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7331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docx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

2011年高考化学备考复习

高考不过是我们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次!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考好眼前这一次。

相信自己,做好会做的题,我们就已经成功!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量

考试说明要求: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并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知识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及应用。

2.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②步骤: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定容

练习题:

1.实验室里需用480毫升0.1摩/升CuSO4的溶液,现选用毫升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CuSO4,加入500ml水

B.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胆矾,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2.配制0.1mol/L的盐酸500ml,最适宜的一组仪器是

A.托盘天平、烧杯、容量瓶、玻璃棒

B.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C.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

D.烧杯、容量瓶、酸式滴定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3.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

②常温常压22.4LNO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

③64g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失去2NA个电子

④常温常压下,100mL0.5mol•L-1的乙酸溶液中,乙酸的分子数目小于0.05NA

⑤标况时,22.4L二氯甲烷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⑥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⑤⑥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⑴20g氖气所含原子数为NA

⑵1mol铝和足量的烧碱(或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均为3NA

⑶64gCu与硫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⑷1molCl2发生化学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⑸1mol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⑹1mol辛烷分子中所含共价键数为25NA

⑺1L1mol /L的AlCl3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为NA

⑻29gC2H5—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8NA

⑼标况下,NA个SO2和NA个SO3分子所占的体积相同

⑽在1molSiO2晶体中所含的Si_O键数为4NA

⑿28g乙烯和28g聚乙烯所含的C原子数都是2NA

⒀31g白磷中含有3/2NA个P—P键

⒁106gNa2CO3固体中,含有NA个CO32—

若是Na2CO3溶液中呢?

(15)4g重水(D2O)中所含质子数为0.2×6.02×1023

(16)250mL2mol/L的氨水中含有NH3·H2O的分子数为0.5×6.02×1023

(17)1L1mol·L―1的HAc溶液中含有6.02×1023个氢离子

(18)18gD2O(重水)完全电解,转移6.02×1023个电子

答案:

1.500mlD2.D3.C.4.⑷⑺⑼(15)(16)(17)(18)

二、物质的分类

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4.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1)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以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问题(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练习题

1.下列各组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少量酒精在空气中挥发不见了;少量酒精在空气中燃烧后消失

B.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末;晶体碳酸钠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末

C.木炭燃烧发光、发热;电灯发光、发热

D.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后变浑浊;室温下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后变浑浊

2.奥运会会旗是五环旗,假定奥运五环旗中的每一环表示一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且四种反应中必须包含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合适的一组是()

选项

绿

A

SiO2

CuSO4溶液

O2

NaOH溶液

Ag

B

O2

稀硫酸

CO2

Fe

NaOH溶液

C

O2

稀硫酸

Al(OH)3

NH3

NaOH

D

Mg

CO2

KOH溶液

Al

Fe2O3

3.二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D.石英橡胶磷化铟

4.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B.乙醇的分子式:

CH3CH2OH

C.S的结构示意图:

D.甲烷的结构式:

C

答案:

1.B2.B3.C4.D.

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率的实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

5.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知识点: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比较项目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分异构体

质子数

元素

分子式

中子数

性质

结构

对象

原子

单质

化合物

实例

H、D、T

O2、O3

正丁烷、异丁烷

2.微粒半径比较同周期同主族

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递增而

3.特殊结构微粒

⑴核外电子总数为2个的粒子:

He、H-、Li+、Be2+。

⑵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的粒子:

Ne、HF、H2O、NH3、CH4(分子类);Na+、Mg2+、Al3+、NH4+、H3O+(阳离子类);N3-、O2-、F-、OH-、NH2-(阴离子类)。

⑶18个电子的粒子:

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CH3NH2、NH2F、CH3F(分子类),K+、Ca2+、(阳离子类);P3-、S2-、Cl-(阴离子类)。

练习题:

1.X、Y、Z三种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等物质的量的单质X2、Y2、Z2分别与足量Na反应时,反应热大小为△HX2〉△HY2〉△HZ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X〉Y〉Z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HX〉HY〉HZD.单质熔沸点X〉Y〉Z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元素的单质可由氧化或还原该元素的化合物制得

