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819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妇产科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总结.docx

《妇产科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妇产科总结.docx

妇产科总结

第3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妇女一生七个阶段:

1胎儿期。

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开始分化。

至胚胎8-10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

2、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

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性腺所产生的女性澈素影响出生后脱离胎盘循环,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遭流血。

这些生理变化短期内均能自然消退。

3、儿童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

生殖器为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

约10岁起,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索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

4、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

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

a全身发育此时期身高迅速增长。

b第一性征发育。

由于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及作用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进一步发育。

c第二性征:

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发育大干前后径;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

d、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5、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

此期妇女性功能旺盛,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已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

6、绝经过渡期。

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可始于40岁,历时10余年.甚至20年。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亦开始萎缩向衰退变更。

曾称为更年期。

7、绝经后期。

卵巢进一步萎缩,其内分泌功能渐消退。

生殖器官萎缩。

骨代谢失常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2、月经:

指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初潮多在13-14岁。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

3、卵巢的功能: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主要有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4、卵巢周期: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a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和排卵前卵泡。

自月经第一日至卵泡发育成熟称为卵泡期。

B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

导致排卵的内分泌调节为排卵前血LH/FSH峰的出现,其机制:

雌二醇(B)高峰对垂体、下丘脑的正反馈调节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及孕酮的协同作用所致。

成熟卵泡壁破裂相关的因素为血LH/FSH峰的出现,促使卵巢壁生成纤溶酶原澈括物,激括纤溶酶、结缔组织胶原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卵泡壁溶解。

LH/P3H峰出现亦使前列腺素(PG)及组胺增多。

在PG及神经作用下,卵巢皮质及卵泡外膜层平滑肌钎维收缩,促使卵泡破裂及卵细胞释放。

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C黄体形成集退化。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

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为14日。

4.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1)雌激素:

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在月经前迭最低水平。

(2)孕激素:

于排卵后孕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5.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宫发育,引起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官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使粘膜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6)外生殖器:

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7)卵巢:

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8)下丘脑垂体:

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代谢作用:

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使脂蛋白减少。

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减少胆圃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

(10)乳房:

促进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降低子宫平滑肌细胞兴奋性,从而减少子宫收缩,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乳房:

促进乳腺小叶和腺泡的发育(7)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

黄体期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能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

(9)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7.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根据上述生理功能,显示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可见二者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澈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表现在于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牯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

8、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1增殖期:

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

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值状态。

(1)增殖期早期:

内膜增值与修复在月经期即以开始。

(2)增殖期中期:

此期特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

(3)增殖期晚期,此期内膜进一步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

2分泌期:

相当于黄体期,雌激素的存在使内膜继续增厚,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

(1)分泌期早期,:

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

(2)分泌期中期:

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3)分泌期晚期,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

3月经期:

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

二、生物化学变化1、酸性黏多糖: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能产生和蛋白质结合的糖类2、血管收缩因子:

子宫内膜缺血,坏死3、甾体激素受体:

增殖期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富含雌、孕激素受体。

9、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下丘脑垂体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完整而又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

10、卵巢性激素对于下丘脑GnRH和FSH/LH的合成具有反馈作用1、在卵泡期雌激素浓度较低时,雌激素抑制GnRH和FSH/LH分泌,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增高负反馈作用逐渐加强,FSH浓度下降。

2、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雌激素分泌达高峰,循环中高浓度雌激素刺激GnRH和FSH/LH分泌形成FSH/LH峰3、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二者协同抑制GnRH和FSH/LH分泌,抑制卵泡发育4、黄体萎缩时,雌孕激素下降,FSH/LH回升卵泡又开始发育。

第4章妊娠生理

精子获能(capacitation)精子顶体表面的糖蛋白被生殖道分泌物中的酶降解,同时顶体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和磷脂比率和膜电位发生变化,降低顶替膜的稳定性。

顶体反应(acrosomereaction):

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头部顶体外膜与精细胞膜顶端破裂,形成小孔释放出顶体酶,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称为顶体反应

