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257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docx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Documentserial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送审稿)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二〇〇六年六月

附图

1、区位图

2、区域空间布局图

3、生态功能分区图

4、综合交通规划图

5、基础设施布局图

前  言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在我市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余慈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区域重新定位、统筹协调发展等诸多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统筹规划余慈地区发展、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战略决策。

这既是我市促进余慈地区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规划主要任务:

分析余慈地区发展背景条件,提出区域统筹发展思路、定位与空间布局,确立重要产业和区块发展重点,优化区域各类要素资源一体化配置,明确强化区域融合发展对策措施。

规划主要依据: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等,并与《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余姚市国民经济个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协调。

规划控制范围:

包括余姚、慈溪两市全部行政区范围,共41个乡、镇及街道,土地总面积约26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70万。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本《纲要》是余慈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本区域行业、部门、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等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背景与重大意义

第一节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凸显

余慈地区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区域内部交通发达,各乡镇之间及与余慈城区均有便捷的道路连接;对外交通条件较好,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半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港和栎社机场,一小时交通圈内有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余慈地区的区位交通条件即将发生突变,将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大桥将打通宁波与杭州湾北部地区及上海的交通联系,使本区域成为宁波对接上海的北部门户和“黄金节点”。

随着大桥连接线、杭甬高速专线、沿海高速公路等区际、区内交通要道的建设,余慈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将大为增强,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将大大提升。

2、经济实力较强

余姚、慈溪两市社会经济实力较强,均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均位列2005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前20名。

2005年两市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人,约占宁波市域户籍总人口的36%;地区生产总值合计667亿元,约占全市的%。

优势产业初步形成,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发展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慈溪杭州湾产业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慈东工业区等产业集聚区和329国道沿线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格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区域开发密度较低,海涂资源动态增长,滩涂围垦造地潜力大,发展空间较大。

3、地缘联系紧密

余慈地区主要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没有天然的地理阻隔,道路交通发达,具有独特的围垦文化。

余姚、慈溪历史上同属一县,两地地域相连、产业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联系非常强。

“九五”、“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余慈地区内部联系日益增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

两市着重在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要素平衡、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合作和衔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统筹余慈地区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4、城镇发育良好

区域内41个乡镇(街道)依托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密集分布,城镇轴向发展显着,初步形成城镇连绵的“百里经济长廊”。

从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来看,周巷、泗门等已成为区域中心镇,由低塘、泗门、周巷等两市交界处乡镇组成的区域,城镇发展基础较好,人口和产业经济集中度较高,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而以慈溪杭州湾新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为主的区块,近几年投入较大,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也已具备进一步开发建设的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余慈地区统筹开发的方向。

第二节制约因素

1、区域协调亟需加强

余慈地区分属两市的行政区划格局,对区域整体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主要体现为:

一是两市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确立各自的城镇空间发展导向,慈溪主要向东部和北部发展,而余姚则主要向北部和南部发展。

这样的发展导向,从跨区域的角度来看存在背离倾向,不利于形成集聚形态的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二是区域内部南北差距较大,北部主要是以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开发区域,而南部尤其是余姚南部的生态功能负担较大,山区欠发达乡镇和平原镇的差距较大,区域发展较不平衡;三是区域内329国道沿线城镇较为密集,各乡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城镇建设较为混乱。

尤其是在329国道中部交界地区,有一段交界线与国道基本重合,使两市市域边界在此形成“犬牙交错”状态,而该处又是余慈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与自然形成的城镇连绵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布局上较难协调。

2、要素支撑有待强化

整个宁波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本区域北部基本由滩涂围垦而来,地势更为平坦,缺少兴修大型水利设施的条件;虽处于流域下游,但有效蓄水能力较差;河网虽较密集,但河网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处理成本较高。

因此,区域内水资源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相当紧张。

水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对本区域尤其是慈溪未来的开发建设形成极大的制约。

此外,土地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不均衡,客观上造成建设用地供需缺口大、建设用地指标少、占补平衡压力大和重点发展区规划空间不足等问题,对两地尤其是余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制约。

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余慈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扩容较快,但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环境保护的能力较为薄弱。

到目前为止,余慈地区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较为滞后,集污管网建设则更为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较差。

本区域毗邻杭州湾,处于河流下游,加上印染、电镀、熔炼等行业性污染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导致平原河道和近岸海域水污染严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对外开放整体不足

余慈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依靠自我积累,客观上造成对外开放不足,尚未形成借助外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机制。

受原先杭州湾分隔带来的区位条件的限制,外来投资较少,经济国际化水平较低。

工业园区主要满足本地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功能较弱,同苏南等地相比明显滞后,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第三节重大意义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加速进步的趋势,充分发挥两地民营经济发达、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加速余慈地区的融合提升,提高区域内外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增强余慈地区在全市乃至全省和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是带动全市新一轮快速发展,推进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战略决策。

2、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战略的具体体现

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历史趋势,抓住港口一体化和接轨大上海的机遇,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本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港桥海”资源优势,主动接轨大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各种功能平台,实现借力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大桥经济圈”。

