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259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势

(一)、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P4)

1、时间:

大约五千年前

2、标志:

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

和礼制的形成

3、地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4、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

农耕经济的进步

(二)夏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的变化(P5)

1、地位:

第一个国家政权

2、政治制度变化:

夏禹的儿子夏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

器产生。

都城阳城。

(三)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P5下)

1、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

都亳,后盘庚迁都

殷,商朝也称殷朝。

2、商朝的政治特点: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

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商朝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的原因:

①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

识能力;②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

和奴隶的残酷统治。

二、西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P6上)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

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分封制(P6上)

1、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

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叫做诸侯国。

(封

建和封建社会是没有联系的)

2、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即封建亲戚,以藩

屏周)

3、概况:

(1)分封物:

“授土”“授民”,即分封者受封土地和人民。

(2)分封者:

周王、诸侯

(3)分封对象:

姬姓贵族(即周姓贵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商朝

旧贵族。

(4)主要受封区域:

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姬

姓贵族。

②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

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

③商朝旧贵族受

封于宋地。

4、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

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

役。

5、作用:

①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积极)

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消极)

(三)宗法制(P6下)

1、含义:

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权利。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解决贵族权力、财产和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4、内容: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关系,

各等级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

(2)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5、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6、作用:

(1)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3)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在一起。

7、宗法制对于今天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美德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也利于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②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2)消极影响:

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四)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朝的统一(P8)

1、秦统一的原因:

(1)经济:

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2)政治:

局部

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

(3)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强。

(4)民心:

人民渴望统一。

(5)个人:

秦王赢

政的雄才大略。

(6)政策:

远交近攻。

2、时间、过程:

(1)统一六国:

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实

现统一。

(注意顺序)

(2)统一四海:

①北方:

派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②南方:

派屠睢南征岭南,开凿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

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置岭南郡。

③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

(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

人民共同愿望。

(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形成。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注意:

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由中央和地方两套系统共同构成的。

②概念:

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中央

1、皇帝制度:

(P12)

(1)创立:

秦始皇确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集全国行政、

司法、军事于一身。

(3)皇帝制度的弊端:

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①君国关系:

国家变成

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②君

臣关系:

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4)皇帝制度的发展:

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

2、三公九卿制:

(P10)

(1)职权:

丞相:

“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务;御史大夫:

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关系:

三方互不相属,各自分工,互相牵制、配合。

(3)意义:

①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始终

掌握在皇帝手中;②管理由皇帝任免,选贤任能,是

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2、朝议制度:

影响:

①积极:

集思广益,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

失误的有效途径。

①消极:

受皇帝个人因素比较大,缺

乏政治稳定性和延续性。

(P10)

(二)地方:

郡县制(P9)

1.郡县制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

政区划形式。

2.构成:

⑴政权机构:

郡、县。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

兵事、监察职责。

⑵基层机构:

乡、里,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意义:

⑴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能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⑵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巩固

统一。

(3)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的根本性变革。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不同点: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基础

血缘纽带

地域

官员产生与权力

贵族世卿世禄

拥有土地

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无封地

作用

诸侯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易形成割据

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三)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1)疆域: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

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对秦:

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对后世:

奠定了中

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

①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容易形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耗

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

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③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P10上)

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有所损益变化。

表现在: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度;(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5)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朝议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度。

②北败匈奴,修筑长城;③统一车轨,修建驰道;④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半两钱、秦权);⑤统一文字,整顿各地风俗(统一文字小篆);⑥制定严厉法律(轻罪重刑);⑥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注:

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为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历朝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措施:

(P13/P14))

注:

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秦朝:

在中央设立丞相;

2、汉初:

(1)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2)汉武帝为加强皇权:

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让身份地位的

士人参与中枢的决策;③设立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外朝”

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

3、唐朝:

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将相权

一分为三。

(1)三省六部制的构成、职权:

中书省:

起草诏令;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

负责执行——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3)影响: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②相互牵制,互为

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③分工明确、相互

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④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

的制约。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1)内容:

①行政权:

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同平章事相当于宰

相,为分散相权,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军政权:

枢密

院。

③财政权:

度支、盐铁、户部三司。

(2)评价: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约束力。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5、元朝: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6、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P17)

(1)废相理由:

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②胡惟庸骄恣擅

权(直接原因)

