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6900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x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1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我与老王的关系,感受人与人相处时细腻而复杂的情感。

  

2.揣摩老王及“我”的心理,体悟“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揣摩老王及“我”的心理,体悟“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我与老王的关系,感受人与人相处时细腻而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悟老王的不幸 

  1.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们一起研读杨绛的《老王》,《老王》老师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可就在刚才来礼堂的路上我还在想:

“我读懂老王了吗,读懂杨绛了吗?

”其实何止是我这个旁观者,即便是当局者杨绛也是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渐渐明白,杨绛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 

  2.思考“幸运的人”是谁?

“不幸者”是谁?

“那是”指的是什么?

 

  预测,明确:

“幸运的人”是杨绛,“不幸者”是老王,“那是”指的是“每想起老王总是觉得心上不安。

” 

  3.“幸运者”的“幸运”文章并未正面提及,“不幸者”的“不幸”倒是一目了然,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老王不幸的关键词。

 

  预测,明确:

单干户,瞎眼,老光棍(鳏身) 

  板书:

瞎眼鳏身单干户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试思考一个“幸运”的大学教授和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老王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

 

  预测,明确:

(1)雇佣关系:

他蹬我坐,老王送冰,老王送默存。

(2)朋友关系:

杨绛的女儿送老王鱼肝油,老王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老王送默存不要钱,老王给杨绛送鸡蛋和香油。

 

  多媒体显示:

 

  雇佣:

他蹬,我坐送冰送默存 

  朋友:

送鱼肝油(钱)减半不收钱 

  送鸡蛋,香油 

  总结:

老王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而“我”作为一个雇主,不仅仅常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并且还送上了珍贵的鱼肝油。

是“我”先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雇主关系,拉近了一步。

“我”从来不少老王的车钱,不占老王的便宜,在老王生病的时候还多次给予老王帮助,“我”做得很好了,所以“我”心安。

那么老王对杨绛又如何呢,我们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显示)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 

  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2.请思考一个问题,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是哪里来的?

 

  预测:

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是攒的。

 

  追问:

“攒”有很多种方式,你能说说是怎么攒的吗?

 

  预测:

(1)自己种的,自己养的。

 

  提示:

文章的第二节有这样一句老王的自述: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

”何为“活命”?

即维持生命;何为“只”?

即唯一的,没有选择的。

 

  如此说来,也许这“香油和鸡蛋”不是自己种养的。

 

  预测:

(2)攒钱买的。

 

  提示:

文章的第7节有这样两句话“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他说可以凑合。

”就在勉强可以“凑合”的情况下,“得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老王还有多余的钱吗,也许没有!

 

  预测:

(3)别人送给老王的。

 

  提示:

有谁会送老王“香油和鸡蛋呢”?

老王有亲戚吗?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

”老王有朋友吗?

有,“老李”。

文中两次提到“老李”前面都有一个定语“同院”。

那么,老李的居住条件怎么样?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子,几间塌败的小屋”。

老李的生存状态也是很糟糕的。

也许老李也没能力给老王珍贵的“香油和鸡蛋”。

 

  预测:

老王把自己唯一的破旧的三轮车卖掉了。

 

  提示:

仅仅抓住“只是”,体悟到了老王“活命”的生存状态。

 

  教师总结:

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或许是买来的(新鲜)且经过精心挑选的(好的香油,大的鸡蛋)。

从同学有们的诸多可能中,我们能看出鸡蛋和香油的来之不易。

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就连“香油和鸡蛋”这类,在我们今天看来及其寻常之物的也是要凭票限量供应的。

可想而知,老王的好的香油,大的鸡蛋更是难上加难。

这双重的不易背后我们能看出什么?

 

  预设,明确:

老王对杨绛一家真诚的感激之心。

 

  板书:

油好蛋鲜 

  三、情景对话,体悟老王心理 

  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请思考,杨绛何时才感到内心不安?

