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301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docx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更好发挥“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对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园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特制定本规划。

一、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近十年以来,世界材料产业产值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其中先进材料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和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目前全球先进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大约4万亿美元,由此衍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

先进材料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产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计划。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先进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25%左右。

在细分领域方面,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占比约32%,高端合金结构材料约19%,先进高分子材料占比约24%。

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支撑的特殊钢、锂电材料、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等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未来,成都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均需要大量的先进材料支撑,先进材料市场空间巨大,发展空间巨大,是青白江发展先进材料产业有力的市场支撑。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冶金、化工产业向先进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已被列为“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一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全区拥有先进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119家,实现产值221.88亿元,同比增长32.91%,主营业务收入192.57亿元,同比增长24.63%,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39.18%,在全市排名第一。

被列为成都市新材料企业23家,其中重点新材料企业12家,实现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8.1%,新材料企业数数量和产值在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优势突出。

二是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力不断提升。

随着我区成为四川省唯一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规划的区级单位,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主动迈出转型升级步伐,相继关停原有生产线,共计梳理出近8000亩工业用地,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3D打印等产业,为先进材料产业体系的健全和产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是产业细分领域较齐备。

我区已形成了较为齐备的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囊括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等,已初步形成了以巨石玻璃纤维、台嘉电子级玻璃纤维丝及布、丽雅粘胶纤维等为龙头的高性能纤维产业集群,以玉龙三聚氰胺阻燃材料、众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嘉洲高分子防水材料、芝田锂离子电池隔膜等为龙头的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天马轴承、三洲核能核电管材等为龙头的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以成都建工建筑工业化、台玻低辐射镀膜玻璃、瀚江高性能玻璃棉为龙头的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

四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区内拥有行业相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知识产业试点示范企业8家。

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个,省、市级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5家,各类材料检验检测中心14家。

2016年,我区材料类企业实现创新投入1亿多元,巨石、玉龙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余项,材料类企业专利授权293件,较上年增长2.8%,通过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合作研发等方式,台嘉、台玻、瀚江、金嘉州等众多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已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五是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

我区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拥有四川唯一的铁路开放口岸,成都市国际铁路港口岸、交通优势突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承载先进材料发展独具优势,可辐射全川及西部地区,并可通过中欧班列参及国际竞争。

同时,已建成了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资源库和人才培养体系,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

二、先进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加快聚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先进材料产业资源,突出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新型能源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优化发展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产业,全力打造先进材料全产业链集群,为产业生态圈从根本上提供坚实支撑。

三、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规模速度及质量效益并举、外部引进及内部培育并进,加快先进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促进先进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各项有机要素,全力打造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材料产业园区。

强化创新驱动。

到2022年,建成先进材料产业各级创新平台10个;集聚区专利申请量达900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以上;培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聚集各类高层次创业人才300人以上。

扩大产业规模。

到2022年,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形成1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能源材料领域形成1个80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形成1个30亿级产业集群;在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领域形成1个50亿级产业集群;在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领域形成1个30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企业培育。

到2022年,全区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

其中,打造10家在专业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培育30家以上在细分领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四、先进材料产业空间布局

以当前工业建成区域为依托,在尊重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实现“产业生态圈”构建为目标,科学规划先进材料产业空间布局。

——老工业区:

约7.7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等。

——工业北区:

约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工业南区:

约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

五、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路径

以“研发-孵化-企业-产业化-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为实施路径,围绕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核心目标,力促科技、土地、人才、资本、信息、服务等要素供给有机集合,尽快形成功能完善、协同协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一)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一是充分发挥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巨石成都)、生物基纤维材料联合实验室(丽雅纤维)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性能纤维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加强检测资源的整合,解决企业公共技术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

