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8574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28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docx

强烈推荐杨黄路施工组织设计总设计修改稿

1.编制总说明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地理位置

杨黄路位于芜湖县湾沚镇和花桥镇北部,本次设计路线起始于九十殿并与正在建设的杨黄路(宋兴桥至九十殿相接,终止于芜雁高速横岗收费站,路线全长5.66km,本次设计工程范围:

K5+800-K11+457.544(其中K10+931.2-K11+013.4段为在建上跨高速公路匝道桥),是交通性主干道横向道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路等级为城市Ⅰ级主干路,设计时速60km.Ls=粗糙系数:

钢筋混凝土管:

满流时粗糙系数=0.013,非满流时粗糙系数=0.014。

塑料管:

粗糙系数=0.01

1.1.6.3设计内容:

A:

雨水:

雨水分两侧布置。

东侧雨水共分为五段:

①K6+180-K7+060: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6+66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400。

②K7+124-K8+420: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25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800。

③K8+476-K9+476: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87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600。

④K9+555-K10+031:

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排入水阳江河道。

管径为d400-d800。

⑤K10+100-K10+818:

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K10+10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400。

西侧雨水共分为六段:

①起点-K6+110:

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排入原有管道。

管径为d400。

②K6+180-K7+060: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6+66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400。

③K7+124-K8+414: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25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800。

④K8+476-K9+476:

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87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600。

⑤K9+555-K10+040:

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水阳江河道。

管径为d400-d800。

⑥K10+100-K10+822:

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K10+10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

管径为d400-d1400。

B:

管线位置:

雨水管道分别位于道路中心线以东、以西13.25米。

C:

管道材料:

管道≤500mm的排水管材除雨水口连接管外,其余均采用S2级PE双壁波纹管,管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477-200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472-1-2004》的要求,管径>500的雨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Ⅱ),管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836-1999》。

D:

管道基础及接口:

PE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接口及检查井的连接做法见04S520P3-18、29-35、57、59、60;沟槽回填施工应满足《埋地聚乙烯排水管道沟槽技术规程》(CECS164:

2004)P22-P24要求;其它未尽事宜及施工验收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安徽省《硬聚氯乙烯(PVC-U)双壁波纹排水管道工程验收规程》(DBJT34-202-2000)。

八字出口做法参照标准图95S517。

雨水钢筋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

基础采用混凝土基础,参见标准图04S516-17;接口参见标准图04S516-28。

E:

雨水口:

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和偏沟式双箅雨水口,参见标准图05S518-P9、P10。

连接管采用Ⅱ级d300钢筋混凝土管,并以i=1%坡向雨水检查井,起点覆土不得小于1米。

雨水口连接管用C15混凝土包管处理,基础参见04S516P22。

施工时需确保道路相对最低点处设置雨水口。

F:

检查井及出水口:

雨水检查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1、P12、P14、P15、P17、P32;超深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3、P16、P18、P33;跌水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13、P120;出水口参照标准图95S517P5。

G:

管道施工时如遇沟塘时,应将沟塘内淤泥清除,清至原土后再用碎石回填涵管基,回填土需分层夯实,密实度≥95%。

为保证沟槽回填质量,在塑料管顶填砂层以上30cm范围内以及检查井、雨水口开挖后的肥槽内采用碎石回填。

H:

雨水预留支管除交口处外余均埋至路福外1.0m。

I:

对于预留的管道埋深较浅的支管处的两侧地块,建议用地开发时,适当填高地面高程,以利于排水的接入。

J:

机动车道外的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需加固。

K:

施工前应复测、校核与设计衔接处现有管道的高程、管径等,如遇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调整。

L:

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其它相关技术规程及规范进行。

1.1.7桥梁工程设计

本桥位于杨黄路(九十殿至黄池)K9+520处,跨越小河河,小河河主河床底宽约28m,河深约4.5m(相对于原地面高程)。

根据现场调查,桥位上游有一跨5m的简支梁桥。

结合上游老桥跨径、桥位处河床宽度、当地交通局、水利部门及相关单位意见,本次设计桥梁采用1X2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桥梁全宽42m,净宽15m,下部采用重力式桥台,桥梁全长为34.04m。

桥台处设桥头搭板。

1.1.7.1技术标准:

A: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

B:

环境类别:

Ⅱ类。

C: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D:

跨径:

1X20m。

E:

斜交角:

0

F:

桥梁宽度:

2.5m人行道+4m非机动车道+2.5m分隔带+24m机动车道+2.5m分隔带+4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

G:

设计洪水频率:

1100。

H:

本项目所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I:

横坡:

双向1.5%。

1.1.7.2结构形式及设计要点:

(1)结构形式:

A:

支座:

采用板式橡胶支座:

D300*63mm。

B:

桥梁下部构造:

桥台为重力式桥台。

C:

本桥在0号桥台处设置伸缩缝,在1号桥台处设置桥面连续。

D:

桥梁跨径布置:

采用1*20米预应力钢筋砼T梁,设计桥梁全长34.04米。

(2)设计要点:

A:

本图的结构体系为简支结构,桥面连续结构,按全预应力构件设计。

B:

设计计算采用平面杆系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横向分配系数在跨中按“刚接横梁法”,支点处采用“杠杆法”按刚接梁法计算。

C:

设计参数:

①混凝土:

重力密度Y=26.0KNm3,弹性模量为E=3.45*104Mpa。

②沥青混凝土:

重力密度Y=24.0KNm3。

③预应力钢筋:

弹性模量为Ep=1.95*105Mpa,松弛率p=0.035,松弛系数为0.3。

④锚具: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按6mm(一端)计算;金属波纹管摩阻系数μ=0.25,偏差系数k=0.0015。

⑤竖向梯度温度效应:

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规定取值。

⑥桥面铺装为10cm厚C50防水混凝土+6cm沥青混凝土。

⑦支座不均匀沉降:

Δ=5mm。

⑧一块板端支点最大反力

项目

恒载(KN)

恒载+汽车(KN)

边板反力

362

541

中板反力

359

586

1.1.8绿化工程设计:

芜湖县杨黄路为主干路,此次设计道路长度为11.457公里,为南北走向。

道路红线为43米,其中机动车道24米,人行道各2.5米,非机动车道各4米,机非分隔带各2.5米。

杨黄路做为连接芜雁高速公路与芜湖县城湾沚的入城口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绿量,精心打造杨黄路道路绿化,将其营造为一条绿色大道。

为突出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在道路起点后与终点前各500米的范围内增大苗木规格,突出景观效果,在中间路段适当减小苗木规格,在满足景观性的同时,也合理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性。

杨黄路道路里程数较长,此次设计将全线道路绿化设计三个绿化标准段落,穿插运用于全线道路之中。

道路两侧选择香樟做为行道树,行道树选用干径15公分,高度500-550公分,冠幅300-350公分的规格,保证植株三级分枝、全冠、树干挺拔、树型优美,种植间距控制为6米,香樟贯穿于道路绿化始终,将三个绿化段落有机衔接起来。

标段设计遵循设计理念,以常绿、落阔乔木为整体绿化骨架,选用姿态挺拔、冠型开阔的当地适生品种,列植于分隔带一侧(避开管线),形成一定林荫郁闭。

种植各类当地草花、地被及具有一定抗污性滞尘作用的模纹矮灌木,形成一定空间层次的同时,通过植物叶片对于尘土的吸附作用减少大型车辆行驶带来的飞尘扬沙的空气污染。

A:

标准段一:

绿化种植分为两个种植段落,段落一为合欢(5米棵)间穿插种植2棵单杆石楠(2米棵),下木选择满铺法国冬青,两侧种植中叶麦冬进行35公分勾边种植,保证种植土不外露;段落二为香樟(5米棵)间45度并排栽植2棵红花紫薇,下木选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并排满铺种植。

两个种植段落长度都为40米,在保证道路绿化绿量的同时,丰富了道路的景观性。

B:

标准段二:

绿化种植上木选用黄山栾树间距5米种植,香樟间靠近非机动道一侧穿插种植2棵红叶李,下木选用法国冬青、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穿插种植,丰富了道路绿化的层次的同时,增加了道路的景观性。

C:

标准段三:

绿化设计时强调规则种植,在满足绿量的前提下,以红叶石楠、水腊、金森女贞、中叶麦冬等彩色地被组成流畅的模纹图案,结合香樟、桂花等乔灌木,依据模纹构图,交错种植,突出规则式的种植,增强行车及人对这条路的印象。

分隔带开口处,考虑到安全因素,绿化时要注意视线的通透性,自开口处留出10米的距离,在此段中,绿化以灌木为主,并保证在0.9米—3米的竖向空间内无植物遮挡。

1.1.9交通工程设计:

A:

设计依据:

本项目交通工程设计内容为:

交通标志和标线。

②设计目标:

减低事故的严重程度,减少事故率;既向司机及行人指供明确、正确、及时、足够的道路及交通信息,又不过多地向司机提供可能影响其操作行为的信息;标志结构形式尽可能和道路及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满足美观及视觉的要求。

B:

设计标准:

①道路红线宽度:

K5+800-K10+850为42m;K10+850-K11+354为26.5m。

②计算行车速度:

60km,平曲线上宜为20m,当地势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800m时,其中桩间距可为40m。

当道路曲线半径为30~60m、缓和曲线长度为30~50m时,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10m。

当道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5m。

D:

根据工程需要,可测设线路起终点桩、百米桩、平曲线控制桩和断链桩,并应根据竖曲线的变化情况加桩。

(6)路面基层施工测量

A:

路面基层施工前,应实测所有路基面高程,并与设计高程对比。

若相差较大,应向监理及建设、设计单位提出,以确定高程调整量。

B:

路面基层施工测量重点在控制各层厚度与宽度。

平面测设时,应定出该层的中心与边线桩位。

边线桩位放样时应比该层设计宽度大100mm,以保证压实后该层的设计宽度。

C:

高程测设时,应将设计高程按一定下反数测设到中线与边线高程控制桩上;在使用摊铺机作业时,此时高程控制桩应采用可调式托盘;且桩位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变截面处可加密至5m。

高程控制桩上平置铝合金导梁¢3钢丝绳;当采用钢丝绳时,每100m将¢20以上钢钎砸入牢固的地面,其上固定1t倒链将钢丝绳绷紧,使其平稳置于已测设好高程的可调式托盘上在摊铺机进行中,应有专人看管托盘,若发现托盘移动或钢丝绳从托盘掉下时,应立即重测该处高程。

D:

当分段施工时,平面及高程放样应进入相邻施工段50-100m,以保证分段衔接处线型的平顺美观。

E:

在变截面段或展宽段出入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7)路面面层施工测量

A:

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

在使用摊铺机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时,其施工测量方法同本标准3.1.4.6—C)款。

只是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以保证摊铺厚度。

必要时,应适当调整压实系数。

B:

路面上面层施工测量:

当摊铺机采用与下面层同样的方法作业时,其施工测量方法同本标准3.1.4.6—C)款。

若采用浮动基准梁作业时,在摊铺机起步阶段应测量熨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进入正常摊铺后,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高程,以保证摊铺厚度。

C:

在变截面段和展宽段等出入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8)路缘石、边坡与人行道施工测量

A:

路缘石放样时,直线上桩位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10m,平曲线上宜为5m;当道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桩位间距不应大于3m。

高程控制桩的间距与上述一致。

B:

边坡与人行道等附属设施的施工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边坡放样时,应每隔20m在上口线定一点位,计算并放出相应桩号下口线位置,两者之间用细线绷紧。

②人行道放样应每隔20-40m放出人行道外口线;至面层时每隔10m测设一高程桩。

③锥坡的施工测量应按照曲线设计形式计算坡脚轮廓线的放样数据,并按设计的坡度要求计算长、短半径。

锥坡放样一般采用支距法。

(9)沟渠施工测量

A:

首先根据图纸结合现场位置,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将沟渠的基础内外边线测放出来;

B:

按纵向位置10-20m定桩,并用水准仪测设高程进行标注;

C:

基础施工好后,进行沟渠施工测量。

(10)竣工测量

竣工单位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

其内容包括:

中心线、高程、横断面图示、附属结构和地下管线的实际位置与高程。

4.3.2地下管线施工测量

4.3.2.1作业条件

(1)给定的测量平面控制点不得少于三个,高程控制点不得少于两个。

(2)具有施工设计图纸及与测量有关的设计变更。

(3)施工测量人员应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4)已核对新建管线与现状管线平面位置和高程与设计相符。

4.3.2.2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文件,明确设计意图及要求。

(2)进行现场踏勘,了解作业现场情况。

(3)依据建设单位提交的各种平面、高程控制点资料,制定具体工程测量技术方案,并经审批。

(4)依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定线条件、结合工程施工的需要,做好测量所需各项数据的内业收集、计算、复核工作。

4.3.2.3工艺流程

测量桩位的交接桩位复测控制网测设管线开挖测量管线基础测量管线安装测量回填过程测量竣工测量

4.3.2.4操作方法

(1)测量桩位交接

测量桩位交接由建设单位主持,在现场由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交桩,施工单位由测量主管人员负责接桩,依照资料在现场指认移交;交接桩时,各桩位应完整稳固,交接桩测量资料必须齐全,现场标桩应与书面资料相吻合;如与相邻施工段相接时,应在相邻施工段多交接一个平面控制点和一个高程控制点;接桩后应做好护桩工作,同时做好标识便于寻找。

