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243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docx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是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大事,又是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还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

油茶病虫害是影响油茶生产的重要因子,只有结合我国2000多年栽培中积累的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推广,使广大林农了解和掌握防治技术,科学防治,才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国家林业局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部署。

据调查,油茶病虫害160多种,但可造成危害的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以下是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要点,仅供参考。

油茶主要病虫害

、病害

1、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camelliaeLiu,WeietFan又名油茶落叶病,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特点:

油茶软腐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和果实。

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

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天内病叶即可脱落。

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显特征。

有时染病叶片也能悬挂在树梢上越冬。

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

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

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

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约经2-4周,

一般自7月份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

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

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

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

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

发病时喷洒1:

1:

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600-800(咅液,或100-300倍多菌灵。

2、油茶茶苞病Exobasidiumgracile(Shirai)Syd.又称叶肿病、茶桃。

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

症状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花芽、叶芽和嫩叶,导致过度生长,芽、叶肥肿变形,嫩梢最终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产量。

症状表现随发病器官和时间不同而有差异。

花芽感病后,子房肥肿膨大成球状物。

叶芽感病后,叶片肿大成肥耳状,数个肿大的叶片聚集在一起,形似鹰爪。

开始时表面呈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

以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浅白色粉状物。

最后粉状物被霉菌所污染,变为黑褐色,病部干缩,长期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嫩叶染病后,常局部出现圆形肿块,约占叶片的五分之一,表面呈红色或浅绿色,背面为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病叶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1年发生1次。

其发生与气温、日照和湿度有密切关系,最适温度为12-18C。

细叶小果油茶比较抗病,因春季萌动较迟,常在发病后期尚未萌动,因而避开了病菌侵染。

大叶中果油茶、大果油茶萌动早,发叶快,新叶抽出时,恰好是发病的适宜时节,所以比较易感病。

在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茂密林分中发病较重,更新的分蘖枝最易感病。

病害在树冠中、下部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

在担抱子成熟飞散前,在受害部位以下,剪除受害部分,烧毁或深埋。

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

1:

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三至五次,亦可收到防病的效果。

3、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l是油茶的主要病害。

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

病害发生后,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

各省(区)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40-50%。

在典型林分,病落蕾占落蕾总数的26-45%。

由于落果、落蕾,对当年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特点:

果实、枝梢、叶片均可发病。

果实上的典型病斑为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

初期,果面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的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抱子盘。

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粘质的分生抱子堆。

一果可有一至十余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

嫩叶病斑多发生在叶间、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

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紫红色。

春季嫩梢上病斑多在基部,呈舌状或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

夏、秋季以树基、树干、大枝上不定芽萌发梢的病斑占多数,症状同上,部位以中部居多。

在2、3年生枝条上病斑为梭形、下陷的溃疡斑。

大枝和树干上为轮枝状大型病斑,由外向内逐层下陷,木质部灰黑色。

影响发病的因素:

林内湿度大的中等密度林内,如连季套种高秆作物,有利于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

(1)在普通油茶林,尤其重病区,选择抗病高产单株,就地繁育,及时推广。

(2)禁止从重病区调种;种子在果壳储藏或播种前,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

(3)冬季之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1.5寸处;摘除病叶、病果。

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

刮口和工具经0.1%

升汞水或75%酒精消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

(4)结合抚育,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发梢。

(5)根据当地可能条件,喷药保护。

选用药物有:

波尔多液1:

1:

100加1-2%茶枯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800-1000倍液。

4、油茶煤污病Neocapnodiumsp.又称煤病或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分布。

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林枯死。

症状特点:

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

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毫米。

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

在病菌分生抱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毫米。

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

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

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

影响发病的因素:

煤炱菌是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物,由于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

它们主要以蚧类、蚜虫、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

因此,在这些害虫为害的林分中,常同时发生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经常流行于海拔300—600米的林分中,低山丘陵地区虽也常有发生,但一般不很严重。

此外,林分密度过大以及处于阴坡和山窝等处的林分也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及时间伐和修枝,保持适当的密度,使林内通风透光,既有利于开花坐果,又可减轻发病程度。

