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8046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docx

中医特色技术实际操作标准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

(1)普通针刺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1.5cm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

“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3)头皮针

指用毫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头皮施术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

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皮层性视力障碍、小脑性平衡障碍、遗尿、帕金森病、舞蹈病等。

此外,对某些非脑源性疾患也有作用,如腰腿痛、神经痛、哮喘、呃逆、洱源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胃脘痛、子宫脱垂等。

(4)梅花针

也称皮肤针法,指用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击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

叩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

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

(5)耳针

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

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总结主要有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功能紊乱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6)电针

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其中连续波用于治疗疼痛,如颈、肩、腰、腿痛;断续波用于治疗胃肠病,如胃下垂、腹胀等。

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

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

一般5~7次为1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每10天或10次为1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以治愈为准,每天可电针治疗2次。

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注意事项:

①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②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③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④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⑤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⑥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7)火针

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寿夭刚柔》云: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

“《灵枢·官针》云: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

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

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

“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

“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

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

”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

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

但要注意:

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8)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

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

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

“灸,灼也,从火,久声。

”《灵枢·官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

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法的作用有:

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

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

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

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临床上,可治呼吸系统疾病:

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产后排尿异常,阳痿,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病;治妇科出血等疾病:

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

孕妇也可使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治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用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炎后遗症,休克,美尼尔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减退症等;治骨伤及类风湿疾病:

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治疗扭、挫伤、外伤滑膜积液、骨髓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治皮肤疾病:

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臁疮,褥疮,硬皮病,毛囊炎,斑秃,白殿风,银屑病,痔疮,肛裂,疣赘等;治疟疾、癌症、毒蛇咬伤;可防治“禽流感”。

(9)挑治法

挑治疗法是在病人一定部位的皮肤上,用粗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于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瘙痒,脱肛,急慢性前列腺炎,痧症,甲亢,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痤疮等病症。

挑治的操作方法举例:

暴露腰背部,选定挑治点,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的粗针将选点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2-0.3cm(最好先用1%的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然后深入皮下挑,拉断或割断白色纤维,反复挑割,将皮下白色纤维(如羊毛状)挑尽为度,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

挑尽后填入生盐一粒或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

一次不愈者,可于二、三周后再施行挑治,其挑治点可以另选。

注意事项:

①水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注意局部清洗,以防感染;②针尖应原口进原口出,切忌在创口下乱刺;③挑治当日创口禁用水洗,并注意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④孕妇,皮肤病患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肿瘤,急腹症忌用本法。

(10)火罐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负压效应: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温热作用:

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

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

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目前有竹筒火罐、陶瓷火罐、玻璃火罐、抽气罐。

火罐法有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

2、传统推拿特色治疗技术

推拿(massage),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具有恢复体力、减轻疲劳、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调节脏腑,美容减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能。

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

正由于这些优点,推拿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

(1)颈椎病推拿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根据症状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几种,颈椎按摩也要“因病而施”。

颈型颈椎病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

一指禅推痛点,推按风池、大椎,按揉颈项部两侧大筋,由上而下数遍。

摇颈椎,拔伸颈椎。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颈部肌肉可触及痉挛的肌腹,常配合按揉风池、天鼎、天柱、天宗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拿风池,拿颈项,拿肩井以提高镇痛解痉作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

用侧攘法施于患肢至麻木手指部。

推按风池、大椎,点按患侧肩井、臂臑、曲池、合谷。

颈项部拔伸法,拿上肢,拿肩部(三角肌)→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捻、理、拔手指。

搓、抖肩与患肢。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如果患者颈椎棘突偏外,在以上手法完成后,患者前屈颈部至适当角度,一般上位颈椎前屈幅度小,下位颈椎前屈幅度大,可先以一手拇指触摸于应复位的颈椎棘突,令患者颈部前屈,当前屈幅度逐渐增大时,该棘突会向上滑动,即令患者停止,并保持此幅度。

医生以一手拇指抵按错位棘突,另一上肢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前臂环绕面部颞部,再用手按住病人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椎间关节整复。

整复的标志应以拇指接触的棘突错动为准,弹响不应作为整复的标志。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