 

  明确:

老王死后,每每回想觉得内心不安。

 

  2.杨绛是怎么得知老王的死讯的呢?

 

  明确:

从老李那里得知的。

 

  读下面这段文字,思考,老李怎么知道老王去了杨绛的家?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老王的心境,模拟情境设计一段老王和老李的对话。

(多媒体显示)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情境对话:

 

  去之前:

老李:

老王啊,你身体好点了吗,怎么出来了啊?

 

  预测:

我出去买了点东西,给杨先生家送去。

 

  老李:

你身体都这样了,怎么不托我给你买呢。

 

  预测:

我想自己去挑挑。

 

  老李:

你就别送去了,杨先生家楼高,你这身子骨别折腾了,还和以前一样我代你去吧,有什么话,我帮你捎去。

  预测:

老李啊,你知道我的时日不多了,我还想再去看看杨先生一家,他们那么照顾我…… 

  老李:

你若真想了,我请杨先生来看看你?

 

  预测:

那怎么行,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再说,你看看我这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老李:

哎,老王啊,还是我送你去吧。

 

  (回来后)老李:

老王啊,从哪来啊?

 

  预测:

我刚刚去杨先生家。

 

  老李:

见着了吗?

 

  预测:

见着了。

 

  老李:

你和杨先生聊些什么了吗?

 

  预测:

哎,没聊什么啊!

 

  老李:

你不是找先生帮忙的吗?

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嘛啊?

 

  预测:

我给他们送了点“香油和鸡蛋”。

 

  老李:

你身体都这样了,不留着自己吃?

杨先生多给钱了吧?

 

  预测:

我哪是要她的钱啊!

哎!

 

  学生自由说说感受。

 

  总:

当老王拿着香油和鸡蛋去杨绛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报恩”,报恩需要回报吗?

不需要。

杨绛是收下了香油和鸡蛋,可是杨绛也给了老王钱。

香油和鸡蛋换成了钱,这更像是场交易,那么老王和杨绛的关系似乎又回到了雇佣关系上。

我国北方有个风俗叫“辞路”,就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要走动走动,能解的结都要解开,人都要死了,总不能心里揣着个疙瘩。

同学们想想,老王心里这个报恩的疙瘩完全解开了吗?

没有。

 

  (此处插入,相貌描写) 

  板书:

僵尸白骨 

  其次,老王拿着香油和鸡蛋去杨绛家的时候已经是临终前了。

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生和死了,一个人临终前最想要见到的是谁呢,是自己的亲人。

亲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呢?

亲情。

老王在临终前来到杨绛家,实际上是心理上已经把杨绛一家当成他的亲人了,老王是来寻找亲人般的温暖的,老王得到了吗?

没有!

 

  板书:

临终一相顾 

  四、细读文本,分析杨绛的不安 

  同学们都读懂了老王,杨绛仓促之间读懂老王了吗?

“没有”。

所以,老王死后杨绛一再追忆老王和她的对答,总是觉得心上不安。

现在请同学们站在杨绛的立场上,结合文本字斟句酌地分析杨绛为何在知道老王的死讯后,心“不安”了。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预测,明确: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行将就木的生命状态,但“可笑些”“棺材”“僵尸”“骷髅”“白骨”等词的运用,太过客观的冷漠,好似在形容陌生人,丝毫没有融入作者对老王本该有的情感。

其实这也是一种隔膜,是一种心灵的隔膜,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在文化上、心理上是有无法逾越的鸿沟的。

 

  

(2)多媒体显示: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这三句话里都有一个“忙”字。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忙”体现了什么?

 

  预测,明确:

“我忙去接”是担心老王拿不动;“我也赶忙解释”是生怕老王推脱不肯收下钱;“我忙去给他开门。

”是担心老王跌倒。

三个“忙”都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可是如果你是老王,你的感觉怎么样?

杨绛不愿意“我”多停留,希望“我”快点离开。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一向关心照顾老王的杨绛突然对老王如此生疏了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明确:

“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

” 

  (3)从文中找找,我的“糊涂”又体现在哪里?