透明带反应(zonareaction)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时,卵子细胞之内的皮质颗粒释放溶酶体酶,引起透明带结构改变,阻止其他精子进入透明带

1、受精卵着床的必备条件:

a透明带消失b胚泡细胞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c胚泡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且功能协调d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2、胎儿附属物

(1)胎盘的构成(羊膜、叶状绒毛膜、底蜕膜)和功能(a气体交换,简单的扩散方式交换b营养物质供应,易化扩散的方式c排出胎儿代谢产物入母血再排除体外d防御功能胎盘的屏障功能e合成功能合成激素和酶)

(2)胎膜(有绒毛膜和羊膜组成,外层为绒毛膜)。

物质交换,分娩发动(3)脐带。

气体交换物质代谢通道。

(4)羊水功能(a保护胎儿避免胎儿受到挤压,防止胎体畸形及胎肢黏连,保持羊膜腔内恒温,避免胎儿窘迫的发生,有利于胎儿体液平衡,能使宫缩压力均匀分布到胎儿身上。

b保护母体减少胎动带来的不适感,借助锲形水压扩张宫口及阴道,破膜后润滑冲洗阴道减少感染机会)

3妊娠期母体变化

A生殖系统变化:

子宫宫体逐渐增大变软,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宫颈于妊娠早期,牯膜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外观肥大、紫蓝色及变软;卵巢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输卵管伸长,但肌层并不增厚;牯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外阴部充血,皮肤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B乳房变化:

乳房于妊娠早期开始增大,充血明显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

乳晕变黑,乳晕外围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蒙氏结节C循环系统的主要变化:

心脏:

妊娠后期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心尖搏动左移,心浊音界稍扩大心排出量:

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周达高峰,临产后心排出量显著增加。

血压:

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

静脉压:

妊娠对上肢静脉压无影响。

股静脉压于妊娠20周开始,于仰卧位、坐位或站立时均明显升高,侧卧位时能解除子宫的压迫,改善静脉回流。

孕妇容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

孕妇还可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D血液的改变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平均约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红细胞轻度增多白细胞从妊娠7—8周开始轻度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蛋白由于血液稀释,从妊娠早期开始降低E泌尿系统的变化。

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过重F呼吸系统的变化①肺活量无明显改变;②通气量每分钟约增加40%,主要是潮气量约增加39%;③残气量约减少20%;④肺范换气量约增加65%;⑤上呼吸道(鼻、咽、气管)粘膜增厚,轻度充血水肿,使局部抵抗力减低,容易发生感染。

G消化系统的变化常引起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妊娠期同容易诱发胆石病H皮肤的变化妊娠黄褐斑、妊娠纹i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妊娠期腺垂体增生肥大明显、催乳激素从妊娠7周开始增多、皮质醇为主要的理糖激素,因妊娠期雌激素大量增加、甲状腺呈均匀增大I新陈代谢的变化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于妊娠早期稍下降,于妊娠中期逐渐增高,至妊娠晚期可增高15%~20%。

J骨骼、关节及韧带的变化骨质在妊娠期问一般无改变、典型孕妇姿势

第5章妊娠诊断

1、早期妊娠的诊断【症状与体征】1.停经生育年龄已婚妇女,平时月经周期规则.一旦月经过期10日或以上.应疑为妊娠。

停经可能是妊娠最早与最重要的症状。

2.早孕反应约半数妇女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畏寒、头晕、乏力、嗜睡、流涎、食欲不振、喜食酸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早孕反应多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于妊娠早期出现尿频.系增大的前倾子宫在盆腔内压迫膀胱所致。

4.乳房的变化自妊娠8周起,使乳房逐渐增大。

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乳晕)着色加探.乳晕周围有蒙氏结节显现。

5.妇科检查阴道壁及宫颈充血.呈紫蓝色。

双合诊检查发现宫颈变软,子宫蛱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当宫底超出骨盆腔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1)B型超声显像法:

是检查早期妊娠快速准确的方法。

若在妊娠环内见到有节律的胎心搏动和胎动,可确诊为早期妊娠、活胎。

(2)超声多普勒法能够听到有节律,单一高调的胎心音。

2妊娠试验若为阳性可协助诊断早期妊娠4宫颈粘液检查宫颈牯液量步质稠,涂片干燥后光镜下见到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不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则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大。

