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87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文科培优班历史试卷

命题人:

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左传》载: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墨子》亦载: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问鼎中原B.春秋鼎盛C.钟鸣鼎食D.一言九鼎

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

4、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

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

朝议制度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5、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

”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亲信和近臣

C.建立刺史制度D.颁布“推恩令”

7、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8、某史书记载: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

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9、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

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

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D.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10、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

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表明隋文帝时

A.恢复实施察举制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科举制全面实施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11、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基础B.摧毁了门阀政治

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

12、《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这一分工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13、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14、“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与都省相互制衡

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D.受到中书省节制

15、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

“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

这一变化表明

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16、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

17、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重建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南书房的制约D.军机处的设置

1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统治基础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防止了大臣专权

20、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

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这一观点

A.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B.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

C.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2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22、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

23、我国古代皇权有两个涵义,一个是制度上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另一个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是相对的。

据此推知,康乾盛世时期

A.制度上皇权加强,人事上皇权削弱B.制度上皇权削弱,人事上皇权加强

C.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加强D.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削弱

24、《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了弥封(糊名)、眷录等措施,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

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B.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

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

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

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

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

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

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

——摘编自魏晓巍、钟丑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8分)

 

2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钱穆先生也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文科培优班历史试卷答题卡

班级:

姓名:

学号分数:

1、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4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2、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8分)

 

2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22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高一文科培优班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A

A

D

D

B

A

D

D

D

题号

13

14

4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B

B

C

C

D

A

A

C

C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题

(1)特征:

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相权的非独占性;相权的逐渐削弱;宰相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始终围绕皇权进行。

(10分)

(2)原因:

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的考虑。

(8分)

26题

(1)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同点:

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6分)

(2)特征:

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                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

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6分)

影响:

进步性:

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

;局限性:

后期束缚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6分)

(3)政治智慧:

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2分)

27、宋代的政治变革:

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