 

  预测,明确:

没有让老王进屋;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送他下楼;甚至是没有多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

 

  (4)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安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 

  预测,明确:

我明明知道老王的家住在哪里,可是,老王生病了,我没有去看他;老王病重了,我也没有看他。

(多媒体显示) 

  雇佣:

他蹬,我坐送冰送默存 

  朋友:

送鱼肝油(钱)减半(当然)不收钱(一定) 

  亲人:

送鸡蛋,香油 

  总:

好,我们再来回到上课之初,我们的这个关系图上来看,在亲人的位置上,杨绛缺席了,来送鸡蛋和香油的老王,身体状况已经仿佛似僵尸白骨了。

(板书:

僵尸白骨差仿佛)这样的老王“好像打上一棍子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此时可以说是“拼命”“拼死”来看“我”杨绛一家的。

(板书:

拼死临终一相顾)这份情已经很沉很重了,还送上了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让“我”杨绛情何以堪啊!

(板书:

油好蛋鲜何以堪!

) 

  板书:

 

  老王 

  杨绛 

  雇佣僵尸白骨差仿佛,心安 

  (一般)朋友瞎眼鳏身单干户。

不安 

  亲人油好蛋鲜何以堪?

愧怍 

  拼死临终一相顾!

 

  五、拓展阅读,感悟杨绛的“愧怍” 

  

(1)杨绛在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写下了本充满了这个百岁老人人生智慧的书,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多媒体显示) 

  每个人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

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犯了种种错误。

而事情已成过去。

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走在人生的边上》) 

  总:

善良的杨绛愧怍了,请同学们读读这位百岁老人的心语,结合这段话想想杨绛为什么愧怍了?

 

  预测,明确:

杨绛也许是出于自己的无知,也许是出于知识分子的骄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伤害了不该伤害的老王。

老王死后,负疚抱愧却再也无法弥补,追悔莫及了!

 

  

(2)文章读到这里,我的心已然不能平静了,但是我还是想给同学们看这样一段杨绛回忆自己在文革时期的经历的文字。

(多媒体显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

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

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选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1.思考杨绛真如自己所言,是个幸运的人吗?

 

  预测,明确:

杨绛此刻的生存状态也很糟糕,她的“幸运”也是相对的,她并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2.好的文章是百读不厌的,真心的希望同学们不要在这节课后把这篇文章弃之纸篓或束之高阁,过两天再重新拿起来读读,然后请你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思考老王去世了杨绛该不该“心安”?

 

  总结:

老师有这样的感触,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朱自清的《背影》,并不觉得文章能吸引我,打动我,――因为我从未曾远离。

等到人至中年,淹留他乡,再读《背影》不禁唏嘘。

好比我们今天读《老王》,也许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再读《老王》时,也许《老王》更丰富,也许《老王》很简单。

 

 

请以“绿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绿荫

入夏以来,静谧的清晨或傍晚,我常与母亲一起攀爬不远处绿荫苍苍的南岳七十二之尾峰——岳麓山。

酥软的阳光,穿透过层层密林,为石道旁洒下一片绿荫。

林荫小道,曲曲折折的,伴随着点点光斑蜿蜒直至不见,远处的古木苍翠欲滴,与顶峰的电塔遥遥相望。

轻俏的知了早已有夏天的生息,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和鸣,玲珑剔透:

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流利晶莹。

山涧有一条小溪,清流见底,是不远处两眼清泉的交汇,水里黏附在石头上的青苔,随着水流的冲刷,向下游方向荡开。

有时,翻开碎石砖瓦的下面,有巴掌大的小青蟹,半指长的小鱼从你手边飞快的游过。

泉水淙淙,一切凡世的尘埃,都随清流远去,心中如明镜一般祥和、安定。

大概,只有在这诗画一般的地方,才能给心里最美好的角落洒下一片绿荫吧!

