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99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禽病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禽病名词解释.docx

《禽病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禽病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禽病名词解释.docx

禽病名词解释

禽病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小鹅瘟(GP)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是由GPV引起雏鹅或雏番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沉郁、废食、流涕、下痢、急性死亡;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腊肠样)。

鸭病毒性肝炎(DVH)由DVHV引起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病性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剖检见肝肿大和大量出血性斑点,是危害养鸭业主要疾病之一。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anatipestiferinfection)(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雏鸭、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一种常见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感染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死亡率高,鸭体消瘦,淘汰率高。

鸭瘟(鸭病毒性肠炎)(DP)是由DPV引起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一种急性、烈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特点是肿头、流泪,两脚麻痹,排绿色稀粪,体温升高。

病变特征为食道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血管损伤,泄殖腔充血、水肿和坏死,肝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和坏死灶。

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等,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为发病急,呼吸困难,头冠紫黑,下痢,泄殖腔出血、坏死,腺胃乳头、腺胃肌胃交界处以与十二指肠出血。

慢性病例常有呼吸道症状或神经症状。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和野生禽类感染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呈无症状感染、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下降,以至引起头冠和肉髯紫黑色、呼吸困难、下痢、腺胃乳头和肌胃角膜下等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胰脏坏死、纤维素性腹膜炎和100%死亡率急性败血症。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是以危害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为主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其病原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特征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并咳出带血分泌物;剖检病变为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甘布罗病)(IBD)是一种由IBDV引起严重危害雏鸡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典型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衰弱;特征法氏囊出血、水肿,肾脏肿胀,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俗名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主要近海雏鸡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为主要特征。

减蛋综合征(EDS-76)是由腺病毒引起产蛋鸡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它特点是在饲养管理条件正常情况下,当母鸡群产蛋量达到高峰时突然急剧下降,同时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无壳软蛋、薄壳或蛋壳不整畸形蛋,棕色蛋蛋壳颜色变浅,有些薄壳蛋表面不光滑,沉积有大量灰白色或黄灰色粉状物。

禽痘(AP)是由禽痘病毒引起家禽和鸟类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传播较慢,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结节状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病),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病),两者皆有称为混合型。

马立克氏病(MD)是由MDV引起鸡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病毒性肿瘤病。

主要侵害外周神经系统。

以周围神经、性腺、虹膜、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单独或多发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

按肿瘤主要形成部位可分为:

内脏型、神经型、皮肤型、眼型。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MP)又称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雏番鸭“三周病”,由MPV引起一种雏番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死亡率。

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雏番鸭,特征肠道严重发炎,肠黏膜坏死、脱落,肠管肿脓、出血。

鸡白痢(PD)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禽类感染,主要危害鸡和火鸡,以雏鸡拉白色糊状稀粪为特征。

死亡率很高。

成年禽多为慢性经过或呈隐性感染。

禽伤寒(FT)是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鸡鸭火鸡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是黄绿色下痢,肝脏肿大,呈青铜色(尤其是生长期和产蛋期母鸡)。

禽副伤寒(PT)是由多种能运动泛嗜性沙门氏菌引起家禽疾病总称。

特征闭眼、垂翅、松毛、厌食、畏冷,水样绿色下痢,肛门粘结粪便,关节肿胀,结膜炎,眼睑水肿,震颤。

肝脏肿大,常为古铜色,表面有点状或条纹状出血,灰白色坏死点;盲肠形成“栓子”;脾脏肿大,表面有斑点状坏死;胆囊肿胀;成禽卵巢炎,输卵管炎,以与肺炎;肾肿与其它器官发炎。

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禽类不同疾病总称。

本病特征是病型众多,临床上常见病型有: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牙肿、气囊炎、肝周炎、肿头综合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与脐炎等一系列病。

禽霍乱(Cholera)(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等)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下痢、败血症症状与高死亡率,剖检特征是全身黏膜、浆膜小点出血,出血性肠炎与肝脏有坏死点;慢性病例特点是鸡冠、肉髯水肿,关节炎,病程较长,死亡率低。

