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881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docx

班级管理方法励志

1.非洲豹

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上,一群羚羊自由自在、悠闲地嬉戏。

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羊群扑去。

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处奔逃。

非洲豹死死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

在追捕的过程中,非洲豹掠过了一只又一直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对这些挨得很近的羚羊像没看见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放过它们。

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之中。

问题:

非洲豹为什么不放弃先前那只羚羊而去追其他离得更近的羚羊呢?

那样岂不是更容易得手?

这只非洲豹是不是弱智呀?

羚羊特别善于奔跑,如果豹子在追赶的途中改变目标,一会儿追这只,一会儿追那只,到头来哪只也追不上,反倒把自己累得疲惫不堪。

因此聪明的非洲豹一直紧紧盯住先前那只被追累了的羚羊,使之最终成为自己口中的猎物。

我们的目标就像一只羚羊。

如果想得到它,就必须一直追下去。

中途很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它们会分散你的视线和注意力,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改变目标。

如果你老是改变目标,最终将一无所获。

2.强悍的猎狗与带伤的兔子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

可是追了一阵子,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气急败坏地骂道:

“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

“我已经尽力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

“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枪伤,是怎么甩掉他呢?

兔子说:

“那只狗只是努力而已,我却是竭尽全力呀!

它没追上我,最多挨它主人的一顿骂,可我就没命了!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即使身处逆境,只要竭尽全力就有成功的可能,甚至能够创造奇迹。

要想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努力还不够,必须竭尽全力!

激励高三学生上进的名言警句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休息休息,脑子生锈。

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

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得到富足。

称赞削弱了勤勉。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

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懒惰尽管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

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游手好闲的人最没有空闲。

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鞭策。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

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

急躁和懒惰。

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除非一个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他不可能从懒散、空闲中得到乐趣。

懒人老是找不到给他干的活。

懒散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儿子:

抢劫,还有一个女儿:

饥饿。

我最害怕的莫过于闲散怠惰,没事可干,无所作为,官能陷于麻痹状态。

身体闲置不用,精神就备感苦闷。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

勤奋是好运之母。

懒惰行动得如此缓慢,贫穷很快就能超过它。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奋斗是万物之父。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我们虽可以*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

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

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

一个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也不能使它没有意义。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计划,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

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

激励高三学生的经典文章:

高三祭

我的高三就那样过去了。

站在华东政法学院的校园中,满眼的绿色和阳光。

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洋溢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

“高考已经离我远去了。

”我对自己说,却又想起那一年在重压下依旧鲜活的生命,依旧美丽的笑脸。

那是一种生命的极致,催人泪下。

2003年高考的硝烟还未散尽。

7月13日,我们的高三开始了。

不知是谁在后面黑板上很随意地写下“330”,很小却很清晰。

同学们静静地走进教室,默不作声。

坐下,看书。

没有人去理会那个三位数,却都明白,那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剑,寒光闪闪。

学校把全部高三生都迁到城市边缘的一所分校,偏僻、荒凉。

学校的意图不言自明。

到处是口号和标语。

高三总动员大会结束了,各科老师的训话结束了。

教室里不再生气勃勃,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沉重和冷峻。

一个上海小姑娘写了一篇《花开不败》,刊登在杂志上,把她的高三描述得惊心动魄,鲜血淋漓。

很快,学校把这篇文章印了几千份,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黑眼圈的人在慢慢增多,教室里总是飘着浓浓的咖啡的味道。

课桌上的书越摞越高,就连过道上也堆满卷子。

没有人咒骂天气炎热,也没有人抱怨如山的书本、习题。

我们的高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我的面前站着班主任:

“殷浩哲,你的北大梦就要实现了!

”我扬起头,微笑着。

八月的阳光暖暖地洒进办公室。

我似乎听到了远方的召唤。

我为自己做了张表,最上面写下自己在高考中各科最理想的分数,下面密密麻麻的空格等待着这一年的考试成绩。

详尽的年度计划贴了一墙。

打仗似地学完高三的课程,很快进入第一轮复习。

这正是我的软肋所在。

仍然是飞一般的速度。

崭新的高一课本让我后悔不已。

由于那时的贪玩,我的高一几乎是空白。

高二的发愤图强让我跻身年级前十名,而高一的缺憾却无法弥补。

同学们都已是轻车熟路,我却要从头做起,从最基本的定理看起。

一次次测验的不如意让我不止一次地问——我该怎么办?

