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6064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 三言玉堂春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5三言玉堂春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

时间:

 

5 “三言”——玉堂春

◎课文导读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家喻户晓的京剧《苏三起解》就是根据“玉堂春"改编而来的。

《玉堂春》的故事一直深得百姓喜爱,被改编成弹词、鼓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玉堂春》讲述了妓女玉姐救助贫困中的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智斗老鸨的故事.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抨击了鸨子唯利是图的丑恶面目,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思路梳理

[国学知识诵读区]

◎背名句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自己感慨世事变迁的两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联,从植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读经典

经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翻译: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

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爱好美好的容貌一样,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

因此,君子独居时必须谨慎。

赏析: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反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我们二十一世纪公民必修的一课呢?

真诚做人,乃立身之本。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

直到崇祯三年(1630),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冯梦龙是一位爱国者,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作品:

小说有《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戏曲有《双雄记》《万事足》两部。

◎背景回放

明朝中叶以来,通俗文学界掀起了编总集的高潮,文言白话小说领域也出现了小说总集.随着明末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文化权力下移,通俗文学家、书商们开始注重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文人们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说话人的底本和单篇话本小说,编为话本小说集。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作者逸事

冯梦龙用中药传情爱

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笔下,中药成了传递情爱、表达感情的情书.

以“三言”而著称的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一生著作等身,他在时调集《桂枝儿》《山歌》一书中,用中药写了一封奇特的情书: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冯梦龙不愧是文字高手,他巧妙地把枳实、地骨皮等十四个中药名嵌入情书之中,不仅展示了作者本人在中药学上的造诣,也借十四味中药名,把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深情、融融爱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那封流传已久的药名信——“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

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

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

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物速览

多情貌美玉堂春

身份地位:

苏淮妓院名妓,又名苏三,小名玉姐.

性格特征:

(1)多情、专一、坚贞。

(2)聪慧、善良、纯洁。

(3)大胆、机智、泼辣。

主要情节:

玉堂春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与官宦子弟王景隆一见钟情,立下盟誓。

不到一年,王钱尽,被老鸨赶出,沦为乞丐。

苏三倾囊相赠,鼓励王考取功名。

王发奋读书,中进士。

老鸨设计把苏三卖给洪洞商人沈洪为妾.沈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合谋毒死沈,诬陷苏三.知县贪赃,严刑逼供,苏屈打成招,禁于死牢。

王巡按山西,得知本案,密访洪洞探冤情,太原重审,苏昭雪,有情人终成眷属。

形象特点:

美丽、坚贞、聪慧、泼辣的风尘女。

风流倜傥王景隆

身份地位:

字顺卿,吏部尚书王琼第三子。

性格特征:

(1)才华出众。

(2)用情专一.

(3)没有门户之见。

主要情节:

明武宗即位,刘瑾专权.贤臣王琼得罪刘,被迁出京,留第三子王景隆在京清账讨债以资用勤学求取功名。

王非常能干,很快收回全部本息,两天后就要回南京。

出发前认识了苏三,历经许多挫折。

王回乡,埋头苦读,第二年一举登科,官任山西巡按。

他派人寻找苏三,已人去楼空。

王来山西,在秋后问斩的名册中看到“苏三”,大惊,即提审该案.洗清冤案,惩罚了皮氏。

后王在京城置下房屋,娶苏三为妻。

形象特点:

风雅、专情、才华出众的风流才子。

鸨儿一秤金

身份地位:

妓院的老板娘。

性格特征:

金钱至上、心狠手辣、狡猾、奸诈.

主要情节:

玉姐不忍打发三官起身,鸨儿发怒,举鞭乱打,并设计分离玉姐和三官,把苏三骗卖。

形象特点:

唯利是图、残酷奸诈的市井恶霸。

[基础自主学习区]

一、认字音

1.单音字

老鸨(bǎo)        银锭(dìnɡ)

瓦楞(lénɡ)钗钏(chuàn)

丝绦(tāo)半晌(shǎnɡ)

收讫(qì)

2.多字音

二、记字形

三、辨词义

1.庇佑 

 庇护

[辨一辨] 庇佑:

指保佑。

用于神灵对人。

庇护:

指袒护,保护.多用于人对人,多含贬义。

长安四年(704),由于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嚣张跋扈,到了天下人“毁之”的地步,武则天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被迫退位。

但是由于他两人作恶多端,恐怕就算神灵也难庇佑他们。

2.临近 

 邻近

[辨一辨] “临近”和“邻近"两者都表示靠近、接近。

表示时间接近时,只能用“临近";表示地点接近时,一般用“邻近";如果表示的是接近的动作,也只能用“临近".

随着高考的临近,为方便孩子在考试期间休息,不少考生家长已开始着手在邻近考点的宾馆预订客房。

四、积词语

[背一背]

1.一举成名:

原指一经科举及第便名扬天下,后泛指由于做了某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2.气象一新:

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强调与原先不同.

3.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欢喜.

4.将机就机:

利用顺便的机会.

[练一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趋势之下,全行业都在探索中前行,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年度。

B.成都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美食盛会,人们欢天喜地地汇聚在一起,比试厨艺,趣味竞技,品尝各种各样的川菜小吃。

C.周瑜面和心毒,胸藏杀机,为自己的得计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机就机,不露声色.

