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6410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免疫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重点.docx

《免疫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学重点.docx

免疫学重点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名词解释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了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

是人类的只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其首先在人白细胞表面发现而命名。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HLAI类分子和HLAH类分子两种。

3.HLAI类分子:

由重链(a链)和B2m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是加工提呈内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

4.HLAH类分子:

由a链和B链组成,主要表达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是加工

提呈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

5.共显性(co-dominance):

即同源染色体对应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都能得到表达,HLA基因具有共显性特点,所以一个免疫细胞的表面通常可以检测到分别来自于父母双方的6对共12种HLAI类和H类分子。

6.MHC多态性(MHCpolymorphism):

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7.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

指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概率。

8.HLA单体型(HLAhaplotype):

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9•锚定残基(anchorresidue):

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上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0.MHC包容性(MHCflexibility):

HLA分子对抗原肽的识别并非呈现严格的一对一关

系,而是一种类型的HLA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用基序的肽段

11.MHC限制性(MHCrestricts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HLA分子的双重识

别,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简答题

1、列表比较经典的HLAI类和H类分子的特点?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MHC只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其编码产

物,经典的HLAI类和MHCH类分子通过提呈抗原肽而激活T淋巴细胞。

①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HLA分子的双重识别,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②被HLA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

HLA分子本身。

由此,HLA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并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③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

④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①编码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②非经典I类分子和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的活性。

③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3、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有什么特点?

分子基础是什么?

(1)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特定的HLA分子可凭借所需的通过特定的公用基序选择性地结合抗原肽,显示其和抗原肽结合的一定专一性。

(2)具有包容性:

①公用基序中“X”表示的氨基酸,其顺序和结构可以改变;②同

一HLA分子结合肽段的锚定残基往往不止是一种氨基酸,造成一种HLA分子可结合

多种抗原肽;③不同HLA分子接纳的抗原肽,也可以拥有相同的共用基序,意味着能够被某一HLA分子识别和提呈的抗原肽也可被其他分子所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名词解释

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

2•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

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APC能够显着的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3•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DC,IDC):

属于成熟DC,存在于外周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高表达MHCI类分子和MHCH类分子,是在启动和激发初次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的APC。

4•抗原处理(antigenprocessing):

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应与MHC分子结合,

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

5•抗原提呈(antigenpresentation):

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称为抗原提呈。

6•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

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原等。

7.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

指细胞(靶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8.蛋白酶体(proteasome):

蛋白酶体是胞内一种大分子蛋白水解酶复合体,完整的

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在细胞质中合成以后,能降解内源性抗原为6~30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的多肽片段。

其中最主要的有酶活性的组分是PSMB8和PSMBQ

9.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ransporterassociatedantigenprocessing,TAP即存在于内质网表面,由两个亚单位TAP1和TAP2组成的异二聚体,降解成的内源性抗原依赖于TAP形成的孔道选择性地主动转运到内质网腔内。

10•交叉提呈(cross-presentation):

指APC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T细胞。

但是交叉呈递提呈不是抗原提呈的主要方式。

简答题

1、列表比较非成熟

DC与成熟DC的特点?

特点

非成熟DC

成熟DC

甘露糖受体的表达

++

—/+

Fc受体的表达

++

—/+

MHCH类分子的表达

半衰期

约10h

大于100h

细胞膜表面数目

约106

约7X106

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能力

++

—/+

抗原提呈的能力

-/+

++

迁移的倾向性

炎症组织

外周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

提呈抗原

2、简述抗原提呈的MHCI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抗原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所有有核细胞均能通过此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完整的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在细胞质中合

成以后,在胞质内以PSMB8和PSMB9为中心的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为多肽片段,然后经TAP选择适合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含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转运到内质网腔内。

(2)MHCI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MHCI类分子a链在内质网内合成后,和B2m组装成完整的MHCI类分子。

(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的提呈:

MHC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已经存在的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双向选择,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T细胞。

3、简述抗原提成的MHCH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APC的MHCH类分子途径加工与提呈。

(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摄入后,形成内体,然后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至融合为内体/溶酶体。

在内体、内体/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多种蛋白酶水解抗原为含有10~3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2)MHCH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在内质网新合成的a链与B链折叠成二聚体后,

与Ii的辅助分子结合形成(aBli)3九聚体;然后在Ii链的引导下,MHCH类分子经高尔基体由内质网转运至内体/溶酶体,形成MIIC。

(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在MIC的酸性环境

下,Ii链被蛋白酶所降解,仅在MHC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内留有一小片段(CLIP。

随后,在HLA-DM分子作用下,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MHCI类分子得以和MIC内已经存在的外源性抗原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一MHC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4、Ii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内质网新合成的a链与B链折叠成二聚体后,与Ii结合形成(aBIi)3九聚体;

然后在Ii链的引导下,MHCI类分子经高尔基体由内质网转运到内体/溶酶体,形成MIC,Ii的主要功能是:

①促进MHCI类分子的组装;②组织MHCI类分子和内质网中的内源性多肽结合;③促进MHCI类分子在细胞内的转运。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名词解释

1、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roysignal):

即第二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如B7/CD28等。

2、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synapse):

指APC和T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多种跨膜分子聚合的一个特殊结构。

此结构有助于增强

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3、记忆性T细胞(memoryTcell,Tm):

是指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表达CD45RA-CD45RO+比初始T细胞更易激活。

4、穿孔素(perforin):

是效应Tc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后而释放的胞浆内的一种细胞毒素,可在靶细胞膜上穿孔,导致靶细胞发生渗透性溶解。

5、颗粒酶(granzyme):

是CTL或NK细胞激活后而释放的胞浆内的一种细胞毒素,属丝氨酸蛋白酶。

进入靶细胞后,可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介导靶细胞凋亡。

6、CTL极化(polarizationgofCTL:

CTL的TCR与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I类分

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后,TCR与共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内骨架系统(如肌动蛋白、微管)、高尔基体复合体及胞质颗粒等均向效-靶细胞接触

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此即CTL极化。

7、T细胞无能(anergy):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其中协同刺激信号的主要作用是促进IL-2合成。

如缺乏第二信号,IL-2合成受阻,则抗原刺激非但不能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导致T细胞不能活化和扩增,即T细胞无能。

&细胞免疫应答(cellularimmuneresponse):

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

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的等)的效应。

9、Fas/FasL前者是死亡受体,后者是死亡配体。

如Tc细胞高表达FasL,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可介导靶细胞凋亡。

10、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

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

问答题

1、T细胞识别抗原有何特点?

答:

(1)T细胞不能识别天然的抗原,只能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2)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的复合物的MHC分子,称之为MHC限制性。

2、T细胞充分活化需要哪些条件?

答:

T细胞的充分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自其表面的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间的特异性结合。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

B7/CD28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3)还有赖于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如IL-1、IL-2、IL-4IL-12等。

3、简述T淋巴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答: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识别抗原收,使膜受体发生交联,活化细胞内酶一—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包括p59fyn、p56lck和ZAP-70等,随后活化信号继续向细胞内转导,包括以下途径:

(1)PLCy活化途径:

活化的ZAP-70使接头蛋白(LATSLP-76磷酸化,它们与含有SH2功能区的磷脂酶C-y(PLCy)结合,当PLCy上的酪氨酸被磷酸化而使其活化后,它就可裂解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产生两个重要的信息分子,开通两个信号转导通路:

①三磷酸肌醇(IP3)开放胞膜Ca2+S道,使Ca2+流入细胞内。

并开放胞内钙储备,释放Ca2+。

胞浆Ca2+浓度升高时胞浆内钙调磷酸酶活化,它使转录因子NFAT去磷酸根,而由胞浆转位到核内。

②甘油二酯(DAG)在胞膜内面结合并活化蛋白激酶C(PKC,由PKC活化转录因子NFkB,使它转位至核内,将活化信号传至细胞核。

(2)MAPK活化途径:

激活的ZAP-70使接头蛋白LAT和SLP-76发生磷酸化,再激活生长结合蛋白-2(Grb-2)和鸟苷酸交换因子(Sos),在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的作用下,无活性的Ras-GDP专变为有活性的Ras-GTP激活的Ras结合Raf,再由Raf经级联反应激活MAPK导致转录因子活化,进入细胞核,调节靶细胞。

4、CD4+Th1细胞核巨噬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

CD4+Th1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Th1效应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Th1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

①激活巨噬细胞:

CD4+Th1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IFN-丫等,以及Th1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通过CD40L/CD4C相互作用活化巨噬细胞。

②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

Th1细胞可产生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如IL-3及GM-CSF它可刺激骨髓产生新的巨噬细胞。

Th1细胞分泌TNFa和LT-a使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而使吞噬细胞黏附其表面,并募集到炎症部位。

(2)活化巨噬细胞对CD4+Th1细胞的作用:

活化巨噬细胞可通过上调表达一些免疫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增强Th1细胞的效应。

例如,①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B7和MHCII类分子,从而具有更强的提呈抗原和激活CD4+T细胞的能力;②活化巨噬细胞可分泌IL-12,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5、初始CD8+T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

答:

初始CD8+细胞的激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Th细胞依赖性的,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低表达或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不能有效激活CD8+T细胞,需要

APC和CD4+T细胞的辅助。

病毒抗原或肿瘤抗原从宿主表面脱落,以可溶性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I类分子或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

这类细胞亦可经凋亡后,被APC吞噬处理,提呈抗原并活化T细胞。

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Th细胞,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CTL前体细胞。

CTL前体细胞在抗原肽-MHCI类分子发出的特异活化信号及激活的Th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CTL(Tc)。

