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57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docx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

河南工业大学

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

材料之五

聚焦目标精心谋划

努力推动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词

(2010年6月18日)

王录民

尊敬的訾厅长;尊敬的杨总;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落下帷幕。

会议认真听取了党委书记戚世钧同志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听取了副校长张元同志代表学校所作的科技工作报告,对学校第一次科技大会以来在科技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

在此,我和戚书记一起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多年来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事关全局、事关发展的重要会议。

会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近五年来学校科技工作的经验,对我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客观地分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今后五年学校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戚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张校长的工作报告对五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的深刻全面,鼓舞人心;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查找的准确到位,发人深思;对今后的目标任务指引的明确清晰,催人奋进。

我完全赞同。

请大家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做好贯彻落实。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抱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推动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发展,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职能决定了大学必须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新。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称不上高水平的大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一个标准。

一个大学的科研水平、成果数量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在6月7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大学有众多的高层次人才和良好的研究条件,理应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只能传授知识,不能进行知识创新的大学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大学,充其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都高度重视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学校亦是如此。

在2004年河南工业大学组建之后,学校党委就及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由单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这是一次思想的嬗变,这是一个层次的提升,当然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

因为要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就是要将单一任务变成双重任务。

老师们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要搞好科研工作,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无疑,这加大了广大教师的压力和负荷,对大多数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正像戚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总结的那样“目标逼出思路”、“压力产生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广大教师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创出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科研业绩,提升了自己的水平和实力。

回顾近五年来我们学校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大教师对创建高水平大学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奉献,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明确指引、正确运作和各方面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我校的科技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数量、质量和水准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试想,如果不是去年和今年几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连续获得,谁会认为河南工业大学比他们强,谁会承认工大这几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正是科研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正是综合实力的提升,使得一些兄弟院校把工大作为了追赶的目标,也使得每一个工大人多了一份自信和自豪。

在最近两年召开的全省有关农业工作的会议上,刘满仓副省长两次发问:

“河南工业大学的校长来了没有?

请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这是为什么呀?

是因为我们学校一批粮油食品方面的专家教授,积极参与了河南省油脂倍增计划和食品工业振兴规划的论证和编制工作。

所以,刘省长让我在近千人的大会上站起来亮相,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耀,这是河南工业大学的荣耀,这是全体工大人的荣耀!

这就是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河南工业大学肩负着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双重任务,理所当然地要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要为河南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加强科学研究,没有科技创新能力,这两个贡献都无法实现。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培养大师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在这里强调:

全体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认识加强科技工作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校之路!

二、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科学设定今后五年我校科技工作总体目标

这次全校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不仅是为了总结“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是为了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对“十二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做出目标设计,进行部署和动员,使大家更加明确今后五年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今后五年,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展思路是:

有限目标,重点突破。

即结合我校的自身条件、服务面向,瞄准行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个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利用学校的特色及综合学科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争取有重大突破,形成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集成性成果,进一步增强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总体发展目标是: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使高档次的科研成果跻身于河南省高校前3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量进入河南省高校的前4位;国家级科技奖励要保持持续不断的优势。

正像戚书记所说的,要做到“三年不滑坡,五年不断线”。

即要形成系列,串起珍珠,并力争有科技发明奖的突破。

在出高档次成果的同时,下一个五年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院士候选人。

在发展态势上要做到:

我们所实现的,正是别人刚刚去想的;我们正在做的,是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去想的。

目标是对发展的引领,目标能对发展激发动力。

让我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共同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三、统筹协调,完善措施,切实解决好科技工作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过去的五年,已经成为历史,今后的五年,充满机遇和挑战。

我们已经初步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对全局做好精心的谋划,也就是要做好战略布局,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要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找准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从而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经过近期的认真思考,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该抓住如下关键问题,是否妥当,在此与大家共商。

1.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科方向问题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解决得不太好的问题。

一是不少人不知道学科方向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的引领性、聚合性的重要作用,不重视稳定的学科方向的确立。

二是学校和学院层面没有很好的规划和方向设计,缺乏有效的组织,使一些人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只能是自己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这样的研究是分散的、不稳定的。

缺乏明确的方向导引,因而出不了大成果,形不成高水平。

近些年,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抓这个问题,但往往是集中在重点学科建设、博士单位建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等基地平台建设的立项申报时,大家在一起苦思冥想,捏合拼凑,方向基本上是这样产生的,不是事先设计的。

申报完成后,方向基本上也不再起什么作用了,所谓的方向基本上是虚化的,是缺乏引导力的。

这样事关根本性的关键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学校的科研工作就很难上水平,也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力。

因此,我希望科技处、学科建设处等部门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要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当前要重点解决的科技发展中八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组织各个学院进行深入研讨,明确我们应该干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从而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并以研究方向作为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进行资源配置、队伍整合、基地平台设立的主要依据。