一指禅偏峰推印堂→神庭、前额至左右太阳。

大鱼际揉前额以及左右太阳。

大拇指按印堂→百会,分按前额。

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颞部,分、合推前额。

颈项部拔伸。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恶心、呕吐者,指按揉内关、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眩晕、耳鸣者,指按揉太阳、攒竹、百会、耳门、听官、听会、翳风等穴。

偏头痛者,扫散法施治于头之两侧约率谷穴处,指按揉风池、风府、合谷等穴。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

指揉按人迎、气舍、翳风,按压上下眼眶12次。

从太阳穴起,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的中间、两侧和下部12次。

拿风池以及颈项部,由上而下数遍,以酸胀为度。

颈项部拔伸。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胸闷者,可中指按揉膻中、中府、云门等穴。

心悸者,指按揉肺俞、心俞、厥阴俞以及内、外关等穴。

有小腿酸胀者,可揉捏小腿三头肌,点按委中、承山穴,提拿跟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颈椎推拿主要作用有:

疏通脉络,止痛止麻;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2)腰椎病推拿

腰椎推拿治疗,本病的症状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故手法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施术部位是腰骶部及下肢部。

具体操作如下:

按揉法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

  揉法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点按法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摇法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弹筋法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推法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

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

  推理法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点穴法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3)内科推拿

内科推拿,又称内科按摩,是针对除外科之外的疾病进行推拿,可治疗身体各个系统的疾病,科目涉及妇、内、幼等各科。

相反的概念叫做外科推拿,主要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外科疾病。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

通过阴阳认识、五行认识、脏腑认识,结合望闻问切来辨证;根据辨证结果,通过医疗刺激的介质施以治疗,首先让刺激归于经络,然后归于脏腑,使脏腑达到平衡,实现整体治疗的观念。

医疗刺激的介质,出现两条分支:

一是中药,它是大家最常见、也最易从思想上接受的方式;另一是直接对经络施以穴位刺激,包括针灸、推拿等,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穴位,直接刺激经络,然后把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脏腑。

这两个分支相比较,使用针灸或推拿的刺激,比使用中药的效果更直接。

针灸和推拿相比,推拿有又具有安全性,也更具有可普及性。

采用推拿方法治疗的最大好处是能够绕过患者药物不吸收的问题。

有些脾胃功能本来就差,即使对于普通食物的吸收也存在问题,更不要说对于药物了。

带有一定毒性的大量汤剂,还会刺激破坏患者的消化系统,变得更加面黄肌瘦,药物的吸收会进一步变得困难,于是药物对患者难以起到作用。

推拿存在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天然优势:

人体经络本身就是天然药库,选取穴位进行推拿调理,可直接刺激人体经络、脏腑,起到直接治疗的作用,避免了患者脾胃虚弱体质所导致的药物不吸收问题。

另外,推拿综合取穴,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素质,从基本的消化吸收能力的改善,到身体的抵抗能力的提高,精、气、神也随着向好,最终实现疾病的好转或治愈。

(4)美容推拿

主要介绍面部美容法。

颜面是人体脏腑经气的外在表现,面部美容亦需中医辨证来实施,由内治外,通过脏腑经气的调整,达到容颜、消斑、祛皱及延缓自然衰老速度的作用。

方法:

①摩腹搓掌令热,摩脐下3寸1~3分钟。

②揉中脘掌揉脐上4寸中脘穴1~3分钟。

③摩膻中用三指摩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处1~3分钟。

④摩印堂用三指摩两眉间中点印堂穴1~3分钟。

⑤按揉合谷用指按揉虎口近第二指骨中点处合谷穴1分钟。

⑥推前额用指自中间向两侧推至太阳穴数次,并揉太阳穴。

⑦按揉头维用指按揉两侧头维穴(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1分钟。

⑧揉眼周依眼轮匝肌顺序揉1~3分钟。

⑨浴鼻两手指先点按攒竹穴(眉头凹陷处),向下沿鼻侧至迎香穴捋之,继揉迎香穴(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10余次。