第二种方式为Th细胞非依赖性的,主要指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的病毒感染DC,可无需Th细胞辅助而直接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CD8+T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6、简述效应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和机制。

答:

(1)效-靶细胞结合:

效应性CTL高表达黏附因子(如LFA-1CD2等),可有效结合表达相应受体(ICAM-1、LAF-3等)的靶细胞

(2)CTLi田胞的极化:

CTL的TCR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后,TCR

及辅助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细胞内亚显微结构极化。

(3)致死性打击: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是储存于胞浆颗粒中的细胞毒素,其可在靶细胞膜上穿孔,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在数分钟内迅速溶解。

颗粒酶属丝氨酸蛋白酶,随CTL兑颗粒而出胞,循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所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介导靶细胞的凋亡。

Fas/FasL途径:

应性CTL可表达FasL并分泌TNFa和TNF-B,与靶细胞表面Fas和TNF受体结合后,诱导细胞凋亡。

7、简述Th17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答:

Th17细胞由初始CD4电田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分化而来,小鼠Th17细胞需TGF-

B和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人的Th17细胞需IL-1B和IL-6诱导。

Th17细胞分泌IL-17,通过IL-17刺激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IL-17还刺激上皮细胞、角朊细胞分泌防御素等抗菌物质,以及募集好活化中性粒细胞等,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名词解释

1、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immuneresponse):

抗原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2、记忆性细胞(memoryBcell):

在生发中心经过体细胞高频突变存活下来的B

细胞,有些分化成为记忆B细胞,离开生发中心进入人血液参与再循环。

记忆性

B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引发机体的再次应答反应。

记忆性B细胞寿命长,

表达CD27分子和较高水平的CD44分子。

3、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maturation):

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

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

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4、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coreceptor):

是指B细胞表面的CD19/CD21/CD81复合物。

其中CD21能识别C3d,通过CD19向胞内传递信号,该信号明显降低抗原激活B细胞的阈值,大大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5、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hypermutation):

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点突变,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

6、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

机体初次接受(TD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浓度低、维持时间短、以IgM类抗体为主。

7、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

机体初次免疫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再次应答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

&Ig同种转换(isotypeswitching):

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

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解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型转换。

简答题

1、试述TD-Ag与Tl-Ag的概念及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

答:

(1)概念:

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指无需T细胞的辅助,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2)弓I起免疫反应的特点:

TD-Ag不仅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可产生免疫记忆。

TI-Ag只引

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无免疫记忆。

2、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有哪些?

答:

(1)特异性:

对于可溶性抗原,当局部抗原浓度低时,直接以BCR方式特异性识别结合,并经胞内加工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2)非MHC限制性:

B细胞BCR方式结合抗原时,识别的是抗原表面的天然构想决定簇,无需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处理,因而不受MHC分子限制性的影响。

3、以TD-Ag为例,试述B细胞介导的初次免疫应答的具体过程及特点。

答:

(1)TD抗原的提呈:

RD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成小分子抗原肽并与

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表面,供CD4+Th细胞识别。

(2)Th2细胞活化及其对B细胞的辅助:

Th细胞识别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物,产生的信号由CD3传递到细胞内;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如B7、LFA-3结合T细胞表面的CD28CD2等,产生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同时在细胞因子IL-1、2等刺激下,充分活化、增殖并分化为Th2细胞。

Th2细胞高表达CD40L可与B细胞的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同时T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2、4、5、6等,作用于B细胞。

B细胞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存在于上述APC表面抗原

(TD-Ag分子中的构象表位。

在双信号和细胞因子作用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包括中和毒素和中和病毒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和ADCC

作用

(4)B细胞对TD-Ag初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首次刺激机体,需经一定的潜伏期才

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且产量低,维持时间短,抗体类型以IgM为主。

4、列表比较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区别

比较项目

B细胞激沽

T细胞激沽

抗原识别抗体

BCR

ICR

抗原受体的分子结构

BCR-Iga/IgB复合物

TCR-CD3复合物

刺激的抗原

TD或TI抗原

TD抗原

识别的表位

B细胞表位,构象表位

T细胞表位,线性表位

APC的处理

不需要

需要

MHC限制性

抗原识别条件

单识别

双识别

活化信号1的转导

Iga/IgB

CD3

活化信号2的产生

CD40/CD40L等

CD28/B7等

对CK的依赖

IL-2、4、5、6等

IL-1、2等

免疫学效应

体液免疫:

CDCADCC调理作用

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细胞毒

效应分子

各类Ig

多种细胞因子

效应细胞

活化的Tc、Th1

5、在T细胞中,Th细胞是如何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必须有Th细胞的辅助。

Th细胞以两种方式辅助B细胞。

一是通过Th细胞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Th细胞活化后诱导性表达CD40L(CD154,与B细胞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为B细胞的活

化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而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Th细胞活化后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Th1分泌的IL-2、IFN-y,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