(2)桩位复测

接桩后,应立即组织测量人员进行内业校核及外业复测,平面控制点复测采用附合导线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控制点复测采用附合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复测的技术要求不应低于原来控制桩的测量精度等级;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业主及交桩单位研究解决;复测合格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或业主提交复测报告,以使复测成果得到确认后使用。

(3)控制网测设

A:

控制网布设形式:

①平面控制网布设形式:

管线工程平面控制测量方法采用附合导线方法。

②高程控制网布设形式: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附合水准测量方法,高程控制点每100米左右布设一点,施工期间应定期复测。

B:

控制网测量

①选点、埋石:

加密控制点应选在距沟槽边20~50m,点位应通视良好、便于施测和长期保存,控制点应埋设混凝土桩或现浇混凝土,中心预埋¢6钢筋作为中心点(钢筋中设十字中心线),如控制点在现况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也可以直接钉水泥钉作为定位。

②外业观测:

控制网测设应符合国家控制测量相应等级及相关技术要求。

③内业计算

1)计算所用全部外业资料与起算数据,应经两人独立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2)各级控制点的计算,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平差法或近视平差方法。

3)平差时使用程序必须可靠,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输出数据应满足相应精度要求。

C:

管线开挖测量

(1)开挖前测量

1)沟槽开挖前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中线定位,采用极坐标方法测放管线中线桩时,应在起点、终点、平面折点、竖向折点及直线段的控制点等位置测设中心桩。

2)管线中线桩每10m一点,桩顶钉中心钉,并应在沟槽外适当位置设置栓桩;根据中线控制桩及放坡方案测放沟槽上口开挖位置线,现场撒白灰线标注,然后在上口线外侧对称钉设一对高程桩,每对高程桩上钉一对等高的高程钉。

高程桩的纵向间距宜为10m。

3)开挖过程测量:

开挖过程中,测量人员必须对中线、高程、坡度、沟槽下口线、槽底工作面宽度等进行检测,并在人工清底前测放高程控制桩。

4)人工清底后测量:

沟槽检底后,采用极坐标方法或依据定位控制桩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向槽底投测管线中线控制桩;采用水准测量或钢尺悬吊法将地面高程引测至沟槽底。

5)井室开挖测量:

井室开挖与沟槽开挖同时进行,根据井室桩号坐标及控制点坐标,采用极坐标方法测放结构中心位置,依设计或响应图集测放结构开挖上口线及开挖高程控制桩,同时进行栓桩。

6)管线基础测量:

根据检底后管线中线桩及设计基础宽度测放管线基础结构宽度,同时测放管线基础高程控制桩。

管线基础施工后复测基础中线偏差、宽度及高程。

7)管道安装测量:

管道基础施工后恢复中线,根据不同管线结构形式及附属设施分别进行安装放线。

8)回填过程测量:

根据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测放回填土不同区域及分层高程控制桩,标出每层回填土压实厚度。

9)竣工测量

A:

竣工测量应由建设单位委托,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测绘单位进行测量。

B:

竣工测量完成后,由承接竣工测量的单位编制“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会”,由建设单位留存并报送规划部门。

4.3.3绿化工程施工测量

4.3.3.1定点放线

4.3.3.2在苗木栽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图纸会审纪要进行定点放线。

4.3.3.3乔木的定点以用皮尺、测绳等,按设计的位置钉木桩作为定植和栽植的依据,定点时如遇沙井、管道等障碍物应躲开,不应拘泥设计的尺寸,而应灵活地进行调整,并且在每株株位的中心用用油漆等标记物做上醒目标记,作定位标记。

4.3.3.4成片绿地的定点放线可利用测量仪器,或者使用网格法放线,先在地面上用皮尺、测绳等工具按照设计图上的相应比例等距离划好正方格,方格可用白灰画,也可钉桩挂线,然后利用这些方格线作纵横坐标,正确地在地上定点定位,钉上木桩或撒上白灰标明;保证放线地点准确,线路顺畅,面积、大小合格。

4.4软土地基处理

本工程道路经过农田、池塘地段采用围堰抽干明水,清淤、挖出软土层后分别采用换填毛渣、碎片石、素土回填及石灰土换填等处理。

4.1围堰施工工艺

围堰清淤施工方案

4.1.1围堰:

水塘部分施工前必须先围堰再抽水清淤,根据水塘水深及淤泥深度确定围堰断面。

围堰采用草袋围堰,保证围堰稳定性。

把松散的粘性土装在草袋,装土量为袋容量的23,袋口用细铁丝缝合,堆码草袋时,要求上下左右互相错开,尽可能堆码整齐,在草袋堆码出水面后,可填筑粘土心墙。

4.1.2抽水清淤:

进入施工现场后将所有池塘都先进行抽水,将水排人就近的河沟内并将红线范围内农田的水也放干,抽水视情况采用潜水泵和污水泵,派专人24h连续作业。

沟塘排水抽干后,清除基底全部淤泥。

4.5路基土方施工方案

4.5.1施工准备

4.5.1.1测量定位并用测量标志杆标出施工区域,确定测量基准并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批准。

组织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到位并及时进场。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先行安排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和临时料场的建设。

4.5.1.2按照不同的填筑材料和不同的压实度的要求,进行土方碾压的施工作业,以确定各类土方每层铺设厚度和不同型号压路机碾压遍数及最优含水量等可靠数据。

经监理现场实测认可后正式作为回填土方施工使用参数。

4.5.2土方开挖及调配

本工程土方量施工大,又遇雨季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均制约了土方施工进度的实施。

为了满足施工进度工期的要求,土方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土方调配图进行施工,切忌短期行为,为突击某一时限指标,乱挖、乱调、乱填,打乱了全线土方平衡,造成施工后期不必要的倒运,费时、费资,降低经济效益,拖延工期。

4.5.3路基施工方法

路基正式填筑前应做试验段,根据填料性质和压路机型号,通过土工试验,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含水量;取得松铺厚度、碾压方式和遍数等试验数据,以指导整段路堤筑施工。

4.5.3.1测量线路采用J2经纬仪,标高控制采用S3水准仪。

4.5.3.2路基回填

A:

路基清表后均须进行填前压实,压实≥95%,填土段0~80cm,压实度≥95%,深度>80cm,压实度≥94%,挖方段压实度≥95%。

B:

路基回填施工整个挖、运、摊铺、整平均采用机械化作业。

运输采用后八轮自卸汽车,摊铺采用推土机,平整采用平地机。

碾压时使用振动压路机静压或振动进行稳压,然后再进行振动碾压,要求压路机碾压轮重叠达l3轮宽。

填料时分层填筑,土方每层填方松铺厚度30cm,压实厚约20cm。

C:

为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土方路堤每侧每层超宽填筑50cm,待路基填到设计标高后,由反铲挖土机站在路堤顶部从下往上搂土,人工配合细刷坡。

D:

路基回填每碾压一层,经过测试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再填上一层。

路基每填筑20cm厚,要进行一次测量放样和校正,使路堤始终按设计要求的宽度和位置填筑。

E:

路基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发生路中积水现象,施工中采用分段分层填筑,先填低洼地段,后填一般路段,并由路中向路边进行,保持1%-2%横坡和一定的纵坡,两边与临边沟相结合,保证纵向排水畅通。

F:

半填半挖路段施工中,为防止出现下滑等稳定性问题,同时为增强新老土的密切结合,填筑前清除陡坡上各种乱石杂草,做好排水,对陡于l:

5填方部分,填方前挖成大于2米的台阶分层填筑。

4.6毛渣施工工艺

4.6.1施工准备

4.6.1.1材料

(1)回填毛渣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除外),宜采用石灰岩。

(2)进场的毛渣应进行试验检查,其试验指标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3)毛渣中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颗粒。

4.6.1.2机具设备

(1)主要机械设备:

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水车、自卸汽车等。

(2)主要测量检查设备:

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灌砂筒、三米直尺、钢尺等。

(3)一般机具:

测墩、3mm或5mm直径钢丝绳、倒链、铝合金导梁等。

4.6.1.3作业条件

(1)毛渣垫层的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并验收合格。

检测项目包括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中线偏差、宽度、横坡度等。

(2)运输、摊铺、碾压等设备及施工人员已就位;摊铺设备已调试运转良好。

(3)施工现场运输道路通畅。

4.6.1.4技术准备

(1)毛渣已检验、试验合格。

(2)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已完成。

(3)试验段施工选取100-200m的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并采用计划用于主体工程的材料、压实设备和施工工艺进行实地铺筑试验,已确定在不同压实条件下达到设计压实度时的松铺厚度、压实系数、压实机械组合、最少压实遍数和施工工艺流程等。

4.6.2操作工艺

4.6.2.1工艺流程

流程图:

平地机布料、平整

测量放线毛渣运输碾压

推土机摊铺

接缝处理

4.6.2.2操作方法

(1)测量放线:

铺筑施工作业面上恢复道路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15m测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m设高程桩。

并测设路基边桩,标示出基层面设计高程。

推土机作业时,4~6m放置测墩,并依据钢丝绳或铝合金导梁及摊铺厚度测设墩顶标高,控制设计标高。

(2)毛渣运输

a.材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符。

b.根据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的宽度、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