⑩揉口周依口轮匝肌顺序揉之1~2分钟。

摩颊。

用掌摩两颊至热。

点揉颧髎、下关、颊车用两手指点揉颧髎穴(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下关(耳前,颧弓与下颌间凹陷)、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高点),各1分钟。

揉耳前三穴用指揉耳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听会(耳屏间切迹前)、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各1分钟。

梳头用五指由前发际向后发际梳拿头顶、头侧10余次。

叩顶两手十指微屈,指尖垂直向下叩头1分钟。

推背俞自大杼始,沿后正中线旁开1.5寸,膀胱经线向下推揉至骶部。

据辨证,相应以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等重点按揉3~5分钟。

拿三阴交用三指自三阴交拿至太溪穴1分钟。

拿血海用拇、食指分别按血海、梁丘穴拿揉1分钟。

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

擦涌泉。

用指擦涌泉穴,透热为度。

每日一次。

不可随意乱用护肤、美容品,少食辛辣刺激品。

(5)足底推拿

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神经聚集点,而且每一点都和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当按摩刺激足部某一部位时,即可反射到机体相应的某一器官,这就称之足部的反射区。

足底按摩,能显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区,使得血液循环畅通,排除积聚在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能够使得新陈代谢作用正常运作,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在进行足底按摩的时候,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食指和中指的指间关节对反射区进行按柔点压,也可以使用一些如光滑的塑料棒刺激反射区。

足底按摩一般以压痛反应比较强的部位为治疗重点,按照先左足后右足,先主要区域再次要区域的顺序进行治疗。

足底按摩操作手法如下:

 触摸法:

是最先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触摸来察觉施按摩手法的部位的组织结构的状况。

同时也可以先察看患者对手法的心理反应。

  揉捏法:

是将肌肉及皮肤毛发捏在手中,用双手交替作扭曲活动。

  运推法:

是一种不扭曲的揉捏法,只在皮肤表层捏。

  轻抚法:

以手掌面或用指尖在表皮滑动。

  摩搓法:

用掌心或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指端摩搓,使皮肤及深层产生位移。

  推压法:

用指尖或手掌垂直加压于治疗部位,这是摩搓法的补充手法。

  颤动法:

也是一种压椎法。

它是用手掌或指尖不断地重复进行的有节奏的颤动,产生深透的机械性波动传达至患者体内。

  叩击法:

其特点是用手指、掌根或掌心捶击反射区,最常用的是以手掌的尺侧缘叩击,施术时手指分开,自然微屈,又称斩剁法。

  中国有句俗语“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

经常转动脚腕子,并按摩踝部至脚底的一些穴位,能起到降低血压、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的作用。

如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的涌泉穴,按摩它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倦怠、失眠、高血压、眩晕、更年期障碍等。

还有位于脚大拇指根部横纹中央的“高血压点”,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此处6秒钟,一天10次,对降血压有显著疗效。

(6)耳穴推拿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

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耳穴保健按摩,是用手适度刺激耳部不同的部位或反射区,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防治全身疾病,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疏通经脉,调整气血,从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和修复能力。

刺激耳穴的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搓摩法以拇指和食指罗纹面相对夹住体表,做往返移动。

要领是:

以手指罗纹面着力,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操作时速度适宜,轻重适当。

贴膏法将普通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药胶布剪成小方块,贴于耳穴上,然后搓摩片刻。

贴膏前要清洁耳穴部位,否则胶布容易脱落。

压丸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或黄米贴敷于耳穴上,定时按压。

要领是:

贴敷前要局部消毒,以防皮肤破溃感染,为防止过敏,最好5天更换一次。

以局部微痛为度,每日按压数次,每次5-10分钟。

此外,还有妇科推拿:

痛经、闭经、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乳痈、声门闭合不全等;儿科推拿:

咳嗽、婴幼儿腹泻、呕吐、疳积、腹痛、肠套叠、惊风、夜啼、小儿肌性斜颈等;骨伤科推拿:

扭挫伤、漏肩风、胸胁迸伤、落枕、腰肌劳损等。

3、中医针刀治疗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操作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其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

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

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

常用的注射药物有:

1%普鲁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