B得电子越多的氧化剂,氧化能力越强

C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

D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E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F离子晶体中一定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G原子晶体中一定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H在晶体中,只要存在阴离子就一定存在阳离子

J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K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L原子晶体的熔点比其他晶体的熔点都高

M凡是有单质参加或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N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O.失电子难的原子其得电子一定容易

P..两种不同的酸溶液混合,溶液一定显酸性

Q.离子晶体可以全由非金属元素构成

3.(朝阳二模)电子层数相同的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X的最外层电子数比K层少1,Y的最外层电子数比K层多l,Z的单质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常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W的原子半径是同周期中最小的。

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Z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强于w的氢化物

B.Z的氧化物与水反应可制得相应的含氧酸

C.X、Y、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对应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D.X、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互相都能发生反应

4.同一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H2Y>ZH3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

X>Y>Z

D.阴离子的还原性:

Z3->Y2->X-

答案:

1.BC2.ADHJNQ3.D4.A

四、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

1.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及本质。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以及能量变化的规律,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5.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重要知识点:

1.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

元素化合原子失去元素被氧化

价升高电子对应产物为氧化产物

元素化合原子得到元素被还原

价降低电子对应产物是还原产物

【注意】还原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失电子数目无关。

如Na的还原性强于Al,而Na

Na+,Al

Al3+,Al失电子数比Na多。

同理,氧化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得电子数目无关。

如氧化性F2>O2,则F2

2F-,O2

2O2—,O2得电子数比F2多。

2.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⑴反应热=物质的量×1mol物质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

⑵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⑶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⑷某种物质的状态不同会引起反应热的差异,根据盖斯定律,可将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加减”后,根据反应过程的反应热比较其大小。

3.电化学

会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电解精炼池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定义、电极的判断、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电极反应式及总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常见燃料电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后溶液浓度的变化,怎么复原

练习题:

1.氮化铝(AlN)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

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反应

Al2O3+N2+3C

2AlN+3CO合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AlN需转移3mol电子

C.Al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D.AlN的摩尔质量为41g

2.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mA(g)+nB(g)

cC(g)+dD(g),

C物质的含量(c%)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A.△H<0m+n0m+n>c+d

C.△H>0m+nc+d

3.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型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

电池总反应为:

N2H4+O2=N2+2H2O。

下列关于该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N2H4+4OH-→4H2O+N2↑+4e-

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O2+4H++4e-→2H2O

C.溶液中阴离子向正极移动D.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碱性增强

4.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例如: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一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生成N2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为173.4kJ

B.由反应①可推知:

CH4(g)+4NO2(g)=4NO(g)+CO2(g)+2H2O(l)△H>-574kJ·mol-1

C.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D.反应②中当4.48LCH4反应完全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1.60mol

答案:

1.B2.A3A4B

5.右图所示装置I是一种可充电电池,装置II为电解池。

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

通过,充放电的化学

方程式为2Na2S2+NaBr3Na2S4+3NaBr。

闭合开关K时,b极附近先变红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为4Na

4e

=4Na

B.当有0.01molNa

通过离子交换膜时,b电极上析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mL

C.闭合K后,b电极附近的pH变小

D.闭合K后,a电极上有气体产生

【解题指导】本题信息新颖,多数同学被所给的电池反应很不熟悉,习惯写出电极式的同学会因为写不出电极反应式而做不出来。

电源的正极:

Br3-+2e-=3Br-电源的负极2S22--2e-=S42-,内电路为Na+移动导电。

由题意可知b极(阴极):

2H2O-2e-===H2↑+2OH-,a 极(阳极):

Cu-2e-=Cu2+,所以C,D均错误。

对于B项当有0.01molNa

通过离子交换膜时,说明有内电路通过了0.01mol的电荷,外电路转移的电子也就为0.01mol。

结合b极反应,产生的气体就为0.005mol,体积为112mL。

只有B正确。

答案:

B

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定量表示方法。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3.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ひ正=ひ逆)

一个正一个逆,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

②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练习题

1.对于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A(s)+2B(g)C(g)+D(g)

能表明上述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E)B、C、D的分子数之比为2:

1:

1

若A(g)+2B(g)C(g)+D(g)呢?

