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12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十三章《内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内能》.docx

《第十三章《内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内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三章《内能》.docx

第十三章《内能》

课题: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4、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学习重点:

1.扩散现象,

2.分子热运动

学习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

一、课前自主学习:

1.物质由、构成的。

2、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说明和。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二、走进课堂: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

2、分子很小,把分子看成球形,直径以为单位来量度。

(二)分子热运动

1、观察P3图13.1-2,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扩散现象是:

2、阅读P3面:

和,和,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3、常见扩散现象有:

、、、、等。

扩散现象说明和。

4、通过观察P4演示,得出结论:

叫做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作用力

1、观察P4面图13.1-4,得出结论:

分子间存在力;物体不易分开同样说明这个问题。

2、在注射器针管内吸水或空气,堵住下部管口,用力下压活塞,不易被压缩,结论:

分子间存在力。

三、合作学习

阅读P5面完成下表

物质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物态

宏观特性

微观特性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固态

很小

很大

液态

较小

较大

气态

很大

很小

交流与讨论:

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不易压缩?

分子间的引力和作用力是单独存的吗?

展示: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

由教师引导强调:

 

四、课堂检测:

1、汽车驶过,尘土飞扬,扩散现象;两个铅块紧压在一起,5年后,相互结合在一起,扩散现象(填“属于”或“不属于”)。

2、扩散现象()

A.只发生在固体之间;B.可以发生在任何物体之间;

C.只发生在液体之间;D.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3下列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

A.黄金;B.水银;C.水;D.空气。

4、检查酒驾时,司机打开车窗,交警闻到车内有酒精气味,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测试。

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分子间有间隙;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间存在引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问题由教师把握)

1、我的新知收获——

   另外我还有新的发现——

2、我的情感收获——

六、学习反思:

 

课题第2节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学习重点:

什么叫内能,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

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内能的实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与的总和。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3、改变内能的途径,分别是和。

二、走进课堂:

(1)内能

1、观察图13.1-1和图13.1-2,分析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能;物体与地球间有距离,同时有相互作用力,物体具有势能,那么分子间也有距离,同时有作用力,分子具有能。

结论: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和分子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单位:

焦耳,符号:

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不同: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和分子之间的情况有关。

4、那些物体具有内能:

物体具有内能;例如:

、等。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就越。

不同物体内能,与物体的、、有关。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有和。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1)现象:

把烧热的铁块放入冷水中,铁块会变冷,而冷水会变热。

分析:

这一过程发生了热传递;铁块内能减少,冷水内能增加。

结论: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实例:

烤火变暖,晒太阳变热;放入冰箱中的水结冰,热水变冷。

(2)热传递:

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差,热从物体或部分传到物体或物体部分的现象。

热传递的条件是。

热传递的结果是。

热传递的实质是。

(3)热量:

,叫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

,单位符号是。

3、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1)做课本P9图13.2-5甲和乙演示实验

观察到甲的现象是;原因是。

结论: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观察到乙的现象是;原因是。

结论: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

总结:

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实例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实例:

、、等;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实例:

、、等。

4、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而且热传递和做功是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

三、合作学习

交流与讨论:

两根相同的铁丝,原来温度较低,通过某种方法分别使其温度升高了10℃,但我们不知道具体用的是什么办法,这两根铁丝的内能改变相同吗?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

由教师引导强调:

虽然做功是能的转化,热传递是能的转移,但做工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达标检测

1、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过就能擦燃,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能。

火柴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物体的能。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物体内能为零;B.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

C.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少;D.运动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3、关于物体温度、内能和热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热量一定越多;

B.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两个冰块摩擦内能不变;

C.0℃的冰变成0℃的水,内能不变;D.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4、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搓,使手变暖;B.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

C.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D.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

五、课堂小结

1、内能:

物体内部所以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和分子能的总和;

2、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就越;

3、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和,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的。

常见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有、、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有、、等。

六、学习反思

1、学到的知识有:

 

2、没有弄清的知识有:

 

课题第3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

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

1、实验结果分析;2、物质吸热和放热计算公式。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实验现象,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升温快些;如果要升高相同温度,加热时间长些(吸热多些)。

吸热能力强。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同,比热容大小与物质的和有关,比热容的单位是,读作。

3、水的比热容是,读作,含义是。

4、物质吸热计算公式;放热公式。

二、走进课堂

(一)比热容

1、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

猜想:

(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强。

实验设计:

利用加热来比较物质吸热多少。

用相同的热源对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比较升高相同温度,吸热多少,判断吸热能力强弱。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取相同的食用油和水放入烧杯中,并插入温度计;

(2)读出食用油和水的温度;

(3)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后,读出食用油和水的末温;

(4)停止加热,撤去热源,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物质

种类

质量

m/kg

初温

t0/℃

末温

t/℃

温度变化量

△t/℃

加热时间

T/min

食用油

结论:

2、比热容

(1)比热容: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是,读作。

(3)水的比热容为,读作;含义是。

(4)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多少、吸放热多少无关,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

(5)阅读课本P12小资料,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找出其中的规律:

①;②;③;

④;⑤。

3、比热容的应用(阅读P12-13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暖气用水来传热?

内燃机为什么用水来冷却?

答:

(2)为什么内陆地区,比沿海温度变化大?

答:

(二)热量的计算

1、物质吸热计算公式

例1:

质量为2Kg的水,从20℃升高到70℃,吸收了多少热量?

分析: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含义为质量1Kg的水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J。

质量为2Kg的水,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

4.2×103J×2=8.4×103J

质量为2Kg的水,升高70℃-20℃=50℃吸收的热量为

8.4×103J×50=4.2×105J

综合上述计算有:

4.2×103J/(Kg.℃)×2Kg×(70℃-20℃)=4.2×105J

对应有计算公式:

Q吸=cm(t-t0)

2、物质放热计算公式

例2:

质量为5Kg的水,从40℃降低到30℃,放出了多少热量?

分析: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含义为质量1Kg的水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质量为5Kg的水,降低1℃放出的热量为:

质量为5Kg的水,降低40℃-30℃=10℃放出的热量为

综合上述计算有:

对应有计算公式:

Q放=cm(t0-t)

Q吸=cm(t-t0)=cm△t升

Q放=cm(t0-t)=cm△t降

有:

Q=cm△t

只有两个物体发生热传递热时(即热平衡方程):

Q吸=Q放

三、合作学习

交流与讨论:

水的比热容有哪些应用呢?

你能说出来吗?

展示: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

由教师引导强调:

1、有利于调节气候;2、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物质。

四、达标检测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有关;B.物体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D.物体的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都无关。

2、炎热的夏天,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走在沙土上时,感到烫脚。

这主要是水和沙土具有不同的()

A.热量;B.质量;C.比热容;D.密度。

3、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

1,升高温度之比为3:

2,吸收热量之比为()

A.2:

1;B.3:

2;C.3:

4;D.3:

1

4、质量为0.5Kg的铝壶内装有2.5Kg的水,对它们共同加热,温度由20℃升高到70℃。

它们共吸收多少热量?

〔c铝=0.88×103J/(Kg.℃),c水=4.2×103J/(Kg.℃)〕

 

五、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定义。

2、比热容的单位,单位符号。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大小与物质的和有关。

4、水的比热容为,物理意义是。

5、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

(2)放热公式:

(3)热平衡方程:

六、学习反思

1、学好了的知识有:

2、知道但不太清楚的有:

3、听说但不会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