二是抢抓当前省市大力发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庞大市场需求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势,依托巨石、台嘉、丽雅纤维、众能等龙头企业,聚焦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市场前景好、应用范围广、附加值高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发展下游应用环节,促进上游玻纤产能在本土消化吸收,发展壮大产业链下游,梳理重点招引企业,建立高效的招商策划平台,形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联动发展(见附件1)。

(二)新型能源材料

一是依托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项目、创新中心成都分中心技术优势和四川省锂矿资源优势,建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学研用投”一体化发展体系,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成果,着力推行行业标准建设,从源头上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二是加快推进动力电池项目尽快开工建成,努力形成行业龙头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同时,加大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商,重点发展钛酸锂材料、石墨类材料、硬碳材料、软材料及硅基复合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加快发展电解质材料、隔膜材料、铜箔、铝箔及铝塑膜等辅助材料,尽快打通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见附件2)。

(三)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

一是依托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优势,充分发挥研究院及相关名校共建的汽车金属材料、航空航天金属材料、轨道交通金属材料、钒钛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研创作用,面向先进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力求孵化出一批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实现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汽车材料、钒钛新材料在应用技术的突破、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重点发展高端钒材料、钛及钛合金粉体材料、多孔钛及钛合金材料、新型金属纤维多孔材料、高温合金钢铸材料、钒钛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压延材料产品等金属粉体材料。

同时,抢抓当前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拓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品类,大力发展以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为特色、军民融合为方向的高端钛及钛合金新型金属制品,力争形成较为完整的新型金属功能产业链(见附件3、附件4)。

(四)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

一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节能建材)示范基地优势,加快推进“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成都分院”落户我区,加大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技术研发力度。

二是支持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成都建工、江河幕墙、台玻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建筑部品部件制造及其初装配企业,建筑用机电产品及配套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装配化的PC预制墙板、楼梯、叠合楼板等通用部件,逐步延伸发展梁、柱、板等建筑构件;加快发展具高性能的新型绿色建材;重点发展玻璃深加工及特种功能玻璃、管材、涂料、壁纸等领域。

三是主动做好绿色建材企业品牌创建服务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多渠道协助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探索建立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促进加快形成功能齐全的建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见附件5、附件6)。

(五)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

一是大力引进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研发能力的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的科创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3D打印材料及增材制造的应用开发,促进科研成果在园区转化及产业化,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主动联合川大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西临床医学院等机构加强产业研合作。

二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钛合金粉、合金钢粉材料,重点研发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纳米磷灰石/聚酰胺骨修复复合材料,外部引进3D打印血管支架材料,尽快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三是主动做好国家、省、市对3D打印项目扶持政策的研究、宣传、兑现工作;积极引入风投资金和产业基金等加大对3D打印产业支持力度。

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园区内3D打印供应商和服务商体系、市场平台,助推产业集聚发展(见附件7)。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组织构架,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区级各部门为成员、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参及的产业生态圈推进领导机构,并加快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遵循市场规则。

坚持市场化推进方式,特别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找准专业关键所在,主动遵守要素流动、商品流通、产业链整合、公共服务保障等一体化市场制度,减少生态圈内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培育生态圈建设内生动力。

(二)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一是编制五年行动计划。

制定《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园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五年产业园区发展年度目标、具体任务、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完成时限等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园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

二是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

按照产业规划要求,依托行业龙头着力“补前端”提升产业配套率,推进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着力“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促进行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着力“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支持企业整合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等多维度资源,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是做好基础设施配套规划。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科学完备的规划体系,为园区建设提供指引。

结合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铁路港建设,统筹编制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形成多规合一,全域“一张图”管理。

(三)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全方位扩大及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学研用投”一体化发展,力争成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

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校地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深化及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协同创新合作,加大行业标准研制和产业技术项目合作,促进行业关键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民参军”“军转民”政策配套措施,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建设,突破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

加快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片区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大数据运营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老工业区。

完善科技中介创新服务配套,深化“科创通”——青白江站点、“工业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机构。

