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7835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docx

实验校园环境质量监测

实验九校园环境质量监测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学会设计水质监测路线,确定水质监测项目,并对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

2.使学生学会设计空气污染监测路线,确定空气监测项目,并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

3.使学生学会设计环境噪声监测路线,并对噪声进行监测与评价,绘制噪声污染图。

4.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一项模拟或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处理监测数据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实验要求

1.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调查,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亲自制订方案,设计分析操作过程,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2.实事求是地报出监测数据,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选择的项目要能够反映监测区水环境质量以及空气环境质量,选择的采样、分析监测方式要科学合理。

三.实验内容

(一)校园水及污水监测

1.制订校园水及污水监测方案:

对校园内污水及生活用水进行现场调查,对以下调查内容以表格或其他能清晰表达的方式加以记录。

①学生食堂用水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水中含的物质大致情况,每天用水量。

②调查校医院污水去向,排水量。

③调查校园中各实验室的污水去向,排水量。

④调查生活污水(教工住宅区、学生宿舍)的排水量。

⑤调查校园内自来水用水量。

⑥校园内地表水情况等。

制订校园内水监测方案一览表,并确定监测项目。

2.校园水、污水监测及结果分析:

① 实施水及污水的监测具体安排:

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负责几个项目的测定,拿到监测项目后,每组同学做好采样前准备工作(标准溶液及其他试剂配制;采样仪器、采样时的保存剂准备等)。

②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以及分析测试。

③水监测结果及分析:

各项目分析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参看《水和污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也可参考《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主编或本实验指导书的有关内容。

最后将结果汇总在表格中。

3.对校园内水及污水水质进行简单评价:

校园的水及污水水质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并得出结论;分析校园水及污水水质现状;提出改善校园水及污水水质的建议及措施。

 

(二)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1.制订校园空气监测方案:

对校园监测区进行现场调查,对以下调查内容以表格或其他能清晰表达的形式加以记录。

①校园空气污染源、数量、方位、排出口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排放方式,同时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的类型、数量、方位及排放量。

③校园周边的交通运输引起的污染情况、车流量。

④监测时段内校园气象资料:

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等。

⑤校园在整个城市中的位置。

⑥校园区域划分:

“居住区”、“教学区”、“实习工厂”及每个区的绿化情况。

制订校园空气监测方案一览表,并确定监测项目。

2.校园空气监测及结果分析:

①实施空气监测具体安排:

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分别负责布设点上的采样及样品分析;空气采样前,试剂的准备、配制,并对采样仪器进行调试,查看采样器及采样点电源配备等情况,由学生自己安排完成。

②空气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安排:

监测实验过程中,空气采样至少连续三天,每天每个采样点采集3~4次样。

采样情况记录以表格形式列出。

③ 空气监测结果及分析:

样品采集完,按照规定立即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各项目分析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参看《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也可参考《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主编或本实验指导书的有关内容。

最后将结果汇总在表格中。

3.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简单评价:

找出本组各采样时段内不同的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及不同天的同一相应时段各污染物的浓度的变化趋势);将校园的空气质量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得出结论;分析校园空气质量现状;找出出现目前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提出改善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三)校园噪声监测

1.校园噪声监测及数据处理:

①实施噪声监测具体安排:

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负责一个网点测量,并记录附近主要噪声来源和天气情况;整个校园的网点布设以及仪器准备,由学生自己安排完成。

②噪声测量时间及测量频率安排:

时间从8:

00~17:

00,每一网点至少测量四次,时间间隔尽可能相同。

③ 数据处理:

将各网点每一次的测量数据顺序排列,找出L10、L50、L90,求出等效声级Leq,再由该网点一整天的各次Leq值求出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网点的环境噪声评价量。

数据处理方法可参考本实验指导书实验八“城市交通噪声监测”的有关内容。

最后以Leq值每5dB为一等级(如51~55,56~60,61~65,66~70等),用不同颜色或阴影线绘制校园噪声污染图。

2.对校园的声环境质量进行简单评价:

将校园的声环境质量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得出结论;分析校园声环境质量现状;提出改善校园声环境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四.实验时间安排

实验时间共两周。

第一周前半周:

制订校园内水及空气的监测方案。

第一周后半周:

水监测实施,获得监测结果,并写出水监测实验报告。

第二周前半周:

空气监测实施,获得监测结果,并写出空气监测实验报告。

第二周后半周:

噪声监测实施,获得监测结果,并写出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附:

某大学校园环境监测方案制订案例

(一)校园水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水环境监测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巩固课本所学知识,深入了解水环境监测中各环境污染因子的采样与分析方法、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与技能。

②通过对校园地表水、饮用水和污水的水质监测,以掌握校园内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并判断水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标准的要求。

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水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校园环境水样很多,有汇集在校园内的地表水,此外还有校园排放的污水。

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除调查收集校园内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外,还需了解校园所在地区有关水污染源及其水质情况,有关受纳水体的水质参数等。

有关水污染源的调查可按表1进行。

                                                            表1 水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名称

用水量/(t/d)

排水量/(t/d)