我最喜爱雨中的岳麓山,不似夏天的阵阵雷雨,不似秋季的磅礴大雨,而是春天的霏霏细雨。

雨滴打在树叶上,真有种“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幽静之感。

树林中安静地没有一丝杂音,天地间只传来“滴答”的雨滴声。

脚下踩着蓬松的落叶和掉落的枝桠,发出“吱嘎”的声音,心中比任何时候都要宁静。

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果然没错,这宁静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攀登岳麓山,寻常人喜欢走大道,而我独爱走小道。

所谓“险以远,而至者少”,小道独有小道的静谧,小道的韵味。

“鸟鸣山更幽”,耳边忽而传来一声清脆的鸟啼,孤独而悠然,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对田园的向往:

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淡泊的胸襟,飘逸的想象,与尘世中的快节奏遥遥相反,只有在那样的生活里,人属于自然,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找回自己,返璞归真,看淡一切名和利,为心灵撑起一片绿荫。

山中带雾的清晨是最有意境的时候,飘渺的山顶,若隐若现,徐徐的微风,洗涤了我被蒙上灰尘的心灵,为我污浊的心灵洒下一片绿荫,我所置身的地方,与繁华隔绝,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躬下腰,我将触目所及的垃圾捡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将歪倒的小树苗轻轻扶起。

岳麓山为我的心灵撑起了一片绿荫,我也要尽己所能,为它支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解析】试题分析:

本文以“绿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绿荫”既可以实写,以“绿荫”为背景或环境来写人记事;也可以虚写,挖掘“绿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更为深刻地表现某一主题。

点睛:

积累并巧用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

学生如能做到仔细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再加上广泛阅读各种书报,积累各种素材,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但高中生阅历有限,题材多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要么雷同,要么取舍不当,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淡而无味,所以只积累素材还不行,还得学会巧用素材,下面总结三种巧用素材的方法。

1.精心筛选

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

筛选时要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也就是要去除低级庸俗的东西,选择有意义的事。

所谓有意义的事,就是有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能给人以启迪和趣味的事,否则作文不能打动人。

选材也要回避熟事,如老师带病上课,妈妈雨夜背我去医院这类题材就应该避开,要写“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事。

2.平中求新

高中记叙文,所选材料除了真实、有意义、符合主题外,应力求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新颖的材料,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小事,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思考,独辟蹊径,挖掘出生活小事中的意蕴,完全可以把很平庸的“破事”、“破材料”写得很有新意。

3.艺术组合

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其实,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时允许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

“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即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有三个生活原型:

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

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方法,把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经验加以筛选组合,便会提炼出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的题材,既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又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外,一考生径直走到人群中的母亲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

“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感动了现场家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许多让我们心怀感恩的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师长亲朋……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母亲,我想对你说

夏夜的蝉鸣披着漫天的璀璨星光,在无垠的夜空中回响,旋舞,背对着母亲的门抱膝坐下,我心中似有话迸出,却又沉入自己的世界中……

她的样貌在我眼里一丝一缕的勾画着,不知道多少日夜的相处,我对她的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她的表情是淡淡的,高兴时眉眼舒展,折叠出一弯淡淡的月牙伴随着星点笑意;生气时唇角抿紧,折压出一簇淡淡的浪花伴随着暗沉怒火;伤心时神色黯淡,晕染出一圈淡淡的涟漪伴随着无形失落——她的每一份关爱都深深地蕴藏在她淡然的脸庞后。

回家路上抬头望见的那盏橘黄色的灯;回家坐下摆在手旁的那碗温热的白饭;还有她浅浅的却很温暖的笑脸,空气中充斥着的家的味道……我想起几百年来人们都说母亲是慈爱的,而在我心里,我的母亲,那淡淡的慈爱。

她的轮廓在我脑里轻盈细致的描绘着,稍稍有一点模糊但并不影响我对她的怀思:

她有时肆意地欢歌笑语,有时庄严地宣告誓言,有时自信地昂首挺胸;她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道理,她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心事,她满目骄傲地送我挂帅出征。

我第一次看到她时,便有一种其妙的归属感,我的心砰砰直跳对我说:

就是她了,她就是我心中的那样渴求。

她站在我的不远处,微笑的看着我,看着我向她奔去,自然地拥住了我,仿佛从此便拥住了整个天地。

她哺乳我以她源源不绝的乳汁,乳汁中仿佛融入了她的灵与肉,我贪婪地用这些营养充实着我仍然空泛的大脑。

一点一滴中,我能感受到她浩瀚无际的力量,我的智慧,我的品行,我的所有被她的力量包容着,是的,她浩瀚的知识力量!

命运是一个最懂揣摩人心的诗人,我与她的融合,就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那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如特蕾莎和托马斯的那一本暗示意味的书,如动物农场里那一支响彻天际的苏格兰民歌——一切好像只是巧合,却又好像冥冥注定。

她肃然地看着我,“你可愿意?

”我静静地凝视着她,“愿听从您的训导。

”“我不多说了,只有一句需你记好——修德明理,达尔心智。

”我愿意记好它,因为它是您教育我时不变的方向,我的母亲,那肃然的浩瀚。

夜深了,虫鸣点点,星光闪闪。

我缓缓站起了身,我不再踌躇。

就推开门吧,母亲,我想对你说——最简单也最复杂的三个字——我,爱,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半命题作文首先补全题目,然后在相应题目要求范围内进行选材写作。

【审题】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题目为“,我想对你说”。

这里需要补充的就是我们的写作对象。

材料的主人公是一位高考生,主体事件是“跪谢母亲”,学生要根据材料辨析“跪谢母亲”的原因,分析“这一幕感动了现场家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的意义。

以此为中心,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考生跪谢母亲事件,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

材料后面说到了在我们成长路上帮助我们成长的亲人、老师、朋友等。

所以感恩应不仅局限于感恩父母,应理解为世间一切的真情、深情都可以打动人心。

当然,也可以从对面思考。

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

参考立意:

①常怀感恩之心;

②学会感恩,从生活点滴做起;

③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④感恩生活,深情地活着。

参考素材:

1、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

尊重生命。

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

听说过所有正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

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

懂得感恩,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2、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

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走上银幕时,人性的善良再一次被点燃,这个原本该走入研究生院的大学生,却义无返顾的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大山。

这一平凡的壮举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眼睛,也点燃了每一个人内心未燃的火种。

而让他做出这一抉择的理由是那样简单: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徐本禹用他感恩的心,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了一条爱的道路,点燃了贫穷和希望,完成了他的职责,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更不是阿Q,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

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最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解,一种感恩中的感动。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

4、所以我要感谢你,我生命中往来的路人,让我懂得淡来淡去才不牵累于心灵;感谢你,我生命中所有的师长,让我懂得学习之道;感谢你,我至真至爱的亲人朋友,岁月途中,快乐共享,悲伤共勉,让我在被爱的幸福中也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人。

5、感谢生活,感谢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无所得无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让我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6、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

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冷漠。

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7、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绝的风情。

感恩是一首古老的歌,唱起来才知道清韵袅袅;感恩是一杯醇香的酒,品完后才知道余味无穷;感恩是一把风雨中的伞,撑开后才知道无风无雨;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8、懂得感恩,学着去感恩,冰冷的世界才变得温暖,单调的生活才多姿多彩。

学着去感恩,回应着恩情,将将别人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传递,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的呼唤,这世界将因感恩而美丽!

拂去世俗的尘埃,让我们尘封已久的感恩之心焕发它的光彩。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出记叙文。

根据立意,选择一个要感恩的人,补充命题。

然后根据补好的题,选择材料,进行写作。

写人的记叙文,必须要写事,写事也不能只写一件事,要安排好详略。

叙事的要素须完整,结构上注意伏笔和照应,内容上需要有细节的刻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