3、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两市布局导向联动调整,产业经济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治理,城市功能联动提升,有利于打破两地之间的行政分割限制,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区域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

立足于两地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构建统一的产业升级发展平台,推进沿湾产业带建设,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北部城镇,建设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组团,是加快构筑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余慈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立足于余慈两市间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发展模式转换、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整合提升各功能区块,构建统一的产业升级发展、都市区建设、基础设施网络、社会事业服务和生态屏障建设平台,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城市服务能力、产业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成为宁波市都市区北部中心。

第二节战略定位

余慈地区的战略定位是:

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范区。

1、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宁波都市圈的战略部署,以余姚、慈溪现有城镇为依托,以慈溪出口加工区和浙江余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跨区域联动项目为载体,整合提升产业园区,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良好、发展特色鲜明、适宜人居的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2、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加强四明山区、杭州湾湿地区、姚江水系、慈溪中部丘陵区及平原生态农业区的保护,加强与周边区域生态的共保互促,发掘发扬河姆渡文化、青瓷文化、余姚文献名邦文化、慈溪杭州湾围垦文化、四明山红色文化,建设姚江(余姚城区—河姆渡)文明旅游带、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区、四明山山地度假旅游区等特色旅游精品,逐步成为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3、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和较灵活的体制优势,以大型现代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发展导向,加强统筹规划和环境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全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点区块。

4、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港桥联动”效应,结合宁波北部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市场、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业培育发展,加快杭州湾、中国塑料城等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培育,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建成以余慈地区为主,辐射杭州湾两岸县市的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5、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范区

加强区域统筹、南北统筹、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北部城镇产业密集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及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各类资源;积极培育专业村、特色镇,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对接,积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结构由城乡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促进现代文明城乡居民共享,力争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第三节发展原则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余慈地区发展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集群培育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园区整合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产业集群、支撑体系、发展环境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余慈地区整体竞争优势。

2、立足全局,统筹发展

按照全市“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空间发展要求,统筹协调余慈地区和宁波中心城区发展,合理安排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屏障等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3、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余慈地区要根据国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农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来支撑和引导现代工业、都市农业发展,形成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综合集成、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型产业格局。

4、注重环保,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余慈区域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市为引导,县(市)为主体

合理明确宁波市与余慈两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权责关系,市里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余慈两市要切实承担起区域发展的主体作用。

第四节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0年)

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与城乡融合发展显着、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

在集约用地、注重环保前提下,到2010年,余慈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面积约24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生产总值达亿元以上,区域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大关,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支柱作用进一步突出。

都市区北部中心功能显着增强。

北部中心城市“一心两区”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集聚人口达90万左右,其中慈溪城区常住人口达40万左右;余姚城区常住人口达35万左右;姚北—周巷区块常住人口达15~18万左右。

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着增强,居住、商贸、创新、服务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取得成效。

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为龙头,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功能初步发挥。

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初步建成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一批区域性公用文化、体育、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得到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生态、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快速发展。

杭州湾湿地公园、河姆渡文化旅游区、四明山生态与红色经典旅游区、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力度加大,配套设施更趋完善,区域内外旅游线路不断优化,旅游业成为余慈南部区域重要经济增长点,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旅游业收入70亿元。

依托产业集聚区、城镇和大桥,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

城乡统筹取得实质进展。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农村新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有机延伸,农村居住、交通、教育、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着改善。

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统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余慈地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城市绿心、主要水系及四明山区、杭州湾沿岸滩涂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跨区域的生态绿地体系形成,中心城市、生态及农业、临港产业、四明山区、沿湾湿地等各区块生态功能达到各自要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划发展期的相关目标要求,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态环境。

2、远期目标(2020年)

努力使余慈地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产业集群显着、园区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美,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适宜人居区,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成为宁波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都市区北部中心。

“一心两区”的北部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集聚人口约140万,其中慈溪城区约55万人,余姚城区约50万人,姚北—周巷区块约35万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大幅度增强,与宁波主城区、上海、杭州、绍兴、嘉兴等城市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独特地位、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

产业高地。

慈溪出口加工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成为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区块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余姚滨海产业园区、慈溪杭州湾新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建成高效的产业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共享体制,形成与中心城市协调互促发展机制,创业发展环境居全国一流。

到2020年,余慈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面积达到425平方公里,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

生态胜地。

形成以山地林区、海洋、滩涂湿地、河道网络、生态湖泊、生态敞开区、生态隔离带等生态单元组成的安全可靠的生态网络屏障,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化期的相关目标要求,成为生态景观环境优美、生态物种多元化体系完整的生态区,长三角重要的适宜人居的生态休闲观光度假胜地。

旅游基地。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载体,形成以姚江文化带、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区、四明山山地度假旅游区为主体的“一区两带”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基地。

第三章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规划余慈地区将以“南北两类发展区”分类建设为基础,壮大“四条城镇发展轴线”,总体形成“一心、两区、三园、八镇”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组团型、网络化发展的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第一节空间布局原则