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废水排放去向

学生食堂

 

 

 

 

校医院

 

 

 

 

实验室

 

 

 

 

教工住宅区

 

 

 

 

学生宿舍

 

 

 

 

校印刷厂

 

 

 

 

  ┆

 

 

 

 

     污水总排放口

 

 

 

3.水环境监测项目和范围:

①监测项目:

水环境监测项目包括水质监测项目和水文监测项目。

校园水环境监测项目可以只开展水质监测项目。

对于地表水,水质监测项目可分为水质常规项目、特征污染物和水域敏感参数。

水质常规项目可根据校园内实验室、校办工厂、医院、生活区等排放的污染物来选取,敏感水质参数可选择受纳水域敏感的或曾出现过超标而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此外,还要结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确定水质监测指标,可按表2进行。

表2  水质监测指标

水质类别

水质监测指标

饮用水

pH

Cr6+

Cd

Pb

Cu

Zn

Mn

Fe

NO3--N

总硬度

...

地表水

pH

Cr6+

Cd

Pb

Cu

Zn

DO

CODCr

BOD5

NH3-N

...

污水

pH

Cr6+

Cd

Pb

Cu

Zn

SS

CODCr

BOD5

NH3-N

...

②监测范围:

如果校园内有湖泊(或人工湖),可直接在校园内湖泊取样监测。

如果校园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可在污水总排放口或污水排放口进行监测。

4.采样点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方法:

①采样点布设:

湖泊的采样点应尽可能覆盖污染物所形成的污染面积,并切实反映水域水质特征;如果校园排水是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可以在校园污水总排放口或污水排放口进行采样布点,以了解其排水水质和处理效果。

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监测目的和水体不同,采样的频率往往也不相同。

对湖泊的水质调查3~4d,至少应有1d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采样分析。

一般情况下,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采一个水样。

对校园污水总排放口或污水排放口,可每隔2~3h采样一次。

③采样方法:

根据监测项目确定是混合(综合)采样还是单独采样。

采样器需事先用洗涤剂、自来水、10%硝酸或盐酸和蒸馏水洗涤干净、沥干,采样前用被采集的水样洗涤2~3次。

采样时应避免激烈搅动水体和漂浮物进入采样桶;采样桶桶口要迎着水流方向浸入水中,水充满后迅速提出水面,需加保存剂时应在现场加入。

为特殊监测项目采样时,要注意特殊要求,如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需防止曝气或残存气泡的干扰等。

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水样采集类型列于表3中。

表3  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水样采集类型

采样点

采样时间

采样频率/次/d

水样类型(瞬时、混合、综合)

总排污口

 

 

 

食堂污水

 

 

 

实验室污水

 

 

 

学生生活污水

 

 

 

校印刷厂污水

 

 

 

校医院污水

 

 

 

 

 

 

地表水

 

 

 

饮用水

 

 

 

5.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①分析方法:

按国家环保局规定的《水和废水分析方法》进行,可按表4编写。

表4  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及检出下限

序号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检出下限/mg/L

国标号

1

pH值

玻璃电极法

 \

GB6920—86

2

DO

碘量法

0.2

GB7489—89

3

CODcr

重铬酸盐法

5

GB11914—89

4

BOD5

五天培养法(稀释与接种法)

2

GB7488—87

5

NH3-N

纳氏试剂比色法

0.05

GB7479—87

6

SS

重量法

GB11901—89

7

Cr6+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0.004

GB7467—87

8

Cu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GB7475—87

9

Zn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GB7475—87

10

Cd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01

GB7475—87

11

Pb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2

GB7475—87

12

Mn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GB11911—89

13

Fe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

14

NO3--N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0.02

GB7480—87

15

总硬度

配位滴定法

0.01

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

 

 

 

 

②数据处理:

监测结果的原始数据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监测数据的运算要遵循运算规则。

在数据处理中,对出现的可疑数据,首先从技术上查明原因,然后再用统计检验处理,经检验验证后属离群数据应予剔除,以使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

③分析结果的表示:

可按表5对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

表5  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采样点

污染因子

pH

SS

DO

CODcr

BOD5

NH3-N

Cr6+

Cu

 总排污口

浓度/(mg/L)

 

 

 

 

 

 

 

 

 

超标倍数

 

 

 

 

 

 

 

 

 

 食堂污水

浓度/(mg/L)

 

 

 

 

 

 

 

 

 

超标倍数

 

 

 

 

 

 

 

 

 

实验室污水

浓度/(mg/L)

 

 

 

 

 

 

 

 

 

超标倍数

 

 

 

 

 

 

 

 

 

 

 

 

 

 

 

 

 

 

 

GB8978—1996

三级标准值

 

 

 

 

 

 

 

 

 

地表水(湖水)

浓度/(mg/L)

 

 

 

 

 

 

 

 

 

超标倍数

 

 

 

 

 

 

 

 

 

GB3838—2002

            Ⅴ类标准值

 

 

 

 

 

 

 

 

 

饮用水

浓度/(mg/L)

 

 

 

 

 

 

 

 

 

超标倍数

 

 

 

