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07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林黛玉进贾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林黛玉进贾府.docx

《1林黛玉进贾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林黛玉进贾府.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林黛玉进贾府.docx

1林黛玉进贾府

1 林黛玉进贾府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本文节选自第三回。

 

《红楼梦》的前五回属于全书的序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

本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自然环境 

随着林黛玉踏入贾府,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贾府这个簪缨世家的气派:

宁、荣两府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表明贾家的尊贵地位。

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不是寻常人家可比。

这是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除了环境描写,这一节最主要的作用是介绍了几个主要人物。

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小心谨慎。

自从母亲(贾敏)去世以后,林黛玉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

过去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

现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该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

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是她将要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

这是课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一面。

至于课文中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态、风韵的描写,则反映了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写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

贾母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作为贾府里的“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不多,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接下来,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并且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

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华贵之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后边隐藏着的精明和狡黠。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

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情感的转变。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示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课文写王熙凤回王夫人虽然是几笔带过,但它却进一步说明王熙凤的善于机变逢迎。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

 

在宝玉出场以前,作品首先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

贾府内外有许多人都对宝玉持贬斥的态度:

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叛逆者”。

但由于他“自幼”受“老太太疼爱”,他在贾府便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

 

然而,贾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却与别人的议论形成反差。

在黛玉看来,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任性率真的年轻公子,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

 

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做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做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人。

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二、问题探究

 

1.贾府的人个个“敛声屏气”,为什么独有王熙凤“放诞无礼”?

 

这是作者透过林黛玉的眼光、感受,给王熙凤的一个总的评价。

她的第一次出场可谓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穿戴则是珠光宝气,绚烂华艳,说起话来更是八面玲珑,乖巧机变。

她的“放诞无礼”是由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决定的。

她是贾家大太太邢夫人的儿媳,又是二太太王夫人的内侄女,在这个大家族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作为贾府的管事少奶奶,她独掌这个封建世家内务的大权,决定着众多人物的命运。

更重要的,她以自己的机智诙谐、口齿伶俐、善于逢迎,赢得了在大家族中处于最高地位的老祖宗贾母的信任和欢心,因此可以大权独揽,地位稳固。

而她自己的性格又是泼辣能干,精明过人,所以得以在这个肃穆森严的大家族中纵横捭阖,为所欲为。

 

2.在世人的眼里,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物?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

 

在这回的出场中,作者首先借王夫人之口,对他的性格特点做了一番渲染,称他是“孽根祸胎”,家里的“混世魔王”,叮咛林黛玉不要理他,而黛玉也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哥“顽劣异常”。

而两首《西江月》更以批判的眼光对宝玉进行了贬斥。

这些描写,实际上在明确地告诉读者,作者要塑造的是一位不同于其他贵胄公子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是一位与当时的正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宝玉的叛逆性格只能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却包含着对封建道德规范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寄寓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理想。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红楼梦》的语言是汉语运用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典范。

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又经过作家的高度提炼加工,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其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被贾母一把搂在怀里,众人无不掩面而泣的情形,非常富有感染力,令人读来感同身受。

而《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更是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能准确显示出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形神兼备,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历来为人所称道。

如本文中王熙凤的放诞机变、八面玲珑,林黛玉的小心谨慎,贾宝玉的任性率真等,无不得到具体体现。

 

 

 

 

关于练习

 

一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

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交代了作品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二 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

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王熙凤和贾宝玉是贾府的中心人物,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的出场却有很大不同。

王熙凤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

又通过服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

而对贾宝玉,则更多的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

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真性情与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

 

三 品味下列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

王熙凤:

 

1.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王熙凤说话张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礼”。

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办事周到,也反映出她的机变。

贾宝玉:

1.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有一种心灵感应。

贾宝玉的语言正是这种感情契合的内心反映。

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中,这些话却成了疯言疯语。

其实,疯傻痴狂的外壳,重情不重礼的内核,正是贾宝玉语言的特征。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蔑视权威,大胆挑战封建正统教育。

 

3.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因为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贾母的娇宠,因此养成任性率真的性格,说话行事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与林黛玉的处处小心谨慎形成鲜明的对照。

也表现出他不相信宿命的反叛精神。

林黛玉:

 

1.只刚念了《四书》。

林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显得有教养。

 

2.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里用降调,改口回答宝玉,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欲寄人篱下的心态反映。

因为前边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明显地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她连忙改口。

 

 

 

 

 

 

 

一、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有必要了解一下前五回的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方便,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关系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的了解,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二、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李希凡)

 

从《红楼梦》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来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称之为“楔子”,因为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应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从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回的情节是提供两条线索:

一条向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扩展开去,介绍贾府的显赫社会地位,即通过表现四大家族的贾、王二府并力把贾雨村起复为金陵知府,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和权益,揭露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一条是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粱锦绣种种,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并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

前者是虚写,一带而过,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是实写。

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外,荣国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为人物出场的精彩描写,作者在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

 

第一个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荣国府太夫人贾母。

第二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府管家王熙凤。

第三个是小说男主人公荣府继承人贾宝玉。

 

这三个人的出场描写,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下,显示了绝不相同的艺术特色。

 

这一回的开头是写由于林黛玉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来投奔外祖母家,对于外祖母家的情况,在母亲生前已有所闻。

加之她又细心敏感,一到贾府,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因此,在贾府众人前来迎接远客之机,便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出了众人的出场。

她首先看到的是,围绕着她外祖母的气派和礼仪。

《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

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个“老祖宗”──太夫人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

从日常生活来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戏、观花赏月、大筵小宴,有哪一个热闹场面,离得开这位老祖宗呢?

荣宁二府上下男女几百口,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男女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贵族之家的无上威权的偶像。

正是适应着贾母在荣府的地位,作者并无过分渲染,只是通过林黛玉的“感觉”,写了围绕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而且仅仅吃饭的一个场面,就概括地描写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样的供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贾母笑道:

“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贾母命王夫人坐了。

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

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寂然饭毕……

 

这气势,这氛围,这礼仪,无一不在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又无一不在渲染这位“老太君”无上威严的地位,为此后围绕着她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奢侈荣华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地铺垫。

当然,从这一回情节发展需要来讲,这样写贾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描写荣国府的另外两个“主儿”──王熙凤和贾宝玉,因为这两个“主儿”都是她膝下承欢的宠孙。

不过,贾母的这个出场描写,从艺术上讲,主要还是适应于情节发展的需要,并未突出地表现性格。

而把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当做刻画性格的艺术手段,王熙凤的出场要算一个卓越的例证。

对于她,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一开始就把光束集中在性格刻画上,而且是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多面的性格特性:

“一语未了,……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个出场之所以写得好,首先就在于作者精心的艺术安排。

如上所说,王熙凤在贾府以至小说情节中既然如此重要,又要在一个场面上集中揭示她多面的性格锋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场安置在贾母接见黛玉的场面上,因为那样不仅会由于贾母和黛玉骨肉相见的悲痛,腾不出场面来展开对她的刻画,也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点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更难于充分描绘她的个性特征在出场行动上的表现。

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黛玉对于贾府的家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让她出场,就有了她单独活动的广阔天地。

而这个众人都在的场面,也便于多面地表现她的性格,使读者看见她活跃在场面上不以为怪。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觉: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大家族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况今天还有远客到此,这大家礼仪是失不得的。

而这“来者”,在这样的场面里,居然敢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玩笑来,可见其平日更无拘无束了。

 

有了这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以后再在日常生活中写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所谓承欢应候,随便说笑,随意阿谀,就使读者觉得很自然了。

同时,也正是通过她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才能表现出她深得这位贾府老祖宗的宠爱,正是这种宠爱给了她特殊的地位。

正像“甲戌本”脂批所说:

“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紧接着是具体地展开了对她的出场行动的描写。

可以说,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王熙凤的每一个行动,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

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联系到“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赤裸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

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仪威;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答复王夫人给黛玉选料子裁衣服的话是为了显示她的精明能干,早有准备,实际上也是在表现她的随机应变。

如脂批所说:

“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王熙凤声势非凡的出场,虽然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来的,却是何等深刻地、全面地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出场描写,成了她整个性格的缩影。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而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置局势上,却是下了相当的功夫。

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重点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政老爷便大怒了,说:

“将来酒色之徒耳!

”因此便不大喜悦。

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在这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前,作者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做“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

此所谓:

“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

”这一切给林黛玉造成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

这一切都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当宝玉正式出场,林黛玉“吃一大惊”,原来这却是一位“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个宝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这奇异的互相厮认,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宿债的神秘色彩,以掩护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

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性格的写法,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从《红楼梦》第三回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这三个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笔下,他们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关联着情节发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

 

三、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胡梅君)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切说部中鲜有的。

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

《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的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雕细刻,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

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凤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

曹雪芹在王熙凤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的出场中,王熙凤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夫人、小姐、丫鬟、仆妇俱都屏声敛息的时候,当贾府中最高权威者──贾母正和远来的黛玉叙谈的时候,王熙凤就放诞无礼地扬声说笑而来。

人未到,声先闻,只这一笔,就透露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是贾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