初开始发病林分,诱病昆虫和煤污病大都出现在个别或局部枝叶上,可及早除去这些病虫枝叶加以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喷施石硫合剂,夏季用波美0.5-1度液,

冬季用波美3-5度液,对煤污病有良好灭杀效果,但对蚧类害虫的效果稍差。

如蚧类发生严重,可喷松脂合剂12-20咅液。

5、油茶白绢病SclerotiumrolfsiiSacc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南方各省的油茶产区较普遍,苗木受害严重。

有些地方的苗

圃,油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症状特点:

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基部或根颈部。

先是皮层变褐腐烂,不久即在其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并作扇形扩展,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上。

而后长出油茶籽状小菌核,初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以至茶褐色。

苗木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终全株枯死。

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菌丝层及菌核产生。

影响发病的因素:

本病菌发育最适温度约30°C,在pH5.9时,最适于繁殖。

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最有效波长是在蓝光及接近紫外线的区域。

土壤湿度和性质,对病害发生有直接影响。

通常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发病率高。

土壤有机质丰富,含氮量高的圃地,病害很少发生。

而贫瘠的土壤,尤其是缺肥苗床,则发病严重。

在酸性至中性pH5-7土壤中病害发生多,而在碱性土壤发病则少。

土壤粘重板结的地区,发病率也高。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以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或用萎锈灵10ppm,或氧化萎锈灵25ppm以抑制病菌生长,也有良好的效果;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并仔细掘起其周围病土,加入新土;在发病迹地上,每亩施用石灰100斤,可以减轻下一季度的病害;注意排水,消灭杂草,并增施有机肥料,以促使苗木生长旺盛,增强抗病能力。

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高粱等进行轮作,轮作年限应在4年以上。

6、油茶半边疯病Corticiumsp又名白皮病、白腐病、干枯病、石膏病、烂脚瘟等。

1958年以来,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相继报道有该病发生。

症状特点:

由于枝干被害,生长显著衰退,枝叶稀疏,叶片发黄,继之落叶、落花和落果,最后枝干枯死。

病害多从油茶枝干背荫面基部开始发生,感病后的树皮局部凹陷,病部与健部交界处有棱痕。

病皮失去原有光泽,较为粗糙。

以后产生石膏状白粉层,平铺于病组织表面,即病原菌子实体。

病斑自枝干一边开始,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常呈长条形,并可向枝条上蔓延。

病斑周围产生愈伤组织,使病斑下陷。

病原菌丝侵入木质部后,木质部呈黄褐色腐朽。

在横切面上,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可见明显棕褐色带纹。

影响发病的因素:

油茶半边疯流行规律与气温、林龄及立地条件关系密切。

病斑随着气温的升高、油茶林龄的增长而严重。

阴坡、山拗、密林、土壤瘠薄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应着重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油茶抗病力。

结合垦复修剪,彻底清除病枝,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对轻病枝干,及时刮治,然后涂抹1:

3:

15

的波尔多液。

7、油茶藻斑病CephaleurosvireseenKunze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是油茶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油茶林中,危害比较严重,影响油茶的生长。

症状特点:

油茶藻斑病发生在油茶的老叶上,叶的正反面均可发生病斑,但以叶反面为多。

病斑初期是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其上有针头大小的圆点,有的连成片,发展成点状或十字形,病斑灰绿色,稍有突起,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

病斑中期变为青褐色,明显隆起,光照下观察呈黄绿色,中间有褐色小点,病斑直径0.5-22毫米不等,其上有不规则,不明显的放射状分枝。

病斑后期为暗褐色,边缘色浅,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且隆起,从中央放射出分枝,并有毡状物,上面有纤维状的细纹和茸毛。

影响发病的因素:

四月开始危害,到五、六月份在高温高湿的有利条件下,营养体生长发育迅速,先后产生抱子囊梗、抱子囊和游动抱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

湿热的气候适宜病菌的抱子形成和传播,特别是六月份属传播侵染的盛期。

油茶密集、通风透光不良,空气湿热有利于发病。

管理不善,树势衰弱,促使病害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

对地下水位高的油茶园要开沟排水,并加强茶园清理,促使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可以在4-6月或采果季节结束后,喷杀菌剂进行防治,出于藻类对铜素非常敏感,故可用1%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虫害

