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9611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docx

最棒的耳机维修教程

CSJ耳机维修教程

耳机的发展很快,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盒带随身听,时间大约是90年左右,那时候基本上是小耳麦,国产的很少有耳机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很多进口电子产品涌入国内,像爱华,索尼等电子产品,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随身听大多配备的是耳机,也有部分早期产品是耳麦。

几年后发现国内也有厂家生产耳机,但我只记得有“德声”这个品牌,产品在国内做的不错,质量也相当可以,因为那时的耳机无法实现高保真音效,所以在播放器的音频电路中增加了很多渲染来提升音效,如高频补偿,低频补偿,超重低音,均衡器等电路。

又过了几年,数字时代来临,cd开始普及,录音和放音技术进一步提升,开始有高保真,HiFi等词汇出现在电子产品上,再过几年vcd和dvd出现,家庭影院和声道,杜比降噪等新名词出现,标志着声像产品已逐步成熟。

耳机的发展过程,扬声器、耳麦、小耳麦、磁动耳机(线圈不动磁膜动,现在叫做嗡鸣器)、圈动耳机(现在叫动圈)、动铁(其实是第一代舌簧扬声器的变形版,由于低频功率小的缺点被淘汰,如果做成耳机功率更小,只能入耳才能听见),还有电容扬声器,也是振幅小低频效果不好,而不被采用。

以上的扬声器都可以做成拾音器,不过要增加阻抗提升灵敏度。

拾音器是气动产电,扬声器是电动推气,所以拾音器的震膜一定要轻,阻力小但阻抗大。

圈动式拾音器低频好,电容式拾音器低频差,但这不重要,一切交给补偿电路去完成。

图片欣赏:

图片为磁动耳机,右边是振膜,中间是薄磁片,在线圈感应下带动振膜震动。

图片为早期的动圈单元

此图为老式舌簧扬声器

舌簧扬声器原理图,动铁通过连杆驱动振膜。

耳机是非常容易坏的东西,但它结构并不复杂,懂得一点电子基础的都会维修,但耳机维修也分三六九等,学问很大,

低级维修:

坏什么换什么,当然也可以换整条,不要任何诊断过程。

会焊接组装就行。

中级维修:

有诊断过程,但不精确,维修粗糙,只能宏观,不能微观。

高级维修:

注重的是方法和思路,要求诊断精准,修理入微,适合没有替换材料的情况下维修。

最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一部分:

线材维修:

线材是耳机中最脆弱的部件,所以是最容易坏的部分,在耳机的使用过程中多由不正当操作或意外牵拉而弄断线材内的导线,此时通常会有两种情况:

1、接触不良,声音随耳机线的晃动时有时无,这种情况断点很容易找到,通常用压线法可以精确的找到断点,方法是:

先戴上耳机放音乐,耳机线放在桌面上,用张开的两个手指压住导线使其固定,如图:

然后分别摆动手指两端的线材,此时有一端会表现接触不良,再移动压迫位置,当摆动两端线材声音没有变化时(都无声或有声),被压迫的线段,就是损坏的部位,然后根据部位选择维修方案。

2、彻底无声,这种情况无论怎么摆动线材都不会发声,对于别人送来维修的耳机,你无法判断是单元损坏还是线材损坏,这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方法,我暂时将其命名为“穿刺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用万用表检测耳机是那边损坏,是左还是右,是短路还是断路,(注意:

损坏的耳机首先不要用播放器测量好坏,线材短路时容易烧坏功放)接着要用到下面的工具,两根细针,对于断路的线材,我们要将细针插入导线内测量,如图所示

:

如果你用的是两个缝衣服的针,先要将针尖部侧面打磨成锋利的锐角,如果你用的是1ml注射器针头则不用打磨,因为线材内是漆包线,普通针插进去可能仍然绝缘,无法测量,而打磨后的针或注射器针头,有很高的概率会割破漆包线,从而导通,便于测量,因为是概率性导通,所以我们要反复插试来提高成功率。

