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170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docx

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0403

目录

1编制依据2

2编制范围2

3工程概况2

4、脚手架搭设施工4

4.1脚手架材料选择4

4.2脚手架搭设流程5

4.3脚手架搭设技术要点6

4.4钢管满堂红脚手架预压14

4.5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16

4.6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措施17

4.7脚手架受力验算18

5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及劳动力计划21

6项目部管理组织机构图22

7质量保证措施22

8.安全保证措施24

9、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7

1编制依据

1.1、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京津城际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工程施工图设计》;

1.2、京津城际延伸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10。

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0

1.5、《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1.7、《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1.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

1.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

2.0、《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

2编制范围

2.1京津城际延伸线CJDK180+450~CJDK180+980.5主体结构脚手架搭设施工。

2.2京津城际延伸线CJDK183+229~CJDK183+250主体结构脚手架搭设施工。

2.3京津城际延伸线CJDK179+900~CJDK180+450主体结构脚手架搭设施工。

3工程概况

京津城际延伸线CJDK180+840~180+947.4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墙顶施做800mm(高)*800mm(宽)冠梁,隧道结构宽度为12.7m,高度为10.9m,隧道长度为107.4m,底板厚度为1100mm,边墙厚度为900mm,顶板厚度为900mm,结构形式为拱形;CJDK180+947.4~180+959.5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墙顶施做1000mm(高)*1200mm(宽)+墙顶施做900mm(高)*800mm(宽)冠梁,连续墙顶均施做冠梁兼做抗浮梁。

结构宽度为12.7m,高度为18.625~18.843m,长度为12.1m,底板厚度为1200mm,边墙厚度为900mm,顶板厚度为600mm,结构形式为风井段;盾构始发井(CJDK180+959.5~CJDK180+980.5)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墙顶施做1000mm(高)*1200mm(宽)+墙顶施做900mm(高)*800mm(宽)冠梁,连续墙顶均施做冠梁兼做抗浮梁。

结构宽度为19.4m,长度为21m,底板厚度为1600mm,边墙厚度为800/1000/1200mm,端墙厚为800/2000mm,顶板厚度600mm,负一层板厚度500mm。

明挖隧道主体结构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支撑体系采用满堂红脚手架,使用φ48,壁厚3.5mm碗口式钢管脚手架,明挖区间隧道拱部由于碗扣式脚手架不受侧向荷载,所以采用扣件式脚手架进行受力加强,水平步距为0.6m。

明挖隧道区间采用采用脚手架支撑体系为立杆纵距为0.6m,横距为0.6m,高距1.2m,立杆采用0.35m、0.9m、1.2m、1.8m、2.4m钢管,纵横水平杆采用0.6m钢管,剪刀撑采用6m钢管。

明挖区间隧道及盾构始发井脚手架搭设立面图如下:

盾构始发井脚手架搭设立面图

明挖区间隧道脚手架搭设立面图

4、脚手架搭设施工

4.1脚手架材料选择

1、钢管落地脚手架,选用外径48mm,壁厚3.5mm,钢材强度等级Q235-A,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纹、分层、压痕、划道和硬弯,新用的钢管要有出厂合格证。

脚手架施工前必须将入场钢管取样,送有相关国家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钢管抗弯、抗拉等力学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

2、碗扣节点构成:

由上碗扣、下碗扣、立杆、横杆接头和上碗扣限位销组成(图)

 

3、构配件外观质量要求:

钢管应无裂纹、凹陷、锈蚀,不得采用接长钢管;铸造件表面应光整,不得有砂眼、缩孔、裂纹、浇冒口残余等缺陷,表面粘砂应清除干净。

冲压件不得有毛刺、裂纹、氧化皮等缺陷。

各焊缝应饱满,焊药清除干净,不得有未焊透、夹砂、咬肉、裂纹等缺陷。

构配件防锈漆涂层均匀、牢固。

  主要构、配件上的生产厂标识应清晰。

本工程钢管脚手架的搭设使用可锻铸造扣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缩松、砂眼等锻造缺陷,扣件的规格应与钢管相匹配,贴和面应平整,活动部位灵活,夹紧钢管时开口处最小距离不小于5mm。

钢管螺栓拧紧力矩达65N*m时不得破坏。

如使用旧扣件时,扣件必须取样送有相关国家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扣件抗滑力等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