1、油茶毒蛾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又名油茶毛虫、毛辣虫、茶辣子。

分布概况:

全国各油茶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情况:

幼虫取食叶片,吃光后也取食嫩树皮和幼果等,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

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10-13毫米,全体黄褐色,雄蛾体长7毫米,全体黑褐色。

卵乳黄色,球形。

卵块外有黄色茸毛覆盖。

幼虫体长11-20毫米。

第4-11节两侧各有黑瘤突起两对,背上一对较大,瘤上簇生黄色毒毛。

生活习性:

一般1年2-3代,以卵越冬。

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

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500-3000咅液进行防治;烟草水防治:

烟草叶0.5kg,加水30kg或烟筋0.5kg加水10kg,浸一天,用时加1-2斤生石灰喷洒;用肥皂水浸泡幼虫,将肥皂或棉油皂切成薄片,用少量水煮溶,加水(不能用井水)配成150〜200倍液,将有虫枝叶浸入肥皂水内,随即取出,杀虫率可达100%。

(2)生物防治。

4月中、下旬每亩用1.5-2万亿白僵菌抱子喷雾或含抱量100亿/g白僵菌原粉lkg喷粉防治幼虫。

(3)人工防治。

越冬卵期结合茶籽收摘进行人工摘卵。

此外,进行油茶抚育、蛹期垦复也有一定效果。

2、油茶尺蠖BistonmarginataMatsumura又名相思叶尺蝶、量尺虫、吊丝虫,是油茶的主要害虫。

分布概况:

各油茶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情况:

为害严重时,常吃光叶片,造成落果。

如连续受害二、三年,则全株枯死。

大发生时可将成片油茶树叶吃光,受害部形似火烧,造成果实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灰褐色。

幼虫体长可达54毫米,黄色,杂生黑褐色斑点,头顶有显著的三角形凹陷。

蛹棕黑色,椭圆形,头顶两侧具有刻纹的耳状突起2个。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蛹在茶蔸附近疏松潮湿土面及枯技落叶层中越冬,翌年2、3月成虫羽化。

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枝干上,至4月中旬孵化,幼虫6月上旬开始陆续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①挖蛹。

油茶尺蛾蛹期长达8个月,可在秋、冬季结合复垦挖蛹,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杀死,被翻入土内的蛹不易羽化出土。

②培土埋蛹。

蛹多分布在树蔸附近,未经复垦的茶山可采取盖上16.5-23cm厚的土,用锄打紧,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

③捕蛾刮卵。

成虫飞翔力弱,易于捕捉;卵产在树枝的干阴凹面,粘附不紧,容易刮下。

④捕捉幼虫。

4-6龄幼虫抗药力强,

药杀效果差,可人工捕捉。

(2)生物防治。

用苏云金杆菌含抱子数0.5亿-1.0亿/ml的菌液防治3-4龄幼虫;用松毛虫杆菌含抱子数0.5亿-0.7亿/ml的菌液防治4龄幼虫。

(3)药剂防治。

幼龄幼虫期可喷洒阿维菌素、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鱼藤精300-400倍液进行防治。

3、油茶象CurculioChinensisCheveolat又名茶籽象鼻虫,是为害油茶籽实的主要害虫。

分布概况: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省。

为害情况:

成虫和幼虫均为害茶籽,但以幼虫蛀害较严重,造成落果,并引起油茶炭疽病,为害籽仁,使油茶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1毫米,黑色。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一端稍尖。

幼虫体长10-20毫米,多为金黄色。

蛹长9-11毫米,黄白色。

生活习性:

一般2年1代(少数地区1年1代),跨三个年度,世代重迭。

成虫喜荫,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

选择抗虫较强的早熟品种和迟熟类型的紫红球、紫红桃等为籽种,并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2)物理防治。

冬挖夏铲,林粮间作,修枝抚育,以降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定期收集落果,以消灭大量幼虫;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盆或瓶盛置糖醋液,诱杀成虫;摘收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上,幼虫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