如图:

此图为线材易损坏的几个部位,插上细针予以明示,分别是:

插头根部、线材分叉处、线控部位、耳机根部。

当我们用万用表测量出哪边损坏时,接着便用穿刺法判断是正极断还负极断,还是全断,找到断线后,用随机插针法逐步找到断点,再选择维修方案。

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一次阻值≥16Ω,则单元是好的;

当耳机根部损坏时,可能是耳机壳体附近断线或单元坏;

其它部位断线都可以在断线以上部位插1-2根针测单元好坏。

插头根部损坏,可以在根部稍上一点位置插1-2根针,测到单元是通路,如果不通则有可能同时单元损坏,或还有其它断点,可在单根上插两针测量断点。

当我们确定断点后,接下来便是选择维修方案了:

1、插头根部断:

1剪掉换新插头

2没有新插头,但有坏的插头,颜色和形状相似,可用考虑强行吻合,如图:

此款耳机大概是2000年左右维修的,当时找了根粗细差不多的黑线,抽掉金属丝,剪下2cm套在焊接处,两端用502胶水加固,至今没坏。

3没有新插头,也没有坏的插头可利用,可以用竹子DIY一个,如图:

图中是以前diy时剩下的。

包括入耳式耳机的后盖,用竹子很方便,比木头好制作,选择竹子稍粗细相当,利用竹节打磨就可以了,成形后用胶水加固。

再补充一下,部分的耳机插头都有个胶套(例如sony),可以取下来利用,插头焊接后用胶布填充,然后用502胶水固定,现在可以买到填充胶水,简单多了,而且又美观,基本保持原样。

2、线材分叉处断线维修:

1用咪壳、线控等类似腔体美化接头,如图:

2直接用颜色相同或相近的管套美化,用竹子diy也行,如图:

3、线控,和咪壳内断线,打开后焊接,再还原即可,线控外形损坏后,就是一个长短线耳机,我是特别讨厌这种线材,随便找个相似的线接一节,也觉得比长短线戴着舒服,如图:

4、耳机根部断线,相当于线材完好,无论单元好坏都需要耳机开壳。

第二部分:

耳机维修

1、外壳维修:

耳机壳体附近断线,换线或换单元,都必须拆开耳机,拆耳机需要一些工具和方法,很多厂商是不希望耳机被维修的,所以壳体加固非常严密,很多是不可逆的,尽管如此,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方法,以尽可能的保留外壳。

①耳塞式耳机,此类耳机部分采用了胶套,拆卸非常方便,还有部分采用的是卡扣,拆卸也方便,只有少部分用胶水固定,需要用到一些工具,溶胶水或香蕉水,游离刀(自制的超窄超薄刀片,可用微型起子,耳耙子打磨而成,宽度1mm左右)。

如图是用大号注射针头砸扁后做游离工具,溶胶水和香蕉水尽量少用,容易侵蚀外壳和单元,尤其漂亮的外壳。

用游离刀沿着耳机盖边缘环插一圈,多数能打开。

如果不能打开,要选择性的破坏前盖或后盖,保留另一半。

通常情况下耳塞式耳机要选择保留后壳,因为前盖配件容易找。

入耳式耳机多保留前盖,可保留单元的封胶。

后壳可用竹子diy,如果后盖特别漂亮,则毫不犹豫保留后壳。

2入耳式耳机,卡扣或上螺丝的都不要教了,对于金属外壳,可沾点溶胶水,片刻后便可打开,塑料外壳分两种情况,一是使用固化剂的,此类粘连较牢固,可施加外力使接口部位发生弹性形变,导致内外接口分离,固化胶体脱落,如图:

用老虎钳给接口周围适当施压,当听到咔咔响的声音时,说明前后盖在分列,一圈后便能打开外壳,此方法一定要注意力道,切记不可用力过猛,还有一点就是壳体保护,可以在钳子或镊子上缠绕橡胶或布制品,也可以缠绕在耳机受力部位,镊子或钳子最好不要带齿。

如图:

开壳后可能有齿印。

开壳后无齿印。

第二种是软胶固定的,粘性一般,但封闭性好,理论上可以通过加热,溶胶等方法打开,但这两种方法都不好掌控,不如直接选择性破坏前后盖。

另外壳体的配件掉了,如果找不到配件,其实可以diy,如图:

开始准备用竹子做了,无意中发现一个蓝色的塑料片,打磨一下用胶水粘上,色差正好可以区分声道,至于原装的那个小孔就暂时忽略吧,如果影响到音质,还是要打上。

2、单元维修,耳机的单元一般很少坏,但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寿命,时间长了都会出现问题,扬声器也不例外,总结一下,常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破音:

分两种情况,一是轻度破音,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磁隙进异物导致,如果是非铁磁内异物,用煲机工具如MyToneTest,选20赫兹方波,最大声响煲10分钟以上即可消除破音,原理是线圈大幅震荡使磁隙进异物移到底部或侧面,从而消除破音。

如果如果异物是铁磁类的,用此法不能完全消除后消除后一段时间有还原,则者需要对扬声器开膜除尘。

如图:

某单元开膜后发现3点钟方向有磁屑脱落,清除方法用胶布等粘性物质塞进磁隙粘走即可。

某森海系列单元,严重积灰至轻度破音,用镊子尖端卷上胶布或双面胶,轻轻粘除灰尘,清除不了的不要强求,几乎不影响音质,主要是磁隙灰尘清理干净就行。

导致严重积灰的原因是单元的背面出气孔没有完全覆盖防尘罩,或防尘罩损坏。

DIY耳机时一定要注意防尘的处理,不要留任何空隙。

另外一种就是重度破音:

这种破音是由于线圈脱落导致的,如图:

对于线圈脱落产生的严重破音,不用开膜,甚至不用开壳就可以修复。

方法是:

用注射器对耳机的后腔内注射大量香蕉水,香蕉水会经过单元后孔渗进磁隙,到达振膜,溶解线圈上的清漆,等香蕉水挥发后清漆重新凝固,线圈与振膜恢复出厂设置。

注意要点:

香蕉水一定要足量,单元要振膜面朝下竖直放置1-2小时,最好在日光下放置,更容易挥发和凝固。

②单元无声:

单元无声是由于线圈引线折断或虚焊所致,修复方法如下:

首先给焊点加焊,再测量,如果还是开路,冷却后重新加焊,并同时趁热用细针拨出两根引线,便可找出断点,如何还有引头,可以用拖焊或加线法重新焊接,加线最好用多股,选一定长度先两端加锡,因为多股加锡焊点大,容易衔接,如图:

上方引线用拖焊法修复

此焊盘较小,下方是扬声器壳体,无法拖焊,只好加两根引线修复。

如果是引线在振膜根部彻底折断,无论是断一根还是两根,都需要进行开膜修复,对于有铜环的振膜,可以用针尖拨脱即可,无铜环的振膜用针尖从引线入口刺入,沿着振膜边缘划一圈也可波脱振膜。

入耳式单元先要打开金属盖,方法如图:

用钳子在单元金属壳上轻轻施压,当听到咔咔的声音时便移动位置,环压一周后便可将金属壳拨脱掉。

然后拆线圈一周,注:

此法不能保证百分比成功,但70%可以拉出引线,先在引线根部的线圈位置沾一点香蕉水,15秒后开始牵拉引线,力度一定要轻,最好用指甲跩,如果用镊子夹跩,先要在镊子前端裹上一圈胶布,否则会直接夹断引线。

如图:

如果是引线在线圈根部彻底折断,则需要用香蕉水融化清漆,取下线圈,将线圈套在筷子或其它管子上,如果管子过细,可以在周围卷上一层纸,用刀片或针尖在线圈的清漆端,断开一两圈,便可取出两个引头。

然后在靠近管子末段涂抹一圈清漆,用管子末段压住振膜中心,定位好后,将线圈从管子上往下一推,便重新黏上振膜,用镊子压住线圈,取出管子,等固化后放入单元,再在振膜上加上钢罩,压紧振膜边缘,然后从单元背面吹气,使振膜弹性还原,再揭开钢罩,重新再盖上钢罩,施压后用502胶水一滴沿着钢罩边缘转一圈,数分钟后凝固,重新焊接,然后用电池测出正负极,并做标记。

注:

此法只用在没有单元替换的情况下,修复的单元音质肯定下降。

如图:

如果是带铜环的振膜,引线修复后只需将振膜还原定位即可,以丰达单元为例,如图:

引线已经修复

点位:

找个没有用的外壳,在外壳上切几个缺口,将振膜和单元卡进去,然后在缺口处的单元边缘涂上少许502胶水,切不可渗透到振膜,等凝固后用起子撬开外壳,取出单元,如图:

然后焊接固化引线,引线要稍松弛,不易牵连过紧。

上电试音,如何有杂音,说明振膜碰引线,用针尖拨弄调试,这至杂音消失,如果振膜变形,可从背面大力吹起,让振膜完全鼓出,入耳式耳机引线较短,很少碰振膜,修复后用20hz最大音量(但不能使线圈打低)煲机10分钟,无杂音即可。

如图:

10mm单元引线修复,测试音质无损。

③单元声音变小,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

一是单元磁体老化退磁,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磁化,把单元放在强磁上吸上一段时间,如何无效,可以对没有退磁的单元进行人工退磁以达到声音平衡,方法是用洛铁加热单元外壳,使磁体在高温下退磁,但注意不要损伤到振膜,所以加热时间不易过长,最好反复多次,不断监听比较。

二是振膜外吸有铁磁类灰尘影响振膜震动。

如中为28mm的铁三角单元,拆开后试听发现声音很小,以为是高阻单元,测一下阻值20Ω左右,可能是退磁,但发现两个单元接近时吸力很大,可能另有原因,仔细观察振膜表面有一层黑圈,难道是灰尘?

但常规振膜外表面是不会积灰尘的,而且这个灰尘沿磁隙排列,非常有规律,初步分析是铁磁类粉尘,于是拿上胶布开始一层一层的粘,如图:

完全符合磁屑的排列

最后测试声音复原,装上外壳。

拆掉收线器,换上新线。

音质很棒。

修复后的单元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曲线偏移,俗称偏音。

其原因主要是线圈位置发生偏移,有左右的有上下的,左右偏移主要是线圈维修后定位不精确导致,上下偏移主要是振膜沟槽变形导致,可用针尾部轻轻的对每个沟槽进行还原,如果振膜已经封闭,可先从单元后孔向前吹气让振膜鼓出,部分没有鼓出的用起子或镊子尖端卷上一点胶布胶纸或双面胶之类,轻轻的粘吸,再吹气,最后都要用20赫兹方波,适当音量煲机10分钟。

另外单元焊接时,下方应放置一块大磁铁,并在上面盖上一层白纸,这样即使用铁质焊头也不会吸走单元。

小单元引线修复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单元封闭后才发现没有确定正负极,此时看不到振膜和线圈,用电池法显然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煲机工具来确定单元正负极,但必须接一个已经正确标识正负极的单元,开启煲机工具,选择某个频率中等音量,选择同相位,让单元面对面发声,再选择反相位,比较不同相位下声音的大小,声音大说明两单元同相位震动,标识未知单元正负极与已知单元正负极相同即可。

补充内容:

耳机的调试

耳机调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声音,好声音取决于扬声器的品质,品质好坏由扬声器对音频信号的还原率的高低来决定,由于每个人的听觉频响都有差异,所以不能从个人试听的角度来判断发声器材的好坏,我们只能通过仪器测量来决定。

通常我把耳机单元分成4个等级:

抵挡单元:

一代产品,有声音,灵敏度低声音小,不标识正负极,频响窄,大概80-14000赫兹左右。

如图:

此图为早期的外磁扬声器,相对于年代来说是做工精良的大厂产品。

此类单元与早期的功放是匹配的,早期功放声音大、高音突出,另外还有超重低音开关,正好弥补扬声器的缺陷,听老歌很舒服。

如果用现在的数码产品上,建议先改成入耳式,增加音量和中低频,然后再用均衡器对重低音和高音做提升,中音衰减,可以讲究听。

如图:

此磁扬声器改入耳,后壳比较大。

中档单元:

标有正负极,频响做不到三音均衡,通常是高音或低音有一部分缺失,小厂或山寨产品。

此类单元,如果低频好高频不足的,可做成耳塞式耳机,用均衡器调节高音可获得较好的音质;如果是低频不足的可做成入耳式耳机,并使用均衡器优化才能获得好音质。

高档单元:

三音均衡,但低音频响曲线在35赫兹以下衰减过度,下潜不够,属二代大厂产品。

此类单元以上的适合做耳塞式,听音乐很舒服,清晰不浑浊,追求低音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用均衡器适当优化。

以下的可以做成入耳式来增强低音。

如何第一声就能听出单元是否三音均衡,推荐听收悉的交响乐或电影配乐,我通常听卡拉扬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开曲就是高中低三音同时出现,音色稍有变化都能听出来。

HiFi级单元:

三音均衡,同时低音下潜深,有弹性,通常频响在25赫兹以下才衰减,绝对是大厂产品。

此类单元非常适合做耳塞式耳机,不需要太多的优化,比以上单元通过均衡器优化获得的效果更逼真,HiFi级单元基本上是以上的,且不适合做入耳式,否则是画蛇添足,但不代表以下的单元做不出HiFi音质。

如何如何第一声就能听出单元的低音下潜深度,推荐蔡琴的《渡口》,只需听前两声低音,并用被测耳机和参考耳机试听比较,很快就会知道单元的低音下潜深度。

DIY入耳式耳机的几点建议:

一、改造目的是增加音量或增强低音,这两者能用均衡器能做到的不建议改造。

二、入耳式耳机通常对单元的中低频做增强,高频相对性衰减,实际也有增强。

三、入耳式耳机如何消除回音:

由于入耳式耳机前腔体相对较大,出气孔较远,混音严重,尤其是中低频,音量提升了,但声音被过度延时,浑浊了,中频明显听出回音,尤其表现在用以上的单元做入耳。

(以上缺陷在频谱曲线上是看不出来的,耳机一定要听,不要迷信曲线。

)解决浑浊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前腔开更多的出气孔,但会损失一定的中低频增益。

Sony的解决办法是在入耳式耳机前腔开大孔然后用隔音布填充,或者开若干个小孔,用吸音棉填充。

但是ex-700和ex1000仅在对侧开出很小的孔,为了保留震撼的低音,而使原音变得稍有浑浊,博士系列喜欢用大单元做入耳,追求低音,声音相当浑浊。

同一首歌曲,先用耳塞听,再用入耳听,比较一下才会发现这款入耳式耳机是否有回响。

如果DIY入耳式不好听,还不如改成耳塞式双单元,用双面听耳机改成双单元补偿耳机,效果优于改入耳,就是体积有点大,如图:

此耳机前腔采用山寨单元,只有低中音,高音很差,改造时低音进行了加强,优化下潜深度(用吸音棉或纸胶布、布胶布将单元后孔95%堵上,并在振膜钢罩前再加上一层布或棉纸会有明显的下潜增强)。