加快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

提高先进材料园区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及金融资本深度融合。

(四)狠抓招大引强,实现补链强链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青委办发[2017]79号),围绕领军企业、要素保障坚持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商、精准招商、专业招商,设立招商专班,创新产业生态圈招商模式,着力实现主导产业招高引优、招大引强。

二是瞄准龙头企业,精准招商。

聚焦先进材料重点行业,以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指引,梳理产业链重点企业名录,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为根本目的,大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落户。

同时,积极引进重点行业产业研发机构和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配套项目,既要“补前链”提升配套率,也要“强中链”实行全产业链布局,更要“延后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抓好“产业-行业-项目-产品-市场”主线,形成整装带动配套、龙头带动龙身的新型招商格局。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重商亲商。

全力做优企业服务,做好企业权证办理、优惠政策落实、融资等服务事项;通过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企业沟通合作平台,促进园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企业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的集聚效应。

同时,根据新常态招商工作新要求,采用理论教学、现场观摩及实战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招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实战化的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熟悉招商工作,适应岗位要求,提高招商效率。

(五)加快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集聚

一是加快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三洲核能核电用金属材料、众能碳纤维产业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台嘉电子级玻璃纤维丝及布二期项目、江河幕墙二期项目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促进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都分中心、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尽快落地。

二是建立先进材料产业园项目引进、落地、促建机制,实行重点企业、项目经理负责制,深入落实周联系、月走访、季座谈机制,问需于企业、问计于企业,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创新园区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尽早形成产业聚集。

(六)优化功能配套、增强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园区交通基础设施。

按照“产城一体”总体要求,把园区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

尽快建成智慧大道、创业大道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形成合理交通环网,进一步完善片区的物流集散能力,缓解和改善通行质量,显著提升片区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优化园区物流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物流口岸综合服务水平。

加快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单一窗口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平台关检报关信息直接推送功能,实现无纸化通关;做好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设施筹备工作;积极招引广州卓志、深圳朗华等行业领军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企业入驻自贸区。

三是完善园区能源基础设施。

新建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7座。

有序推进加气站建设,力促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城厢储气调峰站、工业园区CNG加气站建成投运。

四是完善园区城镇配套功能。

加强对城厢、清泉等乡镇新增工业发展区域,对餐饮服务、中小学教育、酒店商务等城市功能进行前瞻性规划建设。

同时,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衔接,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推动产业和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七)健全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供给

一是做好政策扶持。

出台《关于促进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从鼓励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加强要素供给五大方面制定共计十九项政策对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进行大力扶持。

二是集聚要素资源。

将我市承接的先进材料及产业链相关重点项目优先布局到先进材料产业园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先向园区配置,整合力量打造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集中承载区。

三是引入投资主体。

鼓励国有企业参及园区建设,引导政策性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助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快速突破。

四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

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实行项目经理人服务制度,在园区设置先进材料产业审批绿色通道,按照“一门受理,一口告知,并联服务,一次办结”的原则,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附件1: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图谱

附件2:

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图谱

附件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航空航天)

附件4: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轨道交通)

附件5:

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图谱图

附件6:

建筑工业化产业图谱

附件7:

3D打印材料产业图谱

附件1: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图谱

上游原材料中游竹纤维下游应用行业

上游原材料中游材料下游用行业

 

`

 

 

附件2:

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图谱

 

上游材料中游材料下游材料

 

附件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航空航天)

上游航空材料中游机场专用设备及飞机零部件下游飞机总装及航空服务

 

附件4: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轨道交通)

上游原材料中游高性能轨道交通材料下游部件及设备

 

 

附件5:

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图谱图

上游原材料中游新型建筑材料下游应用行业

 

目标企业

 

附件6:

建筑工业化产业图谱

上游主要原材料中游建筑物品生产下游建筑物装配式施工

 

附件7:

3D打印材料产业图谱

上游原件及零件中游设备下游应用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