也可堆放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幼虫出果入土,第2年放水灌田,也可淹死幼虫。

(3)生物防治。

在高温高湿的6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

(4)药剂防治。

在4-7月成虫盛发期,用绿色威雷200-300咅液于成虫羽化前喷1次。

4、茶蚕AndracabipunctataWalker又名茶狗子、毛虫、茶叶家蚕、无毒毛虫等,为油茶和茗茶的重要食叶害虫。

分布概况:

分布于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台湾、广西、湖北、云南等省。

为害情况:

幼虫成团群集枝叶上取食,严重时叶片全被吃光,对油茶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棕黄色。

卵椭圆形,黄褐色。

幼虫体长可达55毫米,黑褐色,头棕色。

生活习性:

一般1年2-3代(安徽2代、广东4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但温暖地区在冬季各种虫态可同时出现。

成虫飞翔力弱。

初期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逐渐

分散,在树基或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蛹多集结在一处。

防治方法:

(1)结合秋冬油茶垦复培土消灭越冬蛹。

(2)利用幼虫的群集性,人工捕捉或摘除卵块。

⑶当孵化率达16%-20%时,可向后推加常年同一时期的1-3龄幼虫历期,即进入防治适期。

每亩用100亿/g的苏云金杆菌抱子菌粉0.5kg,对水100kg喷雾。

(4)在幼虫发生期喷洒鱼藤精300咅液。

5、茶织镰蛾Casmarapatronameyrick又名油茶蛀茎虫、茶枝蛀蛾、茶钻心虫,是油茶的主要害虫。

分布概况:

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江西、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为害情况:

幼虫蛀食枝干,造成叶子凋萎及蛀道上部枝条枯死。

十年生的幼树为害最严重,常全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0毫米,前翅中央有两个圆圈白斑。

卵马齿形,淡米黄色,具网状刻纹,散生。

幼虫体长25-30毫米,头部黄褐色。

蛹长18-20毫米,黄褐色,腹末有一对突起。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内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顶芽基部,每处一粒。

初孵幼虫由叶腋蛀入芽鞘,以后由上而下蛀食木质部,每隔一'定距离,有一圆形排泄孔,排出黄棕色颗粒状粪便,为此虫为害的主要特征。

如已化蛹,羽化孔外部有丝膜封闭。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地管理。

7-9月剪除被害枝,集中烧毁,清洁林地,

减少病虫孳生环境。

(2)物理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设黑光灯诱杀。

(3)化学防治必要时用脱脂棉蘸80%敌敌畏乳油40-50咅液,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毒杀幼虫。

6、茶梢蛀蛾ParametriotestheaeKuz.又称茶蛾、茶梢蛾主要为害油茶、茗茶和山茶等。

分布概况:

分布于江西、湖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为害情况:

初孵幼虫潜食叶肉,形成淡黄色透明斑点。

秋末转蛀当年夏秋梢,梢叶逐渐枯萎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毫米,深灰色带金属光泽,卵淡黄色,椭圆形。

幼虫体长8-10毫米,头小,深褐色,腹足不发达。

蛹长5-7毫米,黄褐色,近圆筒形,腹末有一对向上伸出的突起。

生活习性:

多数地区1年1代,福建、广东则1年2代。

以幼虫在茶梢或叶片内越冬。

成虫趋光性强,初孵幼虫从叶背潜食叶内,形成直径3-5毫米的潜斑,被蛀枝梢有蛀孔。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调运检疫,防止传播蔓延。

(2)剪除被害梢,集中放置林间纱笼内,待寄生蜂羽化后,茶梢蛾成虫羽化之前烧毁。

(3)根据茶梢蛾成虫具有趋光性强的特性,利用黑灯光诱杀。

(4)5-6月对严重受害林分用40%氧化乐果2.0%溶液加适量黄泥制成药泥浆,涂刷树干。

(5)每年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转蛀时(即转梢危害),用含抱子2X108/ml的白僵菌喷雾或喷粉。

7、油茶绵蚧MetaceronemajaponicaMask又名油茶白毛阶、蜡丝蚧、日本卷毛蚧。

为害油茶、茗茶等。

分布概况:

江西、浙江、湖南、安徽等油茶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情况:

主要吸食茶树叶子和枝干的汁液,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发生,使树势衰弱,引起落花落果,重者全株枯死。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4-5毫米,无翅,长椭圆形。