传染性鼻炎(IC)是由鸡嗜血杆菌引起鸡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鼻腔和鼻窦发炎,打喷嚏,流鼻液,颜面肿胀,结膜炎等。

葡萄球菌病(Staphylococcosis)主要是由黄金葡萄球菌引起鸡和其他鸟类各种疾病总称。

在临床上主要引起禽类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黏液囊炎、败血症、脐炎、眼炎、偶见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脑脊髓炎等多种病型。

鸡毒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gallisepticuminfection)(又称鸡败血支原体病,鸡毒霉形体病,鸡败血霉形体病,鸡慢性吸道病(CRD))。

是由MGV引起特征是呼吸啰音、咳嗽、流鼻液,在火鸡常有窦炎;主要病变是气囊浑浊,气管壁增厚,鼻道、气管与支气管内有黏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念珠菌病(Avianmoniliasis,Thrush)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禽类上消化道一种霉菌性传染病。

特征:

病禽口腔、咽喉、食道和嗉囊粘膜形成白色假膜或溃疡。

白血病是由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病毒引起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总称。

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骨细胞瘤、血管瘤、骨硬化病等,其中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REV)引起一组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慢性肿瘤。

病毒性关节炎(VA)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引起鸡传染性疾病。

病毒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使胫跗关节上方腱索肿大,趾屈腱鞘和摭伸见前肿胀。

病鸡蹲坐,不愿走动或跛行。

鸡传染性贫血(CIA)是由CIAV引起一种以侵害雏鸡为主免疫抑制性和蛋传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

特征沉郁、消瘦、贫血;多种组织器官苍白;肌肉、肝、腺胃、肠管等出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禽肾炎(AN)是雏鸡一种急性、典型亚临床性传染病。

该病是由禽肾炎病毒(ANV)引起,可导致病鸡肾脏出现病变

问答题:

大肠杆菌病防制

总原则:

禽大肠杆菌病发生具有一定条件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状况、防制措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故在防制上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1.重点加强平时饲养管理,防止粪便污染饮水(推荐使用乳头式饮水器)、饲料等,减少应激因素。

2.加强种禽种蛋、孵房管理与消毒,切断病原菌垂直传播。

3.药物治疗:

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敏感,但其敏感性易变,应注意合理用药、联合用药与轮换用药。

常用药物:

有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磺胺类药物和呋喃类药。

注意:

药物治疗对严重出现心胞炎、气囊炎、腹膜炎病禽治疗意义不大;同时种禽、蛋禽群应避免使用磺胺类、呋喃类药与氯霉素等应激较大药物,以免引起产蛋下降。

4.免疫接种:

对禽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防制本病一个较好办法。

目前较为有效做法是分离当地(本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确定优势菌株,制成自家灭活苗或与常见血清型致病标准菌株(如O1、O2、O78等)制成多价灭活苗。

肉禽群于1周龄作第一次免疫,2周龄作第二次免疫;种禽在开产前加强免疫。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种类与选择

(1)疫苗种类:

活疫苗,见下表。

疫苗种类代表株对法氏囊损伤与突效果

破母源抗体干扰

温和型(弱毒)D78,lKT,无,无免疫后阳性率

PBG98在20%~30%

中等毒力型CuIM,BJ836有,有免疫后保护率在

与英特威苏威85%~95%

产若干疫苗

强毒苗2512,J-1有,有很少用

灭活疫苗:

包括单苗和多价苗。

(2)免疫程序注意:

免疫用饮水中应加保护剂,如1%~2%脱脂奶粉或山梨醇;目前,有提倡母鸡不免疫做法。

(3)发病时处理办法注射IBD高免卵黄抗体。

使用利尿与缓解肾肿中药。

降低饲料中蛋白含量。

抗体与疫苗同时接种(尚待进一步探讨)。

传染性支气管炎(IB)

(1)疫苗种类与特点

弱毒疫苗:

如下表。

疫苗种类毒力与抗原性使用日龄用法

支气管炎型H120较弱2周龄内初免滴鼻点眼

支气管炎型H52较强3周龄以上滴鼻点眼

肾型T株中等各日龄滴鼻点眼

肾型W株中等各日龄滴鼻点眼

腺胃型?

