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811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docx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

◎北直九  ◇万全都指挥使司东至延庆州四海治三百三十里,南至山西广昌千户所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四百三十里,北至长峪口四十里。

自司治至京师三百五十里,至南京二千九百里。

  《禹贡》冀州之域。

春秋、战国皆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两汉因之。

晋置广宁郡,治下洛县。

后魏置郡,孝昌中陷。

高齐属北燕州。

后周属燕州。

隋属涿郡。

唐属妫州。

光启中,始置武州于此《新唐书》:

河东道有武州,领文德一县。

《唐纪》:

大顺初,幽州帅李匡威之子仁宗为武州刺史,将兵侵河东,为河东将李仁信所杀。

盖武州,幽州镇所表置。

李克用并幽州,始属河东。

寻复为刘仁恭所据。

寻改毅州。

后唐复曰武州明宗时,仍曰毅州。

潞王从珂又改为武州。

石晋初,入于契丹,改曰归化州亦曰雄武军。

金天眷初,改宣德州,属大同府。

大定七年,又改宣化州。

明年,复曰宣德州。

元初,为宣宁州,寻改为山东路总管府。

中统四年,改宣德府属上都路。

至元三年,改顺宁府以地震更名。

明洪武四年,府废诏尽徙其民于居庸关内,遂虚其地。

二十六年,改置万全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五、守御千户所三、堡五其蔚州、延庆左、永宁、保安四卫,广昌、美峪二千户所,散建于各州县,而属于万全都指挥使司。

今为宣府镇。

  司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弹压上游,居然都会。

后汉末,刘虞牧幽州,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境内以殷庶。

唐乾宁初,李克用侵幽、燕,拔武州,进围新州,而李匡筹败亡。

朱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攻刘守光,分兵徇山后八州,皆下之,进取武州,而守光穷蹙矣。

其后金人由此以逼燕云。

蒙古再攻宣德,蚕食山北,遂并山南。

盖镇境不守,则藩垣单外,而蓟门之祸,所不免也。

明初,开平、兴和列戍相望,此犹为内地。

自兴和移,开平弃,锁钥由是特重,张皇于平日,捍御于临时,此阃外之职矣。

《边防考》:

居庸,京师门户。

宣府,又居庸藩卫也。

其地山川纠纷,号为险塞。

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气势完固,庶几易守。

独是粮援易竭,输挽宜先。

陆运由居庸抵镇城,事属已试。

舟运从卢沟出保安,未之或讲也《边略》:

宣府边墙,东起昌平、延庆州界之火焰山,西屹山西大同境之平远堡,延袤千三百余里。

计其险隘如西路之万全右卫、张家口、西阳河,北路之独石、青泉、马营,中路之葛峪、青边,东路之四海治诸处,俱极冲要,而独石尤为咽喉重地云。

  宣府左卫附郭。

汉下落县地。

唐置文德县。

契丹因之。

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曰宣德。

元为宣德府治。

明初,府县俱废。

洪武二十六年,改置今卫。

二十七年,筑城。

正统五年,以砖石。

隆庆二年,增修。

今有门四,城周二十四里。

又有南关城,周四里。

  宣府右卫附郭。

废置同上。

今左、右二卫省。

  宣府前卫附郭。

废置同上。

今仍设前卫。

  兴和守御千户所附郭。

初置于兴和旧城。

永乐二十年,阿鲁台乘间袭陷,因弃旧城,徙置于此。

今所废。

  ○文德废县在镇治东南。

唐末,析怀戎县,置文德县,为武州治。

契丹因之。

《辽志》云:

汉下落县地。

金改曰宣德。

元因之。

明初废。

○阳门废县,在镇西百二十里。

《唐志》:

妫州有阳门城,为戍守处。

辽置阳门镇,属顺圣县。

金贞二年,升为县,属弘州。

元初废。

  顺圣川东城镇西南百四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九十里。

旧《志》:

东南至奉圣州二百八十里。

唐末为安塞军地。

五代时为永兴县地。

辽析置顺圣县,属奉圣州。

寻改属弘州。

金因之。

元属宣德府。

明初废。

天顺四年,修筑为戍守处。

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四年,皆增修。

今城周四里有奇。

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元时牧场也。

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所,号为顺圣马房川。

《边防考》:

东城近为西城犄角,远为紫荆藩篱。

东有水峪,西有牛房,皆为极冲。

嘉靖中,北人入犯。

城东南有千家堡,受祸最酷。

《志》云:

东城相近又有丁宁鳌鱼等口。

嘉靖中,余子俊以丁宁、鳌鱼、水峪为东城三隘。

是也。

  顺圣川西城在东城西百里,东南至蔚州九十里。

汉代郡阳原县地。

后魏置长宁县。

高齐置齐德、长宁二郡于此。

后周废齐德郡。

隋初,并废长宁郡,改长宁县曰开阳,属朔州。

唐废。

《辽志》:

唐初,为突厥所据。

开元中,尝置横野军于此。

天宝以后,废为襄阴村。

石晋初,没于契丹。

宋端拱初,潘美自寰州进军,取其地,旋复没于契丹,置弘州博宁军,治永宁县。

金因之。

寻改军名曰保宁,既又废军,而弘州如故。

复改县曰襄阴。

元初因之,寻以襄阴县省入州。

明初,州废。

天顺四年,筑城为戍守之所。

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二年,皆增筑。

今城周五里有奇,当南路,极西与大同镇之天成、阳和卫接壤。

而一吐泉等处,无险可恃,汛守尤切。

《边防考》:

成化十九年,虏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

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两城及蔚州境深井、滹沱、黑石、桃花等堡。

本路阻山带河,为紫荆、倒马之障蔽。

正德八年,虏复入宣大塞,别部自怀安入顺圣川,官军拒却之,即西城也。

《志》云:

顺圣川西城南十里,有汉阳原故城。

  古城镇东六十里,城周一里。

旧有此城,元时增筑之。

明复修治,为戍守之所。

  ○天德山镇西北三十里。

又镇北三十五里,有东望、西望二山。

又有沙岭,在镇西二十里。

宋元四年,契丹主洪基如沙岭,遂至奉圣州。

明永乐中,车驾北征,次沙岭。

是也。

与诸山环带,镇境称为形胜。

又有汤池山,在镇东六十里,温泉出焉。

辽置黎园于山下。

宋雍熙五年,契丹主隆绪如炭山,至黎园温汤。

即此。

  炭山镇西百二十里,滦水源于此。

《辽史》:

归化州有炭山,谓之陉头,契丹尝游猎于此,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所也。

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为景宗纳凉处。

惟松棚数陉而已。

山有断云岭,极高峻。

宋咸平六年,高阳关将王继忠为契丹所获,见契丹主隆绪于炭山。

即此。

《五代史》:

契丹阿保机告其部落,请帅汉人居古汉城,别为一部。

欧阳修曰:

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其地可植五谷。

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

宋白曰:

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山北有炭山,炭山西即是契丹、室韦二界相连之地,其地在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

按:

滑盐本汉县,属渔阳郡,其界不能至此。

今大宁以东,皆汉北平、辽西二郡地,地肥饶,宜五谷,有盐泺盐场,所谓汉城,亦概言之耳。

  盘崖山在顺圣西城北十五里,山高险。

又溜云山,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高出云表。

又有独山,在西城南三十里,迥出群山之上,因名。

○十八盘山,在顺圣东城东六十里,以高峻盘折而名。

《志》云:

东城南三十里,有榆林山。

西北十五里,又有鳌鱼山,有大石如鳌,山水暴溢至此辄止,俗呼镇水鱼。

  五岔岭顺圣西城东南四十五里。

岭当通衢,岐路四达,因名。

其旁曰桦岭。

又枳儿岭,旧《志》云:

在西城东北,自都司城至此百六十里。

是也。

又滴水崖,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半崖水滴如珠。

正统末北征,尝驻跸于此。

  ○濡水在镇西百里,即滦水也。

源出炭山。

《音义》云:

濡,乃官反,读曰滦。

今镇境即后魏所云濡源地也。

东北流经云州马营二堡间,而入废开平卫境。

《水经注》:

濡河从塞外来,西北经御夷镇城,又东北经孤山南,又东南流。

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

今详见大川滦水。

  洋河镇城南五里,源出塞外。

自万全左卫流经此,径镇东南十五里,有泥河自东北流入焉。

又东流达保安州界,下流入于桑乾河。

《志》云:

镇城西二里有清水河,南流七里,合洋河。

  爱阳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深仅尺许,中多浮草,性凉,宜牧马。

又有柳河川,在镇北三十里。

金大定十年,如柳河川。

《边防考》:

柳河发源大白阳堡北三十里,西流入长峪口镇城,樵采灌溉,悉资于此。

  顺圣川在顺圣东城南,即桑乾河支流也。

东西延袤二百余里,多美刍,故牧场也。

明亦牧马于此。

《一统志》:

川在宣府西南百里,上接蔚州界,下至保安州之桑乾河。

又川有龙池,永乐间,尝产龙马于此。

《志》云:

镇东九十里有九龙池,九泉涌出,南流入延庆州界,入于清水河。

又柳园泉,在顺圣西城西二里,居民引以溉田。

  ○鸡鸣驿堡镇东南六十里。

永乐十八年,设站于此。

十七年,因民堡增筑。

隆庆四年,修治堡。

周四里有奇,为镇城入京要路,正北达龙门堡,西北达赵川堡,实当两路之冲。

堡傍皆流沙积石,行旅苦之。

近山可耕之田,不过五十余顷,储蓄为艰。

嘉靖四十二年,北虏由此突犯,为戍守重地。

  葛峪堡镇北五十里。

宣德五年创筑。

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六年增修。

堡周四里有奇,四山壁立,路径崎岖,中路参将驻此。

分边东起赤城,西尽张家口,沿长一百三十一里,辖龙门卫一、堡十,盖镇城北面之藩篱也。

葛峪所辖墩台,以预筑镇虏诸处为最冲。

边外东北则有兴和、靖边等城。

西北则东胜卫所等城。

皆中国故地,后为属夷驻牧。

《志》云:

堡北有松树梁,旁多松堡。

东三里有柳沟泉,南流成河,居民资以灌溉。

  长峪口堡镇西北四十里。

亦宣德间置,万历十五年增筑,周三里有奇。

有黄草、滩骆、驼鞍等冲,而坝口在堡北五里,尤为极冲。

自坝口而外,靖边城、晾马台、兔鹘崖诸处,旧皆内地,后为属夷驻牧。

《志》云:

堡西七里有小尖山,北十五里有东高山,三十里有馒头山,皆望处也。

○阎家堡,在卫西南四十五里,亦戍守处。

  青边口堡镇西北五十里。

在长峪堡西,亦宣德中置,万历九年增筑。

周三里有奇。

墩台则滴水崖、北嘴沟、曲丁、宁远四处为最冲。

口外则段木嘴、三道川、犭回々墓、马头山,皆属夷驻牧。

《边防考》:

本堡沿边山形中断,故曰青边口。

临口依平地为墙,迤北则山岩沟壑崎岖相错,夷酋亦以部落拒守。

盖中路最冲之地也。

嘉靖中,虏酋俺答再犯宣府,青边口首被其患。

《志》云:

堡北八里有青山,十余里有石嵯山,西北十二里有西高山,皆望所资。

  羊房堡在青边口西南,距边十里,接壤张家口,西为中路尽界。

成化元年创筑,弘治二年、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十七年俱增筑。

周二里有奇。

虽重冈为险,而何家堰、镇夷、镇口诸处,皆要径也。

墙外有红崖儿、窍头嘴、擦胡石数处,皆诸部落驻牧。

《志》云:

堡西北十五里有鳌头山,山上巨石突出,高阔数十百丈,因建墩台,以便。

  大白阳堡在镇东北。

《唐志》:

妫州有白阳镇。

即此。

成化初置堡,景泰、嘉靖间修筑,万历十三年增修。

周三里,堡地平坦。

其镇虏墩、古道梁、毛家墩等口,皆极冲。

边外胡嵯儿诸处,为诸巢穴,窃发不时,防御最切。

《志》云:

堡南十里,又有椴树山。

  小白阳堡在大白阳堡东,与龙门卫接界。

宣德五年创筑。

嘉靖四十三年、万历二十四年增筑。

周二里有奇。

其边墩马圈儿、石塘子,为最冲。

边外近地有东西古道、韭菜冲等处,皆贼巢也。

万历八年,敌由此入。

因议于龙门关娘娘山旧有捷径盘道,稍修平之,以通东西互援之路,自是称便。

又边外有泉引入,可资灌溉,较诸堡差为饶沃。

《志》云:

堡西二里有马鞍山堡,北有碾槽沟。

○赵川堡,在卫东北六十里。

又东北至龙门关二十里。

《边略》:

堡在大小白阳二堡间,宣德五年筑,嘉靖十三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

边墩有沙嘴子为最冲。

边外西古道,即夷巢也。

《志》云:

堡东八里有白庙堡,白庙东北七里有龙潭。

  龙门关堡在小白阳堡东南。

宣德三年置,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十三年增筑,周二里有奇。

关门在堡东五里,俯关下瞰堡城,若在平原然。

沟河盘错,近实难逾。

正统间,北路不守,全镇倚为东偏半壁。

盖虽视小白阳诸堡差为腹里,而烽火由此以达南山,往来应援,恒出于此,备未可疏也。

《志》云:

龙门堡,即故龙门镇,在镇东八十里。

元尝移置望云县于此。

其南乡产铜。

又镇北百二十里,有牙恰村,旧产银。

○固疆堡,今镇治也。

《宋志》:

宣和五年,归化州内属。

六年,筑固疆堡,南去新州七十里,寻为女真所陷。

又老鸦庄,在镇西北四十里。

辽、金时,顿舍处也。

《志》云:

元筑,明因遗址增修,为戍守之所。

  天桥关口在镇南百八十里。

南至怀来卫境之沿河口四十五里,与宛平县接界。

  万全左卫镇西六十里。

西至怀安卫六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五十里。

  唐初为妫州地,后为武州地。

契丹属归化州。

金属宣德州。

元为宣德府地。

明初废。

洪武二十六年,置今卫。

后迁改不一洪武三十一年,调山西蔚州,寻又调通州,而卫名不改。

永乐初,复为万全左卫。

今仍之。

  卫唇齿镇城,翼带云、蔚,西偏之屏蔽也《边防考》:

卫虽近内地,而为东西孔道,往来络绎,汛守不可不密。

  ○宣平废县卫西十里。

本文德县之大新镇。

金承安二年,置宣平县,属宣德州。

大安三年,蒙古败金于野狐岭,进薄宣平,克缙山县游骑,遂入居庸。

明年,复克宣平,陷德兴府。

元仍曰宣平县,属宣德府,移治于辛南庄。

明初废,寻改置今卫,筑卫城。

正统九年,增筑城,周九里有奇。

议者以城大难守,嘉靖四十二年,截三分之一。

今城方六里有奇。

  沙城在卫西北。

隋开皇三年,突厥寇幽州,总管李崇拒之于沙城,突厥围之,败没。

即此城也。

自是常为戍守处。

明永乐中,北征,道宣府,次沙岭,次万全,次沙城。

是也。

景泰二年,设沙城堡。

正德八年,寇入万全,咸宁侯仇钺自大同驰救,战于沙城,败绩。

隆庆二年,增筑。

五年,又修东西两关,共周五里,资为保障。

《志》云:

卫北五里有九王城,相传辽时所筑,今废。

  ○瓦窑山卫东南五里,以陶甓所在而名。

《志》云:

卫西南四里有香炉山。

又六里有没皮山,以山无草木也。

又有红塘山,在卫南十里,下有红塘河。

  ○洋河卫北五里。

自塞外流经此,东南入宣府卫界。

又东河,在卫东一里,自德安卫流入,即水沟口河也。

北流与洋河合,可资灌溉。

○西海子,在卫城西,水环三十余里,东南流入于洋河。

  ○会河堡在卫西。

辽、金时所置戍守处也。

宋嘉定四年,蒙古败金人于獾儿嘴,追至会河堡,遂进薄宣平。

即此。

  宁远站堡卫东三十余里。

永乐初,设站于此。

嘉靖四十一年,被兵毁。

万历六年,改筑,周三里有奇。

堡当张家口之冲。

万历二十七年,复于堡北刘平寺湾,新置土墩一座,周回建瓮城以翼之。

往来行旅,恃以无患。

堡本属镇城,万历六年,改属上西路管辖。

  万全右卫镇西八十里。

西至怀安卫四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三百五十里。

  唐武州地。

元属宣德府。

明洪武中,与左卫同置,曰万全右卫。

今仍之。

  卫控御边陲,为东西声援。

漠南有事,每当其冲,防维不可略也。

  ○德胜城即今卫治。

《边防考》:

右卫初与左卫同城,永乐二年,城德胜口,移卫治焉。

本曰德胜堡,洪武二十六年所置,至是改筑为卫。

城东北面河,西南平坦,去边三十里,屡有边患。

成化十年,设上西路参将于此,所辖边墙一百二十四里有奇。

其近卫城者镇河、平夷等墩台,俱极冲口。

外庄窠沟一带,为部落驻牧。

万历二十六年,增修卫城,周六里有奇。

  ○翠屏山卫北三里。

两峡高百余丈,望之如屏。

宋嘉定四年,蒙古攻金西京,金将胡沙虎弃城遁,蒙古主追败之于翠屏山,遂取西京。

西京,即大同府也。

○大尖山,在卫东北六里。

又卫西北三十里,有小尖山。

  马头山在卫西北。

《志》云:

在洗马林堡西北四里,山下出泉,盛暑极寒。

山之阳有水关洞。

又东孤山,在堡北四十里,以独出群山而名。

堡西北三十里,又有西孤山,陡峻突立,产赤石脂。

又有北高山,在堡西二十五里。

○寨儿岭,在堡南五里,其山四合若寨。

又堡西南有黑龙洞。

已上皆洗马林之险也。

  野狐岭卫北三十里。

势极高峻,风力猛烈,雁飞遇风辄堕地。

宋景四年,契丹主宗真猎于野狐岭。

又北有獾儿嘴。

嘉定四年,蒙古破金抚州将南下,金将完颜九斤驻兵野狐岭以备之。

蒙古进至獾儿嘴,金人遁走。

元至元十九年,如野狐岭。

明初洪武三年,李文忠北伐,出野狐岭,败元兵于察罕脑儿。

景泰初,上皇自北还,乜先遣兵送至野狐岭。

抚州,即今废兴和所。

察罕脑儿,见开平卫。

○兴宁岭,《志》云在卫南八十里。

又卫西北五里,有紫岩,有泉出焉。

  ○西阳河在卫西北。

永乐二十一年,征阿鲁台,次西阳河,进次上庄堡,遣将追之于宿嵬山。

是也。

《志》云:

西阳河东南流注于滦河。

亦曰西洋河,在今柴沟堡北百步。

又东洋河在柴沟堡西北八里,南洋河在堡西南五里,至堡东七里,而合如燕尾,然俗谓之燕尾河。

皆会于西洋河。

又有红草沟,在卫城西北十二里。

又孙柴沟河,在洗马林西南十里,下流皆注于西洋河。

○龙池泉,在卫城东南,其水清泠,引入城中,资以灌溉。

宋雍熙二年,契丹主隆绪如儒州,寻至龙泉。

即此。

又沙城暖泉,在柴沟堡东北八里,其水冬温夏凉,资以灌溉。

  ○张家口堡卫东三十五里,东南至镇城四十四里。

宣德四年筑,嘉靖十二年、万历二年增筑。

堡周四里。

其灭虏台等处,为最冲口。

外有狮子屯一带,诸部落驻牧处也。

堡为互市之所,关防最密。

《边略》:

张家堡西北有黑山墩。

嘉靖中,督臣翁万达议曰:

宣府西路黑山台,直望马营堡之威远墩,不过百三十里,兴和十八村在焉。

地沃饶可耕,自永乐中陷失,于是自右卫张家口、羊房、龙门,以至马营,回环三百余里,北路受敌愈多,悬绝难守。

若引垣直之,由黑山以至威远,则掣三百里戍为百三十里戍,利甚大也。

《志》云:

堡北四里有水泉山。

又有红崖,在堡东北十里。

  膳房堡在卫北二十里。

成化十五年筑,嘉靖十二年、万历元年增筑,堡周二里有奇。

其野狐岭、平山台,为最冲口。

外大红沟一带,为诸部落驻牧。

《边防考》:

膳房堡沿边关口,永乐中北征之路也。

弘治九年,从此入犯。

镇城及南路东西顺圣城一带,防御最切。

有大水泉,在堡北三里。

  新开口堡卫西北四十里,膳房堡西。

宣德十年筑,嘉靖七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

其宁远、德胜、镇胡等墩台,为最冲口。

外榆林庄一带,诸部落驻牧处也。

《边防考》:

堡逼近虏境,向来屡被侵犯,俗称为东马营,比于北路之马营堡。

又正南泉,在堡城南。

城西南,又有清水泉。

  新河口堡卫西四十里。

宣德十年筑,嘉靖六年、隆庆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

堡设在平川,西北两面皆沿边,孤悬为最。

有水沟、平安等墩台,为最冲口。

外牛心山、甜水海等处,皆夷酋驻牧地,往往由此窥犯右卫。

万历中,增修治世台等处。

山险堑深,足为保障。

《志》云:

堡东北有桃山,又东北九里有虞台岭。

弘治末,由此入犯,为卫境之险。

已上四堡,俱上西路管辖。

  柴沟堡卫西北四十里,南去怀安卫五十里。

正统二年筑,景泰、成化、嘉靖间,及万历二年皆增修,周七里有奇,北去边二十里。

有平顶台、黑水关等处,为最冲口。

外草垛山一带,皆驻牧之处。

《边防考》:

旧设西路参将驻札右卫。

嘉靖初,以沿边多事,右卫去各堡隔远,应援未便,因更设参将一员,驻札柴沟。

以右卫为上西路,此为下西路。

分边东起新河口,西至大同平远堡界,长一百十五里有奇,当西北之要害,为东南之重障。

与上西路互相形援,势如臂指云。

  洗马林堡卫西北七十里,西南至柴沟堡四十里。

宣德九年,北巡至洗马林。

十年,筑城置戍。

隆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

其镇河台为最冲。

边外大谎堆、桂柏山,皆诸部落所驻牧。

嘉靖四十四年,黄台吉从此突犯。

俗称西马营,以近边平坦难守,与东马营相埒也。

  渡口堡在柴沟堡西南二十里。

《志》云:

堡东北至蔚州深井堡六十里。

弘治九年筑,万历五年增筑,周二里有奇。

沿边有牛心、大尖等山,险峻足恃。

○西阳河堡,在渡口堡西南十五里,去卫城八十里。

正统五年筑,成化十年、万历三年展筑,周四里有奇。

堡为宣镇极西,西北与大同平远堡接壤,两面皆边,最称冲要。

其永平台、镇靖台等处,俱边外驻牧之地。

《边略》:

西阳河堡西有陈家堡,东去万全右卫百里,西达大同之天成卫。

嘉靖中,翁万达言:

张家口、洗马林、西阳河一带,与大同天成接境,最为要冲,当指臂联络,休戚一体,疆场始可无患。

《志》云:

堡东南十里有华山,下有灵潭,虽旱不涸。

又有雪岭,在堡东南八里。

  上庄堡在卫北。

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

又卫北三里有大胜甸。

《志》云:

蒙古与金人战,大败金人,因名。

元人尝筑城于此,亦曰大胜城。

  怀安卫镇西百二十里。

东至万全左卫六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二百八十里。

  汉上谷郡地。

唐属新州。

契丹属奉圣州,寻属大同府。

金因之。

元属宣德府,后属隆兴路。

明初废。

洪武二十六年,改置怀安卫。

今仍设卫如故。

  卫捍御冲边,翼蔽云、朔,东西形援,屹为要地。

  保安右卫在怀安城内。

永乐十五年,以天策卫为保安右卫,治顺圣川。

十七年,调西沙城,即万全卫之沙城也。

二十年,移建于此。

  ○怀安城今卫城也。

本汉上谷郡地。

唐末置怀安县,属新州。

契丹属奉圣州。

《辽志》云:

怀安,汉夷舆县地。

按《水经注》夷舆在居庸故城东北,《辽志》误也。

又云:

自魏至隋,皆为突厥所据。

唐克突厥,废为怀荒镇。

辽始析文德县,置怀安县。

亦误也。

金亦曰怀安县,属大同府。

元改属宣德府。

中统三年,改属隆兴路。

明初废,寻改置今卫,筑城置戍。

隆庆三年增筑,周九里有奇。

  威宁城卫东北百二十里。

金承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威宁县。

元改隶宣德府,寻属隆兴路。

明初废。

《志》云:

县北有昌州城,金置州,元城其地,寻废。

今为荨麻林堡。

盖在荨麻岭旁也。

昌州,即元之宝昌州,在今开平卫境。

《志》误。

  御夷镇城在卫西北,所谓濡源之地也。

后魏初,拓跋禄官分其国为三部。

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

魏主焘始置御夷镇于濡源西北,为六镇之一。

即此。

《水经注》:

密云戍,在御夷镇东南九十里,鲍丘水径其西。

似镇与密云境相近。

贾耽曰:

密云去御夷镇,几九百里。

道元时,六镇已陷没,岂传闻之误欤?

抑纪载之讹欤。

  ○水沟口山卫南十五里。

两山巍峙百余丈,下有水沟口河,因名。

又云头山,在卫西南三十里,山高耸,云覆其上即雨。

中有班石洞,称幽胜。

其相近者,曰虎窝山,崖畔水出,盛暑结为冰柱,隆冬反释,亦天地之异气也。

○良山,在卫西十五里,旧名狼山。

《志》云:

魏主天赐二年,如狼山,至延水,《志》以为即此狼山也。

明永乐中,车驾驻此,因改今名。

又平顶山,在卫西三十里,内有天窖洞,四围俱山,一穴而入,可避兵。

  花山卫西北三十里。

春夏多花,上有池,岁旱不涸。

又白腰山,在卫东北三十里,高耸壁立,腰有白土如带,因名。

又荨麻岭,在卫北八十里,岭路崎岖,塞口要地也。

《志》云:

卫西至枳儿岭二十里,接顺圣西城界。

  ○水沟口河在卫城南。

自顺圣境流入,经水沟口山下,东北流至万全左卫,入洋河,亦名曹河。

卫西七里有柳河,亦东流入于西水沟口河。

  ○李信屯堡卫西北四十五里。

嘉靖十六年,抚臣韩邦奇言:

李信屯,宣府咽喉也。

其地两山俱尽,又与大同接境,守此不惟防遏虏冲,亦可潜消意外,因创筑堡城。

万历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

西北去大同永嘉堡十里。

其地有两山对峙,为宣、大两镇交错之所,西当瓦窑口之冲,亦要地也。

堡与二卫俱下西路分辖,与大同阳和卫相犄角。

  兴宁口在卫西。

外接极边,南抵顺圣川。

虏每由此阑入,恃此为南路之蔽。

汛守最切。

  怀来卫镇东南百五十里。

东至延庆州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四十里。

  汉上谷郡地。

晋及后魏因之。

北齐置长宁、永丰二郡,并改置北燕州于此。

周曰燕州。

隋属幽州。

唐初亦置北燕州。

贞观八年,改曰妫州武后时,置清夷军于州城内。

天宝初,曰妫川郡。

乾元初,复曰妫州。

五代晋初,没于契丹,曰可汗州《辽志》:

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屯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

契丹因之,亦曰清平军。

金州废,改属德兴府。

元属奉圣州。

延三年,改属龙庆州。

明初,改置守御怀来千户所。

永乐十五年,改为怀来左卫。

十六年,改曰怀来卫。

今因之。

  卫密迩居庸,为关门之外卫。

蒙古败金人于妫川,进薄居庸。

明靖难初,燕王起于北平,引兵拔居庸,曰:

怀来未下,居庸有必争之理。

遂袭怀来而守之。

山后诸州,以次降附。

于是北平之肩背益固。

正统末,北骑充斥,怀来且为战地,而震惊及于宫阙矣。

卫为畿辅襟要,宣镇咽喉,疆索有事,卫每当其冲,不可不为苞桑虑也。

  延庆右卫在怀来城内。

旧置于居庸关,宣德五年,移建于此。

本曰隆庆右卫,隆庆初,改名延庆右卫。

今仍置延庆卫。

  ○废妫川县今卫治。

汉沮阳县地。

高齐移燕州治此,置怀戎县。

隋大业初,属涿郡。

唐为妫州治。

武后垂拱初,置清夷军于州界。

圣历初,突厥寇清夷军,即此。

契丹得其地,改曰怀来县。

金明昌六年,又改曰妫川县,属德兴府。

贞初,蒙古薄宣平,金主命胡沙虎军妫川。

胡沙虎欲移屯南口,蒙古袭败之。

南口,即居庸南口也。

元复为怀来县。

明初废。

永乐十六年,改置今卫。

二十年,展筑卫城,北倚高冈。

正统、景泰间,及嘉靖四十五年,修筑,周七里。

万历十四年,展筑城西,共周八里有奇。

卫当东路之中,与昌平横岭相表里云。

  废且居县在卫西北。

汉县,属上谷郡。

后汉废。

《水经注》阳乐水出且居县东北,是也。

又广边城,亦在卫北。

唐置广边镇,亦曰广边军。

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略刘守光山北地,克武州。

燕将元行钦攻武州,嗣源驰救,行钦引却,追至广边军,行钦败降。

《唐会要》怀戎县北有广边军,故白云城也。

宋白曰:

军在妫州北百三十里,近雕窠村,盖即今之雕鹗堡。

○宁武城,在卫西,唐所置宁武军也。

乾符五年,李克用作乱,据大同,侵幽州境,进击宁武军。

宋白曰:

云州东取宁武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

又怀柔城,亦在卫西。

《唐志》:

先天初,于妫、蔚州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