 

 

 

 

 

 

            标准值(2001)

 

 

 

 

 

 

 

 

 

 

6.对校园内水及污水水质进行简单评价:

校园的水及污水水质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并得出结论;分析校园水及污水水质现状;提出改善校园水及污水水质的建议及措施。

(二)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6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6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序号

污染源名称

数量

燃料种类

污染物名称

污染物治理措施

污染物排放方式

 

1

食堂

 

 

 

 

 

2

锅炉房

 

 

 

 

 

3

机械实习工厂

 

 

 

 

 

4

建筑工地

 

 

 

 

 

5

家庭炉灶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

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X、CO、烟尘等污染物。

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表7  校园周边各路段汽车流量调查

路       段

××路

××路

××路

××路

  车流量/(辆/h)

大型车

 

 

 

 

 

中型车

 

 

 

 

 

小型车

 

 

 

 

 

③气象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8所示。

                                                           表8  气象资料调查

项    目

调 查 内 容

风   向

主导风向、次主导风向及频率等

风   速

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小风速、年静风频率等

气   温

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PM10、SO2、NO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4.采样点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

①采样点布设:

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按功能区划分的布点法和网格布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布设采样点。

各测点名称及相对校园中心点的方位和直线距离可按表9列出。

                                                    表9  测点名称及相对位置

测点编号

测点名称

测点方位

到校园中心点距离/m

1

 

 

 

2

 

 

 

3

 

 

 

4

 

 

 

 

 

 

 

②采样时间和频率:

采用间歇性采样,连续监测3~5d,每天采样频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SO2、NOX、CO等每隔2~3h采样一次;TSP、PM10每天采样一次,连续采样。

采样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阴晴等气象因素。

采样时间及气象因素列于表10中。

表10  采样时间及气象状况

××月××日

××月××日

××月××日

上午

ⅹ:

ⅹ:

中午

ⅹ:

ⅹ:

下   午

ⅹ:

   ⅹ:

ⅹ     ⅹ

∣     ∣

ⅹ:

   ⅹ:

ⅹ     ⅹ

上午

ⅹ:

ⅹ:

中午

ⅹ:

ⅹ:

下   午

ⅹ:

   ⅹ:

ⅹ     ⅹ

∣     ∣

ⅹ:

   ⅹ:

ⅹ     ⅹ

上午

ⅹ:

ⅹ:

中午

ⅹ:

ⅹ:

下   午

ⅹ:

   ⅹ:

ⅹ     ⅹ

∣     ∣

ⅹ:

   ⅹ:

ⅹ     ⅹ

气温/℃

 

 

 

 

 

 

 

 

 

气压/kPa

 

 

 

 

 

 

 

 

 

天气

 

 

 

 

 

 

 

 

 

5.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① 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根据空气环境监测因子的筛选结果所确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具体方法可按表11列出。

 

                                        表11  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采样方法

流量/

(L/min)

采气量/L

分析方法

检出下限/

(mg/m3)

TSP

滤膜阻留法

100

 

重量法

0.1

SO2

溶液吸收法

0.5

 

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0.009

N0X

溶液吸收法

0.4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0.01

 

 

 

 

 

②数据处理:

监测结果的原始数据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监测数据的运算要遵循运算规则。

在数据处理中,对出现的可疑数据,首先从技术上查明原因,然后再用统计检验处理,经检验验证后属离群数据应予剔除,以使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

③分析结果的表示:

将监测结果按样品数、检出率、浓度范围进行统计并制成表格,可按表12、表13和表14分别统计TSP、SO2、NOX分析结果。

                                          表12  TSP监测结果统计/[mg/m3(标准状态)]

测点编号

测点名称

样品数

检出率/%

日均值

浓度范围

超标率/%

1

 

 

 

 

 

2

 

 

 

 

 

3

 

 

 

 

 

4

 

 

 

 

 

 

 

 

 

 

GB3095—1996二级标准值

 

 

表13  SO2监测结果统计/[mg/m3(标准状态)]

测点编号

测点名称

样品数

检出率/%

1小时平均值

日均值

浓度范围

超标率/%

浓度范围

超标率/%

1

 

 

 

 

 

 

 

2

 

 

 

 

 

 

 

3

 

 

 

 

 

 

 

4

 

 

 

 

 

 

 

 

 

 

 

 

 

 

GB3095—1996二级标准值

 

 

 

表14  NOX监测结果统计/[mg/m3(标准状态)]

测点编号

测点名称

样品数

检出率/%

1小时平均值

日均值

浓度范围

超标率/%

浓度范围

超标率/%

1

 

 

 

 

 

 

 

2

 

 

 

 

 

 

 

3

 

 

 

 

 

 

 

4

 

 

 

 

 

 

 

 

 

 

 

 

 

 

GB3095—1996二级标准值

 

 

 

6.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简单评价:

找出本组各采样时段内不同的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及不同天的同一相应时段各污染物的浓度的变化趋势);将校园的空气质量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得出结论;分析校园空气质量现状;找出出现目前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提出改善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No.:

000000000000041759

编号:

2020040616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