复习进度越来越快。

下课后老师总被围得水泄不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身影随处可见。

秋天到了。

没有人站在窗口望着落叶感伤,也没有人去秋游。

我们已经冷暖不知了。

考试接踵而来,一轮轮地轰炸。

雪花般飘下的卷子几乎要掩埋掉这些年轻的躯体。

林林总总的参考书铺天盖地地砸下来,“强化练习”、“黄冈密卷”……

黑板上总是满满当当地抄着各科选择题答案,A、B、C、D。

被各色纸张埋没的头颅抬起又伏下,口中念念有词,在试卷上打下一个个红*。

各科老师也开始了对自习课的“明争暗斗”。

终于,全部自习被瓜分完毕。

晚自习延长到十点半。

每周大考一次。

精确地计算时间、做题、等分数、排名次。

周而复始。

没有怨言,没有呻吟,我们默默地承受着,用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平静容忍这一切。

而我却惊恐地发现,每次考试都是数学拖住我的总分。

出于对数学的恐惧和对政史地的热爱,我开始逃避,逃避数学带给我的苦恼和各种考试的压力。

我把数学扔在一边不去管它,可高考怎么办?

我在挥霍着我的高三。

班主任开始每周一下午抽出一节课给我们开鼓劲大会。

大家睁着呆滞的双眼看班主任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神采飞扬,心里默默地算着今天还有多少张卷子没做,还要熬到凌晨几点。

一句经典的问话——今天早晨你几点睡的?

既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又是竞争对手,大家没有“反目成仇”,却更加团结,更加亲密,更加默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珍惜着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偶尔大家也会为地处山东,分数线最高而愤慨。

英语老师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让我们复归平静,重投书海。

班里出现了几对情侣,大家看着他们,几分怅然,几分无奈。

短暂的寒假飞快过去,那个春节索然无味。

很快便知道了第一学期期末成绩。

全班第14名。

一个可怕的名次。

我被彻底击垮了。

我不知道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可是,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我选择逃课,把有数学的晚自习统统逃掉。

回到家,妈妈什么也不说,可她的眼神却无法掩饰作为母亲的那种深深的忧虑。

一个寒夜,我又一次逃掉数学晚自习,自己在家复习(爸爸妈妈为了不干扰我学习,借口出去散步)。

只听见一阵敲门声,开门以后,门口站着的人把我惊呆了——高大却又单薄的身材,蓬乱的头发,深陷的眼窝。

“浩哲,这是今天晚上数学自习做的卷子,你总是不去,损失太大了。

”教数学的毛老师身子*着门框,一手提着摩托车头盔,一手把两份题递给我,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

毛老师骑着摩托车的背影慢慢驶远,我的眼泪不可抑制地往下流。

我知道,从学校到我家骑摩托车要一个小时。

回到房间,我咬破食指,写下三个血字——走下去!

泪水一滴滴地打湿白纸,血和泪慢慢交融在一起,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我咬着牙对自己说——为了毛老师,你也要把数学学下去!

距离高考只有100天了,每个班都开始了倒计时,备战进入白热化状态。

每天上课及晚自习前,整幢高三大楼口号声此起彼伏。

班主任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我们拼命地吼着,歇斯底里。

对面是理科实验班,他们的口号清晰地传来——我们都是清华北大,永不放弃!

我不再张口,看着窗外的夕阳,眼泪滑落下来。

“北大”就像松手的气球,越飘越远,可望而不可即。

我的“北大”,就这样逝去了。

我陷入了一个怪圈,就在离高考不足百天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高考?

高考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

我苦行僧般地追寻答案。

而这一切,只有步入大学才能明白。

依旧玩命地做着数学题,发疯地背着政史地,只是,好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失魂落魄。

我又在放纵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又一个逃避的理由。

终于有一天,校长在操场上抓住了闲逛的我。

当时,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

他扳住我的肩膀,大吼:

“你不想活了?

”我面无表情地盯住那张愤怒得几近扭曲的脸,无语。

班主任把我从校长那里领回去,只是看着我,什么也没说。

猛然飞起一脚,两脚,我倒了下去……

清清楚楚的26脚,每一脚都刻骨铭心。

我已经躺在地上不能动了。

班主任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孩子,你不能这样下去了,你明白吗?

”老师哭了。

走在外面,班主任指着枝头那黄得耀眼的迎春花,一字一顿地对我说:

“这是你生命的春天,你要怒放!

”我漠然地看着班主任充满希望的眼睛,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透支了。

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压力。

还是那样过着,浑浑噩噩,痛苦却又快乐。

直到有一天,老师宣布第二轮复习已经全面结束,我们将迎接最后一次全市模拟考试。

成绩很快出来了。

全班第17名,全市500名开外。

这意味着我只是有希望上二本,若照这个状态下去,二本也没戏。

班主任已经决定不再管我。

她把我叫出去,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自生自灭吧!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在课桌上刻下八个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没有人能救得了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

我要孤注一掷了!

