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079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6页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docx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文本

图集

 

清水县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六年六月

项目名称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

合同编号

52014121

项目委托单位

清水县城乡规划局

编制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141078)

规划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院长

周俭教授

合同委托代理人

张恺

设计部门及负责人

规划四所张恺

项目负责人

张恺主任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项目校对人

刘晓主任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项目审核人

于莉

项目组成员

张恺、于莉、王兆聪、陈婷、汤群群、刘晓、陈保禄、蒋理、沈磊、黄守渤、裴家亮、丁凡

项目完成时间

2016年6月

项目负责人

项目审核人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文本

 

清水县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六年六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清水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上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修改。

第二条规划编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部署安排对清水县城乡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的行动纲领。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清水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天水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天水市未来五区三县城市功能及发展策略研究》、《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纲要》等重大战略规划的提出,需要清水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环境,参与陇东南地区的区域协作,推动自身快速发展。

静天高速、省道323、天平铁路等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了区域交通条件,为清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交流奠定了基础。

清水县城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发展空间已显局促,迫切需要优化城市空间框架,改善城市面貌,优化居住环境。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遵循甘肃省“八个并重”总体要求,遵循“多规合一”工作思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区域联系与合作,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体现清水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第四条规划原则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坚持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五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146号令);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

《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纲要》;

《天水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13年);

《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清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

《清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六条规划重点

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明确县城定位,弘扬城市文化特色,保持县城传统风貌;

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推动用地合理布局,优化县城空间结构;

科学改造旧城,突出县城特色。

第七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

近期:

2016年—2020年;

远期:

2021年—2030年;

远景:

2030年以后。

第八条规划地域层次与范围

本规划分县域、规划区和县城三个地域层次。

第一层次——县域行政辖区范围:

总面积为2012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规划区范围:

东至白沙镇白沙村、温泉村,西至红堡镇小泉村、西城村,南至永清镇丰盛村、南峡村,北至永清镇樊峡村、李崖村。

具体村庄包括永清镇李沟村、关西村、原泉村、义坊村、丰盛村、东关村、南峡村、马沟村、温沟村、杜沟村、暖湾村、雍陈村、樊峡村、李崖村和苏屲村15个村庄,以及红堡镇后川村、杜川村、安坪村、红堡村、西城村、小泉村、蔡湾村、贾湾村8个村庄,和白沙镇鲁湾村、温泉村、白沙村、马沟村、程沟村5个村庄,共计28个行政村。

规划区总面积约187.37平方公里。

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层次——县城规划范围:

北至轩辕文化产业园,南至南部台塬,西起红堡西城村,东至清水温泉度假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平方公里以内。

第九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县城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县城总体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

县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十条发展战略

(一)区域提升战略

加快构建区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融入“关天经济区”及“一带一路”发展格局。

将红堡镇并入城区,做大县城,与白沙镇组合发展形成城镇核心圈,加强黄门与核心圈的联系。

实现县域城镇空间扩展、产业整合,在县域形成对接天水市域发展的城镇轴线,承接天水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协同周边,提升区域地位。

(二)产业发展战略

积极承接区域关联性较好的外来产业,大力发展并优化创新资源型内生产业,走以农畜产业为基础,工业发展为动力,服务行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道路。

以生态、人文、体验式旅游等为纽带,以特色农产品精细加工与特色商贸为基础,构建三产联合发展,互利共生的产业体系。

在县域内按主要产业划分形成产业片区,系统整合各产业类别,实现互补合作。

(三)城乡统筹战略

强化县城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引导产业及人口向县城集聚,完善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建。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乡互融、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城乡体系,实现城乡现代化发展。

(四)生态保障战略

以“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工程为抓手,构建生态屏障体系;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县城、森林清水建设;建设以“三荒”综合治理、牛头河流域护岸林、镇村绿化和区域交通干道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网络、城乡生态圈和绿色通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保护;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强环保,生态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

突出山水特色,保护山、水、林等。

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工业。

把本土稀缺性自然环境要素融入到县城的物质空间营造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县城。

加强县城居住空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建设宜居县城。

(五)资源开发战略

加强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建设,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理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防治土地退化,加强建设用地控制,集约利用土地,培育完善土地市场,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重视用水安全,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强调生态水资源文明建设,建立水资源友好型社会。

(六)文化复兴战略

依托人文资源,提取并整合轩辕文化、汤浴文化、民俗文化等要素,集合优势产业,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建设“轩辕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三大品牌为一体的西部生态旅游后花园和西部温泉体验首选胜地。

(七)空间重塑战略

依托生态基底,以生态廊道为基础构建县城层次化、网络化的生态骨架,避免县城的无序扩张。

通过高效率、密集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县城的高效运营,减少消耗和污染,以环境为引导带动城市建设,完善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多层面关系,实现功能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目的,梳理改造县城水系网络,合理利用和改造台塬山地景观,注重生态廊道和景观视廊的打造,形成山水融城的县城生态景观格局。