1、尊重并延续区域自然、人文特性

保留现状平原水网的基本格局,尽可能避免对河道的侵占,积极开辟沿主要河流两岸的绿化空间。

重视区域内发展良好的农业耕地资源,发挥其功能的多样性。

尊重区域内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延续和挖掘区域文化底蕴。

2、科学合理配置区域空间

采用集约化与分散化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因地制宜的布局区域空间。

城市(镇)空间以集约化建设为主,区域基质空间以分散化为主。

通过城市(镇)功能的高度集约,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和环境负荷最小化。

数量众多的农村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行整合,既满足基层配套经济性需求,又满足农业耕作实际要求。

3、有利于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

紧紧围绕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战略定位,从余慈地区整体角度出发,加快区域内中心城市建设和功能培育,统筹整合各类区域空间资源。

对于慈溪、余姚两市交界地带,按区域总体功能布置的需要,引导和协调两地的空间发展,以体现区域整体效应。

重要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应实现共建共享。

整合各类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按区域整体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或转移。

4、坚持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和《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划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范围,制定相应的开发管制政策;沿海滩涂保留适度的湿地空间,并严格加以保护;严格控制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功能组团间的大型绿楔,采取积极的建设性保护;适度分散以工业或城市功能开发为主的区域,辅以外部生态开敞空间的隔离,留足生态涵养的空间。

第二节区域开发规模

1、人口规模

余慈地区共41个乡、镇及街道,2005年末总户籍人口约200万人;常住人口约为27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35万,城镇化水平50%左右。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预期余慈地区总人口(常住人口)届时将分别约为300万和345万;城镇人口规模将分别约为195万和260万;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5%、75%。

2、土地开发规模

余慈地区的土地开发容量是特指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即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

由于区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全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均可转化为城市(镇)建设用地,而是应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追求城镇实体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的和谐共存。

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效率指标的控制,来确定在规划近远期的土地容量。

目前余慈地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产出率约为每平方公里亿元;规划近、远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目标产出率分别为每平方公里亿元和亿元;近、远期余慈地区的土地开发规模分别约为245km2和425km2。

第三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1、统筹南北两类发展区的协调发展

以杭甬高速公路为界,余慈地区北部多为平原地区,属于宁波都市区范围,是余慈地区主要城市(镇)、产业及人口集中地,规划列为沿杭州湾都市化城镇及产业发展区,重点以“大桥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势产业的集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育和拓展中心城市及重要的功能区块,打造未来宁波都市区的北部中心。

以杭甬高速公路南部多为山区,属于宁波市域生态发展区范围,规划列为“四明山生态农业及旅游发展区”,积极发挥本地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四明山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壮大生态农业,积极培育以“点—轴”模式发展的核心城镇,结合城镇开发建设,推进商贸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

2、培育和壮大四条城镇发展主轴线

通过加快沿329国道、329国道复线(中横线)、甬余夫公路以及梁周公路-213省道的四条城镇发展主轴的建设,有机整合余慈地区内各类资源,加强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块和重点镇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南北两类发展区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挥发区域整体效益,推进区域空间新格局的形成。

其中,329国道、329国道复线(中横线)和甬余夫公路均为东西向贯通北部的轴线;梁周公路-213省道则是连接南北两类发展区的重要轴线。

3、构建“一心两区三园七镇”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

围绕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尽快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一心两区三园八镇”(1237)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

其中,“一心”指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两区”指余姚城区—姚北和慈溪城区—周巷两大城市区域;“三园”指三个以产业集聚为主的重点功能区块;“七镇”指七个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镇或城镇组群。

第四节构筑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内涵,广义上泛指整个余慈地区,在宁波市域范围内,起到北部中心的作用;狭义上是特指承担北部中心主要功能,人口集聚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因此,构筑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过程,也是建设整个余慈地区核心城市的过程。

北部中心城市由分属于余姚市的余姚城区、姚北新区,和慈溪市的慈溪城区、周巷镇区,两大城市区域组成,城市区域间相对独立;通过积极引导其相向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构筑即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风扇型”的组合城市。

1、建设范围

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大致为南起杭甬高速、东至慈溪城区东环线、北抵329国道复线(中横线),西临杭甬高速至沿海北线高速余姚连接线,总土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包含城市建设用地及生态涵养用地等。

2、职能定位

北部中心城市总体定位为整个余慈地区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科技中心,重点发展物流、商贸、会展、旅游、咨询服务、金融信息以及生活居住等功能。

3、开发规模

近期总人口规模约9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95km2;远期总人口规模约14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150km2。

4、建设要点

北部中心的开发建设是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开发时序上,近期在做好慈溪城区和余姚城区自身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引导各城市组团间的相向发展;第二,推进姚北—周巷区块的整合提升;第三,完善区间快速道路系统建设;第四,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第五,加强中心城市各类相关规划研究。

引导各城市组团间的相向发展:

中心城市的打造,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体,各功能组团既要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