2.把6molA和5molB两气体通入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反应:

3A(气)+B(气)2C(气)+xD(气);△H<0,5min达平衡,此时生成2molC,测得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降低平衡体系的温度,逆返应速率变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B.恒温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C和D的生成速率相等

C.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1

D.B的转化率为25%

3.可逆反应aA(s)+bB(g)

cC(g)+d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

关系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

C、化学方程式中b>c+d

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4.在实验室中做如下实验:

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B(g)

2C(g);△H=QkJ/mol

(1)若A、B起始物质的量均为零,通入C的物质的量(mol)随反应时间(min)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

序号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n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n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730℃

1.0

0.90

0.80

0.75

0.70

0.65

0.65

根据上表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①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为mol/(L·min);实验2中采取的措施是;实验3中n31.0mol(填“>、=、<”)。

②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中Q_0(同上),

理由是_

(2)在另一反应过程中A(g)、B(g)、C(g)物质的量变化如

右图所示,根据图中所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

a.10~15min可能是升高了温度

b.10~15min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c.20min时可能是缩小了容器体积

d.20min时可能是增加了B的量

答案:

1.BCDACD2.C3.B

4.

(1)①υ(C)=0.0065mol/(L·min)使用催化剂>

②<温度降低,C的平衡浓度升高,说明正反应放热

(2)a、b、d

六、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

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练习题

1.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a+、HSO3—、NO3—B.Mg2+、Al3+、SO42—、OH—

C.K+、Fe2+、Cl—、S2—D.K+、Ba2+、NO3—、SO32—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2HCO3-+Ba2++2OH-→BaCO3↓+2H2O

B.亚硫酸氢铵和少量氢氧化钠的反应:

NH4++OH-=NH3↑+H2O

C.足量的溴化亚铁和少量的氯气反应:

2Fe2++4Br-+3Cl2=3Fe3++2Br2+6Cl-

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

3.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H5N1)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

2005年10月25日国家根据禽流感疫情,在疫区到处洒上了石灰,甚至在树上也洒上了石灰,很是醒目。

根据有关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灰之所以可以杀灭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由于石灰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钙显强碱性,病毒为蛋白质,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而使病毒失去活性

B.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pH不变

C.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Ca2+的物质的量不变

D.给饱和石灰水溶液升高温度,c(Ca2+)的浓度改变

4.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

K+、NH4+、Cl-、Mg2+、

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K+一定存在B100mL溶液中含0.01molCO32-

CCl-一定存在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液态HBr不导电,因此HBr是非电解质

B.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很强

C.NH3的水溶液能导电,因此NH3是电解质

D.强电解质在液态时一定能导电

6.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重叠关系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D.氧化还原反应与放热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7.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加点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消耗完全的是

A.用50mL8mol·L-1的浓盐酸与10g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

B.向100mL3mol·L-1的硝酸中加入5.6g铁

C.标准状况下,将1g铝片投入20mL18.4mol·L-1的硫酸中

D.在50MPa、500℃和铁触媒催化的条件下,用1.2mol氮气和3mol氢气合成氨

8.某品牌消毒液包装说明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主要有效成份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8000-10000mg/L。

可用于各类家居用品、餐具、棉织衣物等的消毒,对彩色织物可能有褪色作用。

切勿用于丝绸、毛、尼龙、皮革、油漆表面,勿用于铝、铜、碳钢制品。

本品须密封,置阴凉暗处保存。

(一)从以上材料获得的信息有:

(1)该消毒液的酸碱性:

________,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该消毒液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任意写出两种)。

(3)推测造成该消毒液失效的外界因素可能有____或(任意写出两种),写出其中一种因素引起该消毒液失效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二)对该消毒液提出探究的问题:

它对碳钢制品是否有腐蚀作用?

(三)方案设计与探究实施

用烧杯取少量样品,将一颗光亮的铁钉放入烧杯,浸泡一段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

假设:

①.有明显现象;②.无明显现象。

(4)基于假设①,结论是铁钉被腐蚀,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基于假设②,结论是____,请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结论,叙述实验操作:

___。

9.一定温度下的难溶电解质AmBn在水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其KSP=cm(AN+)·cn(Bm-),称为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25℃时.向AgCl的白色悬浊液中依次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