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5378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docx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

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如:

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

“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

分析:

“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分析:

①“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②“能”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水”,故“水”活用为动词。

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分析:

“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歌”的行为的状态。

故句中“歌”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唱歌”。

而(表修饰)+名词

当连词“而”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分析:

“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名词+代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分析:

“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形容词+宾语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分析:

“欣”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

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鸿门宴》)

分析:

“可”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亲”,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亲”为动词,译为“亲近”。

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分析:

“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副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分析:

“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②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分析:

①“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②“正”为形容词,与“乘”构成动宾关系,故“正”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分析:

“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分析:

“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分析:

“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分析:

“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在”“从”一类的介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分析:

“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

“像对待……一样。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分析:

“舞”“泣”“活”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之”,故“舞”“泣”“活”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②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愚”“完”均为形容词,但分别让后面的宾语“黔首”“璧”具有了“愚昧”“完整”的状态,故“愚”“完”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分析:

“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

分析:

“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

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②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教材联想

规律总结

①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②而耻学于师。

(《师说》)

分析:

“渺”和“耻”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沧海之一粟”和“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渺”“耻”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渺小”“以……为耻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吾从而师之。

(《师说》)

分析:

“侣、友”和“师”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和“师”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以……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

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典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5分)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3.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5分)

(1)融从其游学   游学:

                      

(2)恂奇融才奇:

                       

(3)道殣相望殣:

                       

(4)灭无赀之躯赀:

                       

(5)圣贤不坠坠:

                       

【答案】 

(1)外出学习 

(2)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3)饿死的人 

(4)估量,引申为“高贵” 

(5)放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5分)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5分)                               

                                  

【答案】 

(1)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关键点:

“据”“刎”“所以”、状语后置)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

(关键点:

“以为”“宜”“寝”“从”。

“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

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

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

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

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

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

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

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

“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

”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

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

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

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

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

1.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1)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3)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一(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动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

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

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如何掌握呢?

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

需要注意的是:

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典例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答案】D

【解析】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

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

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

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

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

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

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

“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

“然。

非与?

”孔子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

“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

“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

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

当权

C.夫子盖少贬焉贬:

降低

D.是有国者之丑也丑:

丑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

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答案】

1.D

2.B

3.D

4.

(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固、省略句、斯、滥)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

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虽然、容、病、被动句)

【解析】

1.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D项,丑,耻辱。

2.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今楚”“大国也”中间要断开。

两个“孔子”中间要断开,因为前一个是前句的宾主,后一个是后句的主语。

“则”前面通常要断开。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