塑造富有特色的县城风貌,实现自然景观与县城风貌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

第十一条城乡发展总目标

将清水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将城区建设成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兼具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特点,特色突出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十二条发展指标体系

(一)资源环境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资源的集约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

县城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8.0平方米;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二)经济发展

2030年GDP将达到97亿元,年均增速约为6.3%;

人均GDP将达到27700元以上;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63%。

(三)社会发展

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同步推进,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安定和谐。

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30年县域总人口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县城人口达到13万;

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福利等社会服务设施水平;

拥有医疗床位数到达40张/万人,拥有医疗医生数到达25人/万人;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

扩大城市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清水县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一览表见附表一。

第三章

县域城乡体系规划

第一节县域人口与城镇化

第十三条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2020年,县域常住人口33万,城镇化率为40%,城镇人口约为13.2万人;

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35万,城镇化率为51%,城镇人口约为17.9万人。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第十四条乡镇建制调整建议

根据城镇发展需要,将红堡镇并入清水县城,撤销原镇的建制,设置街道办事处。

第十五条城乡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城乡的规模结构分为“一级(13万人)、二级(0.4—0.8万人)、三级(<0.4万人)”三个层次。

其中,县城为一级城镇,人口规模为13.0万人;二级城镇为白沙(0.8万人)、黄门(0.7万人)、秦亭(0.4万人)、山门(0.4万人)、白驼(0.4万人)、金集(0.4万人);其他乡镇为三级城镇。

表1.县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城镇

等级

等级

名称

城镇人口

规模(万人)

数量

(个)

城镇名称及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总数(万人)

I

县城

13

1

县城(包括永清、红堡)(13.0)

13.0

II

重点镇

0.4—0.8

6

白沙(0.8)、黄门(0.7)、秦亭(0.4)、山门(0.4)、白驼(0.4)、金集(0.4)

3.1

III

一般乡镇

0.4以下

10

贾川(0.2)、郭川(0.3)、松树(0.2)、陇东(0.2)、王河(0.2)、远门(0.1)、土门(0.2)、新城(0.1)、草川铺(0.2)、丰望(0.1)

1.8

合计

--

17

--

17.9

第十六条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将县域城镇职能类型分为综合型城镇、工贸型城镇、商贸型城镇、农贸型城镇和旅游型城镇五种基本类型。

表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城镇类型

乡镇

重点发展产业

综合型

县城(包括永清、红堡)

以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综合服务业为主

旅游型

白沙

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为主

山门

以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秦亭

以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陇东

以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贾川

以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商贸型

白驼

以商贸服务、经济作物生产与加工、畜牧养殖为主

金集

以商贸服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畜牧养殖为主

工贸型

新城

以冶金、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黄门

以能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

农贸型

郭川

以水果、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松树

以核桃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王河

以粮食生产与加工、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远门

以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土门

以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草川铺

以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丰望

以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

第十七条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县域形成“一体两翼、三区协同”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体:

县域发展核心,以县城(包含永清与红堡)、白沙组成的综合城镇发展区。

两翼:

由白驼、黄门、松树、王河、远门、土门、贾川、郭川、金集、丰望、草川铺构成的西部城镇服务区,由新城、秦亭、山门、陇东构成的东部城镇服务区。

三区协同:

综合城镇发展区:

县域商贸、产业、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西部城镇服务区:

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产业、物流仓储等产业;

东部城镇服务区:

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工矿产业、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

第十八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县城与乡镇人均建设用地均控制在100—120平方米,县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平方公里以内,重点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0.5—0.9平方公里,一般乡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0.1—0.4平方公里。

第十九条重点乡镇建设控制

1.白沙

城镇性质:

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为主的东部旅游型城镇。

未来与县城联合发展形成组合型城镇空间。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9平方公里。

2.黄门

城镇性质:

以能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西北部工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7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8平方公里。

3.秦亭

城镇性质:

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为主的东部旅游型城镇。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5平方公里。

4.山门

城镇性质:

以体验型特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东部旅游型城镇。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5平方公里。

5.白驼

城镇性质:

以以商贸服务、经济作物生产与加工、畜牧养殖为主的西部商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5平方公里。

6.金集

城镇性质:

以以商贸服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畜牧养殖为主的西部商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

至2030年,城镇人口达0.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5平方公里。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二十条统筹城乡发展目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合理、分级布置村庄,确保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均等化。

第二十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策略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善中心城区、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特色化建设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节村庄规划

第二十二条村庄建设总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遵循“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典型示范”的原则,扎实稳步地推进农村居民点规划,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人口有规模、管理社区化的“美丽乡村”。

