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437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年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B.西厢房C.北房D.南房

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尚治》篇中这样描述君主应有的作为:

“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

”这表明他()

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执政为民

C.主张君民共治D.主张人民主权

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

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5.“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6.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

这种说法()

A.不正确。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B.不正确。

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C.正确。

“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D.正确。

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7.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8.《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B.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D.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9.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

他说:

“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

”他认为:

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教人以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是

A.伦理学说有助于法国社会稳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

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融合

10.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

“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

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律至上B.分权制衡C.责任内阁D.虚位君主

11.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下列漫画体现的思想有利于维护本国利益、解决贸易纷争、促进共同发展的选项是

A

B

C

D

 

A.AB.BC.CD.D

12.“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

因此,不少主要的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光荣革命B.柏林墙

C.斯大林模式D.巴黎公社

13.周代爵位分五级:

公、侯、伯、子、男,侯爵之名来自职称,其余均来自人的尊称或家族亲称。

甚至卿、大夫、士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

A.等级起源于血缘关系B.古代官职源自分封制

C.周代分封造成等级森严D.宗法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14.(孔)子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表明孔子倡导的礼乐文明

A.服务于鬼神上苍B.服务于国家政治

C.服务于人民大众D.服务于整个社会

15.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B.西厢房C.北房D.南房

16.葛金芳认为,晚唐以后,我国社会开始脱离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了“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发展方向。

其原因

A.封建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

C.造船技术和海上定向技术先进D.专业分工的日益发展

17.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

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

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C.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18.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

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

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C.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19.1898年2月4日光绪下诏发行公债股票——昭信股票,以筹措战争赔款。

3月2日户部拟定章程:

发行周期20年,年息五厘。

对于第一支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债股票,时人并不买账。

结果,国债发行并未成功。

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已失信于民B.人们不了解公债股票

C.民族工业举步维艰D.当时不具备发行股票的市场条件

20.下面的这幅题为《废员之希望》漫画,发表于1908——1911年间的清朝末年。

它反映了

A.清末被淘汰官员的希望B.清廷卖官鬻爵贪腐严重

C.清政府借机搜刮民脂民膏D.清末新政的实施

21.列宁著作中描绘出的社会主义轮廓被称为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如: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这一理论成功实践于

A.一战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20世纪20年代初D.苏联一五计划时期

22.20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蒋介石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见及其实施》中将这场运动的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

“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二者

A.面临着相似的国际国内环境B.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C.先进行币制改革以应对危机D.为它国所借鉴

2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这里毛泽东强调总结本民族文化遗产是为了

A.凝聚抗日救国力量B.宣传祖国优秀文化

C.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D.继承孙中山革命传统

2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术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

1980年,苏联官方机构——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

中世纪是地中海时代,19、20世纪是北大西洋时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

那么,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背后的共同推力是

A.动乱B.科技C.制度转型D.大国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25.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

(1)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材料来源: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与历史方法说明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二?

材料三 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将材料三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项目顺序请按中、美、英顺序排列),并拟定一个标题。

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26.史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解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人的一切特性都是天赋予的。

人的好义、欲利的特点也是天赋予的,……仁义来自于天地之精,是天赐予人,是人与其他物的本质区别。

“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人赐也。

”他认为五谷,乃至于天地万物是天赐于人的利,是为人而生。

这从自然规律方面说明利的客观性。

……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利,与民以利。

——摘编自家国网《董仲舒的义利观》

(1)对研究董仲舒的义利观来说,材料一、二从史料分类上说有何不同?

结合两则材料归纳董仲舒义利观。

材料三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以下是某同事收集的抗战10周年、20周年、40周年、50周年的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③人民日报纪念文章强调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④《人民日报》,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2)请按时间顺序整理排列四组纪念文章或主旨,并简要说明你排列的理由。

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填序号)

理由

抗战胜利十周年

抗战胜利二十周年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

 

材料四下面是有同学收集到的美国宪法的修正案的资料。

1791年通过的前十条修正案

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

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削减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削减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伸冤之权力。

第二条在和平时期,未经户主之许可不得驻扎军人于民房;在战争时期除非依照法律规定之方式亦不准许。

……

第九条本宪法列举之若干权利不得解释为对人民固有之其他权利之排斥或轻忽之意。

1804年通过的第十二条修正案

第十二条选举人应在本州集合,投票选举总统与副总统,其中至少应有一人为与选举人不同州之居民;选举人应于选票上写明被选为总统之人名,并于另一选票上写明被选为副总统之人名;并分别就被选为总统及副总统之一切人以及每人所得票数开列清单,予以签署证明,封印后送至合众国政府所在地,径呈参议院议长。

参议院议长应于参议院与众议院当面开启全部证书,然后计算票数;获得总统票数最多者,如选票超过选举人总数一半,即当选为总统;如无人获得过半数选票,众议院应从被选为总统之人名单上得票最多者(不超过三人)中,立即投票选出总统。

但选举总统时以州为单位计票,每州代表团仅投一票;……

1870年通过的十五到二十一条

第十五条

第一项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拒绝或限制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第十八条

