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6005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docx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今天作者整理了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

孙景坤(1924年—),男,汉族,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1955年1月复员回乡务农。

孙景坤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

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7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1年10月14日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

1949年,孙景坤加入中国**,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

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2021年8月12日,孙景坤丹东市光荣院里安享晚年。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1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

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生命投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必是温暖充实无悔的一生。

在战争年代,我们很多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青春在战场上书写无悔,用生命书写忠诚,他们牺牲自己,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幸福安逸的生活。

即使身处新时代,他们的功勋依旧被镌刻在丰碑上,被世人歌颂。

经历战火洗礼后,能够享受和平生活的战士们如同国家的珍宝,零星的散落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孙景坤已然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即使现在眼耳已经不再灵敏,但是当志愿兵的歌曲响起,他的眼睛仍然闪烁着赤子的目光。

作为一个参加过三次志愿军战役的老兵,他对自己的功勋绝口不提。

从战场上退役后,他回到地方,积极带领地方群众搞建设。

功勋彪炳,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儿女开后门找关系。

一生清贫俭朴,始终坚持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无论何时,他都严格的用*的身份要求自己。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表明了决心,为全党全人民作出了表率。

孙景坤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如同一屡星光,永远温暖着人民的心。

*干部亦当如此。

回顾孙景坤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而作为人民的英雄,孙景坤的故事必会在人民群众的口述中代代相传,成为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前进的力量源泉。

英勇不能忘,英雄的故事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致敬每一个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的革命前辈。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2

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

”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

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

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

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

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

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

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

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

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

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

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

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

’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

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

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同志的亲切接见。

选择艰苦为民造福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

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

“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

”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

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

”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

”孙景坤认真地说:

“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

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

”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员、“先锋杯”*光荣称号。

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称号。

深藏功名永葆本色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老,这是您吗?

”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

”“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字,怎么还会有错?

”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孙美丽说。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

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

”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

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

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

在他眼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多了份钦佩。

2021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

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敬与怀念。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

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

孙景坤却说:

“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

孙景坤深有体会。

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

“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

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

”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

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

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

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

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

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坚守初心朴实纯粹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

“自己修一修就行了。

”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

“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

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

”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

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

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

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2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

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

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

“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

”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

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3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还作为志愿军的英模代表受到***的接见。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

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

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

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

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

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

”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

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

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药送到阵地上。

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上!

”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

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

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

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

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借着坑道掩护奋力阻击。

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仅在孙景坤的阵地前,就倒下了20几具敌人的尸体……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

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

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

他总是说:

“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

咱以后再走也不晚。

”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

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

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

有人劝他:

何不去“上边”找一找。

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

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

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

有什么可找的?

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

”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

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4

96岁高龄的孙景坤,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载誉回国后,他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几十年默默付出,三过家门不入,三渡江水卫国

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

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入朝作战。

孙景坤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

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但大战在即,他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夜,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孙景坤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战场西线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

“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

”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战火无处不在。

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

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

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

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浴血奋战守高地,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

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最终守住了高地。

“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

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1953年,他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解甲归田,拿起锄头,带领乡亲致富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

“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

回乡后,他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

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他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还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村民们都非常信任他,一有困难,孙景坤就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但孙景坤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

孙景坤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快70岁了。

因为小儿麻痹,孙美丽从小右腿落下残疾。

孙美丽回忆:

“当时电话局招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心想这回能当工人了,但俺爸知道后,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原来,孙景坤的坚持,是为了把机会让给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他对女儿说:

“我让你去,别人怎么办?

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想、为国家想。

1973年11月,部队来征兵,孙景坤的大儿子孙福贵报名参军。

这一次,孙景坤不仅没有阻止,还非常赞成儿子的选择。

孙福贵说:

“当年和父亲一起当兵的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他能回来就很不容易。

所以我当兵,他非常支持,继续保家卫国,为国家作出贡献。

“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虽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回到家乡之后的几十年里,孙景坤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上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

孙景坤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

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待遇?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

“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

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

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96岁志愿军老战士:

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上战场,舍生忘死,不辱使命;回故乡,深藏功名,一心为公。

向老英雄致敬!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5

清晨,阳光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