第二十三条村庄体系规划

将县域内的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等级。

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中心村,其他保留的自然村规划为基层村。

第二十四条村庄分类及改造策略

将县域内的村庄划分为撤村建居型、改造提升型、拆迁新建型、旧村整治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类。

第二十五条村庄建设标准

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近期村庄建设用地标准逐步控制在人均130平方米左右,远期逐步控制在人均120平方米左右。

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城镇郊区及乡镇所在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一般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666平方米以下的,每户宅基地面积可低于上述规定限额。

表3.村庄建设用地规定

居民点类型

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户均宅基地(平方米)

容积率

城镇郊区/乡镇所在村庄

≤100

≤200

≥0.5

一般村庄

≤120

≤300

≥0.3

绿地建设标准:

绿地率不应低于35%,应在合适位置集中建设公共绿地,景观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清水地方特色。

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合理确定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一览表见附表二。

第五节县域产业选择与布局

第二十六条产业选择

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粮食生产,以苹果、核桃、中草药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以猪、牛、羊、鸡养殖为主的畜禽养殖,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第二产业:

能源电力、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酒饮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着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

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商贸业、现代物流、新型服务业等,坚持创新驱动。

第二十七条产业布局

规划清水县域将形成“三大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县城影响区:

以县城、白沙为中心,发展商贸、产业、旅游、综合服务为主的产业,促进服务功能与产业功能相互支撑,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县域及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县城合理转移和集散。

县城规划建设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以发展循环产业为主;建设东关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酒饮食品为主。

西部经济区:

以商贸服务、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产业、物流仓储为主要产业。

包括白驼、黄门、松树、王河、远门、土门、贾川、郭川、金集、丰望、草川铺。

规划建设黄门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新型能源工业为主。

东部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以旅游产业、工矿产业、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

包括以新城、秦亭、山门、陇东。

第六节县域旅游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第二十八条旅游定位

总体定位:

集“轩辕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三大品牌为一体的西部生态旅游后花园和西部温泉体验首选胜地。

形象定位:

轩辕故里,文化高地,生态清水,陇右江南。

市场定位:

以短距离的休闲度假游客、人文体验游客为主,会议商务游客为辅,依托陕甘宁三角地区,辐射全国。

第二十九条旅游产品策划

依托现有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以“佳境寻幽、休闲追怀”为主线,主打“轩辕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三大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三大旅游精品,即以轩辕文化、先秦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系列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清水温泉度假区、温泉小镇建设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游精品,以庭院式农家乐、乡村休闲、乡村康体、乡村农事体验、乡村垂钓为主的的乡村体验游精品。

使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以地域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功能产品为主导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树立品牌形象,组织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形式、多档次、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第三十条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清水县域形成“一带、两园、三区、六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带”:

连接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板块为主轴形成的牛头河峡谷文化旅游景观带;

两园:

轩辕文化旅游产业园、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

三区:

以花石崖、石洞山、轩辕谷山地地域形成的东部旅游区;以文博旅游区为主的中部旅游区;以小华山、小泉峡地域形成的西部旅游区;

六组团:

花石崖、石洞山寻奇探险组团;城隍庙、博物馆、红崖观民俗文化组团;邽山、魏家塬、西灵山生态休闲组团;三皇谷、长沟河、尖山林场沟域风光组团;小华山、温泉养生度假组团;轩辕湖、轩辕广场休闲娱乐组团。

第三十一条旅游中心规划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

建立两级旅游服务中心体系。

一级服务中心是以清水县城为核心、山门为次核心,发展“游、娱、购、吃、住、行”六方面,配套建设相应的功能区,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二级服务中心为各景区依据其规模和性质建立相应的旅游服务网点。

旅游交通设施: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加快高速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构建便捷、通达、舒适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县城与景区之间的公路等级,设立旅游专线;发展停车场、加油站等道路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建设多层次宾馆酒店区域,城区建设宾馆酒店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设施的档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鼓励采用“星级酒店+特色旅馆+家庭旅馆”的形式。

第三十二条主要旅游线路规划

1.县域旅游线路

寻根祭祖游:

轩辕谷——轩口窑——赵充国陵园——博物馆;

生态养生游:

温泉生态旅游景区——长沟河——三皇谷;

休闲度假游:

小华山度假村——牛头河风情线——轩辕广场——充国广场——温泉度假村;

农业观光游:

邽山生态园——西灵山农业观光园区——牛头河峡谷观光旅游长廊;

寻奇探险游:

小华山——花石崖——石洞山;

民俗宗教游:

城隍庙——泰山庙——小华山——花石崖——太平寺——云台观——龙泉寺。

2.区域旅游线路

省内:

张家川(关山林场、五龙山)——清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