第一项 自本条批准一年后,在合众国以其管辖之一切领土内禁止酒类之制造、销售或运输,及其为饮用目的之进出口。

第二项 国会与各州均有权制定实施本条之相应立法。

第三项 本条除非在国会提交各州之日起七年内经各州州议会按照宪法规定批准作为宪法修正案,否则无效。

第二十条

第三项 如当选总统在规定接任日期以前亡故,当选之副总统即成为总统。

如规定之总统接任日期已届而总统尚未选出,或当选总统未能合格就任,则当选之副总统即代行总统职权,至总统合格就任时止;在当选总统与副总统均未合格就任之情况下,国会得以法律形式宣布代理总统之人选或遴选代理总统之方式,该人选即可据以代行职务,至总统或副总统合格就任时止。

………

第六项 本条除经四分之三州之议会在提交之日起七年内批准作为宪法之修正案,否则无效。

(3)据材料分析概括美国民主政治有何发展?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

题文中体现的是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A的意思是:

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

正好与题文意思相符,所以A正确。

B的意思是:

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样可以评断明白义(适宜)与不义形成的区别吗?

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文关注民生无关;C是法家思想,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的理念;D是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2.C

【详解】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

材料“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

”说明,虽贵为天子心里依然装着普通民众。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

4.C

【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图①中的“楚”是西周时期,图中有“晋齐鲁吴越”可知是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图②中“江南西道”是唐朝时期,当时地方行政实行“道、府、主、州、县”四级管理;图③是明朝时期,明朝废元的行省制,地方设布政司图④是汉朝时期,汉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长沙国”“南海郡”体现的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5.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秀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

”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

”这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

故选C。

考点:

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6.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新文化运动......是应该否定的”可知该观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排除C、D两项;当今中国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应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故B项的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虽存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的缺陷,但其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应被忽视,故本题应选A项。

7.B

【解析】

试题分析:

1949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故应选B。

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8.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可见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选A。

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对于平民与奴隶来说是不平等的,排除BD。

题干涉及的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排除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9.C

【解析】

材料中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学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国社会,排除A。

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欲膨胀,但这仅仅他推崇儒学的表象,排除B。

启蒙运动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德治,有利于利用儒家思想的内容丰富启蒙思想的内容,C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利用,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见英国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结合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了法律至上,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度,C错误;虚位君主是君主只是国家的最高象征,不掌握国家大权,而材料中是说法律对国王的约束。

不符合题意,D错误。

11.A

【详解】

漫画A中两人同心协力,面对问题向上攀登,符合“维护本国利益、解决贸易纷争、促进共同发展”的描述,故选A;B项中反映了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CD项中都没有体现共同发展,排除。

故选A。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分析可知,历史概念里面隐含着作者的态度,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中的“光荣革命”符合题意,“光荣”的意思是不流血的、和平的方式,故A项正确。

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周代爵位分五级:

公、侯、伯、子、男,侯爵之名来自职称,其余均来自人的尊称或家族亲称”可知周代的爵位多来自对人的尊称或者家族的亲称,说明这种等级关系是按照家族的亲称排列下来的,体现了一定的血缘关系,故选A;材料体现爵位,没有体现官职,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等级森严,C错误;周朝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14.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孔子认为移风易俗和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乐和礼,表明孔子倡导的礼乐是为了整个社会服务的,故选D;孔子的礼乐是服务于社会,而非服务于鬼神上苍,排除A;孔子的礼乐包括移风易俗的作用,并不仅仅服务于国家政治,排除B;孔子的礼乐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不是服务于大众,排除C。

故选D。

15.C

【详解】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唐代之后海上贸易的不断兴盛,这与造船技术和海上定向技术先进有关,故C正确;封建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B;专业分工强调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17.B

【详解】

材料中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

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可知三者都是社会动荡,思想出现活跃局面,故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晚明、晚清时期不是分裂割据,故A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

它不是百家争鸣时期,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故CD错误。

18.B

【详解】

材料中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

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可知三者都是社会动荡,思想出现活跃局面,故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晚明、晚清时期不是分裂割据,故A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

它不是百家争鸣时期,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故CD错误。

19.A

【详解】

清政府意图通过发行公债筹措战争赔款,但由于时人的抵制而没有发行成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清政府不断的丧权辱国,出卖国家利益,导致失信于民,故选A;时人对政府公债不买账是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认可,而非不了解公债股票和当时不具备发行股票的市场条件,排除B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和题意无关,排除C。

故选A。

20.B

【详解】

据漫画内容可知,官位通过金钱可以进行买卖,说明清末卖官鬻爵,贪腐严重,故选B;漫画中下层人士的官位是通过金钱买卖的,被淘汰官员的希望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卖官鬻爵的本质,排除A;漫画反映是卖官鬻爵,不是搜刮民脂民膏,和清末新政没有关系,排除CD。

故选B。

2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这符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C正确;一战后期苏俄刚刚成立,并未进行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排除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排除B;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排除D。

22.B

【详解】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明显是对工业、农业、金融、消费等方面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也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采用了国家干预的方式,故选B;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振兴经济,美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二者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不同,排除A;美国没有进行币制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被其他国家借鉴,排除CD。

故选B。

23.A

【详解】

1938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面对日本的侵略,毛泽东强调总结本民族文化遗产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和凝聚抗日救国的力量,故选A;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抗日,而非为了宣扬祖国优秀文化、反对国民党统治和继承孙中山革命传统,排除BCD。

故选A。

24.A

【详解】

地中海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