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684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

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4.检查预习

重难字

东皋(gāo)犊(dú)徙倚(xǐyǐ)

崔颢(hào)萋萋(qī)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薄暮:

傍晚。

徙倚:

徘徊。

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

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

分明的样子。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

故乡。

2.全诗翻译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

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

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

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黄鹤楼》一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答案示例: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黄鹤楼》中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答案示例: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触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答案示例: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野望》一诗中诗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而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2.《黄鹤楼》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示例:

愁。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结合《野望》一诗的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案示例: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黄鹤楼》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唆?

试分析。

答案示例:

不会。

“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

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写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

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

第一、二句一虚一实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

“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的遐思。

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同时不合格律,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我们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意,亦无“拗律”之感。

相反,此二联已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代传诵。

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比较《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的异同。

六、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

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野 望

黄鹤楼

吊古怀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渴望杀敌报国的仁人志士。

其中有不少被写进了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擅长绘画艺术,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资料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于何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属国(shǔ)汉塞(sài)逢候骑(jì)

燕然(yān)荆门(jīng)啄春泥(zhuó)

白沙堤(dī)

(2)词类活用

①征蓬出汉塞(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②山随平野尽(形容词作动词,隐去)

③江入大荒流(形容词作名词,原野)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征蓬:

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孤烟:

指烽烟。

长河:

指黄河。

从:

往。

大荒:

辽远无际的原野。

怜:

爱。

水面初平: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暖树:

向阳的树。

2.全诗翻译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答案示例: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案示例: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至塞上》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答案示例: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

(品读末尾两句)

答案示例: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诗人不禁赞叹道:

“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

”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渡荆门送别》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答案示例: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示例: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

答案示例: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2.从尾联来看,《渡荆门送别》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案示例:

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反而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3.《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评价的认识。

答案示例: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渡荆门送别》“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示例:

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

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3.《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示例: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我们再来看一首词,再次品味边塞诗的阳刚之美。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此词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六、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

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

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让人迷恋的春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其乐的感情。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热爱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