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7731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里的学问,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

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普遍的原理,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情况千差万别,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必须结合各自的国情。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对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理论和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的批判精神,为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阻力,面临过不少的挑战,正是在客服阻力和迎接挑战中,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前进。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特征,与此同时,工人运动高潮迭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不断增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且不断发展的时期,时间的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的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复杂状况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也出现也失误但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处理好学习苏联模式和根据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加之苏联实行大党大国主义,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和冲击,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但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深刻反思苏东剧变的教训。

在国际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守自己的基础制度,并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最为突出。

3.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更加加深理解,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精髓,见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式发展的科学,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创新和发展是它的本质和灵魂,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立足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的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的历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对它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同命运的过程中,展现了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和蓬勃生命力。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大大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激励我们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世纪上半夜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发生历史变化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国家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欧国家相继发生大机器替代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的状况。

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把过去个体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导致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间的相互联系日趋加强,从而使生产活动从个体活动变为社会活动,使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活动的结果。

不仅如此,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还把过去狭小的地方市场汇聚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

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资本主义经济由此突飞猛进。

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革命,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它所造就的以及其生产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逐步激化起来,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历史的范畴,它的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由于工业革命使物质基础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现实,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显暴露,这就为人们科学地说明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革的动力提供了可能。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这种状况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狭隘的民族界限,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重复性和必然性,即发展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

总之,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产业革命不仅使资产阶级得以发展和壮大,同时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19世纪30-40年代,在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831年11月21日,法国里昂爆发工人阶级第一次武装起义,1834年4月9日,里昂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表明工人阶级已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英国从1837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宪章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

1844年6月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19世纪40年代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同时,无产阶级在实践上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在理论上也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

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性要求。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奠基者是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黑格尔集其大成。

费尔巴哈则一反前几位的唯心主义传统,高举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大旗,直截了当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座。

至此,德国古典哲学画上了句号。

德国古典哲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迅速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而它所采取的唯心主义和极度抽象思辨的形式,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康德是一个先验唯心主义者,他虽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认为物自体不可知。

康德不满社会现实,但反对用革命的方式变革社会,而主张用社会改良的方式改造社会。

康德的辩证法最终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体系所窒息。

黑格尔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的历史观远远超越了前人,他从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把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前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历史内在规律所支配。

黑格尔还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财富和贫困两极并行增长的趋势,他虽然认识到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必然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无法通过自身来克服的,但他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因而反对用革命的方式加以解决,而是极力主张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方法来克服两极分化,这充分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

最终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终于窒息了历史的辩证法。

作为资产阶级中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费尔巴哈,虽然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在历史观上,它不仅没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而且由于抛弃了辩证法,使得它的历史观比黑格尔肤浅的多。

这表明,在资产阶级哲学的范围内已无力回应时代的挑战了,这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及其历史局限所决定的。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

奠基者是威廉·配第,完成者是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是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等。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第一次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其次,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为政治经济学最终成为一门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古典政治经济学还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和探讨了剩余价值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

正因如此,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他所取得的成果为马恩构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他们的学说反映了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愤慨情绪,以及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和向往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猛烈的抨击。

认为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地狱”必须消灭,而不是改造它。

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过去和现在的“无数灾祸的原因”。

其次,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的方案。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无疑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但由于他们的学说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的,这就必然使得他们的学说存在着内在矛盾和不彻底性。

他们虽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认为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并没有发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他们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但这种揭露和批判是以抽象的“理性原则”和人性论为依据的,因而并不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他们虽然提出了改造社会的种种方案,具体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但找不到改造现实社会和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他们虽然对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充满了同情,但看不到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作用及其在改造社会中的巨大力量。

这些都注定他们的学说必然会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这些曾经代表人类先进思想的学说被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思想体系所取代已是不可避免。

3、为什么说《论犹太人》和《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

1.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明确的论证和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既是马克思迈向唯物史观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已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标志。

4、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大纲”?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

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子啊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基本和首要的观点。

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的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的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可以说《提纲》提出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纲领。

3.《提纲》依据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指出: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的发展的。

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的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4.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既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更是历史观的重要范畴。

他在《提纲》中用“实践”把历史观和认识论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而且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旧唯物主义既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更看不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问题,他们把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为“类”,归结为人的自然本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的局限性,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5.在《提纲》里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为自己全面创立和阐发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历史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综上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大纲”。

5、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发挥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哲学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从而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

第二,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产生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性别的分工以及因体力和天赋差别而产生的分工等。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

通过对分工范畴的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相互关系。

他们认为,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说明,分工又是形成和制约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

因此分工不仅与所有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也与阶级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地会发展为阶级关系,并作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关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三,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立即就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交往形式。

只有在揭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从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恩看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的性质和状况。

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同样它也只有在大工业生产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被消灭。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交往形式的区别,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程度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交往形式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当交往形式成了生产力的桎梏时,就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

第四,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阐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从而得出了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

但要完整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变,还必须对政治、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建筑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阐明了经济基础上层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的交往形式,一方面,对生产而言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在历史上的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对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在推动经济基础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也作了充分肯定,从而坚持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

第五,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成了完整的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指出社会有机体是各种关系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社会形态虽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但它们都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一般规律而运行。

通过运用这种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

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

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实质,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更替。

6、为什么说《哲学的贫困》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哲学的贫困》对剩余价值理论作了初步分析。

马克思当时虽然还未能将劳动与劳动力区分开来,但他明确地把作为商品的“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区别开来,指出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他由于劳动从资本家那里所取得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劳动(这里马克思仍未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它与一切商品一样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具体因素,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即为创造劳动(力)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劳动(力)的费用主要由三个要素来决定:

一是为了使工人保持其为工人并把他训练成为工人所需要的费用,二是养活工人家庭所必需的费用,三是维持工人生命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在确定了劳动(力)的价值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

他指出,这一交换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然而劳动(力)商品由于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因此在等价交换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不等价交换的实质。

因为“工人拿自己的劳动生活,亦即创造力量。

工人通过这种创造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这样,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之所在,从而真正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7、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创立的标志?

答:

(一)从《共产党宣言》形成的过程来看: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于1848年2月在伦敦公开发表。

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

(二)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来看:

首先,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其次,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再次,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最后,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总之,《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等显著特征。

它的问世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答:

1843年开始致力于研究政治经济学,探索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原因1842-1843莱茵报工作深感自己政治经济学知识缺乏,当时所流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不具有“现实性”。

1843年下半年开始,马克思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