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165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docx

内经复习题及答案

 

素问·逆调论

1.肉烁、骨痹、肉苛的含义是什么?

肉烁:

肌肉消瘦。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骨痹:

又称肾痹。

寒伤肾阳,但未损及心肝,症见身冷骨节拘挛而不冻憟。

肉苛:

肌肉顽麻沉重之症。

病机是荣卫两虚,肢体皮肉失养。

主要症状是皮肉麻木,肢体不

能举动,身形与神志不相协调,最终引起死亡。

2.“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机理: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故睡眠不安。

临床意义:

喘息、不得卧、息有音等病变均有脏器上逆引起,但病位的不同,因而症状有差

异。

(1)肺络上逆,症见“起居如故而息有音”,病轻。

(2)胃气上逆,症见“不得臥而息有音”,病较重。

(3)肾水之气上逆,症见“不得卧卧而喘”,病重。

 

素问·咳论

1.怎样理解“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发生咳。

2.怎样理解“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是肺之主要病症,从整体角度看,肺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

脉之朝会,故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

如临证可见肝火犯肺

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

因此临证除用宣肺、

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止咳之法外,还有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

于此。

3.六腑咳证各具什么兼症特点?

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

咳呕胆汁。

大肠咳:

咳而遗失。

小肠咳:

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

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4.解释:

(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2)聚于胃,关于肺。

(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五脏于分别主旺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而发病。

(2)聚于胃,关于肺:

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

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5.背诵: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为痛。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

願聞其狀?

岐伯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1

 

素问·举痛论

1.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要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

于脉中则气不通?

(1)病因:

痛证病因颇为复杂,或因寒,或因热,或因外邪入侵,或因情志内伤,或因劳

伤太过,或因虫咬冻伤,或因跌仆踒折,不胜枚举,但以寒邪所伤为常见病因。

(2)病机:

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②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的气血濡养,气血亏少,不荣则痛。

(3)辨证要点:

①从运用某些手段,疼痛是否缓解来判断

②通过有无牵引痛来判断

③从伴有不同兼症入手

(4)“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以寒邪为例明确痛的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者。

实者是血行迟滞,脉涩不通,即所谓“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之义;

虚者是脉络收缩,运行的气血不足,脉外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即所谓“客于脉外则血少”之义。

2.背诵:

“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思則氣結。

(1)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2)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问·痹论

1.试述痹证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

(1)概念:

是指风寒湿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

痠楚,麻木不仁,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一类病证。

(2)病因: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为痹。

(3)病机:

邪气所致闭塞、壅滞、不通。

风寒湿侵袭,气血运行受阻营卫凝涩,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证。

(4)临床意义:

风寒湿是仅是致病的外因,侵犯人体必须影响到营卫气血痹阻,才能导致

痹证的发生。

既强调了在痹证发生上内因的重要性,也不排斥外邪致痹的重要作用。

个观点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故临床治痹,不能仅着眼于驱邪,更应重视调补脏

腑功能,疏通营卫气血。

2.试述痹证分类及辨证要点。

(1)分类:

①病因:

行痹、痛痹、着痹。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②病位:

肢体痹,肢体痹进而发展成脏腑痹。

(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③病性:

以痹病的寒热性质分类

 

2

 

(2)辨证要点:

①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②脏腑痹的辩证要点:

 

五脏痹

六腑

肺痹

烦闷喘呕

小肠痹

数饮而出不得

心痹

心烦,心悸

肝痹

腹胀,饮而数小便,夜卧则惊

大肠痹

泄泻

肾痹

身曲不伸,足不能行

少腹痛热,小便短涩

脾痹

四肢乏力,或脘痞、呕逆

膀胱痹

 

3.试述影响痹证的因素及临床意义。

(1)影响因素:

(除风寒湿外邪和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之外,还有营卫气逆,体质差异)

①偏盛邪气的性质②患者体质因素③病位深浅④季节气候的寒温

(2)临床意义:

体质差异为临床对疾病的易感性、倾向性,机体的反应性及辩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4.背诵:

“风寒湿三气⋯⋯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1)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2)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5.解释:

(1)行痹;

(2)痛痹;(3)着痹;(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5)肓膜。

(1)行痹:

風氣勝者為行痹。

风邪偏盛,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

(2)痛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

寒邪偏盛,以肢节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又称寒痹。

(3)着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

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

(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张介宾注:

“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噪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

(5)肓膜:

张介宾注:

“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盖膜犹幕也,凡

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素问·痿论

1、试述痿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1)概念:

肢体萎软无力的一类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2)病因:

情志所伤,气郁化热

劳倦太过,伤阴耗液阳亢生热,五脏气热

湿邪浸淫,久而化热

 

3

 

触冒暑热,伤津耗液

(3)病机:

①五脏气热,阴血津液被灼,五体失养成萎,其中“肺热叶焦”是形成萎的重要病因。

②阳明虚弱,宗筋失养,日久成萎。

2、试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

①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志意不遂,郁久化热—肺热叶焦—不能敷布津液气血——痿躄②悲哀太甚—心包络阻绝不通—阳气内动—迫血下行—大量出血经脉空虚—脉痿③所愿不得+入房太甚—肝之精气受损—筋脉失养—筋痿④以水为事,居处相湿—感受湿邪—肌肉濡渍—肌痹—肉痿

 

⑤远行劳倦+大热—阴津亏损—阳气内伐—骨枯髓虚—骨痿

3、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理由有三:

其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

其二,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其三,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

阴经阳经总

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独:

注意重视。

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实为解决痿证中阴精不足,经脉肌肉及关节失养而设。

治痿独取阳明,一般指调理脾胃,如补脾益气、益脾生津法,针刺常取足三里等;也有提出

包括调理大肠,并谓治不全在补,有用舟车丸、济川散、承气汤,从大肠泻下而愈。

 

素问·厥论

1.解释词语

(1)寒厥

(2)热厥

(1)寒厥: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杨上善注:

“下,谓足也,足之阳气虚也,阴气称之,足冷,名曰:

寒厥。

 

(2)热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杨上善注:

“足之阴气虚也,阳气乘之,足热,名曰:

热厥。

 

2.《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哪些?

《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五:

(1)气逆的病机,又作厥逆。

(2)手足逆冷症状。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4)气逆所致的病证。

(5)有“尽“意。

 

调经论

1.结合本篇原文精神,谈谈调经的意义。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神为主导,通过经脉的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五脏藏精舍神,内连六腑、奇恒之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外应四时阴阳,而经脉是这一整体联系的通道,故无论内伤外感,均可使经脉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经脉,使之通畅,就可使五脏安定,故曰:

“守经遂”。

 

4

 

调经的意义:

(一)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属,构成有机整体。

(二)邪气由浅入深,经络是最重要的一环。

(三)针刺补泻,即调治经络,又可调治脏腑虚实。

2.结合原文精神,试述你对《内经》所述“虚实”概念的涵义及形成机理,并举例阐述其临床意义。

(1)涵义:

关于虚实的含义,《内经》有两说,一是以邪正盛衰关系而论,认为在邪正斗争中,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病理状态为实,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实证;在邪正斗争中,以

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而邪气也不盛的病理状态为虚,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虚证。

二是

以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

认为人之生理是“阴阳匀平”,气血调和,一旦气血逆乱,发生病

聚与分离时,便会产生“血之所并为气虚,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与气相并,则为实”;“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的病理状态。

(2)形成机理:

外感如风雨寒暑及内伤如饮食喜怒,伤及人体,损伤气血,而致气血失常,导致虚或实的病理变化。

(3)临床意义:

①根据邪正盛衰关系论虚实,为临床确定扶正驱邪提出了理论依据。

②根据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有别于以邪正关系论虚实,它既为临床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之法调虚实而理百病的理论依据。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胜则外热,阴胜则内寒”的机理各是什么?

并分别与后世所言“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有何不同?

(1)阳虚则外寒

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恶寒的病机。

外感表实证。

类似:

后世之麻黄汤证。

现代“阳虚则寒”:

体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虚寒证病机。

理中汤、四逆汤治疗,温补阳气。

(2)阴虚则内热

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胃中谷气滞留,郁而化热的病机。

此阴指“脾”,脾为阴脏。

阴虚—脾虚,实质是脾气虚发热,故又称阴虚生内热。

食少便溏头晕乏力的补中益气汤证

现代阴虚则热:

指阴虚火旺的病机,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所致。

知柏地黄汤加减

(3)阳盛则外热

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发热病机。

——解表散寒

现代阳胜则热:

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表热证+里热证。

(4)阴盛则内寒

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涩的病机。

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舌暗脉涩现代阴胜则寒泛指包括阴寒上逆,胸阳受损在内的一切脏腑的阴寒内盛证,范围更广。

4.本篇所论针刺调经的原则有哪些?

其补泻手法各是什么?