就在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才刚刚找到高三的感觉。

我在慢慢地调整自己,努力忘记高三一年发生的所有事情。

现在只记得那一个月真的心无旁骛,不去想自己能考上什么,只想着要自己坚持下来。

爸爸妈妈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他们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说什么都是徒劳的。

他们只是默默地平静地为我做着一切。

心态越来越平和,学过的东西也慢慢系统起来了。

成绩开始回升,并最终稳定在全班前三。

6月4日离校以后,我仍每天坚持在学校图书馆学习,只为了让自己保持临战的状态,不要松懈。

高考前的那个晚上,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如水的夜空,我问自己——多少天以后,你就可以站在另一个校园里仰望同一片星空?

6月7日高考时,心态已经极其平和。

爸爸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打开车门,慢慢走进学校。

试卷发下来了,心如止水。

两天鏖战。

当结束的哨声吹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高考!

我的高考,我的高三,我的高中,已经结束了!

下一步,我就要上大学了!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呼吸阳光下的空气,我叫着喊着,发疯般地冲出考场。

守候在学校门口的班主任把我紧紧拥住,泪光闪闪:

“孩子,你终于走过来了!

”高三的点点滴滴猛地涌进我的脑海。

这一年,我过得太艰难。

我不再兴奋,眼泪夺眶而出。

2004年6月8日下午,京杭大运河边,夕阳西下,垂柳依依,我泪流满面。

不久,成绩公布。

全班第二。

然后,我郑重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写下“华东政法学院”,倾尽我全部的力量和激情。

再然后,我收到了华政的录取通知书。

7月,我回到学校看那间承载了我一年梦想与希望的教室。

依旧是那熟悉的黑板和桌椅,还有桌子上堆放的满满的书——里面已坐满了复读生。

又是一批人在艰难地寻梦,落水之后跳上岸向着那座独木桥发起又一次冲锋。

暑假里同学们聚在一起,班长拿出录音机,轻轻按下,里面清晰地传出那段日子我们喊过的口号,震耳欲聋,然后就是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

没有人再提起高考,泪珠却真实地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怀念着那些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

高三已逝,梦想犹存……

激励高三学子的文章:

在北大跌倒,从清华爬起

1999年8月,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学生李亮亮以646分的高考总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一年后,他在北大因考试舞弊被劝退。

第二次高考,他以1分之差被挡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外。

2001年,李亮亮破釜沉舟发起第三次冲刺,2002年8月,他终以全市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在清华园学习的李亮亮,并赴咸宁采访,了解到一个清华学子颇具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

考试舞弊,北大骄子被劝退

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旁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

70多岁的李茂炳老人从箱子里翻出一大摞荣誉证书,证书上都写着儿子李亮亮的名字,这是他作为父亲的骄傲。

李亮亮1982年出生于咸宁市嘉鱼县,9岁时,父母离异。

1996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省重点鄂南高级中学。

为了儿子的学业,从一家小煤矿退休的父亲在鄂南高中旁租了间房陪读。

在这所尖子云集的重点高中,李亮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

在老师、同学眼中,他就是清华、北大的人。

1999年7月,李亮亮在高考中发挥失常,只考了636分,要填报自己喜爱的北大数学或经济管理专业不可能了。

在班主任熊正维老师的建议下,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一年,他以总分646(曾获全国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可有10分加分)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录取。

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反而让李亮亮陷入两难。

父亲李茂炳以他老矿工的亲身体会,不同意儿子上地质系,要他复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年9月,李亮亮还是踏进了北大校门。

进入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李亮亮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

他开始逃课、通宵上网、打游戏。

结果第二学期的《大学物理》考得一团糟。

考试结束后,李亮亮突然感到恐慌:

自己已有一门课不及格了,要是《大学物理》再不及格……考试结束后,李亮亮到物理系找老师,看到试卷就摆在老师的办公桌上,他不禁灵机一动:

何不找个机会偷偷把没做的题目给补上。

第二天中午,他溜进办公室偷改试卷时,被老师抓了个正着,这一严重的舞弊行为很快被通报到教务处。

按北大的校纪校规,李亮亮将被开除学籍。

他高中的班主任熊老师得知后又气又急,他给北大打电话,请求学校从孩子的前途出发,以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酌情处理。

几天后,北大作出决定:

要么留校察看一年,要么自动退学。

李亮亮大脑一片空白,在辅导员的安慰下,他选择了自动退学。

当天晚上,李亮亮给在咸宁的父亲打了个电话:

“我想回来复读再考……”

接到儿子的电话,李茂炳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一到北大,就被地质系的宋书记请到办公室。