雄成虫有翅一对,体淡黄色,尾部有一对细长的蜡丝。

卵极小,肉白色,长圆形。

初孵若虫淡黄色,2

龄后开始分泌蜡毛。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

适度整枝抚育,及时清除虫源。

(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宽缘唇瓢虫(ChilocorusrufitarsusMotschulsky),中华显盾瓢虫(HyperaspissinensisCrotch)等,瓢虫成虫以蚧若虫为食,幼虫专食蚧卵,捕食量极大;(3)化学防治。

25%高渗苯氧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应选择晴天,由下朝上喷雾。

8、黑附眼天牛ChreonomaatritarsisPic.又名油茶红颈蓝翅天牛、油茶蓝翅天牛、茶红颈天牛。

为害情况:

幼虫蛀害枝干。

常绕食茶树皮层一周,然后蛀入干心为害,被害处形成多个瘤状节结,轻则生长不良,重者易折断或枯死,对油茶树势及产量影响很大。

分布概况:

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毫米,体被长竖毛,头部橙黄色,复眼黑色,幼虫体长18-22毫米,黄白色,头部黄色。

蛹长约10毫米,橙黄色。

生活习性:

2-3年1代,分别以上年和当年的幼虫越冬。

成虫产卵时,将树皮咬破成新月形刻槽,然后产卵于刻槽裂缝皮层下。

防治方法:

(1)加强抚育管理并修剪灭虫,将被害枝条平环痕处剪去烧毁。

(2)人工捕捉成虫。

成虫羽化期间,可以在每天早晨进行人工捕杀。

(3)保护

和利用天敌。

黑跗眼天牛需2年才完成1个世代,幼虫期特长,黄翅黑兜姬蜂等幼虫期的天敌有助于控制其种群数量。

(4)化学防治。

8月间晴好的天气,用40%氧化乐果的20%稀释液于有虫枝节结下部涂刷一圈,可杀死上年幼虫。

9、茶天牛AeolesthesindutaNewman又名楝树天牛,茶褐天牛。

分布概况:

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为害情况:

幼虫为害油茶主干,并深入根部,严重影响产量和树木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33毫米,灰褐色,翅面呈黄褐色绢状光泽。

卵乳白

色,长椭圆形,一端稍尖削。

幼虫体长30-45毫米,体乳白色。

踊长约25毫米,乳白色,复眼黑色。

生活习性:

在江西3年1代,第1、2年以幼虫越冬。

幼虫可沿主根往下蛀食1尺多深,虫道大而弯曲,有大量蛀屑排出孔外,化蛹多在根颈部。

防治方法:

(1)结合油茶垦复,培土埋根颈,减少成虫产卵机会。

(2)在成虫出现前,于主干、根颈部用白涂剂涂刷,防止产卵。

(3)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捉。

(4)药剂防治。

向有虫树木的干部注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咅液,然后用粘土团封塞洞口。

10、绿鳞象甲HypomecessquamosuFabricius又名绒绿象甲。

食性极杂,除为害油茶外,还为害茶、油茶、柑桔、棉花、甘蔗、桑树、大豆、花生、玉米、

烟、麻等。

等百余种植物。

为害情况:

成虫取食林木的嫩枝、芽、叶,能吃尽叶片,严重时还啃食树皮,影响树势或使全株枯死。

分布概况:

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毫米,越冬成虫紫褐色。

卵灰白色,长椭圆形。

幼虫体长10-17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

蛹长约14毫米,黄白色。

生活习性:

1年1代。

以成虫或老熟幼虫在表土内越冬。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捉。

(2)成虫盛发期,用棉油皂50倍液喷雾。

(3)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

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

11、八点蜡蝉Ricaniaspeculumwalker又名八点光蝉、咖啡黑褐蛾蜡蝉。

寄主植物种类广泛,除为害油茶外,还为害油桐、板栗、刺槐、苦楝、梨、桃、柑桔等近百种植物。

分布概况: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均有

分布。

为害情况:

若虫、成虫多在嫩枝叶及茶桃上吸食汁液。

茶桃被害后,呈黑色干裂,重则脱落;嫩枝被害后叶片枯黄,新芽停止生长。

其排泄物又能诱致煤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