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62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

  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

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

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

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第二单元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

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

《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

《花》作者白深富。

  第三单元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

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

小小说的特点是:

(1)立意新奇;

(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

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第四单元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阿里山纪行》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4、《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李舵。

作者按总分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5、《蓝蓝的威尼斯》节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6、《望岳》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钱塘湖春行》选自朱金城《白居易笺校》,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第五单元

  1、《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家。

全文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分说部分则采用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顺序。

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其体裁为说明文。

  2、《都市精灵》选自《随笔》,作者舒乙,当代作家,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3、《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明天不封阳台》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杜卫东。

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第六单元

  1、《从小就要爱科学》作者苏步青,著名数学家。

本文是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言。

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2、《在太空中理家》选自《太空漂流记》,作者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3、《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生科技》,作者谈家桢,遗传学家。

本文向读者介绍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的发展。

文学用了四个小标题,首先说明了克隆的含义,接着介绍了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最后介绍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考。

  4、《送你一束转基因花》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小样。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光明前景。

  5、《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作者夏完淳,字存古,松江华亭人。

云间,松江的古称。

苏教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20

推荐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水尤清冽:

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凄清;停留。

隶而从者:

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内容要点

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②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石奇、水清、鱼活、环境清幽)。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④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⑤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

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6、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7、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9、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乐与忧并不矛盾,这是柳宗元在特定背景复杂情感的流露。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便随友人游览山水。

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作者的情感主流是郁闷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

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使文章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10、文中“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特,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野、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开放性试题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2分)

  小石潭凄寒幽静,

  上句: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

(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

  例

(1)琅琊(王牙)山蔚然深秀例

(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2、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

  3、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4、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5、请你为《小石潭记》写一篇导游词。

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

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

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

有些像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

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走下去,让我们一探究竟。

6.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考虑,想到寝:

睡但:

只是相与:

共同,一起  闲人:

清闲的人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户:

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于是。

至: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语音

  祗(zhǐ)辱于  骈(pián)死  槽(cáo)枥(lì)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

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邪”  表疑问,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

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3、策之不以其道策: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4、尽其才  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七、一词多义

  1、策:

(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

(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伯乐: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

只是;辱:

辱没;于:

在。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两马并驾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

凭,凭借;称:

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顿尽:

吃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

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

普通的等:

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使……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

马鸣叫;通:

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

识别,了解

  16、是马也是:

这种。

  17、虽有千里之能  虽:

即使。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2、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