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253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

2017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中学)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画》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3.“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4.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5.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

6.王老师教育学生有方,他很注意培养班集体,并能统一各方面的力量,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主要贯彻了(  )的德育原则。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B.疏导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知行统一

7.学生王林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

“你又违反纪律了?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

你的脸皮实在太厚!

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

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读书了。

”王林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

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要使王林遵守纪律应采用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8.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10.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  )。

 A.贾德B.汉斯·塞里C.加涅D.罗森塔尔

11.在中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演示法

12.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  )的表现。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1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指的是()。

A.言语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14.总结鸽子、老鹰、鸡等动物的本质特征,即“有羽毛的动物”,舍弃“会不会飞”、“羽毛颜色”、“体型大小”等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是()。

A.比较B.抽象C.分类D.概括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16.进退维谷是一种()式的动机冲突。

A.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趋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17.当其他同学向卓卓借文具时,卓卓从不拒绝。

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

卓卓道德发展处于(  )。

 A.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B.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18.小明性格内向,不敢向他人请教问题,当他鼓起勇气和同学交流时,教师立刻对他给予表扬。

教师采用的这种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示范法

D.行为塑造法

19.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得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  )。

 A.情绪特征B.理智特征C.态度特征D.意志特征

20.小宋升入高中以后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但他却表现得满不在乎,别人劝他学习时他总是说“破罐子破摔吧”,他的这种状态被称为()。

 A.焦虑

 B.认知功能障碍

 C.抑郁

D.习得性无助

21.以下哪个不是资源管理策略()。

A.习惯在固定的一个地方上自习

B.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

C.碰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D.常常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2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在教育中依然适用。

 

24.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25.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三、简单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27.简述新课程要求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8.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在某中学的一堂物理课堂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

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

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

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先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

老师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问题:

  

(1)请用教学原则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8分)

(2)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10分)

 

31.材料:

  小明的父母是房地产开发商,家境很富裕,父母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没什么成绩方面的要求。

小明的生活习惯也较为懒散,经常迟到,学习不努力。

此外,小明从一个普通学校转到了省重点学校,成绩跟不上。

新学校的同学也常说小明是花钱转来的,不想跟他交流。

小明也想跟其他同学交流,但是就是难以融入,导致他的性格越来越内向。

  问题:

  

(1)从需要的角度分析此学生哪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9分)

  

(2)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你该怎样引导学生从而满足他的这些需要?

(9分)

 

2017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参考答案(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

1.C。

精析:

略。

2.A。

精析: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3.D。

精析:

“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C。

精析: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5.D。

精析:

略。

6.A。

精析:

统一各方面力量,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A。

精析: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

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大都是思想认识方面的。

因此,要使王林遵守纪律应采用说服教育法,要晓之以理、启发自觉,运用说服教育来以理服人。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切忌像题中班主任那样当头训斥,以找家长和其他威胁性语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8.B。

精析:

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动力色彩的成分。

9.D。

精析:

课堂纪律的类型包括: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其中,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学生对自己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外部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10.D。

精析:

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罗森塔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1.B。

精析: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故本题选B。

12.B。

精析:

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题干中植物学家与木匠的经验不一样,对于香樟树自然有不同的体会,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13.C。

精析:

以情绪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

14.B。

精析:

抽象是抽取本质特征,舍去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15.A。

精析:

略。

16.B。

精析: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即两种都不想要,但又不得不选择其中一个的动机冲突称为双避冲突。

17.C。

精析:

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和谐为导向,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

18.A。

精析:

略。

19.D。

精析: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20.D。

精析: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题干中小宋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努力学习对自己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

21.D。

精析:

D选择属于元认知策略。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错误。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3.【答案要点】

正确。

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个体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4.【答案要点】

错误。

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是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

所以,倒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

故题干说法错误。

25.【答案要点】

错误。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运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

  

(1)学生的因素:

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

  

(2)教师的因素:

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27.【答案要点】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8.【答案要点】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9.【答案要点】

  

(1)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

  

(1)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材料中,同学们仅仅是学习了保险丝的有关理论知识,在遇到实际情境时不能学以致用,无法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1.【答案要点】

  

(1)首先,此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家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重视、无要求,使该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也没有被班级同学接纳,想要与新同学沟通交流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难以融入班级,缺乏归属感。

  其次。

此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新同学常说他是花钱转校的,不愿意与他交流并接纳他,他在班级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尊重,导致他性格内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由于此学生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自然难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更加谈不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满足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首先,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

老师可以带头率先接纳此学生,主动关心此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情况,为他提供建议和帮助。

还可以发动班级的班干部和热心,开朗的学生一起帮助此学生.多多与他沟通交流。

  其次,老师应该在私下纠正原本学生对该转校生的误解和偏见。

无论该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情况怎样,只要转入了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么就是班级里的一员,是大家的同学朋友。

  再次,老师应该和该生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中要适当地约束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