3、脚手板采用木材料制作,每块质量不宜大于30kg,木脚手板应采用杉木或松木制作,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J5)中Ⅱ级材质的规定。

脚手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两端应各设直径为4mm的镀锌钢丝箍两道。

4.2脚手架搭设流程

脚手架搭设流程如下图:

 

 

4.3脚手架搭设技术要点

1、定距定位

根据构造要求在建筑物四角用尺量出内、外立杆离墙距离,并做好标记;用钢卷尺拉直,分出立杆位置,并标出立杆标记;垫板、底座应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垫板必须铺放平整,不得悬空。

2、立杆设置

(1)盾构井脚手架立杆纵距0.6m,横距0.6m,高距0.6m;明挖隧道区间脚手架立杆纵距0.6m,横距0.6m,高距1.2m。

(2)脚手架的底部立杆采用不同长度的钢管参差布置,使钢管立杆的对接接头交错布置,高度方向相互错开500mm以上,且要求相邻接头不应在同步同跨内,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

(3)立杆应设置垫木,并设置纵横方向扫地杆,连接于立脚点杆上,离底座20cm左右。

(4)立杆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不小于L/500,最大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5)立杆上的上碗扣应能上下串动和灵活转动,不得有卡滞现象;杆件最上端应有防止上碗扣脱落的措施。

(6)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螺母捏合长度不得少于4-5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7)脚手架首层立杆应采用不同的长度交错布置,底部横杆(扫地杆)严禁拆除,立杆应配置可调底座。

3、斜杆设置

(1)脚手架专用斜杆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斜杆应设置在有纵向横杆的碗扣节点上。

②脚手架拐角处及端部必须设置竖向通高斜杆。

③脚手架高度≤20m时,每隔5跨设置一组竖向通高斜杆,斜杆必须对称设置。

④斜杆临时拆除时,应调整斜杆位置,并严格控制同时拆除的根数。

(2)当采用钢管扣件做斜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扣接点距碗扣节点的距离宜≤150mm;当出现不能与立杆扣接的情况时亦可采取与横杆扣接,扣接点应牢固。

②斜杆宜设置成八字形,斜杆水平倾角宜在45°~60°之间,纵向斜杆间距可间隔1~2跨。

③脚手架高度超过20m时,斜杆应在内外排对称设置。

4、剪刀撑

本工程脚手架采用剪刀撑与横向斜撑相结合的方式,随立柱、纵横向水平杆同步搭设,用通长剪刀撑沿架高连续布置,全部采用单杆通长剪刀撑。

(1)剪刀撑每6米设置一道,斜杆与地面的夹角在45°~60°之间。

斜杆相交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并沿架高连续布置,剪刀撑的一根斜杆扣在立杆上,另一根扣在小横杆伸出的端头上,两端分别用旋转扣件固定,在其中间增加2~4个扣节点。

所有固定点距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

(2)为保证剪刀撑的顺直,同时充分考虑剪刀撑的安全作用,剪刀撑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保证钢管和对接扣件的质量和必要日常检查)。

本工程除在每一拐角处设置横向斜撑外,中间每隔6米设置一道。

横向斜撑在同一节间,由底至顶层呈之字形连续布置,斜杆采用通长杆件,使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立杆或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上。

(3)满堂脚手架应在同一立面处按相应间距连续设置剪刀撑.

(4)剪刀撑斜杆的接头采用搭接方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0mm,并采用三个旋转部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和搭接中段固定。

5、脚手板的铺设要求

(1)满铺层脚手板必须垂直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不能满铺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离开墙面150-200mm。

(3)平放在横杆上的脚手板,必须与脚手架连接牢靠,可适当加设间横杆,脚手板探头长度应小于150mm。

6、扣件要求:

(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主要由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连接,直角扣件用于两根呈垂直交叉钢管的连接,旋转扣件用于两根呈任意角度交叉钢管的连接,对接扣件用于两根钢管的对接连接,承载力直接传递到结构板上。

(2)扣件与钢管的接触面要保证严密,确保扣件与钢管连接紧固。

(3)扣件和钢管的质量要合格,满足施工要求,对发现脆裂变形、滑丝的严禁使用。

7、脚手架的拆除

(1)拆除前应报审批准,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进行拆除。

周围设围栏或警戒标识,划出工作禁区,禁止非拆卸人员进入,并设专人看管。

拆除时,班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统一指挥,操作过程中精力要集中,不得东张西望和开玩笑,工具不用时要放入工具袋内。

