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171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州市八县协作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年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

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

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

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

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

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

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

”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

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

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同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

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答案】1.B2.A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偷换概念。

原文说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并不是指儒家思想。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扩大范围。

原文仅就“‘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而言,“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错改了主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作家阎肃:

不“严肃”的时髦“80后”

作品丰富、已经过完85岁生日的阎肃从没让人觉得他“老”过。

平常,每次儿子阎宇和儿媳刘莉娜回家去看老两口,吃过饭,坐不上几分钟,阎肃往往会说:

“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

”他不跟家人念叨自己在创作上犯了什么难,也不给儿女定规矩要求他们每周回来几次陪他。

在家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

看书学习,抄写稿子。

他就这样不断写出优秀作品,歌剧《江姐》就是他利用18天婚假创作的。

“别看他叫阎肃,却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阎肃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说起他,谈及最多的,就是“爱开玩笑”、“童心未泯”。

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就有人给他提了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了。

他就干脆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

在他看来,一个人心态要好,遇到事情不较劲,这样一切烦恼都是浮云。

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封他为“神奇的老顽童”。

2008年,中央1套要播一部电视剧,请舒楠负责配乐和主题歌,阎肃写词。

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流行又要有地方特色。

阎肃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

”这句话出自年近八旬的阎肃之口,舒楠感到“实在是太超前了”。

他按照阎肃的意见谱曲,效果非常好。

年过八旬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

他懂Rap,听周杰伦,喜欢李宇春,自称是“老玉米”。

阎宇说:

“他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新事物出现了,他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阎肃曾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

讲完后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

“我就怕你们吐槽啊,来点赞就好了。

”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制片人卫晨霞今年“八一”建军节策划了一个名为“八一快闪”的新节目,在一段视频中,总政歌舞团的演唱者白雪、蔡国庆、阎维文等人突然出现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唱起了军歌。

策划这个活动时,有些拿不准的卫晨霞打电话给阎肃,给他介绍什么是快闪,问这种形式行不行得通。

老爷子在电话那头儿回了一句话:

“行,就得新,就得好玩儿!

除了在歌曲“作词”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这位爱哈哈大笑又极富幽默感的老爷子也常出现在歌唱节目中担任评委。

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星光大道是他常去的地方。

和他一同担任过评委的蒋大为回忆,录节目通常要到半夜,年过八旬的阎肃跟节目组要两盒饺子,然后打包回酒店,“吃着饺子,再喝上二两小酒,看场足球比赛,他就满足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觉是,阎肃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尤其喜欢庄子,“阎老之所以会参加那么多活动,是因为他的国家认同。

只要节目能反映家国情怀,他都乐意去做评委,去表达他的想法”。

阎老“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

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

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

卫晨霞说:

“阎老对‘军营大拜年’节目情有独钟,就因为我们总是去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哨所,他说我们为兵服务,节目‘走得早、走得远、走得正’。

在艺术界,阎肃平和敦厚,与人为善;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辞严地给予批评;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抵制恶搞”的倡议。

他说:

“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

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阎肃总是精心准备,提前到场。

阎宇印象特别深刻:

“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

您好!

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

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摘自《大家》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阎肃热爱工作,但他有点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每次儿子和儿媳回家去看老两口,阎肃总是吃过饭不一会儿就催他们走。

B.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说他太不严肃了。

他就负气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

C.阎肃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D.遇到事情不较劲,平和敦厚的阎肃活得简单快乐;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坚决批评;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较劲的他却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E.本文的标题幽默风趣,不“严肃”利用了谐音,写出阎老的活泼开朗,“80”后是阎老的自我调侃,这些让我们想见出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形象。

5.“(红梅)一片丹心向阳开,……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中的歌词,这也正是阎肃的人生写照,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DE5.①他的所有创作就是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正如红梅“丹心向阳”。

②他铁肩担道义,一身正气,正如“昂首”的红梅。

③他妙手著文章,创作力旺盛,作品很多,恰是红梅“怒放”。

④他的作品接地气,充满正能量,影响深广,恰如红梅“香飘云天外”。

【解析】

4.试题分析:

A“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说法不当。

B“负气”“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不当。

C原因概括太绝对。

5.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

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

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

房东灵机一动说:

“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

”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

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

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

”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

拉拉手吧?

”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

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

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

”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

“爸爸妈妈!

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扣鲁鲁握手。

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

“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

我们明天吃什么?

”弟弟忙说:

“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

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

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

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

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

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

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

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

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

但是没有。

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

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

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

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舐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

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

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

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

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l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

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

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

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

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

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

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

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

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

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

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

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

“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

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

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

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

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他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7.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

“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

”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A7.①第一次写瀑布:

交代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哀号埋下伏笔;推动后面姐姐与鲁鲁离别的故事情节发展。

②第二次写瀑布:

呼应前文,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现了鲁鲁对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③瀑布的美及雷鸣般的水流声,与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悲剧氛围。

8.①动物的悲鸣:

狗与主人的两次离别之痛,被世人驱赶打杀之苦,命运颠沛流离之艰。

②人性的呼唤:

人与人之间要关爱、忠诚,人与动物也应平等、热诚相待。

③作者借小狗的悲鸣,反映了战乱中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呼唤着心灵之间的贴近和沟通,真挚和热诚。

【解析】

6.试题分析:

B项,见于原文第七段“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可知鲁鲁选择回到范家,主要是因为想起了姐姐抚摸他的手,想起了范家人对他的爱,而不是因为“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

C项,见于原文第十三段“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

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可知鲁鲁在唐家不吃饭是因为思念生病的姐姐,而不是因为“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D项,犹太老人去世,范家人回北平,并不是无情、故意抛弃鲁鲁的;两次哀号是鲁鲁对前主人的思念,表达了鲁鲁的重情。

7.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瀑布表现额内容,第一次写瀑布交代与姐姐分别的地点,第二次,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达情感、渲染氛围。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哀号埋下伏笔和呼应前文。

点睛: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8.试题分析:

分别答出“动物的悲鸣”和“内含是人性的呼喊”的具体的体现。

然后在分析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统一)

10.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我孰与城北谁美?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9.C10.B11.B

12.

(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之外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9.试题分析:

D一,专一。

点睛: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10.试题分析:

C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11.试题分析:

应该是“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非“輮木为轮”。

12.试题分析:

得分点:

(1)假,借助;利,跑得快;致,到达。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用作状语;用,因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3.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14.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答案】13.CD14.示例:

①诗人赞颂丹橘耐寒本性,经冬犹绿,使人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坎坷遭遇。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使人联想到诗人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仍自我勉励,积极昂扬。

【解析】

13.试题分析:

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

14.试题分析: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