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96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0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docx

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化学试题详解及相关知识点归纳

.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下列不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指标的是()

A.淀粉的含量B.二氧化硫的含量

C.亚硝酸盐的含量D.甲醛的含量

[答案]:

A

[考点]:

限量食用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监测指标。

[解析]:

选项B、C、D虽然是食品添加剂,但在食品中的含量超标就会对人体有害,是食品安全检测的指标。

[相关知识点归纳]:

①亚硝酸盐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

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

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

食入0.3~0.5g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亚硝酸盐中毒是指由于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的蔬菜可引起中毒,或者误将工业用亚硝酸钠作为食盐食用而引起,也可见于饮用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苦井水、蒸锅水后,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

因此,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

本产品的检测范围:

液体样品为0.25~10mg/L,固体样品为2.5~100mg/kg。

②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中的发证检验、出厂检验和监督检验3种强制检验形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这3种形式贯穿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整个过程,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缺一不可,但又各有侧重和区别。

发证检验和监督检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审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否具备并保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所进行的检验,是政府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所采取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出厂检验是企业为保证其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合格所采取的一种企业行为,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③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

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食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不得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食品质量安全实际包括三个内容:

Ⅰ、食品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

按食品污染的性质来分,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按食品污染的来源划分有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贮存污染、销售污染;按食品污染发生情况来划分,有一般性污染和意外性污染。

日前,畜禽肉品激素和兽药的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点食品污染问题之一;

 Ⅱ、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

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这些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

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Ⅲ、滥用食品标识。

食品标识是现代食品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不同食品的特征及功能主要是通过标识来展示的。

因此,食品标识对消费者选择食品的心理影响很大。

一些不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利用食品标识这一特性,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受骗,甚至身心受到伤害。

当前食品标识的滥用比较严重,主要有以下问题:

ⅰ、伪造食品标识。

如伪造生产日期、冒用厂名厂址,冒用质量标志;ⅱ、缺少警示说明;ⅲ、虚假标注食品功能或成分,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本不具有的功能或成分;ⅳ、缺少中文食品标识。

进口食品,甚至有些国产食品,利用外文标识,让国人无法辨认。

④用二氧化硫加工食物或漂白食物,让食物保持新鲜。

人如果食用了二氧化硫超标的食物会出现急性的表现,如恶心、呕吐、头昏、腹痛和全身乏力等...

⑤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类型有8种,它们是:

抗氧化剂(Vc等)、漂白剂(SO2等)、着色剂、护色剂(亚硝酸盐等)、酶制剂、增味剂、防腐剂、甜味剂。

⑥天然食品中广泛存在微量“甲醛”。

啤酒中的微量甲醛是细胞代谢的正常产物,在肉类、家禽、鱼和水果等食品中,均含微量“甲醛”,其数值范围为0.5~30mg/kg;“甲醛”是哺乳动物代谢正常的中间产物,因而在各种动物组织中均可检出。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国内外啤酒、白酒、果汁饮料样品中“甲醛”含量,测定的“甲醛”含量在0.4~3.9mg/L间,结果表明:

微量“甲醛”广泛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啤酒所含的微量“甲醛”和天然食品相比,含量属低量范畴,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啤酒的“甲醛”含量无明显差异。

2、“甲醛”允许作为食品工业加工助剂使用。

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附录D中,“甲醛”列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推荐名单中;在1999年6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食品添加剂手册中,分类产品07110号介绍了“甲醛”的性状、质量指标和用途,也提到可用作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所谓“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是指使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辅助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的应规定食品中的残留量,其本身也应为食品级商品。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答案]:

B

[考点]:

化学用语—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解析]:

CO2的中的C最外层上只有4个电子正确的电子式为:

单核离子是简单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不变,变化的是最外层电子数,离子带几个单位正电荷对应的原子就失去几个电子,离子带几个单位负电荷对应的原子就得到几个电子,书写结构简式时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能省略,核组成符号

X中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量数,中子数等于:

(A-Z)。

[相关知识点归纳]:

判断电子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

(1)根据化合物类型判断电子式是否正确。

①、离子化合物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查看阳离子、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是否相等,相等就有可能正确。

②、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要用中括号括起来。

③、非金属原子周围要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H、B例外)。

④、共价化合物要注意极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要偏向呈负价的元素,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中央,孤对电子不要忘。

(2)注意辨别“根”“基”的区别。

⑤、“根”中的原子一般都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根”是带电荷的;例如:

OH-、NH

⑥、“基”中至少有一个原子是不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基”是不显电性的,例如:

-CH3、-OH。

(3)、注意微粒间的排列方式。

⑦、离子化合物多离子微粒阴阳离子交替排列。

⑧、共价化合物(有机物除外)多原子微粒正负价原子交替排列。

⑨、注意:

过氧离子和过氧原子团不能拆开。

.植物及其废弃物可以制取乙醇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再生能源B.乙醇易燃烧,污染小

C.乙醇只能在实验室内作燃料D.粮食作物是制乙醇的重要原料

[答案]:

C

[考点]:

乙醇的制备和燃烧。

[解析]:

乙醇不仅在实验室内可作燃料,而且还可作还可作内燃机(汽车用乙醇汽油)等的燃料。

[相关知识点]:

①工业制备乙醇方法(乙烯水化法):

CH2=CH2+H2O

CH3CH2OH,粮食酿酒法:

淀粉→葡萄糖→酒精。

有关方程式如下:

(C6H10O5)n+nH2O

nC6H12O6(葡萄糖),

C6H12O6

2C2H5OH+2CO2↑。

②无水乙醇的制备方法:

用工业酒精加入新制备的生石灰加热回流,使酒精中的水跟氧化钙反应,生成不会发的氢氧化钙以除去水分,然后再用蒸馏的方法可制的无水酒精。

③酒精中是否含水的检验方法:

取少量样品酒精,在其中加入少量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液体变蓝色,说明酒精中含水,不变蓝色说明酒精中不含水,其原理如下:

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④交通警察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方法:

检测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一定量的乙醇时橙色变绿色,由此可以判断司机饮酒超过规定标准,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CH3CH2OH+2K2Cr2O7+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

.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A.NaOHB.SiO2C.FeD.C3H8

[答案]:

D

[考点]:

了解几种类型的晶体。

[解析]:

NaOH是离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Fe为金属晶体,它们均只表示物质的组成,不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只有分子晶体的分子式才能表示分子的真实组成。

[相关知识点]:

①通常认为含有活泼金属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氯化铝特殊:

根据题给情况而定),离子晶体的化学式表示的阴阳离子的最简个数比,并不表示他的真实组成,氯化钠和氯化铯的晶体结构就不同。

离子化合物也有不含金属元素的,例如:

铵盐类。

②金刚石、硅晶体、二氧化硅、碳化硅都是原子晶体,它们都是第四主族的单质或化合物,特点是原子间以共建结合,是呈空间网状结构的巨型分子,硬度大熔沸点高,其化学式也不能表示分子的真实组成。

③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晶体,金属晶体的化学式也不能表示该微粒的真实组成。

④不能表示该物质真实组成的化学式:

离子晶体的化学式(含活泼金属的化合物、铵盐)、原子晶体的化学式(C、Si、SiO2、SiC、Si3N4)、金属晶体的化学式(金属元素符号)。

⑤能表示该物质真实组成的化学式:

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硅晶体、石墨除外)、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除外)、酸、有机物(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酯、低碳糖、二糖、氨基酸)。

.下列关于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模型有助于解释一些化学现象B.质量守恒定律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

C.化学家提出的假设都能被实验证实D.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答案:

C

考点:

能通过对实验模型等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认识惊醒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解析:

化学家提出的假设只要是正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被实验证实,也可能不能证实。

相关知识点:

①分子模型:

能直观、真实表示分子组成、分子构型,分子内各原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②球棍模型:

能直观、真实表示分子组成、分子构型,分子内各原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能清楚地表示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数和键型。

③比例模型:

能直观、真实表示分子组成、分子构型,分子内各原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能表示分子内各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④中学化学基本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燃烧与灭火原理、金属活动性规律、溶解规律、复分解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物质结构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学键形成理论、有机物分子结构规律)、化学中结构性质用途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规律。

  

.下列物质中,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F2、K、HClB.Cl2、Al、H2C.NO2、Na、Br2D.O2、SO2、H2O

[答案]:

A

[考点]: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解析]:

元素具有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注意F2没有最高化合价,元素具有最低化合价时只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相关知识点]:

有关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①、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②、利用元素的价态判断其氧化性和还原性

ⅰ、最高价态的元素只有氧化性,常见阳离子的氧化性顺序:

Ag+>Fe3+>Cu2+>H+。

ⅱ、最低价态的元素只有还原性,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

H->S2->I-。

ⅲ、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遇到强氧化剂时呈现还原性,遇到强还原剂时呈现氧化性。

例1:

氢气与钠反应体现氧化性,氢气与氧气反应体现还原性,氢气更多的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2Na+H2

NaH2;还原性:

H2+CuO

H2O+Cu;SiCl4+2H2

Si+4HCl

例2:

碳单质既体现氧化性,又可以体现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C+Si

SiC;还原性:

C+H2O

CO+H2;2C+SiO2

2CO↑+Si;C+CO2

2CO;

例3:

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2H2S+SO2=3S+2H2O;还原性:

SO2+Cl2+2H2O=H2SO4+2HCl;2SO2+O2

2SO3

例4:

二氧化氮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氧化性,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二氧化氮气体使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2KI+NO2=I2+2KNO2

氧化性和还原性:

3NO2+2H2O=2HNO3+NO

还原性:

4NO2+O2+2H2O=4HNO3

例5:

亚硫酸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通常以还原性为主,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2Na2S+Na2SO3+3H2SO4=3Na2SO4+3S↓+3H2O

还原性:

2Na2SO3+O2=2Na2SO4;Cl2+Na2SO3+H2O=Na2SO4+2HCl

③、同一元素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例1:

NaH+H2O=NaOH+H2↑

分析:

氧化剂:

H2O,氧化性:

H2O>H2;还原剂:

NaH,还原性:

NaH>H2。

例2:

2FeCl3+Fe=3FeCl2

分析:

氧化剂:

FeCl3,氧化性:

FeCl3>FeCl2;还原剂:

Fe,还原性:

Fe>FeCl2。

④、几种氧化剂分别与变价金属反应,使变价金属呈现较高价态的氧化剂的氧化性强。

例如:

氯气和硫分别与铁反应,产物中铁的价态不同。

2Fe+3Cl2

2FeCl3,Fe+S

FeS;氧化性:

Cl2>S。

⑤、几种还原剂分别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中氧元素的价态越高,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例如:

2Na+O2

Na2O2,K+O2

KO2,还原性:

K>Na。

⑥、岐化反应种元素的价态变化规律:

在岐化反应只有一种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反应物中变价元素的价态必然在生成物中变价元素的价态之间。

例如:

在岐化反应(3S+6KOH=2K2S+K2SO3+3H2O)中,反应物中硫元素的价态介于生成物K2S和K2SO3的硫元素价态之间。

⑦、归中反应中元素的价态变化规律(化合价就近变化互不交叉原则):

在归中反应只有一种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生成物中变价元素的价态必然在反应物中变价元素的价态之间。

例如:

在归中反应(2K2S+K2SO3+3H2SO4=3S+3H2O+3K2SO4)中,生成物中(硫)元素的价态介于反应物K2S和K2SO3的硫元素价态之间。

例2:

在归中反应(H2S+H2SO4(浓)=S↓+2H2O+SO2↑)中,生成物中(硫)元素的价态介于反应物H2S和H2SO4的硫元素价态之间:

H2S→S;H2SO4(浓)→SO2。

⑧、利用化合价变化规律推测产物:

化合价变化规律: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必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例如:

推测钠与水的产物:

在钠与水的反应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钠与水反应生成物有碱(氢氧化钠)生成。

反应物只有单质钠和水,钠元素化合价升高,水中必有一种元素化合价降低,而氧元素已经呈最低价态,只能是+1价的氢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变成氢气,所以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氢气。

.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中正确的是()

[答案]:

D

[考点]:

有机物烷烃、二烯烃、醇类、酚类的命名。

[解析]:

选项A应命名为1、3-丁二烯;选项B应命名为2-丁醇;选项C应命名为邻甲基苯酚或2-甲基苯酚。

[相关知识点归纳]:

①烷烃的命名方法:

选主链称某烷,编序号取近端,取代基位和名,相同基合并算,先简后繁短线连,取代基位次之和最小。

②卤代烃、醇类命名时注意使官能团所连碳原子的编号最小,官能团所连碳原子必须在主链上。

③酚类命名时必须使酚羟基的编号最小。

④醛类和羧酸类命名时,醛基和羧基的碳原子是首位碳原子。

.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分解下列某化合物2g,产生氧气1.6g,此化合物是()

[答案]:

B

[考点]:

考查水分解反应的产物,同位素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摩尔质量。

选项A中m(16O2)=

×16g·mol-1=1.78g;选项B中m(16O2)=

×16g·mol-1=1.6g;选项中m(18O2)=

×18g·mol-1=1.8g;选项中m(18O2)=2g/22g·mol-1×18g·mol-1=1.64g。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gN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失电子数为0.5NAB.1L2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Mg2+数为2NA

C.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分子数为0.5NAD.室温下,8g甲烷含有共价键数为2NA

[答案]:

D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的考查、可水解的盐溶液中水解离子的数目的考查、标准状况下物质聚集状态的考查、共价化合物化学键数目的考查。

[解析]:

选项A中n(Na)=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NA;选项B中n(MgCl2)=2mol,但Mg2+部分水解,所以溶液中含Mg2+数小于2NA;选项C中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

[相关知识点归纳]: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要掌握

①组成非金属单质的分子以及非金属化合物分子的原子个数(俗名与成份的对应关系),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Na2O2、NaHSO4)。

②原子内含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③等电子体,④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

⑤同素异形体和最简式相同的物质(NO2和N2O4)。

⑥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石墨晶体等原子晶体的结构,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干冰分子晶体的结构,烃类分子内的共用电子对数。

⑦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

⑧浓度变化对反应的影响。

⑨量变产生的质变。

⑩能水解的盐的存在状态(固态或溶液状态)、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区别、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聚集状态。

.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定管内盛放某种液体。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答案]:

A

[考点]:

能设计成喷泉实验的化学反应考查。

[解析]:

选项A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选项B中NH3易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O

NH4+OH-,溶液呈碱性,嫩形成红色喷泉;选项C中H2S+CuSO4===H2SO4+CuS↓,CuS为黑色沉淀,能形成黑色喷泉;选项D中HCl+AgNO3===HNO3+AgCl↓,AgCl为白色沉淀,能形成白色喷泉。

[相关知识点]:

一句话概括:

烧瓶内的气体不能完全溶解于烧杯内溶液的组合都不能设计成喷泉实验。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3mol·L-1,该溶液可能是()

①二氧化硫②氯化铵水溶液③硝酸钠水溶液④氢氧化钠水溶液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考点]:

了解水的电离,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解析]:

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3mol·L-1,正常水电离出来的c(H+)=1.0×10-7

mol·L-1,说明该溶液抑制了水的电离,它既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碱。

①SO2+H2O

H2SO3,H2SO3

HSO3-+H+,HSO3-

SO32-+H+,溶液呈酸性抑制水的电离;④NaOH===Na++OH-,溶液呈碱性抑制水的电离。

②氯化铵水溶液:

NH4Cl+H2O

NH3·H2O+HCl,促进水的电离,使得溶液呈酸性:

c(H+)>1.0×10-7mol·L-1,③硝酸钠水溶液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呈中性,c(H+)=1.0×10-7mol·L-1。

[相关知识点]:

①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7mol·L-1,说明这种溶液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抑制了水的电离,该溶液可能是酸溶液或酸式盐溶液(NaHC2O4、NaH2PO4、NaHSO3)或碱溶液。

②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7mol·L-1,说明该溶液是能水解的盐溶液(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这种溶液因为盐的水解而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③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7mol·L-1,说明该溶液呈中性,该溶液是强酸强碱盐。

.取一张用饱和的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外圈呈浅红色。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电极是阴极B.a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D.b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答案]:

D

[考点]:

理解电解原理。

[解析]:

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外圈呈浅红色,说明a极负极先产生了Cl2,漂白pH试纸变白,后OH-离子放电产生氧气,H+相对剩余呈酸性,使pH试纸外圈呈红色,所以a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即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2Cl--2e-===Cl2↑,b为阴极,2H2O-4e-===H2↑+2OH-,所以b极附近的pH增大。

[相关知识点]:

电解池电极的7种判断方法

(1)根据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判断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2)根据反应类型判断

电解时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的一极是阳极,电解时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是阴极。

(3)根据电极质量发生的变化判断

①惰性电极电解可溶性银盐溶液(或可溶性铜盐溶液)时,电极质量增重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阴极(在阴极聚集Ag+和H+,Ag+氧化性强,优先得电子析出银,使得阴极质量增重),另一极是阳极。

②非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可溶性硫化物除外),电极质量减少的一极是阳极,另一极是阴极。

(4)根据电极反应现象判断

①用惰性电极电解U形管内盛放的饱和食盐水,在两极上均放一块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阳极(在阳极聚集I-和OH-,I-优先于OH-在阳极失去电子变成单质碘,单质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另一极是阴极。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U形管内盛放的饱和食盐水,在两极上附近均滴入一些酚酞试液,酚酞变红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阴极(在阴极聚集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氯化钠溶液中的钠离子,氢离子氧化性强,优先得到电子变成氢气,使得阴极氢氧根离子相对剩余,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变红),另一极是阳极。

(5)根据电解池现象判断

①将润湿的石蕊试纸作电解池,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试纸变红的一端是由于OH-放电,H+相对剩余造成的,这一端电极是阳极;试纸变蓝的一端是由于H+放电,OH-相对剩余造成的,这一端电极是阴极。

②将润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作电解池,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试纸变蓝的一端是由于I-放电,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