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5994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

202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天水卷)化学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变化有关,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炉炼铁B.干冰升华C.食物变质D.金属生锈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加碘食盐B.铅笔芯C.过氧化氢D.黄河啤酒

3.感受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B.缺碘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C.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D.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

4.下列有关生活、环境、能源、资源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B.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D.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测溶液pHB.

过滤C.

加热液体D.

量取9.5mL液体

6.下列整理归纳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酸、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

C.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体一定比液体大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7.分析图判断关于氧元素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质量为16.00g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氧为金属元素D.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

8.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

D.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

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

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10.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下列各项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性质与用途

B.安全常识

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熟石灰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皮肤沾上浓硫酸﹣﹣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炒菜时油锅起火﹣﹣弃锅逃走

假酒中毒﹣﹣甲醇引起

C.日常生活经验

D.物质与微粒构成

区别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衣服上的圆珠笔油﹣﹣用汽油或酒精搓洗

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观察颜色

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A.AB.BC.CD.D

11.不用外加试剂,下列溶液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①FeCl3②NaNO3③MgCl2④NaOH

A.①②④③B.④①③②C.③①④②D.①④③②

12.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N2(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B.NaCl溶液(NaOH):

加入过量的H2SO4溶液

C.CaCO3(CaCl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KCl溶液(K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13.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l﹣、NO3﹣、K+、Na+B.SO42﹣、NO3﹣、K+、OH+

C.CO32﹣、SO42﹣、Mg+D.NH4+、Cl﹣、OH﹣、K+

14.将一定质量金属X的粉末放入盛有Fe(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映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浅绿色滤液和滤渣。

根据实验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金属活动性顺序:

X>Fe>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X的阳离子和Fe2+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Fe

D.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二、多选题

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三、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三个氮原子______________。

(2)两个铝离子______________。

(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

(4)乙醇的化学式__________。

17.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2)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

(3)由

微粒构成的物质属于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18.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为大理石主要成分,F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如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D___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G+E→H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__________。

19.PX是1,4﹣二甲苯(化学式为C8H10)的别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剧毒、易燃,2021年,某市PX项目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PX项目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请计算:

(1)P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克的Na2CO3与1gPX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四、简答题

20.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c(填“>”、“<”或“=”)。

(2)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3)t2℃时,50g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b中含有少量的a,若要提纯b,可采用结晶的方法。

五、实验题

2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填装置序号)。

(3)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成氨气(NH3),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填装置序号)。

(4)图中的C、D、E三种装置,均可用如图F装置代替,若用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CO2、CO2从F装置的____(填“a”或“b”,下同)导管口通入;若用F装置进行排水法收集O2,可先在F装置中装满水,然后将O2从F装置的______导管口通入。

(5)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的原因:

______。

六、未知

22.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做出猜想】

猜想1:

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

是氯水中的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

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

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试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实验结论】

综合分析判断:

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七、计算题

23.某氯化钡样品23.1g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计算:

(1)过滤后得到沉淀多少克?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求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高炉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金属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C

【解析】

试题分析:

A、加碘食盐中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铅笔芯是石墨、粘土等组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过氧化氢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D、黄河啤酒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3.B

【解析】

试题分析:

A、氟能防治龋齿,缺乏易患龋齿,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正确;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不会导致骨质疏松,错误;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正确;D、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正确。

故选B。

考点: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4.D

【解析】

试题分析:

A、目前一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A叙述正确;B、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B叙述正确;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故C叙述正确;D、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会增大对环境的影响,故D叙述错误。

故选D。

考点: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5.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

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5mL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考点: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6.C

【解析】

试题分析:

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酒精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酸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体一定比液体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的溶剂;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7.D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示结构示意图中,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不是氧原子,故错误。

C.由氧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气”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D.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氧的原子序数为8,所以氧原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故正确。

故选D。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8.D

【详解】

A、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浓度不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没有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紫红色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丙的质量为:

4g+10g+3g+4g﹣(6g+4g+8g)=3g,故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详解】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正确;

B、丙可能为催化剂,故正确;

C、反应中的乙、丁质量比为:

(10g﹣4g):

(8g﹣4g)=3:

2,故正确;

D、生成甲、丁的质量比为:

(6g﹣4g):