后腔高音单元采用宇音早期的红膜单元,几乎没低音,所以不需要加分配器和电容,注意后腔高音要反接,确保两单元同向震动。

发声器材的选择对烧友很重要,从舒适性和音效上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

落地音箱、台式音箱、大耳麦、小耳挂式耳麦、耳塞式耳机半入耳式耳机入耳式耳机。

明显可以看出是单元的直径决定了音效,大单元的震撼感是耳机永远无法达到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因为大单元推出的声波(气浪)可以使人的整个躯干,包括头面部,以及人体的皮肤毛发感受器同时共振,而且是气骨双传到。

所以不要在烧友面前谈你的耳机是多么的HiFi,无论是多么昂贵或是出自某杰出电声工程师之手,都不值得一提。

我们知道空气越接近地表密度越高,落地音箱推动最底层的高质量气体,产生的惯性最大,动力最强,同时我们的家具等物品也是,摆在地表最多,能产生的共振也是最多最强,此外还有一种悬梁音箱(不是壁挂),利用墙壁和屋梁产生共振,而且气流朝下,效果也是惊人,多数场合配合落地音箱同时对有限空间内产生均匀的声压。

那么为什么还用耳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巧方便,便于携带。

对于耳机的选择,首选耳塞式,在相同音量的情况下它可以比耳挂式做的更小,音质上,选用尽可能大的单元,低频会更好,以塞进耳朵最舒适为准。

耳塞式耳机与入耳式比较除了舒适耐听之外,最主要的是在音质上不渲染,基本保持原味。

再说一下扬声器的频谱曲线,由于现有检测方法及不科学,只能做个参考,扬声器对音频的还原率应该从扬声器的震荡曲线波形与原输入波形比较,而不是通过拾音器来听取扬声器的频谱,因为拾音器在声电转换时本来就是失真的,我们听到的好声音是拾音器录音后经过多级电路做频率补偿而获得的。

用超声波或激光扫描振膜震动,与原输入波形在不同响度下比较,这是未来扬声器的主要参数获取方式,将会取代频谱曲线。

高阻单元,不少烧友迷信高阻单元,因为高阻有以下理论好处:

电信噪比高,噪声功率小,直流偏移电位影响小。

缺点是难推,易损,必须配备独立的音放;音频放大器每增加一级,失真度都会增加5-10%,这种失真远远大于,高阻单元带来的优势。

我们的音频信号输出是非常微弱的,一般需要经过二级放大才能听到声音,一级放大称为前级,主要是放大原音频,并对原音频做频率补偿,因为后级放大高低频的失真很大,需要前级做补偿,否则放大后的声音很失真。

二级放大又称后级,主要是音频的功率放大。

高阻单元的音放必须接到前级上才有好的声音。

因为音放本身也有两个级别放大,前补偿后功率,这样看来高阻单元其实没什么优势,除非是顶级配置,否则还不如低阻单元+杜比降噪。

再说一下音频放大器,好声音并不一定使用最好的单元,因为音频放大器本身也是个均衡器,它可以对发声器材做补偿以获得最佳的频响,此时若换成HiFi及单元,声音未必好听,所以音响器材买配套产品优于独立购买,自己DIY升级时最好对功放做适当调整,有均衡器那是最好,没有的可以自己加一个以获取最佳效果。

总之:

维修只是一种乐趣或个人喜好,没有好的检测设备,就无法做出好的电声产品。

补充知识

听觉阈值:

是人体对音频的响度和频率的一种耐受程度,随着音频刺激时间的延迟而提高。

例如,当我们长期听重低音时,听觉系统就会对低音产生耐受,阈值提高,对低音的敏感度下降。

当然这种阈值变化只是暂时的,在不接受音频刺激的情况下,一周就可以恢复,也就是说你一星期不听音乐,听觉系统便恢复到你之前的状态。

ChenShaojun

2018-06-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