(2)严格遵守拆除顺序,拆除顺序应从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允许上下同时作业,本着先搭后拆,按层次由上而下进行,脚手架逐层拆除。

(3)拆除脚手架的大横杆、剪刀撑,应先拆中间扣,再拆两头扣,由中间操作人往下顺钢管,不得往下乱扔;拆除的脚手架杆、模板、扣件等材料应由专人传递或用绳索吊下,不得往下投扔,以免伤人和不必要的损失。

(4)拆除过程中最好不要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拆除过程中最好不要中断,如确需中断应将拆除部分处理清楚告一段落,并检查是否会倒塌,确认安全后方可停歇。

(5)拆下来的钢管、模板、扣件要分类堆放,进行保养,检修。

8、顶板模板施工

主体结构顶板采用满堂红脚手架及拱架作为进行模板支撑体系,顶板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模板与模板之间采用φ16螺栓连接,脚手架与拱部模板采用钢顶托与方木连接进行加固。

钢顶托型号为直径15mm,高度为500mm。

钢顶托与方木必须拧紧、密贴,确保拱部支撑体系牢固可靠,支模前清理两侧边墙底部虚渣及杂物,搭调安装拱架的脚手架操作平台。

测量人员在左右侧底部标出拱架的具体位置,安装左右侧边墙拱架,从底部拱架连接板的四个螺栓孔用螺栓将拱架固定,然后由下向上连接拱部拱架,最后在中部由连接夹板连接。

调整每榀拱架位置,垂直于设计混凝土面,每榀拱架用φ22螺纹钢筋纵向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每榀钢拱架在起拱线处、边墙中部、拱架底部加调过河撑。

每板衬砌需要的钢拱架榀数可灵活掌握。

模板长边间用模板卡固定,短边边用螺栓穿过角钢预留孔,另一端别在拱架外侧弧面钢板上,使模板固定。

模板周边粘巾海绵胶条,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安装堵头板。

模板安装好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顶板模板如下图:

 

弧板0

弧板1

弧板2

弧板3

弧板4

顶板拱架整体拼装图

顶板标准拱架

顶板封顶拱架

顶板过渡拱架

1号边拱拱架A

1号边拱拱架B

2号边拱拱架A

2号边拱拱架B

 

模板与拱架位置图

4.4钢管满堂红脚手架预压

1、目的:

检查支架的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

2、本工程脚手架搭设类型为三种:

明挖隧道区间段(CJDK180+840~180+947.4)脚手架搭设(CJDK180+840~180+947.4)、风井段(CJDK180+947.4~180+959.5)脚手架搭设、盾构始发井段(CJDK180+959.5~CJDK180+980.5)脚手架搭设。

3、支架要求:

⑴支架立杆搭设间距允许偏差应为±50mm。

⑵支架单根立杆搭设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3‰。

⑶支架纵轴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应为L(结构跨径)/1000且不得大于30mm。

⑷支架钢管底部与地基的接触面上应保持平整。

4、脚手架预压方法

⑴脚手架搭设完成后安装模板并检查支架质量后做预压前初始点位,吊放土袋,在加载宽度范围内每3米均匀加载进行预压,加载重量为荷载总重量的1.1倍。

支架预压加载过程分为3级进行,依次施加的荷载应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

预压前布置固定观测点,定期测量相应观测点高程。

预压过程中检查支架的工作情况,杆件有无压弯或变形,方木有无压裂等。

全部荷载施加完毕后,每间隔24h观测一次,记录各测点标高;当支架预压符合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连续三次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累计小于5mm,可进行支架卸载。

分析测量数据,以确定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设置脚手架预留沉降量。

⑵检测评定

①明挖区间段加载:

采用土袋作为加载体,土的密度为ρ=1.8t/m3,预压系数为1.0。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明挖隧道区间段选取纵向3米长,横向宽10.556m,面积31.668m2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经计算为7.5t,土袋按20kg/袋算,共需土袋375袋,按照均布荷载布置,均匀平放在预压段。

