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0618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docx

版河北版中考历史阶段检测卷一

阶段检测卷一

(第一单元 中国近代史)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20题,共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

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

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

“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3.下图为德国颁发的“为了胜利的战斗——中国战事纪奖章”,奖章将德国通用货币的图案“鹰抓蛇”改为“鹰抓龙”,侮辱中华民族之意昭然若揭。

“中国战事纪奖章”所纪“战事”(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洋务运动不过剪断了一些树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以下可以用来说明上述史实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C.北洋政府统治确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贯穿始终的奋斗目标表现在(  )

A.反复辟

B.反清朝

C.反西化

D.反封建

6.下面是小明同学的读书摘记,最有可能导致摘记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摘记

1919年温州港进口的外国棉花比1918年减少34.1%,日本海带减少60.7%,日本布伞减少24.7%。

——摘编自《温州港史》

A.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国货增多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C.五四爱国运动影响,抵制洋货

D.中日之间爆发战争,贸易受阻

7.“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这里所说的“曙光”比较适合形容(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北伐战争的开始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8.“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以上为近代某校制定的校歌,对这所学校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B.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C.它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

D.它是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试验场和发源地

9.毛泽东说:

“我们的力量现在还很弱,大城市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毛泽东说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A.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

B.秋收起义失败后

C.抗日战争爆发后

D.抗日战争胜利后

10.右图是从描述某历史事件的地图上截取的一部分。

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11.“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党的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会议而作的。

这次会议应该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12.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

西安事变反映的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B.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C.中日民族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13.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作者主张(  )

A.消极抗战B.片面抗战

C.全民族抗战D.开展游击战

14.陈毅元帅曾在1937年8月赋诗一首:

十年争战后,□□□□又。

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

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

坚定勉吾侪,莫作陈独秀。

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

A.北伐战争B.西安和谈

C.国共合作D.重庆谈判

15.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共产党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下列适合作为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

A.《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C.《鸦片战争的烽烟》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16.下图所示史实(  )

A.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B.团结了各阶层积极参加抗战

C.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7.气象学家竺可桢写了60年日记,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平城”

D.“解放军三千人渡江阴作战”

18.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19.对右侧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C.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D.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20.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情况汇总表。

由其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早期不同阶段留学的相同之处是(  )

时间

留学情况

1871—1889年

在容闳的倡导、推动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

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的技艺

1896—1911年

近两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扶桑,留学日本

1912—1927年

先是留学生逐年被派往美国,接着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此后寻求革命道路的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

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

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

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2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原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

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内阁和军部都不支持在东北采取大规模军事活动,在得到前方进展顺利的消息后,关东军的对华强硬和冒险政策被看作是先见之明,备受推崇。

事实上,日本的进攻在中国也不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材料二 中共抗战大事记(部分)

  1931年9月,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建立抗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与日军周旋在白山黑水之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为争取形势好转,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展顺利”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有人认为用“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更能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史实加以说明。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2分)

 

2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材料

大事年表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 南昌起义。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

1937年 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1)由大事年表可知,192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结合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简述每次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

 

(3)从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24.日本在与有关邻国愈演愈烈的“岛争”中,又一次强烈地显现出它具有危险基因。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 118年前,中日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然而两国间爆发的战争,却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历史轨迹。

战争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受了割地赔款的耻辱……而日本凭借战争所获得的丰厚赔偿,一跃而入列强队伍。

一战,大清输在掉以轻心,输在尾大不掉;输在国力空虚,输在老大帝国的傲慢上。

100多年后的中国,国力已经恢复到一定的强度。

但同时留给我们的课题却是,如何掌控局势,更在于如何能动地掌控中日局势。

118年后,再回首这场战争对中国而言,十分必要。

贴有二战战败国标签的日本,一直想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即修改《和平宪法》,拥有名正言顺的国家军队。

而在日本右翼极端势力眼中,最能帮助日本实现这个目标的,就是一场战争。

或许,在这些势力的如意算盘里,认为如果操控得好,一场合适的冲突既能让日本走上正常国家道路,还能再次打乱中国的崛起进程。

历史告诉中国,日本社会中具有这样的危险基因与帝国冲动,并且日本时刻都在做细致的准备,只要有机会,它就会牢牢抓住,并狠狠地咬上人一口。

百多年以来的历史,已经多次印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2012年《国际先驱导报》

(1)“118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爆发了哪场战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这场战争是怎样彻底地改变双方的历史轨迹的。

(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18年后日本仍然存在危险基因的因素。

(4分)

 

25.探究问题。

材料 光绪二十年(1894),42岁,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放弃仕途。

光绪二十二年(1896),44岁,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兴建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八年(1902),50岁,议建广生油厂;筹建通州师范。

光绪三十五年(1909),57岁,筹办南通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前身);创办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民国四年(1915),63岁,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模范县”继续从事实业、教育、慈善等地方自治事业。

民国八年(1919),67岁,建立更俗剧场。

民国十五年(1926),74岁,购田三千亩作为南通师范与女师的基产(校田);8月24日,病逝于南通。

——节选自《张謇大事年谱》

(1)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分子转型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说明张謇“转型”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其“转型”的历史背景。

(4分)

 

(2)依据材料,概括“转型”后的张謇对中国现代化作出的贡献。

(4分)

 

(3)胡适评价张謇说:

“他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成的志愿而,死……他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你是否赞同胡适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你的观点。

(4分)

 

答案精解精析

第Ⅰ卷

1.B 由关键信息“英法”“广州”“北京”“俄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向北京进犯;与此同时,俄国趁火打劫,侵占中国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

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是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的。

故选B。

2.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即“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在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维新派提出了民主民权学说。

3.D 通过图片和题干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所纪“战事”是德国直接派兵参与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本题选D。

4.A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中所提到的“大树”指的是什么,联系所学不难判定“大树”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指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

5.D 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知A、C两项明显错误。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清朝已经灭亡,故B项错误。

D项是这几个事件的共同点。

6.C 本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摘记中的“1919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

由摘记内容可知,1919年温州从外国进口货物大幅减少,这可能是受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影响的结果。

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全国掀起抵制洋货的运动,故本题选C。

7.B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牢记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

8.C 本题考查黄埔军校创办的意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判断这是哪所学校的校歌。

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国民先锋”“建设中华”等信息可判定这所学校应是黄埔军校。

联系黄埔军校创建的历史意义可知,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的是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试验场和发源地是晓庄师范。

故选C。

9.B 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大城市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实行土地革命”等信息。

联系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B。

10.C 本题考查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从地图上的信息“井冈山”“瑞金”及移动方向等可知,此图应是红军长征路线图。

11.B 本题通过朱德的一首诗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诗中“群龙得首”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故选B。

12.C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蒋介石仍然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起张学良等人不满,故西安事变爆发。

13.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漫画中的“军”“民”联合形成“抗战力量”,共同碾杀日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军民联合起来,实行全民族抗战。

故正确答案为C。

14.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

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陈毅元帅这首诗的内容,同时注意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37年8月”。

A、B、D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故选C。

15.D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赴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于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故选D项。

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B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C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16.C 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是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故本题选C。

17.B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故选B。

A是辽沈战役,C是平津战役,D是渡江战役。

18.C ①指长征,从1934年开始;②指渡江战役,时间是1949年4月;③指秋收起义,时间是1927年;④指新中国成立,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故选C。

19.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内容,找出漫画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

此漫画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发展缓慢、比较落后。

漫画反映不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D项符合题意。

20.B 材料中的留学国家既有欧美,也有日本、苏联,故排除A。

1871—1889年处于洋务运动期间,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1896—1911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到辛亥革命前,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主;1917年十月革命后以学习苏俄革命道路为主,故排除C。

材料中的留学方式既有政府公派,也有勤工俭学,故排除D。

第Ⅱ卷

21.

答案 

(1)原因:

君主专制(专制政体)。

(2分)

主张:

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行宪法、开国会)。

(2分)

(2)目的:

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或创立民国、建立国民政府)。

(2分)

特点:

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或民族和民权相结合)。

(2分)

(3)共同之处:

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权;救亡图存(民族复兴)。

(4分)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回答

(1)

(2)(3)问。

22.

答案 

(1)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全力进行内战。

(2分)

(2)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方针;在抗战相持阶段,面对不利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开展军事斗争,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8分)

(3)全民族团结抗战。

(2分)

解析 第

(1)问,要注意结合国民党当时的政策回答;第

(2)问,注意结合中国共产党组织抵抗的史实作答;第(3)问,从全民族团结抗战这一角度思考。

23.

答案 

(1)联合—分裂(或内战)—联合—分裂(或内战)。

(2分)

(2)面临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

(8分)

(3)两党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两党两次分裂(或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答出其中一点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其启示。

(1)问,注意查看大事年表中哪些事件使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继而可梳理出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过程。

(2)问,联系每次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前大事年表中所呈现的史实,即可找出变化的原因。

第(3)问,纵观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即可得出正确认识。

24.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

(1分)清政府国力空虚;骄傲轻敌(或傲慢);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或尾大不掉)。

(3分)

(2)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遭受了割地赔款的耻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日本获得大量战争赔款,成为亚洲头号强国。

(每点2分,共4分)

(3)日本极端右翼势力存在;二战后未彻底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本军事力量增强。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当今日本仍然存在危险基因的因素。

(1)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计算历史年代,2012-118=1894,189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第二小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段材料的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3)问,一定要结合材料、所学知识以及当前的时政热点来分析。

25.

答案 

(1)转型:

从状元到实业家(或从传统士大夫读书人转变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或从热衷科举和做官发财到投身实业,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意思相近即可,2分)

背景:

1894年的甲午战争击碎了中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甲午战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分)

(2)兴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等),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办学堂、资助教育,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兴办慈善事业等,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从经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方面进行归纳即可,4分)

(3)赞同。

张謇在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毅然弃官从商;张謇尝试用实业和教育来救国,通过造福一方而影响全国;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救国活动终究以失败告终。

因此说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历史人物。

(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加以概括总结。

张謇从1894年高中状元到放弃仕途,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不难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联系材料中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张謇放弃仕途可知,其转型是因为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等。

(2)问,从材料中可知,张謇主要从事实业、教育和慈善事业,然后从这三个方面去概括即可。

第(3)问,注意对人物的评价要以史实为依据。

张謇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放弃个人利益,弃官经商,提出“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其精神可歌可泣,但受时代所迫,张謇的救国尝试失败也是必然的,因此,胡适的评价是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