口诀 练习十三…………………………….1课时

7 用数学 练习十四……………………………………..1课时

8 整理和复习 练习十五………………………….1课时

五观察物体

(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之前,可以先拿一个六个面颜色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

使学生理解:

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后面有差别的实物,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形状。

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五、课时安排

1 观察物体

(1)…………………………………………………1课时

2 观察物体

(2)…………………………………………………1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学习和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

本单元的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的计算结果编出乘法口诀,逐步提高要求。

7的乘法口诀是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的;8的乘法口诀以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的;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的。

总体看,逐步提高了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上也是逐渐加深的。

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

先用摆图形的实例引入,再用摆物与推想来解决计算问题,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1个例题。

创设超市的情境直接把学生带入生活画面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一个乘车问题,用乘法口诀更加方便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内容编排设计上逐步增强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7、8、9的乘法口诀,乘法竖式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起来更加困难。

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知识点:

1.7~9的乘法口诀。

2.运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并初步有了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

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对于编制7~9的乘法口诀以及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应该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乘法竖式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能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使口诀由抽象到具体逐步形成。

另外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作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会利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四、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2~6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独立编出口诀。

2.由于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7~9的乘法口诀比较困难,特别是四七二十八、六七四十二、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这几句口诀,易混淆。

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口诀的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记忆口诀。

同时找规律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口诀,也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第一次接触乘法竖式,一定要让学生注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生活中的实际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