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935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docx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

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物质: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二、中国文化

(一)文化背景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海洋贸易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

(3)早熟又不成熟。

2.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二)背景影响

1.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性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三)儒家文化

1.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

(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

对中国文化影响如何?

(1)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一度成为显学。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承孔子衣钵,发展了儒家学说。

(3)秦朝时,文化专制焚书坑儒,致使儒学发展遭受打击,只能民间暗地传播.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的正统主流思想。

(5)魏晋时期,收到佛学、道家、玄学冲击,三家合流,汇入儒家.

(6)唐代儒、佛、道三家并立。

(7)宋明时期,儒学得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发展,成为宋明理学,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内部融合

1.中国佛教和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1)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五)事件地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地位?

(1)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2)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3)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其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其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4)总而言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

2.传统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

(1)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2)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

义,利也。

对于扬弃儒家道义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3)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

(六)具体而微

1.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领域众多,内容各异,但思维定式和精神特质相同,走向、特征、形态统一.

(2)实用性。

(3)整体观,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2.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3.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总概括?

(1)中国文化是一个气的宇宙。

气既是一切的根本,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2)中国艺术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哲学气论转化为艺术气论的过程.

(3)气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

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运动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4)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4.怎样理解中国艺术的“游目”?

(1)游目是中国艺术的一项审美原则,在绘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散点透视从结构的具体性上讲游目,否认只有一个最后视点。

认为只有俯视仰察、远近往返才能味象观道,从而避免一个固定观察点,可以用宇宙的法则和体会心灵组织对象,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

(3)以大观小从画面的统一性上讲游目,中国绘画往往展示的是画家从天眼即从一个宏伟的高度去俯瞰所有要表现的对象,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目了然的境地。

(4)遗貌取神,讲求任何细部都必须符合“天眼”的整体性,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

(5)游目式的笔、色、墨,用线表现空间,平面构图,用墨表现光效应,也很好地体现了“气韵生动”的精神。

5.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

(1)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2)中国文化是一个气的宇宙。

气既是一切的根本,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无、虚、气有事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中国艺术中,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都是为了达到“和"的最高境界。

6.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

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历史视野恢宏,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的前因后果.

(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当代史的研究,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4)徳识为先,才学并茂,注重史家修养。

(5)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文史兼修。

借鉴:

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

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

7.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1)前期,学识上要博览群书,见识上要疏通知远

(2)刘知几提出,要有史才—-要有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史学——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深思明辨、择善而从;史识——史家的观点和笔法,要尊重客观历史,要有“善恶必书”的直笔论。

(3)章学诚补充史德——尊重历史,不用主观好恶影响对史实的客观反映。

(4)要文史兼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七)精神内涵

1.“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在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地位?

(1)仁的其核心是爱人.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

(2)“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什么是礼?

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1)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的姓氏,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2)“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

“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3.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

(2)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被视为“智性文化"而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它重“德"但并不是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十分注重而这之间的和谐统一,几乎到了一种伦理关系的地步.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3)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4)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封建制度,国家最高集权(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教育”自己的臣民们应守君君臣臣之道,倡导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其实就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将封建社会塑造成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度的社会,因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营造了中国独特的伦理性文化

4.天人之辨的价值内涵是什么?

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5)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6)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5.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有哪些主要内容?

(1)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因此,中国文化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不是高深莫测玄思妙想,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②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指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③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刚健有为,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八)东西冲击

1.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西学东渐”,就是中国在中西的文化大交汇中吸收西方的文化精髓,并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化.“西学东渐”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对中国的哲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补充。

以哲学为例,在晋唐时间,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使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学思想传入中国,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佛学与道家、儒家的融合,以及玄学的产生等。

从另一方面说,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隔断了“西学东渐”,就立刻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危机,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这点上看,足以看出“西学东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

(2)“东学西渐”,即是古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带给世界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来分析,近距离的,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文化,自始至终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距离的,对于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历史进程产生轰动的影响,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火药、罗盘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思想,就深受启蒙运动大家伏尔泰的推崇,对于启蒙运动的到来毫无疑问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西学东渐”、“东学西渐”,都起到了各个文明交流、促进的意义。

2.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2)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3)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

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

”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3.试比较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二者对现代文化有何意义?

中西方文化都肯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但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解决当信世界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观念可以鼓励人们不断去开始未知世界,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4.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

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