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927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启发学生懂得:

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观察花卉,搜集老舍先生写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描写草原风光的作品读一读。

(2)学生走上街头,认路牌,拍下印象最深的路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多媒体课件

各种花卉和路牌照片,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

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

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以《草原》为例)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主客相聚)

……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主客惜别)

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

(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

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

(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

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

(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

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

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

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

(静、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

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排比句,突出了野花的美和多)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

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

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

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

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

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

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

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

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

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

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名发言并归纳:

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

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

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

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

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

“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

拜访。

故人:

老朋友。

“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

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强调“还(huá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

(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

学生提出疑问。

预设:

“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

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故人:

老朋友。

开轩:

开窗户。

具鸡黍:

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

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

邀请。

还:

返回,回来。

合:

环绕。

就菊花:

饮菊花酒。

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

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

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

(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语气轻快,语速稍快。

3.品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归纳:

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

(语气轻柔,重读“合”“斜”。

4.品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

(课件出示:

桑麻的图片。

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

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

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

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

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

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

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

(热情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

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

(推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首先需要理解古诗,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起点。

借助课文插图和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词,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

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

如:

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

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

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