(8g﹣4g)=1:

2,由于未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故无法确定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10.D

【解析】

A.氧气有助燃性但不能燃烧,所以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B.浓硫酸占到皮肤上应用弱碱性溶液冲洗不能用强碱氢氧化钠;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中含有甲醇能使人中毒;故B错误;C.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是使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汽油和酒精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圆珠笔油能溶解于汽油和酒精;真黄金和假黄金颜色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D.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故D正确;故选D。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首先将氯化铁鉴别出来,然后将鉴别出的氯化铁向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将氢氧化钠鉴别出来,再将氢氧化钠向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将氯化镁鉴别出来,剩下的是硝酸钠,观察选项,故选D。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OH能与过量的H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硫酸(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A、将一定质量金属X的粉末放入盛有Fe(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X比铁活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浅绿色滤液和滤渣,铁比银活泼,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

X>Fe>Ag,故A正确;B、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Fe2+,故B正确;C、铁可能刚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铁,故C错误;D、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所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15.AB

【详解】

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而不是镁生成的氢气多,故C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pH值不会等于7,更不可能大于7,故D错误。

故选:

AB。

16.3N2Al3+CaC2H5OH

【详解】

试题分析: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氮原子表示为:

3N。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铝离子可表示为:

2Al3+。

(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Ca。

(4)乙醇的化学式为:

C2H5OH。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17.1:

1置换反应化合物

【详解】

试题分析:

由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物理数目关系是:

(1)由上图可知,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2)该化学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基本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3)由

微粒构成可以看出,该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18.CaCO3Ca(OH)2CuO2NaOH+CuSO4=Na2SO4+Cu(OH)2↓灭火

【详解】

试题分析:

(1)A为大理石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F和一氧化碳会生成B,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F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G和E会生成H,所以G是硫酸铜,E是氢氧化钠,F是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aCO3,D是Ca(OH)2,F是CuO;

(2)G+E→H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3)通过推导可知,B是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19.1068

【详解】

试题分析:

(1)P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10=106。

(2)设需要Na2CO3的质量为x

×100%=1g×

×100%x=8g。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20.

(1)=

(2)b>a>c(或c<a<b)

(3)75g(4)降温(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解析】

试题分析:

(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所以与溶解度有关,因为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

b>a>c,所以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是:

b>a>c;

(3)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溶解50g,所以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以所得溶液质量为50g+25g=75g;

(4)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由于b得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比较大,所以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晶体。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21.试管2KClO3

2KCl+3O2↑ABbaH2CO3

H2O+CO2↑

【详解】

(1)仪器a是试管,故填:

试管;

(2)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故填:

2KClO3

2KCl+3O2↑;A;

(3)氧化钙是固态的,氨水是液态的,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填:

B;

(4)欲使用装置F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应从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a端通入.故填:

b;a;

(5)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故看到由红色恢复紫色,故填:

H2CO3

H2O+CO2↑。

22.

【做出猜想】Cl2

【试验探究】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

【实验结论】HClO

【反思】

(1)+1

(2)HCl+AgNO3=AgCl↓+HNO3

(3)先变红色后褪色

【解析】

试题分析:

【做出猜想】

猜想2:

氯水是指氯气溶于水,既发生一个物理变化(氯气和水),又发生一个化学变化(生产盐酸和次氯酸),因此一共有四个猜想。

故答案为:

Cl2;

【试验探究】要证明猜想3不成立,只要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现象是无变化就可以了,因此能使品红变色的是次氯酸。

故答案为:

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

【实验结论】

综合分析判断:

氯水中的HClO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根据:

+1+X+(﹣2)=0,解得X=+1。

故答案为:

+1;

(2)AgNO3溶液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稀硝酸。

故答案为:

HCl+AgNO3=AgCl↓+HNO3

(3)因为氯水中有HCl和HClO,故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变红色后褪色,因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又能使颜色褪去。

故答案为:

先变红色后褪色。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酸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23.

(1)19.7g

(2)90.0%(3)7%

【解析】

试题分析:

(1)设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z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208197117

100g×10.6%zxy

=

=

=

x=19.7g

y=11.7g

z=20.8g

所以过滤后得到沉淀是19.7g;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100%=90.0%;

(3)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7%。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