从宋书记办公室出来后,明白真相的李父突然苍老了许多。

看到父亲满脸的失望和沧桑,李亮亮突然特别恨自己,希望父亲狠狠地骂他、打他一顿。

可父亲只说了一句:

“什么也别说了,明年再考回来。

重压之下,第二次高考失利

2000年8月10日,李亮亮又翻出高中课本,回到鄂南高中,回到了他熟悉而又陌生的高三课堂。

为了不影响李亮亮的学习,熊正维老师和李父隐瞒了李亮亮的退学真相,对外称,李亮亮是因为不喜欢地质专业,主动从北大退学回来的。

从北大退学回到高三课堂复读重考,使李亮亮成为整个鄂南高中乃至咸宁市的新闻人物。

人们都在关注着:

明年高考李亮亮还能考上北大这样的名校吗?

2001年7月,由于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北大退学留下的阴影,李亮亮在高考中再次遭遇滑铁卢。

高考结束后,他悲观地给自己估了640分。

估完分,李亮亮不敢回家面对父亲,也不敢面对自己,他只想逃避。

傍晚时分,他心情沮丧地坐上了最后一趟回老家嘉鱼县城的汽车,一个人来到三湖连江的水库边呆坐了三天三夜!

他三次走进了水中,可三次都回到了岸边。

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地问他:

“你这样去死算个什么?

你对得起老父亲吗?

你对得起爱你如子的老师吗?

”“不!

我能重返北大,我能考上清华!

当太阳第三次升起的时候,李亮亮拖着快要虚脱的身体,回到了鄂南高中旁那间租住的小房。

年迈的父亲满眼血丝,儿子失踪的这三天,他未曾合过眼。

看到儿子平安回家,他松了一口气,默默地做了一碗儿子爱吃的鸡蛋面,放在他的床头。

根据所估计的分数线,李亮亮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

结果当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36分,李亮亮以一分之差被挡在门外。

这时,郑州大学给李亮亮发来了录取通知书。

是继续复读还是去郑州大学?

又一个两难选择摆在李亮亮面前。

父亲跟他商量,希望他能再复读一年,可李亮亮担心的是:

如果明年高考成绩比今年还差怎么办?

父子俩拿不定主意,他们找到熊正维老师。

熊老师推心置腹地对李父说:

“现在最痛苦的人是你儿子。

没有人能帮他,没人能理解他的感受。

复读还是上郑州大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自己能否走出阴影。

熊老师这番话一下子解开了李亮亮心中的死结,“从什么地方跌倒就应该从什么地方爬起!

”他当即决定选择再次复读。

三上高考场终圆梦清华 

2001年8月,鄂南高中以宽容的心态再次接纳了李亮亮,巧的是,熊正维又成了李亮亮的班主任。

而此时,他原先在北大的同学却即将进入大三阶段的学习。

在鄂南高中,“李亮亮”这个名字太响亮了。

为了排除干扰,李亮亮曾改名李德星。

高三第一学期,李亮亮状态极不稳定,时而考年级第一,时而又排在十名开外。

熊正维老师对此既着急又担心,他的心理压力丝毫不亚于自己的这名得意门生。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李亮亮只考了650分,排在全年级第13名。

分数公布的当天下午1点多,李亮亮躲到一个非常偏远的游戏机室,疯狂玩游戏。

晚上11点多,熊正维等三个老师和其父亲找了几家游戏机室才将他找到。

看到自己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竟然如此自暴自弃,熊正维老师难掩心中的失望。

他控制不住情绪,冲上去猛地踹了李亮亮一脚。

接下来是长达3小时的训诫,整个过程中,李亮亮一言不发,一直默默流泪。

新学期开学后,李亮亮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残酷的学习计划:

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然后背英语、语文,晚自习回家后学习到凌晨两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李亮亮的成绩开始直线上升,状态也逐渐稳定。

2002年7月8日,高考结束后,李亮亮自信地估出成绩:

680分。

这次,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考了自己最喜爱的专业——清华大学数学系。

不久,成绩揭晓了,总分678分。

其中,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获得满分。

如今,李亮亮在清华园学习已近一年。

在学校,他再也没逃过一节课。

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每门专业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

此外,他还是学校入党极积分子,并选修日语和经济学。

李亮亮说: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压力和荣辱!

编后:

有人把高考叫做“黑色七月”——当高考还在7月份举行的时候,而今,高考在6月举行了,有人就又把高考叫做“黑色六月”了。

高考确实是道坎,但就算是在这里绊倒了,天也不会塌下来。

说到挫折,恐怕李亮亮所经历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所无法接受的,但他仍然挺了过来,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学校。

李亮亮他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希望能给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们一点鼓励和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