D.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解析] 选C。

A.“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或景物改换了样子。

B。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欢喜,用在此处正确。

C.“将机就机”指利用顺便的机会,此处应该用“将计就计"。

D。

“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用在此处正确。

1.“亡八就去取皮鞭,玉姐拿个首帕,将头扎了。

口里说:

‘待我寻王三还你.’忙下楼来,往外就走。

”这些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亡八与鸨儿的卑鄙无情和玉堂春的机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意思对即可)

2.小说的情节设置有什么特点?

试加分析。

[明确] 小说以“三官与玉姐之间的爱情”为主线,单线发展故事情节,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环环相扣,错落有致。

作者先设置悬念-—三官贫困交加,讨饭度日,然后观察、试探玉姐的态度;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鸨儿逼迫玉姐接新客,玉姐机智地利用还愿的机会帮助三官.就因为要帮助三官,故而把金银首饰器皿全部送给了三官,自然地引出玉姐和鸨儿智斗的情节,智斗的结果是“立契约”.故事情节完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曲折动人。

3.所选文段体现了玉姐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出于对爱情的维护与执着,玉姐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她大胆、机智、泼辣的性格特征。

4.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明确] 

(1)金哥去见玉姐。

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

其心理描写达到细腻传神的程度。

(2)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此处把老鸨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3)在老鸨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

老鸨在这里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

与她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5.所选文段主要表现了谁与谁的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的巧妙运用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主要表现了玉姐和亡八、鸨儿的矛盾冲突。

作用:

①利用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

三官与鸨儿的矛盾冲突引发了鸨儿与玉姐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利用矛盾冲突凸显了人物性格特征.在玉姐与鸨儿的冲突中,表现了玉姐的机智、勇敢和泼辣,也揭示了亡八与鸨儿的唯利是图、心狠手辣、品质恶劣的特点。

6.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的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7.(链接考点)《玉堂春》的大团圆结局有着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大团圆的结局符合人们的意愿,也是古代人民的共同心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但它也高于生活,是表达作者主观愿望的文学作品,它贴近生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文章故事情节曲折,渲染了人物性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社会的黑暗。

使我们看到了玉堂春的善良多情、坚贞,泼辣、机智。

也让我们看到了王三官的多情、正直。

他们二人的情感也正由此展开。

文章内容丰富,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鸨儿与亡八见利忘义、卑鄙无情。

真善美与丑恶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大团圆的结局相映照,充分显示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鄙弃了世俗金钱的爱情,将真爱这个话题留在我们心中.

玉堂春、杜十娘、刘兰芝、祝英台……她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专一,令我们怦然心动,感慨万千。

回顾纷纷扰扰的滚滚红尘,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有人无法抗拒形形色色的诱惑,随波逐流;也有人保持着一份清醒。

那么,你是否想过,思考过:

如果未来,自己的爱情一旦与事业、孝心、诱惑等发生冲突,你该何去何从?

是忠贞不渝还是顺其自然?

[我的理解] (示例1)忠贞不渝派

忠贞构成了负责任的爱情,爱情不是一味地风花雪月,而是在漫长而繁冗的岁月中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如果没有忠贞的心灵、专一的意志,很难想象爱情会天长地久。

(示例2)顺其自然派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淡的。

估计很多人都想追求轰轰烈烈、千回百转、缠绵悱恻、激情悲壮的爱情,不过这样的爱情毕竟是少之又少。

而且即使有,也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内。

试问,如果你的生活每天充满了奇异和冒险,总面临压力和痛苦,你会幸福吗?

如果所爱的人已经绝情离去,你是否有必要苦苦等候?

爱情不需要强求,顺其自然吧!

让已经沾染太多浑浊的爱情回归自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何解答小说结尾妙处(作用、意蕴)分析题

[课内挖掘]

小说中玉堂春和王景隆的爱情冲破重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有了美满的结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是不现实的.当时的门第观念森严,见利忘义的社会环境不允许这样的真挚爱情出现。

但作品却以大团圆的结局来结尾,不仅符合当时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值得我们去欣赏。

[考点讲解]

小说结尾的妙处(作用、意蕴)分析题属于情节类题目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题型,该题型常常设置为探究题,让考生发表看法或给予观点态度,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阐述、表达和赏析能力.阅读小说时,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以小说的结局作为结尾,以景物描写作为结尾,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为结尾等.小说结尾的妙处(作用、意蕴)分析题是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中的一种常考题型和重要考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考题试做

(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考题]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是本文一个重要的构思技巧。

从叙述的角度看,由于当时谁也不懂蒙语,所以这件事就成了谜,这样写更加真实;从故事情节看,没有交代人物身份就戛然而止,这样强化了神秘氛围;从阅读的角度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二、技巧点拨

(一)明确此类题型,通过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1.常见设问方式

(1)(2017·高考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2015·高考安徽卷)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2014·高考全国卷Ⅰ)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高考安徽卷)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5)(高考山东卷)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

‘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6)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7)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

为什么?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1)题干中有“最后一段”“结尾"等字样。

可以确定题目答题的对象和范围是小说的“结尾"部分。

(2)题干中有“作用”“妙处"“见解”“谈谈看法”“赏析”等字样,可以确定题目从结尾的“作用或妙处”等角度来解答。

(二)掌握解题技法

解答小说阅读结尾分析题的四角度四作用

1.小说结尾分析答题四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①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②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2.小说结尾四作用

(1)小说的结尾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尾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尾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尾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答题角度为: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竹林的故事

废 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

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

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

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

“阿三,这个打辫好吗?

”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

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

”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地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

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

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

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放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

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

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

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三姑娘。

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

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

再没有别的声息:

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