?

?

灭活疫苗:

由上述各毒株分别或联合制备,用于各日龄。

马立克氏病(MD)

(1)一般将上述各品系制成多价苗如CVI988,SB1和FC126混和在一起制备多价苗。

(2)接种方法:

1日龄,颈部皮下注射1~2羽份/只,或在胚胎期接种。

(3)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应防止母源抗体干扰。

受超强毒(vvMDV)威胁鸡场,应使用超强毒致弱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正确稀释疫苗。

保证雏鸡产生免疫力之前不受MDV感染。

必要情况下可考虑重复接种问题。

IBV对NDV干扰作用:

接种IBV

鸡胚(9~11日龄)10小时后接种HB1

不接种IBV

1:

20以下

36~48小时后测HA价1:

40以上

鸡新城疫

(1)疫苗种类

①弱毒活疫苗:

有增殖活性。

品系毒力与抗原性适合日龄使用方法

Ⅰ最强25~30以上(加强)注射

Ⅳ(LaSota)中等各日龄(辅助)各方法

Ⅱ(HB1)最弱7~14日龄(基础)饮水,滴鼻

②灭活苗:

无增殖活性,有众多优点。

NDV实验诊断:

红细胞凝集试验(HA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试验)。

注意NDV强毒与弱毒鉴别方法:

(1)56℃热处理法:

被检病毒经56℃水浴15分钟处理后HA价,同处理之前HA价比较:

未发生改变为强毒;HA价降低为弱毒。

(2)人工发病。

鸭病毒性肝炎(DH)防制(3)发病时措施:

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并对鸭舍与水域彻底消毒,发病雏鸭可用DH高免卵黄抗体注射1~1.5头份/只。

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和()会导致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

鸭疫里氏杆菌、禽大肠杆菌、败血霉形体

2、属于疱疹病毒病原是()和()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

二、单选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带毒母禽经卵清将病毒垂直传播疾病白血病、减蛋、禽脑脊髓炎、鸡传贫

2、NDV中等毒疫苗弱毒活疫苗IV

3、中成禽多发疾病是传喉气管型、传鼻

三、多选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NDV弱毒疫苗包括:

I、IV(LaSota)、II(HB1)

2、根据NDV与细胞间互相作用包括:

转化感染生产性感染潜伏感染

四、名词解释(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1、ND抗体临界梯度:

鸡群可抵抗NDV感染ND抗体最低滴度。

2、鸡群抗体合格率=(被检血清样品数-抗体效价低于临界滴度样品数)/被检血清样品数×100%

五、简述题(2小题,每题7分,共14分)

1、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疾病有哪些?

各自特点如何?

传染性贫血:

病鸡法氏囊、胸腺、骨髓萎缩,肝脏、肠浆膜、胸腿肌肉斑点状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炎:

主要见于小鸡,典型病变是胸腿肌肉条纹状出血,法氏囊水肿、出血、变性,肾脏苍白肿大。

马立克氏病:

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包括各种内脏器官、肌肉、神经干、皮肤与虹膜)均可能形成灰白色节结性或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患鸡耷头、垂翅,或双腿展开如“劈叉状”。

2、导致家禽产蛋品质和数量均有下降病有哪些?

特点如何

减蛋综合征:

患病鸡群产蛋率一般在产蛋高峰前突然急剧下降,所产卵卵壳粗糙、变薄、褪色。

传染性支气管炎:

包括支气管型和肾型。

支气管型病鸡支气管内常有较明显干酪样渗出物;肾型病鸡常有较明显肾脏苍白肿大病变与下白痢症状;两种病型均可见产畸形蛋,输卵管狭窄等情况。

白血病:

患鸡消瘦、鸡冠苍白、腹部增大,产蛋率下降,肝、肾、卵巢等出现大小不一呈结节性粟粒性或弥漫性肿瘤,肝脏均匀肿大,灰白色,质地脆软,脾脏肿瘤呈大理石样。

鸡白痢:

肝脏质地脆弱,表面形成“雪花样”灰白色坏色灶,肺脏组织形成灰白色坏死性节结。

此外,雏鸡脐孔愈合不良;中成鸡可见肝脏肿大,肝被膜破裂出血;母鸡可发生卵巢炎,卵子变形、变色和变性(干酪化)。

六、论述题(1道,12分)

从病原学特点、流行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论述鸡发生典型禽流感和典型新城疫区别。

鸡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

病原学特点

副粘病毒科,禽I型副粘病毒。

病毒粒子常为圆形,表面有囊膜,囊膜上纤突含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能在9~11日龄鸡胚尿囊腔增殖。

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鸡、鸽、其它雀形目鸟类与鸵鸟。

2.发病日龄:

人工发病试验:

任何日龄。

临床:

速发嗜内脏型为中小鸡多见;速发嗜肺

脑型为中成鸡多见;中发型为中成鸡多见;缓发型为雏鸡多见(原因为何,请联系病型与抵抗力关系知识思考)。

3.死亡率:

速发嗜内脏型达90%,其它较低。

4.传染来源:

病鸡,隐性感染鸡;传播途径为飞鸟等。

5.流行季节:

秋冬最多。

6.合并感染:

易与其它呼吸道病合并感染。

临床症状

1.速发嗜内脏型(古典型,为典型ND)

主侵害消化道。

症状:

嗉囊积液、严重下痢、呼吸急促、

冠髯发绀、极度衰竭、急性死亡。

病变:

腺胃、肌胃、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出血、溃疡(多处肠道淋巴集合组织可能形成钮扣状坏死)。

2.速发嗜肺脑型(属典型ND)

主侵害呼吸与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

初中期:

咳嗽、喘气(部分死亡)

中后期:

歪头、转圈、甚至瘫痪、死亡。

病变:

喉头气管粘膜出血、气囊壁增厚,部分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禽流感

病原特点

1.分类:

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

2.病毒形态:

球杆、丝状;80-120nm;有囊膜,其表面有H、N纤突;核酸链分为8个片段,含有核蛋白。

3.型特异性抗原:

核蛋白,所有A型AIV核蛋白抗原性相同。

4.AIV血凝作用与降解血凝作用(H、N作用)

流行病学特点

1.易感动物:

各种家禽、野禽禽类(尤其是野生水禽)是重要隐性感染带毒群体,猪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类亦可直接从家禽感染。

猪感染禽流感病毒为本病毒人传人创造了条件。

2.死亡率:

典型:

100%;非典型:

10%。

3.传染来源:

非常广泛

4.传播途径:

排出:

各种分泌排泄物

传递:

空气、饮水、饲料

感染:

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损伤皮肤

5.流行季节:

冬春为主。

6.合并感染:

易与各种呼吸道病合并感染或互相继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AI(典型)

症状:

张口喘气,流泪(甚至流血),头颈部,肿大,腿胫部出血,急性死亡。

病变:

眼结膜出血;皮下冻胶样浸润(尤以头颈部和胸部);口腔-泄殖腔粘膜出血、溃疡或有斑点条纹样膜状物;卵巢、乱泡、输卵管出血、萎缩,卵子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喉头和气管粘膜充血、出血,肺水肿;其它多个器官组织出血。

2.急性呼吸道型AI(典型)

症状:

流泪、流涕,呼吸急促(张口),鼻窦肿胀,部分发生死亡。

病变:

喉头气管出血;鼻窦积聚分泌物;眼睑水肿、出血;可能有败血型AI样病变。

七、案例分析(1道,14分)

某鸡场环境卫生环境较差,种鸡产蛋率不断下降,部分出现畸形蛋和软壳蛋,蛋白稀薄如水;剖检,输卵管狭隘甚至阻塞,卵泡变形变色;雏鸡白色下痢,孵化率下降,肝脏呈“雪花状”,肛门周围有白色粪便,羽毛污秽。

鸡白痢、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不排除新城疫

紧急接种“新支减”三联油乳灭活苗、饮水+多维+抗生素(庆大霉素、喹诺酮、壮观霉素)七天之后再免一次,检查抗体

一,免疫病:

1,马立克氏病

1,病原:

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

2,流行病学:

1,经呼吸道传播。

2,鸡、火鸡易感。

3,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

4,病鸡,隐性感染鸡为传染源。

3,临床表现:

1.内脏型MD症状:

渐进性消瘦,陆续死亡。

2.神经型MD症状:

“劈叉腿”,“一字腿”,耷头,垂翅。

3.皮肤型MD症状和病变:

羽毛脱落毛囊部形成肿瘤结节。

4.眼型症状:

一侧或双侧失明。

4,免疫防制:

1.一般措施:

保证小鸡于1月龄内不接触MDV。

2.免疫接种

2,传染性法氏囊病

1,病原:

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

2,1,空气、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2,鸡和火鸡易感。

3,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为传染源。

3,临床表现:

症状食料减少,饮水增加迅速衰弱;啄肛;下痢,粪便白色,常如牙膏样;死亡。

4免疫,防制:

一般性防制2.免疫防制

3,鸡传染性贫血

1.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病原为鸡贫血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

2.流行病学:

1,主要为垂直传播,亦可以经消化道与呼吸道水平传播。

2,鸡易感。

3.临床表现:

症状:

沉郁、消瘦、冠髯和可视粘膜苍白,衰弱死亡。

4.免疫防制:

1.严禁从疫区引入种蛋、种苗;做好鸡群法氏囊病免疫防制,可降低鸡群对传染性贫血易感性。

2.发病时应封锁消毒,抗菌素治疗以防止合并感染。

3.免疫防制:

可分离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对产蛋前1~4周母鸡进行免疫接种,以预防雏鸡发病。

 

二,产蛋下降:

1,传染性支气管炎:

IBV属于冠状病毒科。

1.支气管炎型

症状:

突发性呼吸症状(喘气、咳嗽、流涕),迅速波与全群,陆续死亡(注意:

一般6周龄内小鸡症状明显,6周龄以上症状轻微)部分雏鸡干扰IB可以造成输卵管终身性狭窄,成年后失去产蛋功能;母鸡感染主要表现为蛋品质和数量下降。

病变:

气管浆液性或粘液性炎症(有时有轻微充血)支气管甚至支气管分枝形成干酪样渗出物。

鼻窦炎。

2.肾型

症状首先出现一过性喘气,咳嗽,随后呈现表面康复状态。

再次严重暴发喘气,咳嗽,并严重下白痢,脱水,死亡。

病变有如支气管型病变;肾肿大,苍白;皮肤干燥,肌肉发绀。

3.腺胃型症状:

持续水样下痢,消瘦,个别死亡。

病变腺胃壁增厚,粘膜水肿,腺乳头中央凹陷,外周出血。

也可能有支气管炎型病变。

易感动物:

主要是鸡,亦见于鸽等

2,禽脑脊髓炎

AEV属于小RNA病毒科。

症状雏鸡(1~14日):

精神萎顿,共济失调,震颤(刺激时尤为严重),视力减退或失明(部分)。

母鸡:

产蛋下降,小蛋(一般蛋壳形状、颜色、厚度和内容物变化不大)。

病变角膜可能蓝色混浊;肌胃、心肌等可能有浅灰色斑样病灶(淋巴滤泡增生)脑实质有组织学病变。

1.易感动物:

鸡等

3.感染途径:

消化道和垂直传播。

3,减蛋综合征

EDS-76V属于腺病毒科Ⅲ群腺病毒。

症状:

(一般发生在产蛋率达到峰值约50%时发生)。

患鸡初期沉郁、减料、下痢;随之卵壳褪色、薄壳、软壳至无壳;同时卵产量突然下降,降5~50%;蛋质量亦发生变化(蛋白水样,蛋黄色淡或带血);

产蛋下降时间可持续4~10周,其后陆续回升,但难再形成高峰。

病变:

卵巢萎缩;输卵管萎缩,粘膜充血,发炎;还可能出血肠炎或肺炎。

.易感动物:

传播途径:

主要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