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140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杜甫的《望岳》默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那gèngǔ()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qǔdì()了。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pèiliúlí(),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4)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bēitiānmǐnrén(),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B.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C.有大雾

清晨,海滨公园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中,扑朔迷离,连标志性的摩天轮都看不清了。

D.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删去“的原因”)

B.经过形象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学会了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删去“经过”或“使”)

C.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将“这样”改为“滥用繁体字”)

D.诚信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

整体形象,更体现出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将“道德”调到“基本”前面)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

蝉鸣枝头,是为唱响生命赞歌;种子卧土,是为积蓄成长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蔓不枝()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提,为下文写“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做准备。

B.本文用菊花来反衬莲,用牡丹来正衬莲。

C.作者先用花进行比喻,用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D.菊、牡丹、莲各自象征不同的人群,作者爱莲即表明他既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

(二)(9分)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

罝jū:

泛指捕鸟兽的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持归/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B.问其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C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以我酌油知之D.有行人窃取之/何陋之有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1.本主“不敢持归”

原因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

器成还须久为功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

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

“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

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

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

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

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

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

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的“海市蜃楼”一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

B.选文第②段中写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紫檀家具,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C.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

D.选文第⑦段连续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

13.下列不能证明“器成还须久为功”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B.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予“发明大王”的美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

14.说说第⑨段的深刻含义。

(四)(17分)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

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

“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

”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

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

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

“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儿个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

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

“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

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不舍又无奈的表情。

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

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⑨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⑩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

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

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

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⑪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

“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⑫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

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⑬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那不再强壮的背影却透着缕缕孤寂与落寞。

想起年幼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

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

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于是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然后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

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

每到放学,我都格外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

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

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

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

“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

”他拼命地点头,激动得紧握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

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

自此以后,我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有改动)

15.根据文章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情节

父亲的反应

神情黯淡

去养老院前,“我”和父亲吃早餐

“我”送父亲前往养老院

激动开心

1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

“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2)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17.文章第⑬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选文在⑰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

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是挫折,为我的世界荡开圈圈涟漪;你是拼搏,为我的世界激起朵朵浪花;你是追梦,为我的世界犁出段段航程。

你是呵护的春风,是关爱的雨露,是友善的阳光;你是思辨的春雨,是求索的春风,是奉献的秋实,是感恩的冬雪……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让我的世界变得如此亮丽。

请以“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那条章鱼的八根触角被斩断了七根,只剩那根把不幸的艇员像握住一支笔似的紧紧缠住的触角,在空中甩来甩去。

就在尼摩船长和大副向这唯一的一根触角扑上去时,那怪物突然间从它腹部的一个液囊中喷出一股墨黑墨黑的液体来。

顿时,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等这团黑云散去时,那章鱼已无影无踪了,我的那位不幸的同胞也随它一起消失了!

我们对这些可恶的章鱼恨得咬牙切齿,大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就在那十几条爬上诺第留斯号平台和两侧的章鱼中间挥斧乱砍,被砍断的那些肉段,在平台上已经流成血和墨液的河中,像蛇似的蠕动着,仿佛这些黏糊糊的触角也像九头蛇似的又活了过来。

尼德·兰用捕鲸叉专门对付章鱼那蓝眼睛,每发必中,然后将其眼珠挖出。

可是我们的这位英勇无畏的同伴还是因为躲闪不及,突然被一只章鱼的触角甩到,被打翻在地。

我是又急又怕,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那条章鱼已经冲着尼德·兰张开大嘴,被打翻在地上的加拿大人眼看就要被章鱼咬成两段。

我立即扑了过去,但尼摩船长已先我一步赶到,只见他大斧一挥,斧头便砍进了章鱼嘴里去了。

加拿大人死里逃生,立即跳起来,用捕鲸叉叉进章鱼体内,直捅它的三颗心脏。

“这算是我对你救命之恩的报答了!

”尼摩船长对加拿大人说道。

尼德向他鞠了一躬,但没有说话。

20.联系原著,尼摩船长所说的救命之恩指的是哪件事?

21.结合选段,分析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

22.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这部小说的两点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杜甫的《望岳》默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独怆然而涕下

(2).箫鼓追随春社近(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畏浮云遮望眼(6).自缘身在最高层(7).荡胸生曾云(8).决眦入归鸟(9).会当凌绝顶(10).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怆”“箫”“牍”“畏”“眦”“凌”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那gèngǔ()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qǔdì()了。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pèiliúlí(),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4)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bēitiānmǐnrén(),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答案】

(1).

(1)亘古

(2).

(2)取缔(3).(3)颠沛流离(4).(4)悲天悯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

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缔”不要写成“蒂”或“谛”,“沛”的右边不要写成“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B.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C.有大雾的清晨,海滨公园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中,扑朔迷离,连标志性的摩天轮都看不清了。

D.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诘问”意思是追问、责问。

使用正确;

B.“修葺”意思是修理。

使用正确;

C.“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使用对象错误;

D.“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使用正确;

故选C。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删去“的原因”)

B.经过形象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学会了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删去“经过”或“使”)

C.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将“这样”改为“滥用繁体字”)

D.诚信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更体现出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将“道德”调到“基本”前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D.修改错误。

这句话语序不当,将“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和“体现出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交换位置。

故选D。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

蝉鸣枝头,是为唱响生命赞歌;种子卧土,是为积蓄成长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鹰翔蓝天,

(2).是为探寻奋斗目标;(3).落叶飞舞,(4).是为致敬根的培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分析例句,按照“……,是为……”的句式拟写,注意选取自然界的一个对象,写出其特点,再写出得到什么启示即可。

示例:

云彩飘逸,是为追寻心中梦想。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蔓不枝()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提,为下文写“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做准备。

B.本文用菊花来反衬莲,用牡丹来正衬莲。

C.作者先用花进行比喻,用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D.菊、牡丹、莲各自象征不同的人群,作者爱莲即表明他既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

【答案】6.

(1).

(1)横生藤蔓

(2).

(2)亲近而不庄重(3).(3)少

7.

(1)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B

【解析】

【6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的意思,“鲜”读作“xiǎn”,意思是“少”。

【7题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意思:

(1)之:

主谓间,无实义;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予,我;何,什么。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8题详解】

B.表述错误。

本文用菊花来正面衬莲,用牡丹来反面衬莲。

故选B。

选自《周敦颐集》作者:

周敦颐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二)(9分)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

罝jū:

泛指捕鸟兽的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持归/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B.问其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C.昔有人设罝以捕獐/以我酌油知之D.有行人窃取之/何陋之有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曰此

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1.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9.A10.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1.原因:

“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或:

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

道理:

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不要迷信。

【解析】

【9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持:

拿起∕拿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