5基础体温测定高温相持续博日不见下降,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大。

2、胎姿势: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胎头俯屈,额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以适应妊娠晚期椭圆形宫腔的形状。

3、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两纵轴平行者称纵产式,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99.75%;两纵轴垂直者称横产式,两纵轴交叉呈角度者称斜产式

4、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纵产式有头先露和臀先露,横产式以肩先露。

5、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第七章正常分娩

1、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闻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259~293日)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分娩称过期产

2影响分娩的四因素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产力。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脯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

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

临产后的官缩能迫使宫颈管变短直至消失、官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

临产后的正常宫缩特点有1.节律性官缩的节律性是临产重要标志2对称性官缩起自两侧官角部,左右对称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4缩复作用宫体部平滑肌与其他部位的平滑肌和横纹肌不同,为收缩段。

(二)腹肌及胍肌收缩力。

腹壁肌及脯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三)肛提肌收缩力:

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

2、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骨产道指真骨盆,

(1)骨盆人口平面,指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

有四条径线:

入口前后径、入口横径、入口斜径

(2)中骨盆平面,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3)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

中段向下。

下段向下向前。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方向协助胎儿娩出。

骨盆倾斜度:

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若倾斜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二)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2.宫颈的变化宫颈管消失、官口扩张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三、胎儿大小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1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胎头径线主要有:

①双顶径:

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②枕额径③枕下前囟径④枕颏径2胎位3胎儿畸形

四、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虽是生理现象,但分娩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分娩应澈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3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又以枕左前位最多见1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人骨盆l人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2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

3.俯屈:

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

4、内旋转:

胎头到达中骨盆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

5、仰伸:

完成内旋转后,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6、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

7、胎肩及胎儿娩出,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

4先兆临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临产。

1.假临产:

孕妇在分娩发动前,常出现假临产。

其特点是富缩持续时间短且不恒定,问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官缩强度不增加,常在夜问出现、清晨消失,宫缩引起下腹部轻微胀痛,宫颈管不短缩,宫口扩张不明显,给干镇静荆能抑制假临产。

2.胎儿下降感:

多数初孕妇感到上腹部较前舒适.进食量增多,呼吸较轻快,系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入口使官底下降的缘故。

因压迫膀胱常有尿频症状。

3.见红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经阴道排出少量血液,与宫颈管内的粘液相混排出,称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的比较可靠征象。

5、临产的诊断: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用强镇静药不能抑制临产。

6、总产程及产程分期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

临床分为3个产程。

第一产程叉称宫颈扩张期。

从开始出现问歇5~6分钟的规律官缩到宫口开全。

初产妇的宫颈较紧,官口扩张较慢,约需11一12小时;经产妇的宫颈较松,宫口扩张较快,约需6—8小时。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

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初产妇约需l~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1小时者。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7、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宫缩时胎头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

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胎头拨露;直至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也不再回缩,称胎头着冠

8、阿普加评分(Apgatscore)及其意义: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法用以判断有无新生儿窒息及窒息严重程度,是以出生后一分钟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

满分为10分,属正常新生儿。

7分以上只霈进行一般处理;4—7分缺氧较严重.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药等措施才能恢复;4分以下缺氧严重,需紧急抢救,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

缺氧较严重和严重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5分钟、10分钟时分别评分,直至连续两次均≥8分为止。

一分钟评分反映在官内的情况,是出生当时的情况;而5分钟及以后评分则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

阿普加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

临床恶化顺序为皮肤颜色一呼吸一肌张力一反射一心率。

复苏有效顺序为心率一反射一皮肤颜色一呼吸一肌张力。

肌张力恢复越快,预后越好。

9、胎盘剥离征象有:

①宫体变硬呈球形.胎盘剥离后降至于宫下段.下段被扩张,官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宫底升高达脐上;②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③阴道少量流血;④接产者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工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10、胎盘剥离及排出方式有两种:

①胎儿面娩出式:

胎盘胎儿面先排出。

胎盘从中央开始剥离.而后向周围剥离,其特点是胎盘先排出,随后见少量阴道流血,多见;②母体面娩出式:

胎盘母体面先排出。

胎盘从边缘开始剥离,血液沿剥离面流出,其特点是先有较多量阴道流血,胎盘后排出,少见。

第八章正常产褥

1从始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

2产褥期母体变化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一)子宫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主要表现为官体肌纤维缩复和宫内膜再生。

(1)官体肌纤维缩复:

子宫复旧不是肌细胞数目减少,而是肌细胞缩小,表现为肌细胞胞浆蛋白质被分解排出,胞浆减少

(2)宫内膜再生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3)宫颈胎盘娩出后的宫颈松软、壁薄皱起

(二)阴道:

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较松弛(三)外阴:

2-3天消肿,伤口3-5日愈合(四)盆底组织:

产后1周内水肿开始消失,组织张力开始逐渐恢复,少数可以恢复到非孕状态。

多数松弛,可发生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二、乳房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

泌乳机制为:

1随着胎盘剥离排出,产妇血中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后呈低雌激素、高催乳激素水平,乳计开始分泌。

2当新生儿在吸吮乳头时,由乳头传来的感觉信号,经传人神经纤维抵达下丘脑,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致使垂体催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

3吸吮动作能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

缩宫素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增加乳腺管内压喷出乳汁,表明吸吮喷乳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关键,不断排空乳房,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一个重要条件。

4此外.乳汁分泌还与产妇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循环消化内分泌略)

3、产褥期临床表现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

2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脐下一指,产后第1日略上升至脐平面,以后每日下降1-2cm。

3产后宫缩痛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子宫在疼痛时呈强直性收缩,于产后l~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

多见于经产妇。

哺乳时反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多使疼痛加重。

4恶露:

产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

恶露分为:

(1)血性恶露:

色鲜红,因含大量血液得名。

量多。

有时有小血块。

(2)浆液恶露:

色淡红,似浆液得名。

含少量血液(3)白色恶露:

牯稠,色泽较白得名。

含大量白细胞。

5褥汗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病态,于产后l周内自行好转。

4、产褥期处理一、产后2小时内的处理—防止产后出血:

在产房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出血等,二、营养与饮食:

产后1小时可进清淡流食,以后可进普食,注意营养和多汤饮食,三、警惕产后尿潴留,四、重视便秘,预防子宫脱垂,五、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六、会阴处理,七、观察情绪变化,八、乳房护理:

A鼓励乳喂养,预防和治疗乳胀。

B催乳,若出现乳汁分泌不足。

C退乳:

产妇因病不能哺乳应尽早退奶。

最简单的方法是停止哺乳,不排空乳房,少进汤汁,但有半数产妇会感到乳房胀痛。

佩戴适合胸罩,口服镇痛药。

不推荐雌激素和溴隐亭推奶。

D乳头皲裂。

第九章妊娠时限异常

1自然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abortion)。

流产发生于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者称晚期流产。

流产又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本节内容仅限于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占全部妊娠的15%左右.多数为早期流产病因胚胎因素、母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和环境异常。

【临床表现】流产的主要症状是阴道流血和腹痛。

1、孕12周前的早期流产:

先有阴道出血然后出现腹痛。

阴道流血发生在妊娠12周以内流产者,开始时绒毛与蜕膜分离,血窦开放,即开始出血。

胚胎或胎儿及其附属物完全排除后子宫收缩,血窦闭合,出血停止。

2孕12周后的晚期流产:

先有阵发性子宫收缩,然后胎盘剥离,故阴道流血出现在腹痛之后。

【临床类型】1.先兆流产:

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常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有希望继续者。

2.难免流产:

指流产已不可避免。

在先兆流产的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重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3.不全流产:

指妊娠产物巳部分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

4.完全流产:

指妊娠产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太小。

流产有三种特殊情况。

1.稽留流产:

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

胚胎或胎儿死亡后子宫不再增大反而缩小,早孕反应消失。

2.习惯性流产:

指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