(2)你如何看待宰相制的废除(评价):

积极方面:

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消极方面:

①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

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设内阁。

①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②内阁形成与发展:

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问。

B、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制。

C、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

和地位日益提高。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4)内阁的权限: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没有

取得法定的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

式统率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内阁制的弊端:

宦官专权。

7、清朝: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P18)

(1)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军机处的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3)军机处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军机处职权: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5)为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二、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的变化(P14)

1、监察体制的变化

(1)秦朝:

①中央:

御史大夫;②地方:

监御史

(2)汉朝:

①中央:

御史大夫;②地方:

汉武帝划分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3)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提点刑狱司)

(4)明初至清末:

督察院。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

强皇权。

局限: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

和工具。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P15)

(一)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

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二)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

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三)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1、先秦:

“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的权位。

2、汉:

“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

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a.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征辟征召才能之士

3、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

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

根据。

4、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1)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

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2)科举制度的影响:

积极作用: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官吏来源。

(2)有利于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

(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相对公平公正。

消极作用:

(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为最高统治者控制。

(3)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清朝的边疆政策(P16/P19)

(一)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

(1)秦代:

郡、县;

(2)汉代:

州、郡、县;(3)唐代:

道、州、县;(4)宋代:

路、州、县;(5)元代:

路、府、州、县;(6)明代:

省、府、县;(7)清代:

省、道、府、县。

(P16)

(二)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

河北、北京、山东部分地区);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

川、青海部分地区;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行省受中央节制(中央通过什么方式管理行省?

):

①民政——中

书省;②军政——枢密院;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省

官互迁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P19)

1、基本原则:

尊重各自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笼络上层,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因地制宜。

2、设理藩院:

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3、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1)改土归流的含义: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又称土司改

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

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

任流官。

(2)改土归流的意义:

①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②加强

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

经济的发展,④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五、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综合上述四点)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国门洞开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P24下)

1、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

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亚洲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3)中国国力渐衰,内

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4)直接原因、导火线:

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战败原因:

(1)根本原因:

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

(2)直接原因:

清政府腐败,军队素质

差,战斗力差;缺乏有效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落后,

没有激发起民众的力量等等。

3、

(1)《南京条约》内容:

(1)(破坏领土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赔

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

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1843《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附件):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

教士传教权。

(3)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③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A、加速中国社会

性质的变化;B、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

(加速中国自然经

济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C、鸦片战争成为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1)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修约要求遭拒

绝。

2、经过:

时间:

1856—1860;侵略者:

英法联军

3、结果: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被迫增开十一处通商口岸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P25)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海外扩张;

(2)

侵华野心蓄谋已久;(3)对外侵略以转移其经济危机

引起的社会矛盾。

2、战争的经过(时间、战役):

时间:

1894——1895;主要战役:

(1)丰岛海战

(2)黄海大战

3、战争结果:

《马关条约》1895年: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后因

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

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

①民族危机深重: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②外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生凋敝;③

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清朝开始军事改革,各阶层开展救亡图

存的斗争。

对列强:

④刺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拉开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⑤便

利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四)八国联军侵华(P25下)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

(1)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的对外扩张以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特征;

(2)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兴起义和团运动;

(3)“救护驻华使馆”是其发动侵略借口。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内容: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③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除天津大沽到背景眼线设防

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签订的直接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五)1、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②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丧心病狂的毁坏中华文明

遗产。

③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

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④经济上,疯

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

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P26)

1、背景: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资本输出的影响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②瓜分狂潮的方式: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③瓜分狂潮的危害:

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

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3、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

《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

略权益;

(2)目的:

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列强争夺中国;

(3)过程:

提出照会,武力强迫;(4)结果:

日本放弃辽东半

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5)实质:

列强争夺在华

利益;(6)事态发展:

日俄战争;

4、瓜分狂潮的结局: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了共同

宰割中国的同盟;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

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

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P27)

1、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

国;②军事实力不能与列强抗衡;③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2、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是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3、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

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得到了列强的赞同?

:

①承认了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扩张;②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

5、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对中国:

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

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

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

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

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抗英(P29)

1、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原因:

①英军入侵(根本原因);②清政府卑躬屈

膝;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

2、导火线:

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3、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

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不畏强暴、抵御

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