对于已经确定的3个博士单位建设学科和3个支撑学科,更应该高度重视,做出表率。

2.要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聚合作用,促使集成性重大成果的产生。

要以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粮食储藏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粮食信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谷物转化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散体物料特性与储仓结构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为依托,整合粮油食品、土木建筑、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力量,紧密围绕粮食加工及转化增值、粮食物流及储藏减损、粮食信息安全、粮食加工及检测装备等关键科技问题,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协同攻关,争取获得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彰显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博士单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以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作的欧盟框架项目清洁能源汽车研发基地、河南省高校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生物质资源化工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粮食信息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电气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方面力量,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以形成新的研究增长点;要以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为平台,整合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外语等方面的力量,紧密围绕粮食物流、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争取在相关领域、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产业规划方面应有的话语权,努力彰显我校的人文社科学科实力,与理工科形成相互支撑。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地平台的聚合作用。

因为这些基地平台的申报获批相当困难,是历经艰辛与众多的强势兄弟学校竞争取得的,是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最近一两年才获得的。

象我们申报的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几十个同志日夜加班,历时将近一年,投入了巨大精力。

几十万字的申报材料光修改就达十几稿,先后经过了函审、咨询公司评估、答辩、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才完成的,实在是来之不易。

象这样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在河南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国家层面对我们这个领域的认可,真是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

过去我们往往是只看重牌牌而忽视建设,这也是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今后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把金字招牌挂起来,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把它建设好,真正建成汇集人才、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实体。

对此,我们要切实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人力上给予加强。

要加快教育部粮食储藏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等实验室的建设,要加快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并争取早日开工。

3.要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要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支撑。

在5月2日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人是大学最关键的资源”,“大学的质量是由在大学工作的人的质量所决定的”。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头等重要的工作。

近些年,我们加大了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现在全校教师中的博士已经超过了300人,教授已经达到了150多人,副教授已达到450多人,这是一支颇具实力的队伍。

但是客观来看,力量还比较分散,多数还处于单兵作战,形成团队梯队的不多,学院和学科之间还存在着壁垒,这对于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拿大项目是非常不利的。

这也将是今后我们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重点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形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拿不了大项目,出不了大成果,更出不了大师。

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途径。

在人才引进、国内外培养、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首先要看有无团队归属,要重点支持团队的建设,要打破学院、学科的壁垒,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

切实按照“带头人或大师+学科团队”的模式,既培养团队,又培养大师,加快培养和聚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

从而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4.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创新,为推动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创建高水平的大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还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和机制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我们要努力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平台构建、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教师拿大项目、出大成果、做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将在充分吸收大家讨论意见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

除了提交大会的15个科技管理文件外,我们还将制定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加强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文件。

我们还将针对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后的实际运行情况,修订和完善一系列管理文件。

2006年实施的《校内分配制度管理办法》已经运行了四年多,有些地方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对任务性质不同的老师过于一刀切,我们将结合新实施的岗位聘任和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修订和完善。

我们还将加大目标管理的推进力度,这是继2006年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后,推出的又一重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其目的是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我们还将根据学校发展及运行的情况,不断地对已有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

5.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人文社科学科与理工科的关系,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这次召开全校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研讨了今后几年科技工作如何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说只有科研重要,教学工作就不重要了。

这正像前几次我们召开的教学工作大会一样,强调教学工作重要并不意味着科技工作就不重要。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人才培养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搞好本科教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

我们强调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这是大学使命所决定的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只搞教学不搞科研,就难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教师就称不上是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

最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因为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创新知识,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搞研究,不是要削弱或淡化教学,而是要用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学。

因为,只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必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必须要搞科研,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基础课教师可以要求略低一些,这也是对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既要坚持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又要明确教师必须搞科研,尤其是对这几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更是要强化这种要求,让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对于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关系,这是一个在办学过程中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结构比例和重视程度的问题。

我认为,这二者之间都重要,缺少哪个方面都不行。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多科性大学。

只有理工科,没有人文社科学科肯定不是多科性的大学。

这二者之间应该相互支撑,相互交融,体现出互补性。

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国家,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武不强,保证不了边界版图的完整性;文不强,则实现不了繁荣昌盛和文明之治。

当然,学校和国家不能完全相比,但从我校的办学实践来看,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我校的学科交融,扩大了我们学校的影响,提升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我们的管理理念。

譬如说,我们学校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是管理学院的老师们拿回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是经贸学院的老师拿到的;我们目标管理的方案设计是管理学院的老师们给予提升和完善的。

所以,我们要像重视理工科发展一样重视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这是我们办高水平大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只有我们的人文社科学科发展了,我们才能真正在政府决策、重大规划方面有话语权。

人文社科方面的老师们也要奋发努力,有更大的作为。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用自己的发展和实力来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配置。

今年9月份即将建成的三万五千平方米的文科大楼,将是向人文社科学科老师们献出的一份厚礼!

对于人文社科学科与理工科的结构比例,我想应该把握好一个度。

河南省把我们定位为工业大学,理工科肯定要占主要比重,二者之间的结构比例,我认为掌握在3:

7之间比较合适。

因为我们的人文社科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内涵,增强实力,扩大影响,而不是着力于扩大规模,扩大外延,上更多新专业,这样会分散资源,增大负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河南工业大学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对我校的科技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衷心希望我们校院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动员全校教师进入创建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体系,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领导对我们的希望,把我校的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以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来推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进程!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