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7435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

八公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18《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

思考探究

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眼前的紫藤萝,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过去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探,“谨慎"开放.

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作者被紫藤萝花的辉煌茂盛吸引,驻足观看;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精神受到鼓舞而变得振奋.

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1。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化静为动)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多感官互通)

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

参考答案:

1。

“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2。

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

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使花香仿佛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3.本句表面写花,实则写作者的心境。

“紫色的瀑布”“流向人的心底"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变化,作者将自己与眼前的花融为一体,内心的悲痛疑惑仿佛随着花瀑而流走,只剩下平静和喜悦。

三、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积累拓展

四、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

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上个单元的《陋室铭》《爱莲说》也都属于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

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指感情,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五、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拨:

共同特点可以围绕托物言志的写法展开论述。

22伟大的悲剧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

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这篇课文贯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

3.斯科特和伙伴们的精神令人感动,可以重点突出他们团结合作、为他人业绩做证,勇于探索的精神。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探索精神。

学习

重点

1.了解茨威格及传记文学的特点;能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词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感受南极科考队员震撼人心的悲壮美,从而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自己大胆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学习

难点

“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学法

指导

快速浏览法、精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人类的历史有时往往是很残酷的。

古语云: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用饱含深情的文笔为一位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传。

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饱含了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传记《伟大的悲剧》!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代表作有传记《三位大师》、小说《象棋的故事》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话·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舒昌善译。

有改动。

题目是编者加的。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

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的精神。

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拽出(zhuài)无垠(yín)癫狂(diān)吞噬(shì)

羸弱(léi)告罄(qìng)疲惫(bèi)角(jué)逐

遗孀(shuāng)怏怏不乐(yàng)忧心忡忡(chōng)

语无伦(lún)次海市蜃楼(shèn)毛骨悚(sǒng)然

2.词义

无垠:

没有边际。

癫狂:

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凛冽:

刺骨地寒冷。

吞噬:

吞食。

羸弱:

瘦弱。

告罄:

指物资用完。

毛骨悚然:

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姗姗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风餐露宿:

形容旅途以及野外生活的艰苦。

闷闷不乐:

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怏不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精打细算:

(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时间顺序)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做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它有什么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它的作用是:

①点题;②揭示文章的主旨;③点明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的原因。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

“悲”在何处?

“伟大”又指的是什么?

“悲”在斯科特一行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失败之悲”,“悲”在要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阿蒙森团队做证——“做证之悲”,“悲”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部被冰雪吞噬——“死亡之悲”。

“伟大”在斯科特等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但却显示了人类献身科学、团结协作、坚忍不拔、超越私利的崇高品质。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说明。

(1)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只有寸步之遥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在暴风雪中向死神走去;最后剩下的三人爬进睡袋,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斯科特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斯科特一行对探险的执着、坚毅与勇气。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奥茨选择走向暴风雪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就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诚实、守信。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而看不到丝毫的恨意。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二、语言赏析

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他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为人类探险的胜利做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永远尊敬。

4.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

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怎样理解“劳伦斯·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这句话的意思?

奥茨直面死神不拖累探险同伴的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6.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壮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三、探究写法

1.细节描写,令人感动。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

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斯科特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2.语言饱含深情。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对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乃至心理的描写,也都是精雕细琢,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环节四

本文写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到达南极时发现阿蒙森队却捷足先登,只好失望地返回,结果因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以及为了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歌颂。

环节五

1.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

示例:

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旦,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先安排学生快速默读,概括内容要点,自由评议动人细节,顺理成章地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安排学生研读重点段落,归结探险家们的精神品质,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品味疑难语句的含义。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的理解能力,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加深了学生对斯科特探险的现实意义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勇气与兴趣。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本课是自读课文,文字较多,片段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在指导学生自读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借助文旁的批注进行思考。

2.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

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生活有敏锐的感知力,而且她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

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赏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学法

指导

自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有改动。

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咳嗽(késou)调羹(tiáoɡēnɡ)阖(hé)抹杀(mǒ)

揩(kāi)忧郁(yōuyù)喘(chuǎn)腻(nì)

校对(jiào)悠然(yōu)

2.词义

抹杀:

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也作“抹煞”。

眼睛不济:

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校对: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忧郁:

忧愁苦闷。

草率:

轻率,不慎重,含贬义。

悠然:

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深,很,十分。

恶,厌恶。

痛,痛恨。

绝,极点。

不以为然:

指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四、深层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自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先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鲁迅既具有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教师随笔:

关于批注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建议:

第一,写人的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第二,关注文中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

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

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

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五、语言赏析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样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夸张的写法,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透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何感受?

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语气进行倾诉,其中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3.“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描写鲁迅深夜工作的背影,有什么深意?

体现了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

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六、探究写法

1.选材视角独特。

本文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

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平淡中蕴含深情。

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3.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信手拈来,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

环节四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环节五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教学反思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用圈点批注、合作交流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批注、认真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