(一)因人、因时、因病施治的针刺原则。

(1)因人施治:

“用形哉”。

 

5

 

以患者体质,年龄、性别、肥瘦、及生理特点为刺治依据。

(2)因时施治:

“因四时多少高下”。

也称之为“法天则地”的针刺原则,这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针刺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3)因病施治:

“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针刺深浅,应据病位、病性、病程等而定。

(二)辨证论治,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1)呼吸补泻:

吸气进针为泻,呼气出针为泻;呼气进针为补,吸气出针为补。

(2)开阖补泻:

出针后不闭按针孔,使邪有去路为泻;出针后闭按针孔,使精气内存为补。

5.背诵“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不反則死。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陰陽喜怒。

(1)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2)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素问·标本病传论

1、背诵: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是谓妄行。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2、理解:

(1)何谓“标”、“本”、“逆”、“从”?

(2)“标本缓急”如何运用?

(3)辨别标本有何意义?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一般来说,本是指先发的、主要的病证,标则是后继续出现

的较为次要的病证。

逆即病在本先治标或病在标先治本;从即病在本先治本,病在标先治标。

(2)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间甚调治。

一般情况下,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也有病轻

者标本兼治,病重者根据本急治本,标则治标的原则处理;对于病情复杂的,采取本

而标之,或标而本之的原则,灵活运用。

举例: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治标,缓解期

治本为原则;发作时以祛邪豁痰,降气平喘为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益肺健脾补肾

为宜。

(3)标本逆从的意义:

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疾病。

利于抓住病机,决定治本或治标;

利于掌握疾病标本转化的规律。

 

素问?

至真要大论

1.何谓正治法、反治法?

举例说明?

(1)正治法,又称逆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的方法,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较单纯,不严重,症候与病机一致的疾病,如寒证、热证、实证等。

举例:

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6

 

(2)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方法,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象相同。

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较复杂而某些症候与病机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

举例: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有何意义?

即屡用寒药而热势不减的,为阴虚发热,补其阴而热自退;屡用热药散其寒而寒象不减的,为阳虚生寒,补其阳而寒自消。

意义:

(1)“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阳盛而生虚热

“取之阴”—滋肾阴—六味地黄丸

(2)“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阴盛而生虚寒“取之阳”—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3.分析病机十九条。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风气异常,最易引发肝的病变,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窍,而见肢体摇摆震颤之掉摇,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之眩晕。

故云:

掉摇、眩晕等风气所致诸证,多为肝之病。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寒气异常最易引发肾的病变。

水寒之气盛,则令筋脉牵引拘急,屈伸不利。

故云:

筋脉牵引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寒气所致之病,多为肾之病。

(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

某种外邪致肺气实,多见呼吸喘息,胸膈满闷不畅。

故云:

气急胸闷诸证,多为肺之病。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湿气异常,最易伤脾,致脾运失司,水津不布,而生肿胀之病。

故云:

水肿、胀满等湿气所致诸证,多为脾之病。

(5)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火为阳邪,伤人则发热;犯于阳明则昏冒;灼烁阴液,筋脉失养,风火相煽则抽搐。

故云:

身热、闷瞀、瘈疭诸证,多为火邪所致。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疮,疮疡,包括痈、疽、疔、疖、丹毒等。

痛和痒为疮疡的重要症状。

心属火,主血脉,心经火毒炽盛,可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发为痈肿“。

故云:

疮疡及其痛痒诸证,多为心之病。

(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固为二便不同,泄为二便泻利不禁,也由于肾司二阴之职及肾与膀胱气化、大肠转输功能失调所致。

肾、膀胱、大肠等皆在人身的下部。

故云:

多种厥病及二便或泻利不禁诸证,多为下部之病。

(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心肺居于人身上部。

痿病之发,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喘,肺病的主证之一,也可以是心气

闭塞的症状。

呕证多发于中焦,但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故肺气上逆也可通过经脉引起胃气逆而致呕。

故云:

多种痿及喘、呕诸证,多为上部之病。

 

7

 

(9)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口噤不开,鼓颔战栗,虽为表寒,实为邪热郁闭,不得外达,反致阳盛格阴,火极似水的假象,此辨寒热真假之要,在于“如丧神守”一症。

若寒邪在表,虽寒战而神识当清,此则神不司形,战栗无制,烦乱内生,神守全失之兆已见,为火热内功无疑。

故云:

口噤、鼓颔战栗与形神失守、神志不宁并见的,多为火邪所致。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口噤、项强、角弓反张之痉,或项强不舒、屈颈困难单见之证,可因湿兼风化、湿兼热化侵入太阳经脉所致。

故云:

发痉、项强诸证,为湿气所致之病。

(11)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火性炎上,火邪每令脏腑气机向上冲逆,而发呕、吐、哕等气逆上冲诸证,多为火邪所致。

(12)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若外感邪热传里,致热结腑实,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不下,是腹胀之属热属实者。

故云:

腹部胀大诸证,为热邪所致。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火性主动,火邪伤人,扰及心神,则躁动不宁,狂言骂x,殴人毁物,常态尽失。

故云:

狂失常诸证,多为火邪所致。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风气善行,伤人疾速,病呈暴作。

由伤肝而及筋,则强直不柔,不得屈曲。

故云“突然发作的筋脉强直、角弓反张诸证,多为风气所致。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热邪深入,扰及肠胃,致令传化失司,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如鼓。

故云:

腹中肠鸣有声、腹胀如鼓诸证,多为热气所致。

(16)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火邪伤于肌表,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火酸楚;内攻五脏,动神则生惊骇不宁之症。

故云:

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及惊骇不宁诸证,多为火邪所致。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热伤血分,血燥无以滋养筋脉,出现筋脉拘挛,或张驰失度而扭转,甚至背反张、身躯曲而不直等种种冰箱。

热盛煎熬津液,致令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为临证所多见。

故云:

转筋拘挛、背反张、身不曲不能直,以及小便浑浊诸证,多为热气所致。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寒邪传里,伤及阳气,易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呕吐清水。

故云:

液体排泄物呈清稀寒冷的,诸如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证,多为寒气所致。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热邪内攻,令胃气化热上逆而呕吐吞酸;小肠不及济泌别汁,大肠传化过速,则暴泄如注,势如喷射,肛门灼热;热毒蕴结肠中,则欲便而不能便,直肠肛门疼痛窘迫。

故云:

呕吐吞酸、暴泄或里急后重诸证,多为热气所致。

4.背诵:

病机十九条。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8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素问·疏五过论

1.“五过”、“四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五过”:

①不问经历变迁②不明饮食居处③不知脉诊④不知诊有三常⑤不知疾病始终。

(2)“四德”:

①“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人居自然之中,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地理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因而医生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②必知“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要求医生必须掌握基本医学知识。

“五藏六府,雌雄表里”指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刺灸砭石,毒药所主”指针灸、药物等治病方法。

③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本篇反复强调医生要了解“人事”,其中包括社会知识、贵贱

贫富、性情品类、喜怒哀乐以及长幼勇怯等,只有“从容人事”,才能把握病因病机。

④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这是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诊病的各种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诊疗技术,细致观察病人色泽、脉象变化,了解病变的过程,深入探求疾病本源,如此诊断才能准确无误。

2.何谓“脱营”、“失精”?

其主要病机和临床表现各是什么?

(1)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即“脱营”为因社会地位变迁,对曾贵后贱的生活变化不能适应,精神抑郁忧愁,导致

经脉空虚的病证,亦情志不遂所致的虚损性疾病;“失精”为因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曾富后贫的生活充满愁忧,情感抑郁忧思,忧患不止致精气耗伤的病证,亦情志不遂,耗损精气之证。

(2)主要病机:

心志凄怆,情怀悒郁。

(3)临床表现:

早期身体渐渐消瘦,精神困顿,少气懒言,精气衰减,阳虚振寒,惊悸不安,终至营卫耗尽,气血大衰,形神俱败。

 

灵枢·本神

1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神是人身之根本,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亦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故诊治疾病“先必本于神”。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及集中体现,针刺及其它治法的使用,都必须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

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2说明你对“精神魂魄”等概念的理解,并从“意志思虑智”的含义说明思维的过程。

(1)精:

生之来谓之精——是生命的来源和根本。

(2)神:

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男女之精的搏结而产生的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

 

9

 

(3)魂:

随神往来谓之魂——主知觉、有意识的动作、睡眠—较高级的心理活动

(4)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指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较低级的感觉和动作这四者是与生俱来的。

魂与魄是精神活动中有关感觉和动作的部分。

魂——随神属阳——肝藏血舍魂

魄——并精属阴——肺藏气舍魄神、魂、魄都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

心(心理活动):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反应

意(意念):

心有所忆谓之意—对事物产生初步印象(第一阶段)

志:

意之所存谓之志—根据意念而确定的志向(第二阶段)

思: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所立志向进行反复分析比较(第三阶段)虑: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周密思考以计划未来的行动(第四阶段)

智: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处理事物的方案策略(第五阶段)以上过程与现代心理学表达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十分相似。

心(任物)——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