土袋装土在施工现场通过磅秤称量确定具体重量,以控制实际重量。

②风井段加载:

采用土袋作为加载体,土的密度为ρ=1.8t/m3,预压系数为1.0。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风井段段选取负一层板纵向3米长,横向宽10.586m,面积31.758m2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经计算为5.8t,土袋按20kg/袋算,共需土袋290袋;风井段选取顶板纵向3米长,横向宽12.225m,面积36.675m2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经计算为7.85t,土袋按20kg/袋算,共需土袋393袋.按照均布荷载布置,均匀平放在预压段。

土袋装土在施工现场通过磅秤称量确定具体重量,以控制实际重量。

③盾构始发井加载:

采用土袋作为加载体,土的密度为ρ=1.8t/m3,预压系数为1.0。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盾构始发井段负一层板选取纵向3米长,横向宽15.4m,面积46.2m2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经计算为8.3t,土袋按20kg/袋算,共需土袋415袋;盾构始发井段顶板选取纵向3米长,横向宽17.8m,面积53.4m2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经计算为13.2t,土袋按20kg/袋算,共需土袋660袋.按照均布荷载布置,均匀平放在预压段。

土袋装土在施工现场通过磅秤称量确定具体重量,以控制实际重量。

3卸载

支架预压满足下列规定后可一次性卸载,支架两侧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

①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

②连续三次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累计小于5mm。

4、满堂脚手架预压安全措施

⑴支架预压之前必须对其在预压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和检查,满足稳定性、承载能力和安全要求后才能进行预压。

⑵支架预压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落实所有安全技术措施和人身防护用品。

⑶应制定支架预压荷载吊装方案,吊装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参与吊装的人员应有明确分工。

⑷吊装作业前必须检查起重设备各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进行试吊。

⑸荷载吊装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吊装物撞击支架造成支架破坏。

⑹加载材料应做好防水措施,防止被水浸泡后加载重量变化。

5、预压监测

⑴支架预压观测内容包括:

前后两次观测的沉降差、支架弹性变形量及支架非弹性变形量。

⑵支架变形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结构跨径不超过40m时,沿结构的纵向每隔1/4跨径应布置一个观测断面;当结构跨径大于40m时,纵向相邻观测断面之间距离不的大于10m;

②每个观测断面上的观测点应不少于5个,且对称布置;

③每组观测点应在支架顶部和支架底部对应位置上布设。

⑶支架变形监测记录工作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①所有仪器必须检定合格后方可开始观测工作;

②在支架搭设完成之后,预压荷载施加之前,测量记录支架顶部和底部测点的原始标高;

③每级荷载施加完成之后,记录各测点的标高,计算前后两次沉降差,当各测点前后两次的支架沉降差小于2mm时,可以施加下一级荷载;

④全部荷载施加完毕后,每间隔24h观测一次,记录各测点标高;当支架预压符合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连续三次各测点沉降量平均值累计小于5mm,可进行支架卸载;

⑤卸载6h后观测各测点标高,计算前后两次沉降差,即弹性变形;

⑥计算支架总沉降量,即非弹性变形。

4.5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

1、脚手架搭设完毕或分段搭设完毕,应按规定对脚手架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2、应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组织检查验收。

3、验收时应具备下列文件:

(1)脚手架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或质量分类合格标志;

(2)脚手架工程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

(3)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记录,

(4)脚手架工程的施工验收报告。

4、脚手架工程的验收,除查验有关文件外,还应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应着重以下各项,并记入施工验收报告。

(1)构配件和加固件是否齐全,质量是否合格,连接和挂扣是否紧固可靠;

(2)基础是否平整坚实、支垫是否符合规定;

(3)垂直度及水平度是否合格。

4.6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措施

1、技术保障措施

(1)架子搭设完毕后对整个脚手架进行验收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脚手架的安全性是由架子的整体性和架子结构完整性来保证的,未经允许严禁他人破坏架子结构或在架子上擅自拆除与搭设脚手架各构件。

其中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下列杆件严禁拆除:

主节点处横、纵向水平杆。

2、脚手架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1)拆架前,全面检查拟拆脚手架,根据检查结果,拟订出作业计划,报请批准,进行技术交底后才准工作。

作业计划一般包括:

拆架的步骤和方法、安全措施、材料堆放地点、劳动组织安排等。

(2)拆架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3)拆架的高处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扎裹腿、穿软底防滑鞋。

(4)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拉杆、脚手板、剪刀撑、斜撑,而后拆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等,并按“一步一清”原则依次进行。

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架作业。

(6)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7)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事故。

(8)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9)拆下的材料要缓慢下运,严禁抛掷。

运至地面的材料应按指定地点随拆随运,分类堆放,当天拆当天清,拆下的扣件和铁丝要集中回收处理。

(10)输送至地面的杆件,应及时按类堆放,整理保养。

(11)当天离岗时,应及时加固尚未拆除部分,防止存留隐患造成复岗后的人为事故。

(12)如遇强风、大雨、雪等特殊气候,不应进行脚手架的拆除,严禁夜间拆除。

4.7脚手架受力验算

1、单根压杆的设计荷载

计算公式为:

计算参数如下:

a.N—单根压杆的设计荷载;

b.K2—考虑压杆的平直度、锈蚀程度等因素影响的附加系数,取1.9;

c.fy—压杆的设计强度,取170N/mm2;

d.σ—欧拉临界应力;

e.η—0.3(1/100i)2;

f.L0—压杆的有效长度,L0=μL;

g.i—压杆截面的回转半径;

h.L0/i—压杆的长细比;

I.An—压杆的净截面面积。

经计算N=38.4KN

2、地基承载力验算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c*Fak,Kc取0.5

经计算得Fa=140KN,Fa>N,所以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拱顶混凝土施工

明挖隧道顶板、拱顶对施工中,主要是混凝土竖向压力(即混凝土自重),本方案考虑拱顶混凝土自重最大。

按脚手架承受拱顶混凝土自重考虑,仅验算脚手架单根压杆稳定即可,其荷载组成为:

模板自重:

0.639KN/m2;

钢拱架自重:

1.79KN/m2;

拱顶混凝土自重:

23.388KN/m2;

钢筋自重:

1.85KN/m3;

施工人员及设备自重:

1.5KN/m2;

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2.0KN/m2;

倾倒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2.0KN/m2。

脚手架钢管自重:

0.56KN/m2。

组合荷载合计为:

33.727KN/m2

脚手架单根压杆承受荷载为:

33.727KN/m2×0.36m2=12.142KN<38.4KN,所以脚手架单根压杆稳定。

4、脚手架荷载标准值:

作用于脚手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每米立杆承受的结构自重标准值(kN/m);为0.1161

NG1=0.116×12.000=1.393kN;

(2)脚手板的自重标准值(kN/m2);本例采用木脚手板,标准值为0.35

NG2=0.350×2×1.200×(1.050+0.3)/2=0.567kN;

(3)栏杆与挡脚手板自重标准值(kN/m);本例采用栏杆冲压钢,标准值为0.11

NG3=0.110×2×1.200/2=0.132kN;

(4)吊挂的安全设施荷载,包括安全网(kN/m2);0.005

NG4=0.005×1.200×12.000=0.072kN;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

NG=NG1+NG2+NG3+NG4=2.164kN;

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内、外立杆按一纵距内施工荷载总和的1/2取值。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NQ=3.000×1.050×1.200×2/2=3.780kN;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Wo--基本风压(kN/m2)Wo=0.450kN/m2;

Uz--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Uz=0.840;

Us--风荷载体型系数:

Us=0.649;

经计算得到,风荷载标准值

Wk=0.7×0.450×0.840×0.649=0.172kN/m2;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1.2NG+1.4NQ=1.2×2.164+1.4×3.780=7.889kN;

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1.2NG+0.85×1.4NQ=1.2×2.164+0.85×1.4×3.780=7.095kN;

风荷载设计值产生的立杆段弯矩MW计算公式

Mw=0.85×1.4WkLah2/10=0.850×1.4×0.172×1.200×

1.8002/10=0.079kN.m;

5、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为: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

N=7.889kN;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

i=1.58cm;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K=1.155;

计算长度系数参照:

U=1.500

计算长度,由公式lo=kuh确定:

lo=3.119m;

Lo/i=197.000;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由长细比lo/i的结果查表得到:

φ=0.186;

立杆净截面面积:

A=4.89cm2;

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

W=5.08cm3;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205.000N/mm2;

σ=7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